孝經指解

關燈
與母同,敬父與君同。

    」〇司馬光曰:「取於事父之道以事君,恭則等矣,而愛有殺焉,以君臣之際義勝恩故也。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玄宗曰:「言事父兼愛與敬也。

    」〇司馬光曰:「明父者,愛、恭之至隆。

    」故以孝事君則忠,玄宗曰:「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爲忠矣。

    」以敬事長則順。

    玄宗曰:「移事兄敬以事於長,則爲順矣。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爵祿而守其祭祀,玄宗曰:「能盡忠順以事君長,則常安祿位,永守祭祀。

    」蓋士之孝也。

    司馬光曰:「君言社稷,卿大夫言宗廟,士言祭祀,皆舉其盛者也。

    禮:庶人薦而不祭。

    」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玄宗曰:「忝,辱也。

    所生,謂父母也。

    義取早起夜寐,無辱其親也。

    」〇司馬光曰:「忝,辱也。

    言當夙夜爲善,毋辱其父母。

    」〇範祖禹曰:「人莫不有本,父者,生之本也。

    事母之道取於事父之愛心也,事君之道取於事父之敬心也。

    其在母也,愛同於父,非不敬母也,愛勝敬也;其在君也,敬同於父,非不愛君也,敬勝愛也。

    愛與敬,父則兼之,是以緻隆於父,一本故也。

    緻一,而後能誠;知本,而後能孝。

    故移孝以事君則爲忠,推敬以事長則爲順,能保其爵祿、守其祭祀則不辱。

    」 子曰:「因天之道,玄宗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蔵,舉事順時,此用天道也。

    」〇司馬光曰:「春耕秋穫。

    」因地之利,玄宗曰:「分别五土,視其高下,各盡所宜,此分地利也。

    」〇司馬光曰:「高宜黍稷,下宜稻麥。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玄宗曰:「身恭謹,則遠恥辱;用節省,則免饑寒。

    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闕。

    」〇司馬光曰:「謹身則無過,不近兵刑;節用則不乏,以供甘旨。

    能此二者,養道盡矣。

    」此庶人之孝也。

    玄宗曰:「庶人爲孝,唯此而已。

    」〇司馬光曰:「明自士以上非直養而已,要當立身揚名,保其家國。

    」〇範祖禹曰:「因天之道,用其時也;因地之利,從其宜也。

    天有時,地有宜,而財用於是乎滋殖。

    聖人教民,因之以厚其生。

    謹身則遠罪,節用則不乏,故能以養父母,此孝之事也。

    」 「故自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玄宗曰:「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緻,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

    言無此理,故曰未有。

    」〇司馬光曰:「始則事親也,終則立身行道也。

    患,謂禍敗。

    言雖有其始而無其終,猶不得免於禍敗,而羞及其親,未足以爲孝也。

    」〇範祖禹曰:「庶人以養父母爲孝,自士已上,則莫不有位,士以守祭祀爲孝,卿大夫以守宗廟爲孝,諸侯以保社稷爲孝。

    至於愛敬之道,則自天子至於庶人,一也。

    始於事親、終於立身者,孝之終始。

    自天子至於庶人,孝不能有終有始,而禍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天子不能刑四海,諸侯不能保社稷,卿大夫不能守宗廟,士不能守祭祀,庶人不能養父母,未有災不及其身者也。

    」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玄宗曰:「參聞行孝無限高卑,始知孝之爲大也。

    」〇司馬光曰:「曾子始者亦謂養親爲孝耳,及聞孔子之言,立身治國之道皆本於孝,廼驚歎其大。

    」子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玄宗曰:「經,常也。

    利物爲義。

    孝爲百行之首、人之恒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爲義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玄宗曰:「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則天地,亦以孝爲常行也。

    」〇司馬光曰:「經,常也。

    言孝者天地之常、自然之道,民法之以爲行耳,其爲大不亦宜乎?」因天之明,因地之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玄宗曰:「法天明以爲常,因地利以行義,順此以施政教,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

    」〇司馬光曰:「王者逆於天地之性,則教肅而民不從,政嚴而事不治。

    今上則天明,下則地義,中順[6]民性,又何待於嚴、肅乎?」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玄宗曰:「見因天地教化人之易也。

    」〇司馬光曰:「教,當作孝,聲之誤也。

    知孝,天地之經,易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玄宗曰:「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

    」〇司馬光曰:「此親謂九族之親。

    疏且愛之,況於親乎?」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玄宗曰:「陳説德義之美,爲衆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

    」〇司馬光曰:「陳,謂陳列以教人。

    興行,起爲善行。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玄宗曰:「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玄宗曰:「禮以檢其迹,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

    」〇司馬光曰:「禮以和外,樂以和内。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玄宗曰:「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

    」〇司馬光曰:「君好善而能賞,惡惡而能誅,則下知禁矣。

    五者皆孝治之具。

    」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玄宗曰:「赫赫,明盛貌也。

    尹氏,爲太師,周之三公也。

    義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

    」〇司馬光曰:「赫赫,明盛貌。

    師尹,周太師尹氏。

    具,俱也。

    言上之所爲,下必觀而化之。

    」〇範祖禹曰:「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資始,則父道也。

    又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資生,則母道也。

    天施之,萬物莫不本於天,故孝者天之經;地生之,萬物莫不親於地,故孝者地之義。

    天地之道,順而已矣。

    經者,順之常也;義者,順之宜也。

    不順,則物不生。

    天地順萬物,故萬物順天地。

    民生於天地之間,爲萬物之靈,故能則天地之經以爲行。

    在天地則爲順,在人則爲孝,其本一也。

    則天地以爲行者,民也;則天地以爲道者,王也。

    故上則『因天之明』,下則『因地之義』。

    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皆因人心也。

    『先之博愛』者,身先之也。

    博愛者無所不愛,況其親族,其可遺之乎?上之所爲,不令而從之,故君能博愛,則民不遺其親矣。

    『陳之以德義』,德者,得也;義者,宜也。

    得於己、宜於人,必可見於天下,則民莫不興行矣。

    『先之以敬讓』,爲上者不可不敬,爲國者不可不讓。

    先之以敬讓,所以教民不爭也。

    禮者,非玉帛之謂也;樂者,非鐘鼓之謂也。

    禮所以修外,主於節;樂所以修内,主於和。

    『天叙有典』,『天秩有禮』,五典、五禮,所以奉天也。

    有序則和樂,故樂由是生焉。

    有序而和,未有不親睦者也。

    導之以禮樂,則民和睦矣。

    上之所好不必賞而勸,上之所惡不必罰而懲,好善而惡惡,則民知所禁,甚於刑賞,故人君爲天下示其好惡所在而已矣。

    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言民之從於上也。

    」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玄宗曰:「言先代聖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爲孝理。

    」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玄宗曰:「小國之臣,至卑者耳。

    主尚接之以禮,況於五等諸侯?是廣敬也。

    」〇司馬光曰:「遺,謂簡忽使之失所。

    」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玄宗曰:「萬國,舉其多也。

    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懽心,則各以其職來助祭也。

    」〇司馬光曰:「莫不得所欲,故皆有懽心。

    以之事先王,孝孰大焉。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玄宗曰:「理國,謂諸侯也。

    鰥寡,國之微者。

    君尚不敢輕侮,況知禮義之士乎。

    」〇司馬光曰:「侮,謂輕棄之。

    士,謂凡在位者。

    」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玄宗曰:「諸侯能行孝理,得所統之懽心,則皆恭事,助其祭享也。

    」治家者不敢侮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玄宗曰:「理家,謂卿大夫。

    臣妾,家之賤者。

    妻子,家之貴者。

    」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

    玄宗曰:「卿大夫位以材進,受祿養親,若能孝理其家,則得小大之懽心,助其奉養。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玄宗曰:「夫然者,然上孝理皆得懽心,則存安其榮,沒享其祭。

    」〇司馬光曰:「治天下國家者,苟不用此道,則近於危辱,非孝也。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司馬光曰:「天道和。

    」禍亂不作。

    玄宗曰:「上敬下懽,存安沒享,人用和睦,以緻太平,則災害禍亂無因而起。

    」〇司馬光曰:「人理平。

    古文亂作,舊讀作變,非。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

    玄宗曰:「言明王以孝爲理,則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緻如此福應。

    」〇司馬光曰:「使國以孝治其國,家以孝治其家,以緻和平。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玄宗曰:「覺,大也。

    義取天子有大德行,則四方之國順而行之。

    」〇司馬光曰:「覺,大也,直也。

    言王者有大、直之德行。

    謂以孝治天下,故四方之國無敢逆之。

    」〇範祖禹曰:「天子不敢遺小國之臣,則待公侯伯子男以禮可知矣。

    上以禮待下,下以禮事上,而愛敬生焉,愛敬所以得天下之懽心也。

    以萬國懽心而事先王,此天子孝之大者也。

    治國者不敢侮鰥寡,則無一夫不獲其所矣。

    以百姓懽心而事先君,此諸侯孝之大者也。

    伊尹曰:『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天子之於天下,諸侯之於一國,有一夫不獲其所,一物不得其養,則於事先王、先君有不至者矣。

    治家者遇臣妾以道,待妻子以禮,然後可以得人之懽心,而不辱其親矣。

    自天子至於卿大夫,事親以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