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指解
關燈
小
中
大
唐玄宗皇帝注
宋司馬光指解
範祖禹説
仲尼閒居,今文無「閒」。
玄宗曰:「仲尼,孔子字。
居,謂閒居。
」曾子侍坐。
今文無「坐」。
玄宗曰:「曾子,孔子弟子。
侍,謂侍坐。
」子曰:「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女知之乎?」玄宗曰:「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言先[5]代聖德之主,能順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則上下神人,和睦無怨。
〇司馬光曰:「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故曰至德;可以治天下、通神明,故曰要道;天地之經而民是則,非先王強以教民,故曰『以順天下』;孝道既行,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故民和睦;下以忠順事其上,上不敢侮慢其下,故『上下無怨』。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玄宗曰:「參,曾子名也。
禮:師有問,避席起答。
敏,逹也。
言參不達,何足以知此至要之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玄宗曰:「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爲德本。
」教之所由生。
玄宗曰:「言教從孝而生。
」復坐,吾語女。
玄宗曰:「曾參起對,故使復坐。
」〇司馬光曰:「人之修德,必始於孝而後仁義生;先王之教,亦始於孝而後禮樂興。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玄宗曰:「父母全而生之,己當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
」〇司馬光曰:「身體言其大,髪膚言其細。
細猶愛之,況其大乎。
夫聖人之教,所以養民而全其生也。
苟使民輕用其身,則違道以求名,乘險以要利,忘生以決忿,如是而生民之類滅矣。
故聖人論孝之始,而以愛身爲先。
或曰:『孔子雲「有殺身以成仁」,然則仁者固不孝與?』曰:『非此之謂也。
此之所言常道也,彼之所論,遭時不得已而爲之也。
仁者,豈樂殺其身哉。
顧不能兩全,則舍生而取仁,非謂輕用其身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玄宗曰:「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揚後世,光顯其親。
故行孝以不毀爲先,揚名爲後。
」〇司馬光曰:「人之所謂孝者,『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聖人以爲,此特養爾,非孝也。
所謂孝,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
』故君子立身行道以爲親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玄宗曰:「言行孝以事親爲始,事君爲中。
忠、孝道著,廼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
」〇司馬光曰:「明孝非直親而已。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玄宗曰:「詩大雅也。
無念,念也。
聿,述也。
厥,其也。
義取恒念先祖,述修其德。
」〇司馬光曰:「毋念,念也。
言毋亦念爾之祖乎,而不修德也?引此以證人之修德,皆恐辱先也。
」〇範祖禹曰:「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故曰至德。
治天下之道,莫先於孝,故曰要道。
因民之性而順之,故曰順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順之至也。
上以善道順下,故下無怨;下以愛心順上,故上無怨。
人之爲德,必以孝爲本;先王所以治天下,亦本於孝而後教生焉。
孝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基也。
未有孝而不仁者也,未有孝而不義者也,未有孝而無禮者也,未有孝而不智者也,未有孝而不信者也。
以事君則忠,以事兄則悌,以治民則愛,以撫幼則慈。
德不本於孝,則非德也;教不生於孝,則非教也。
君子之行,必本於身。
記曰:『身也者,親之枝也。
』可不敬乎?身體髮膚,受之於親而愛之,則不敢忘其本。
不敢忘其本,則不爲不善,以辱其親,此所以爲孝之始也。
善不積不足以立身,身不立不足以行道,行修於内而名從之矣。
故以身爲法於天下而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者,孝之終也。
居則事親者,在家之孝也;出則事長者,在邦之孝也;立身揚名者,永世之孝也。
盡此三道者,君子所以成德也。
記曰:『必則古昔稱先王。
』故孔子言孝,每以詩、書明之,言必有稽也。
」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玄宗曰:「博愛也。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玄宗曰:「廣敬也。
」〇司馬光曰:「語更端,故以『子曰』起之。
不敢惡慢,明出乎此者,返乎彼者也。
惡慢於人,則人亦惡慢之,如此辱將及親。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玄宗曰:「刑,法也。
君行博愛、廣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則德教加被天下,當爲四夷之所法則也。
」蓋天子之孝。
玄宗曰:「蓋,猶略也。
孝道廣大,此略言之。
」〇司馬光曰:「愛、恭人者,懼辱親也。
然愛人,人亦愛之;恭人,人亦恭之。
人愛之,則莫不親;人恭之,則莫不服。
以天子而行此道,則德教可以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矣。
刑,法也,言皆以爲法。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玄宗曰:「甫刑,即尚書呂刑也。
一人,天子也。
慶,善也。
十億曰兆。
義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賴其善。
」〇司馬光曰:「慶,善也。
一人爲善而天下賴之,明天子舉動,所及者遠,不可不慎也。
」〇範祖禹曰:「天子之孝,始於事親以及天下。
愛親則無不愛也,故不敢惡於人;敬親則無不敬也,故不敢慢於人。
天子之於天下也,不敢有所惡,亦不敢有所慢,則事親之道極其愛敬矣。
刑之爲言,法也。
『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者,皆以天子爲法也。
天子者,天下之表也。
率天下以視一人,天子愛親,則四海之内無不愛其親者矣;天子敬親,則四海之内無不敬其親者矣。
天子者,所以爲法於四海也。
詩曰:『群黎百姓,徧爲爾德。
』故孝始於一心,而教被於天下。
慶在其一身,而億兆無不賴之也。
」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玄宗曰:「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
而能不驕,則免危也。
」〇司馬光曰:「高而危者,以驕也。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玄宗曰:「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
無禮爲驕,奢泰爲溢。
」〇司馬光曰:「滿爲溢者,以奢也。
制節,制財用之節。
謹度,不越法度。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玄宗曰:「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
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爲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
」蓋諸侯之孝。
司馬光曰:「能保社稷,孝莫大焉。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玄宗曰:「戰戰,恐懼。
兢兢,戒慎。
臨深恐墮,履薄恐陷。
義取爲君恒須戒慎。
」〇司馬光曰:「不敢爲驕奢。
」〇範祖禹曰:「國君之位,可謂高矣;有千乘之國,可謂滿矣。
在上位而不驕,故雖高而不危;制節而能約,謹度而不過,故雖滿而不溢。
貴者易驕,驕則必危;富者易盈,盈則必覆,故聖人戒之。
貴而不驕,則能保其貴矣;富而不奢,則能保其富矣。
國君不可以失其位,惟勤於德,則富貴不離其身,故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
所受於天子先君者也,能保之則爲孝矣。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言處富貴者,持身當如此戒慎之至也。
夫位愈大者,守愈約;民愈衆者,治愈簡。
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故天子以事親爲孝,諸侯以守位爲孝。
事親而天下莫不孝,守位而後社稷可保,民人廼和。
天子者,與天地參,德配天地,富貴不足以言之也。
」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玄宗曰:「服者,身之表也。
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
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僭上逼下。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玄宗曰:「法言,謂禮法之言。
德行,謂道德之行。
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
」〇司馬光曰:「君當制義,臣當奉法,故卿大夫奉法而已。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玄宗曰:「言必守法,行必遵道。
」〇司馬光曰:「謂出於身者也。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玄宗曰:「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
」〇司馬光曰:「謂接於人者也。
擇,謂或是或非可擇者也。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玄宗曰:「禮法之言,焉有口過;道德之行,自無怨惡。
」〇司馬光曰:「謂及於天下者也。
言雖遠及於天下,猶無過差爲人所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玄宗曰:「三者,服、言、行也。
禮: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
言能備此三者,則能長守宗廟之祀。
」蓋卿大夫之孝也。
司馬光曰:「三者謂出於身,接於人,及於天下。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玄宗曰:「夙,早也。
懈,惰也。
義取爲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
」〇司馬光曰:「言謹守法度以事君。
」〇範祖禹曰:「卿大夫以循法度爲孝。
服先王之服,道先王之言,行先王之行,然後可以爲卿大夫。
不言非法也,故口無可擇之言;不行非道也,故身無可擇之行。
欲言、行無可擇者,正心而已矣。
心正則無不正之言、不善之行。
言日出於口,皆正也;行日出於身,皆善也。
雖滿天下而無口過、怨惡,則可謂孝矣。
易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然則言滿天下亦不必多,行滿天下亦不必著。
一言一行皆足以塞乎天下,其可不慎乎?」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司馬光曰:「資,取也。
取於事父之道以事母,其愛則等矣,而恭有殺焉,以父主義、母主恩故也。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玄宗曰:「資,取也。
言愛父
玄宗曰:「仲尼,孔子字。
居,謂閒居。
」曾子侍坐。
今文無「坐」。
玄宗曰:「曾子,孔子弟子。
侍,謂侍坐。
」子曰:「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女知之乎?」玄宗曰:「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言先[5]代聖德之主,能順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則上下神人,和睦無怨。
〇司馬光曰:「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故曰至德;可以治天下、通神明,故曰要道;天地之經而民是則,非先王強以教民,故曰『以順天下』;孝道既行,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故民和睦;下以忠順事其上,上不敢侮慢其下,故『上下無怨』。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玄宗曰:「參,曾子名也。
禮:師有問,避席起答。
敏,逹也。
言參不達,何足以知此至要之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玄宗曰:「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爲德本。
」教之所由生。
玄宗曰:「言教從孝而生。
」復坐,吾語女。
玄宗曰:「曾參起對,故使復坐。
」〇司馬光曰:「人之修德,必始於孝而後仁義生;先王之教,亦始於孝而後禮樂興。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玄宗曰:「父母全而生之,己當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
」〇司馬光曰:「身體言其大,髪膚言其細。
細猶愛之,況其大乎。
夫聖人之教,所以養民而全其生也。
苟使民輕用其身,則違道以求名,乘險以要利,忘生以決忿,如是而生民之類滅矣。
故聖人論孝之始,而以愛身爲先。
或曰:『孔子雲「有殺身以成仁」,然則仁者固不孝與?』曰:『非此之謂也。
此之所言常道也,彼之所論,遭時不得已而爲之也。
仁者,豈樂殺其身哉。
顧不能兩全,則舍生而取仁,非謂輕用其身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玄宗曰:「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揚後世,光顯其親。
故行孝以不毀爲先,揚名爲後。
」〇司馬光曰:「人之所謂孝者,『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聖人以爲,此特養爾,非孝也。
所謂孝,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
』故君子立身行道以爲親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玄宗曰:「言行孝以事親爲始,事君爲中。
忠、孝道著,廼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
」〇司馬光曰:「明孝非直親而已。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玄宗曰:「詩大雅也。
無念,念也。
聿,述也。
厥,其也。
義取恒念先祖,述修其德。
」〇司馬光曰:「毋念,念也。
言毋亦念爾之祖乎,而不修德也?引此以證人之修德,皆恐辱先也。
」〇範祖禹曰:「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故曰至德。
治天下之道,莫先於孝,故曰要道。
因民之性而順之,故曰順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順之至也。
上以善道順下,故下無怨;下以愛心順上,故上無怨。
人之爲德,必以孝爲本;先王所以治天下,亦本於孝而後教生焉。
孝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基也。
未有孝而不仁者也,未有孝而不義者也,未有孝而無禮者也,未有孝而不智者也,未有孝而不信者也。
以事君則忠,以事兄則悌,以治民則愛,以撫幼則慈。
德不本於孝,則非德也;教不生於孝,則非教也。
君子之行,必本於身。
記曰:『身也者,親之枝也。
』可不敬乎?身體髮膚,受之於親而愛之,則不敢忘其本。
不敢忘其本,則不爲不善,以辱其親,此所以爲孝之始也。
善不積不足以立身,身不立不足以行道,行修於内而名從之矣。
故以身爲法於天下而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者,孝之終也。
居則事親者,在家之孝也;出則事長者,在邦之孝也;立身揚名者,永世之孝也。
盡此三道者,君子所以成德也。
記曰:『必則古昔稱先王。
』故孔子言孝,每以詩、書明之,言必有稽也。
」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玄宗曰:「博愛也。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玄宗曰:「廣敬也。
」〇司馬光曰:「語更端,故以『子曰』起之。
不敢惡慢,明出乎此者,返乎彼者也。
惡慢於人,則人亦惡慢之,如此辱將及親。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玄宗曰:「刑,法也。
君行博愛、廣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則德教加被天下,當爲四夷之所法則也。
」蓋天子之孝。
玄宗曰:「蓋,猶略也。
孝道廣大,此略言之。
」〇司馬光曰:「愛、恭人者,懼辱親也。
然愛人,人亦愛之;恭人,人亦恭之。
人愛之,則莫不親;人恭之,則莫不服。
以天子而行此道,則德教可以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矣。
刑,法也,言皆以爲法。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玄宗曰:「甫刑,即尚書呂刑也。
一人,天子也。
慶,善也。
十億曰兆。
義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賴其善。
」〇司馬光曰:「慶,善也。
一人爲善而天下賴之,明天子舉動,所及者遠,不可不慎也。
」〇範祖禹曰:「天子之孝,始於事親以及天下。
愛親則無不愛也,故不敢惡於人;敬親則無不敬也,故不敢慢於人。
天子之於天下也,不敢有所惡,亦不敢有所慢,則事親之道極其愛敬矣。
刑之爲言,法也。
『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者,皆以天子爲法也。
天子者,天下之表也。
率天下以視一人,天子愛親,則四海之内無不愛其親者矣;天子敬親,則四海之内無不敬其親者矣。
天子者,所以爲法於四海也。
詩曰:『群黎百姓,徧爲爾德。
』故孝始於一心,而教被於天下。
慶在其一身,而億兆無不賴之也。
」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玄宗曰:「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
而能不驕,則免危也。
」〇司馬光曰:「高而危者,以驕也。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玄宗曰:「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
無禮爲驕,奢泰爲溢。
」〇司馬光曰:「滿爲溢者,以奢也。
制節,制財用之節。
謹度,不越法度。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玄宗曰:「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
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爲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
」蓋諸侯之孝。
司馬光曰:「能保社稷,孝莫大焉。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玄宗曰:「戰戰,恐懼。
兢兢,戒慎。
臨深恐墮,履薄恐陷。
義取爲君恒須戒慎。
」〇司馬光曰:「不敢爲驕奢。
」〇範祖禹曰:「國君之位,可謂高矣;有千乘之國,可謂滿矣。
在上位而不驕,故雖高而不危;制節而能約,謹度而不過,故雖滿而不溢。
貴者易驕,驕則必危;富者易盈,盈則必覆,故聖人戒之。
貴而不驕,則能保其貴矣;富而不奢,則能保其富矣。
國君不可以失其位,惟勤於德,則富貴不離其身,故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
所受於天子先君者也,能保之則爲孝矣。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言處富貴者,持身當如此戒慎之至也。
夫位愈大者,守愈約;民愈衆者,治愈簡。
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故天子以事親爲孝,諸侯以守位爲孝。
事親而天下莫不孝,守位而後社稷可保,民人廼和。
天子者,與天地參,德配天地,富貴不足以言之也。
」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玄宗曰:「服者,身之表也。
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
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僭上逼下。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玄宗曰:「法言,謂禮法之言。
德行,謂道德之行。
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
」〇司馬光曰:「君當制義,臣當奉法,故卿大夫奉法而已。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玄宗曰:「言必守法,行必遵道。
」〇司馬光曰:「謂出於身者也。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玄宗曰:「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
」〇司馬光曰:「謂接於人者也。
擇,謂或是或非可擇者也。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玄宗曰:「禮法之言,焉有口過;道德之行,自無怨惡。
」〇司馬光曰:「謂及於天下者也。
言雖遠及於天下,猶無過差爲人所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玄宗曰:「三者,服、言、行也。
禮: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
言能備此三者,則能長守宗廟之祀。
」蓋卿大夫之孝也。
司馬光曰:「三者謂出於身,接於人,及於天下。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玄宗曰:「夙,早也。
懈,惰也。
義取爲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
」〇司馬光曰:「言謹守法度以事君。
」〇範祖禹曰:「卿大夫以循法度爲孝。
服先王之服,道先王之言,行先王之行,然後可以爲卿大夫。
不言非法也,故口無可擇之言;不行非道也,故身無可擇之行。
欲言、行無可擇者,正心而已矣。
心正則無不正之言、不善之行。
言日出於口,皆正也;行日出於身,皆善也。
雖滿天下而無口過、怨惡,則可謂孝矣。
易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然則言滿天下亦不必多,行滿天下亦不必著。
一言一行皆足以塞乎天下,其可不慎乎?」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司馬光曰:「資,取也。
取於事父之道以事母,其愛則等矣,而恭有殺焉,以父主義、母主恩故也。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玄宗曰:「資,取也。
言愛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