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指解

關燈
可不重、徒役不可不知其勞也。

    易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一家之治猶天下,天下之大猶一家也。

    善治者,正身而已矣。

    」 曾子曰:「若夫慈愛、司馬光曰:「謂養緻其樂。

    慈亦愛也,内則曰『慈以旨甘』。

    」恭敬、司馬光曰:「謂居緻其恭。

    」安親、司馬光曰:「不近兵刑。

    」揚名,司馬光曰:「立身行道。

    」參聞命矣。

    司馬光曰:「四者包攝上孔子之言。

    」敢問從父之令可謂孝乎?」玄宗曰:「事父有隠無犯,又敬不違,故疑而問之。

    」〇司馬光曰:「聞令則從,不恤是非。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言之不通也。

    玄宗曰:「有非而從,成父不義,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司馬光曰:「天下至大,萬機至重,故必有能爭者及七人,然後能無失也。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玄宗曰:「降殺以兩,尊卑之差。

    爭謂諫也,言雖無道,爲有爭臣,則終不至失天下、亡家國也。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玄宗曰:「令,善也。

    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〇司馬光曰:「士無臣,故以友爭。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玄宗曰:「父失則諫,故免陷於不義。

    」〇司馬光曰:「通上下而言之。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弗爭於父,臣不可以弗爭於君。

    玄宗曰:「不爭則非忠孝。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焉得爲孝乎!」範祖禹曰:「父有過,子不可以不爭,爭所以爲孝也;君有過,臣不可以不爭,爭所以爲忠也。

    子不爭則父於不義,至於亡身;臣不爭,則君於無道,至於失國。

    故聖人深戒曾子從父之令:『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古者天子設四輔及三公、卿大夫、士,皆有諫職。

    至於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獻藝,庶人傳言,近臣盡規,親慼補察,耆老教誨,所以救過防失之道,至矣。

    然而必有爭臣焉,爭者,諫之大者也。

    諫而不入,則犯顔引義以爭之,不聼則不止。

    故必有力爭者至於七人,則雖無道猶可以不失天下;諸侯必有五人,廼可以不失其國;大夫必有三人,廼可以不失其家,言爭臣之不可無也。

    忠臣之事聖君也,諫於無形而止於未然;事賢君也,諫於已然而防其未來;事亂君也,救其橫流而拯其將亡,故有以諫殺身者矣。

    益戒舜曰:『罔遊於逸,罔淫於樂。

    』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

    』以上智之性而戒之如此,惟舜欲聞之,此事聖君者也。

    傅説之訓高宗,周公之戒成王,救其微失,防其未來,此事賢君也。

    商以三仁存,亦以三仁亡,此事亂君者也。

    人君惟能儆戒於無形,受諫於未然,使忠臣不至於爭,則何危亂之有?」 子曰:「君子事上,進思盡忠,玄宗曰:「上,謂君也。

    進見於君,則思盡忠節。

    」〇司馬光曰:「盡忠以諫諍。

    」退思補過,玄宗曰:「君有過失,則思補過。

    」〇司馬光曰:「掩上之過惡。

    」將順其美,玄宗曰:「将,行也。

    君有美善,則順而行之。

    」〇司馬光曰:「將,助也。

    上有美,則助順而成之。

    」匡救其惡,玄宗曰:「匡,正也。

    救,止也。

    君有過惡,則正而止之。

    」〇司馬光曰:「上有惡,則正救之。

    」故上下能相親。

    玄宗曰:「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親。

    」〇司馬光曰:「凡人事上,進則面從,退有後言。

    上有美,不能助而成也;有惡,不能救而止也。

    激君以自高,謗君以自潔[8],諫以爲身而不爲君也,是以上下相疾,而國家敗矣。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玄宗曰:「遐,遠也。

    義取臣心愛君,雖離左右,不謂爲遠。

    愛君之志,恒藏心中,無日暫忘也。

    」〇司馬光曰:「遐,遠也。

    言臣心愛君,不以君疏遠已而忘其忠。

    」〇範祖禹曰:「入則父,出則君。

    父子天性,君臣大倫,以事父之心而事君,則忠矣。

    故孔子言孝必及於忠,言事君必本於事父。

    忠孝者,其本一也,未有舍孝而謂之忠、違忠而謂之孝。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正救其惡』,此四者,事君之常道也。

    昔者禹、益、稷、契之事舜也,進則思所以規諫,退則思所以儆戒。

    頌君之美而不爲諂[9],防君之惡,如丹朱傲虐,而不爲激。

    是故君享其安逸,臣預其尊榮,此上下相親之至也。

    若夫君有大過則諫,諫而不可則去,此豈所欲哉?蓋不得已也。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夫君子之愛,君雖在遠,猶不忘也,而況於近,可不盡忠益乎?」 子曰:「孝子之喪親,玄宗曰:「生事已畢,死事未見,故發此章。

    」哭不偯,玄宗曰:「氣竭而息,聲不委曲。

    」〇司馬光曰:「偯,聲餘從容也。

    」禮無容,玄宗曰:「觸地無容。

    」言不文,玄宗曰:「不爲文飾。

    」〇司馬光曰:「皆内憂,不假[10]外飾。

    」服美不安,玄宗曰:「不安美飾,故服衰麻。

    」聞樂不樂,玄宗曰:「悲哀在心,故不樂也。

    」食旨不甘,玄宗曰:「旨,美也。

    不甘美味,故疏食飲水。

    」〇司馬光曰:「甘,美味也。

    」此哀慼之情。

    〇玄宗曰:「謂上六句。

    」〇司馬光曰:「此皆民自有之情,非聖人強之。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司馬光曰:「禮:三年之喪,三日不食,過三日則傷生矣。

    」毀不滅性,司馬光曰:「滅性,謂毀極失志,變其常性也。

    」此聖人之政。

    玄宗曰:「不食三日,哀毀過情,滅性而死,皆虧孝道。

    故聖人制禮施教,不令至於殞滅。

    」〇司馬光曰:「政者,正也。

    以正義裁制其情。

    」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

    玄宗曰:「三年之喪,天下逹禮[11],使不肖跂[12]及,賢者俯從。

    夫孝子有終身之憂,聖人以三年爲制者,使人知有終竟之限也。

    」〇司馬光曰:「孝子有終身之憂,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

    故聖人爲之立中制節,以爲『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懐』,故以三年爲天下之通喪也。

    」爲之棺椁衣衾而舉之,玄宗曰:「周屍爲棺,周棺爲椁。

    衣,謂歛衣。

    衾,被也。

    舉,謂舉屍内於棺也。

    」〇司馬光曰:「舉者,舉以納諸棺也。

    」陳其簠簋而哀慼之,玄宗曰:「簠簋,祭器也。

    陳奠素器而不見親,故哀慼也。

    」〇司馬光曰:「謂朝夕奠之。

    」擗踴哭泣,哀以送之。

    玄宗曰:「男踴女擗,祖載送之。

    」〇司馬光曰:「謂祖載以之墓也。

    擗,拊心也。

    踴,躍也。

    男踴而女擗。

    」蔔其宅兆而安措之,玄宗曰:「宅,墓穴也。

    兆,塋域也。

    葬事大,故蔔之。

    」〇司馬光曰:「宅,冢穴也。

    兆,墓域也。

    措,置也。

    」爲之宗廟以鬼享之。

    玄宗曰:「立廟祔祖之後,則以鬼禮享之。

    」〇司馬光曰:「送形而往,迎精而返,爲之立主以存其神。

    三年喪畢,遷祭於廟,始以鬼禮事之。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玄宗曰:「寒暑變移,益用增感。

    以時祭祀,展其孝思也。

    」〇司馬光曰:「言春秋則包四時矣。

    孝子感時之變而思親,故皆有祭。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玄宗曰:「愛敬、哀慼,孝行之始終也。

    備陳死生之義,以盡孝子之情。

    」〇司馬光曰:「夫人之所以能勝物者,以其衆也。

    所以衆者,聖人以禮養之也。

    夫幼者,非壯則不長;老者,非少則不養;死者,非生則不藏。

    人之情莫不愛其親,愛之篤者,莫若父子,故聖人因天之性、順人之情而利導之。

    教父以慈,教子以孝,使幼者得長,老者得養,死者得藏。

    是以民不夭折、棄捐,而鹹遂其生日以繁息,而莫能傷。

    不然,民無爪牙、羽毛以自衛,其殄滅也,必爲物先矣。

    故孝者,生民之本也。

    」〇範祖禹曰:「古者葬之中野,厚衣之以薪,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爲之中制,中則欲其可繼也,繼則欲其可久也,措之天下而人共守焉。

    聖人未嘗有心於其間,此法之所以不廢也。

    是故苴衰之服,饘粥之食,顔色之慼,哭泣之哀,皆出於人情。

    不安於彼而安於此,非聖人強之也。

    三日而食,三年而除,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不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因人情而爲之節者也。

    死者,人之大變也。

    爲之棺椁者,爲使人勿惡也;擗踴哭泣,爲使人勿背也;措之宅兆,爲使人勿褻也;春秋祭祀,爲使人勿忘也。

    情文盡於此矣,所以常久而不廢也。

    夫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則可謂孝矣。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者,孝之至也。

    」 *** [1]埽,四庫本作「掃」。

     [2]沉,通志堂本作「沈」,據四庫本改。

     [3]秘,四庫本作「祕」。

     [4]闚,四庫本作「窺」。

     [5]先,四庫本作「光」。

     [6]順,通志堂本作「非」,據四庫本改。

     [7]順,通志堂本作「非」,據四庫本改。

     [8]潔,通志堂本原作「絜」,據四庫本改。

     [9]諂,四庫本作「謟」。

     [10]假,通志堂本原作「暇」,據四庫本改。

     [11]禮,通志堂本原作「理」,據四庫本改。

     [12]跂,通志堂本原作「企」,據四庫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