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定孝經注

關燈
洋溢,蕩蕩平平,無乖戾之氣,則水旱疾疫之災害自然不生;無陵悖之行,則盜賊幹戈之禍亂自然不作。

    蓋以天子身率于上,諸侯以下化而行之,人人盡孝,則心和氣和,而天地之和應之也。

    明王之躬行愛敬,而神人上下靡不鹹悅,神效如此,豈非孝治之極隆者乎?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 詩大雅抑之篇引。

    此言天子有明大之德行,則四方之國皆順從之。

    蓋天子以至德要道順天下,四方皆感之而無不順,乃理勢之必然,孝治之所以易于化民也。

     聖治章第九此章言聖人治世之要道。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

    」曾子既聞孝治之大,極至之效,以為政教之隆,皆本于德,故問聖人之德,果無以加于孝乎?夫子以為天以陽生萬物,地以陰成萬物。

    天地之生成萬物者,雖以陰陽之氣,然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人與物均得天地之氣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

    物得氣之偏,其質蠢;人得氣之全,其質靈。

    是以人能全其性,則以天地參為三才,而物不能也。

    故天地之性,惟人為貴。

    而以人之行言之,則莫大于孝,何也?人之所以貴者,以此性也。

    性之德為仁,仁為人心之全德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故人之百行,以孝為先。

    能孝即仁人,仁者必孝,此所以行莫大于孝也。

    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孝之大無所不至,而莫大于尊敬其父。

    尊敬之禮無所不至,而莫大于以父配享上天。

    惟天為大,至尊無對,而以己之父配之,則尊敬之者至矣。

    仁人孝子愛親之心雖則無窮,而立經陳紀制禮之節,原自有限。

    謂父為天,古今所同,求其盡孝之大,而得自遂其心,行以父配天之禮者,則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蓋自武王有天下之後,周公始制此禮,以尊其父文王也。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郊,園丘,祭天也。

    後稷,周之始祖也。

    宗祀,謂别立一廟,為百世不祧之宗也。

    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

    其制後為室,前為堂,室幽暗,堂顯明。

    享人鬼尚幽,故于室。

    祀天神尚明,故于堂。

    上帝即天也。

    郊則尊之,而曰天,以形體言也。

    堂則親之,而曰上帝,以主宰言也。

    配天,謂冬至祀天于圜丘,以始祖後稷配享也。

    配上帝,謂季秋于明堂祀上帝,以文王配享也。

    周公輔成王,制禮作樂,以萬物本乎天,文武之功本乎後稷,因祭天于郊,乃尊始祖後稷以配天。

    萬物成形于帝,人成形于父,因祭上帝于明堂,乃尊父文王以配上帝。

    此報本反始之禮,所以為治天下之大經也。

    周公之尊其祖父者如此,是以德教刑于四海之内,為諸侯者,各以職分所當然,鹹來助祭,敬供郊廟之事矣。

    孝德之感人,至此之極。

    由是觀之,聖人之德,誠無以加于孝也。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承上言聖人之德,無加于孝,而聖人之教人以孝,亦非有所強拂也。

    凡人親愛之心,生于童幼,當嬉戲于父母膝下之時,便知親愛父母。

    比及稍長,漸知禮義,則其奉養父母也,日加尊嚴于一日,此人之本性,良知良能也。

    而聖人之敬,因其日嚴之心,而教之以敬,恐其狎恩恃愛,而易失于不敬也。

    因其親之心,而教之以愛,恐其尊敬過恭,而至于疏也。

    夫愛敬無所待教,而此言教愛敬者,樂記曰:「禮者為異,樂者為同。

    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樂勝則流,是愛深而敬薄也;禮勝則離,是嚴多而愛少也。

    不教敬則不嚴,不和親則忘愛。

    愛敬雖人性所同具,聖人恐其溺欲而忘本,故教之也。

    然亦不過啟其良心,因其本性,非有所待于外也。

    故其教則不待肅而自成,其政不待嚴而自治,以其所因者,愛敬之本心,天性之因有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父子之道,其親也,天性然也。

    雖有強暴之人,見子則憐;至于襁褓之兒,見父則笑,果何為而然哉?此父子之道所以為天性,而不可解也。

    父慈子孝,乃天性之本然,加以日嚴,又有君臣之義,然亦天分之自然也。

    夫人子之身,氣始于父,形成于母,其體本相連續,從此一氣而世世接續,為親之枝,上以承祖考,下以傳子孫。

    人倫之道,至親之續,孰大于此?惟其至親也,所以至尊。

    易曰:「家人有嚴君焉。

    」父母之謂也。

    父母既為我之親,又為我之君,而臨乎其上,則恩義之厚,孰重于此?此愛敬之心所以不能自已也。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德主愛,禮主敬,愛敬之心原于一本。

    故必愛敬其親,而後推以愛敬他人者,則于德禮不悖,而謂之順。

    若不愛敬其親而先愛敬他人,則于德禮也悖矣,悖則謂之逆。

    立教者将以順示則,而先以應順者,而逆行之,民又何所取法乎?夫順則為善而吉,逆則為不居于善,而皆居于?德,舍愛敬之善行,就悖逆之?德,雖或得志而為民上,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君子則順而不逆,所貴者,推愛敬其親之心以及他人,則本原之地先正。

    故其愛敬之心發之而為言,必「思可道」而後言,言無不信矣;愛敬之心措之而為行,必「思可樂」而後行,行無不悅矣。

    由此而立德行義,不違正道,故可尊;由此而制作事業,動得物宜,故可法。

    推之于容止,則威儀必合規矩而可觀;推之于進退,則動靜不違禮法而可度。

    如是,則立身行道、處世接物之間,無非愛敬,即無非德禮。

    以此臨禦其民,民皆視其威如神明,俨然人望而畏之;親其德如父母,藹然鹹慕而愛之。

    法其端範,而日思仿象之。

    上順以率下,下順以效上,故德教成而政令行,又何待于嚴肅哉?是章前言人人皆有此愛敬之心,而聖人獨能自盡;後言聖人因皆有此愛敬之心,而教之使各随分自盡。

    由是觀之,聖人之德無加于孝,益明矣。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 詩曹風鸤鸠篇。

    引此以見淑人君子,威儀不差,為人法則者,皆本于孝也。

     紀孝行章第十此章紀孝子事親之行,有當盡者五,當戒者三。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緻其敬,養則緻其樂,病則緻其憂,喪則緻其哀,祭則緻其嚴。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人子能事其親而稱孝者,于平居之時,當緻其恭敬,起居飲食,必加虔謹,如昏定晨省,出告反面,夔夔齋栗者是也。

    奉養之時,當盡其歡樂,承顔順志,無所拂逆,所謂有深愛者,必有和氣婉容是也。

    父母有疾,則當盡其憂,豈惟醫禱必備,湯藥必親,如行不翔,言不惰,色容不勝衣不解帶者是也。

    若親喪亡,則盡誠盡禮,擗踴哭泣,終其哀情。

    若春秋祭祀,則誠敬齊戒,防其嗜欲,訖其邪物,緻其嚴肅。

    備此五者,則生事喪祭無一不盡其愛敬之心,然後能盡事親之道也。

    夫人之一身,心為之主。

    士有百行,孝為之原。

    為人子者,誠以愛親為心,而不忘事親之孝,常有以緻其敬,則敬存而心存,遇養則樂,遇病則憂,遇喪則哀,遇祭則嚴。

    然則五者尤當以緻敬為要也。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

    居上而驕則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