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定孝經注

關燈
?「長」,謂卿大夫也。

    以事父兄之敬,用之事長,則此心常存謹畏,自不至有驕陵之心、悖慢之行,而同寅恊恭以為師法,可謂順矣。

    究之忠順,皆本于事親之孝也。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上兼君長而言,士亦得立宗廟,祀其先祖。

    言能合忠與順,而不失其道,以事君與長,則君諒其忠,卿相樂其順,然後能保其俸廪之祿、官爵之位,而永守祖先之祭祀。

    蓋士無田則不祭,故祿位與祭祀相關,而士之孝當如是也。

    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詩小雅小宛之篇。

    「所生」,謂父母。

    引此以見為士者,當小心勉力,早起夜眠,求無辱其父母。

    而無辱之道,則在于忠順不失也。

     庶人章第六此章言庶人之孝,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庶人服田力穑,舉農畝之事,順四時之氣。

    春氣發生,則當耕種;夏氣長養,則當芸苗;秋氣收斂,則當割獲;冬氣閉塞,則當蓋藏。

    推之凡事而必順時,此用天道也。

    分别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五土之高下,随其地之宜産者而播種之,此分地利也。

    不順天道,則先時後時,而物無以生;不辨地利,則終日勤動,而物終不成。

    二者皆得,則生植成遂,衣食自然充裕矣。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衣食既足,仰足以事父母,而父母安之;即俯足以育妻子,而樂我妻孥,父母之心亦用慰也。

    然凡人之情,稍充裕則多生事,尤必謹身守法,不敢放縱,以遠恥辱罪戾,而不遺父母之憂。

    且财有餘則易耗費,又當省儉用度,不敢奢侈,公賦既完,私用不窘,以無阙二親之奉。

    如此養其父母,不徒口體之養,即謂之養志亦可。

    庶人之孝,誠當如是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上自天子,下至于庶人,雖有尊卑之分,其根于一本之天性,則一也。

    孝雖有五等之别,其所以各盡其道,以抒其不能自已之情,則一也。

    若心欲行孝,則随所處而皆可以自盡。

    蓋自有身以後,無日非為人子之日,則無日非常盡此孝道之時,豈有久暫之殊?姑待之日,而以力不及為患者,此必無之理也。

    為人子者,貴賤貧富,皆當自勉,不可以所遇不同,而生怠緩之心也。

     三才章第七此章言孝道之大,及本孝立教之義。

    天、地、人,謂之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曾子平日以保身為孝,不知孝之通于天下,無限尊卑,故聞夫子之言,始知孝道之大,遂歎美之。

    而夫子遂言民性之孝原于天地。

    天之三光有度,而以生物複帱為常,故曰經;地之五土有性,而以承順利物為宜,故曰義。

    得天之性為慈愛,得地之性為恭順,是即孝也。

    孝為百行之首,人所當常行者,故曰民行。

    由是觀之,孝合三才以為大,在天為經,在地為義,在民為行,其實一理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凡民生于天地之間,禀天地之性,天地既具此經常之理,人法天地,亦當以此為常行也。

    夫民自初生以來,皆知愛親,愛親之心即孝也。

    然此愛親之心,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窮之而無原,執之而無體,用之而無盡,廣大而無際,豈非天地之經乎?但民不能自法天地,全賴聖人倡之。

    聖人則天之明,承三光,紀四時,而民皆出作入息,始知「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因地之利,辨五土,播百谷,而民皆耕田鑿井,始得晨羞夕膳,敬養無違。

    是統因夫天地自然之道,以順天下人民孝養愛敬之心,而立之政教,實聖人之事也。

    惟其政教既順于人心,是以人皆樂從,教則不待肅戒而自成,政則不待威嚴而自治,其化之神有如此者。

    是益知孝者天性之自然,人心所固有,聖人之政教所以雲順天下也。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政教皆可以化民,而本孝之教,其化尤神。

    先王知此教本于天地,易于化民也,是故以身先之。

    人君愛其親,而推此愛親之心以博愛其民,民皆法則之,施由親始,無有遺棄其親者矣。

    陳說德義之美,以感動民心,民皆興起于躬行,而無有甘于自棄者矣。

    又身行敬讓,以率先天下,而民皆讓路、讓畔,無有陵競之行矣。

    複導民以禮,正其身而節其行;導民以樂,平其心而怡其情。

    禮樂兼備,内外交養,民皆和順親睦,而無乖戾之心矣。

    又示之以善之當好,惡之當惡,好則有慶賞,惡則有刑威,民遂知有禁令而不敢犯矣。

    凡此者,皆因天地以順天下之事,而教化之捷應如此,又何疑于孝治之大也?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 詩小雅節南山之篇。

    師尹,周太師尹氏也。

    引此謂師尹不過大臣,尚且為民瞻望,況有天下者以身行教化,又何難于化民成俗乎?由是而知教明于上,化行于下,觀感興起之益,良匪淺也。

     孝治章第八此章言由孝而治之義。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此言天子之孝治也。

    昔者明哲之王,以孝道而治理天下也,推其愛敬之心,至于附庸小國之臣,尚不敢遺忘,以阙其禮,況于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君乎?以此之故,舉天下萬國之衆,而皆得其歡悅之心,尊君親上,同然無問,人心和而王業盛,社稷靈長而宗廟奠安,以此奉事其先王,則孝道至矣。

    夫子所以首稱明王,而言其不敢者,蓋即不敢惡慢于人之心也。

    明王聯天下為一身,大國小國之君臣,是吾四肢百體也;億兆之民,是吾發膚也;鳏寡茕獨颠連無告者,是吾膚理之恫瘝而不甯者也。

    明王不敢遺小國之臣,即不敢忽邱民,侮鳏寡,虐無告,何也?所以敬吾身也。

    敬吾身,所以敬吾親矣。

    故天下之人莫不尊親,所謂以天下尊養者也。

    夫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然以欽明溫恭,開萬國治道之源,可見孝道即治道,統不外此一敬爾。

    治國者不敢侮于鳏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此言諸侯之孝治也。

    諸侯法天子,而以愛敬治其國,尚不敢慢于無妻之鳏,無夫之寡,況知禮義之士,與效力之民乎?以此之故,所以得百姓之歡心,而和其民人,保其社稷矣。

    以此而事其先君,豈非孝道之大者乎?蓋不敢侮鳏寡,即不驕不溢之極;得百姓之歡心,即長守富貴之本也。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此言卿大夫之孝治,士庶亦可推而知也。

    卿大夫以孝治其家者,推其愛敬之心,下及于臣妾之疏賤者,尚不敢少失其心,而況于妻子之親且貴乎?以此之故,無貴無幾,無親無疏,皆得其歡心,而可以事其父母矣。

    蓋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順親。

    故仁人孝子欲順乎親,必先于妻子不失其好,兄弟不失其和,以至一門之内,上下尊卑秩然雍睦,然後可養父母之志而無違也。

    治家者可不慎乎?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天子、諸侯、卿大夫以孝治天下國家,而皆得其歡心以事其親,誠如是也。

    親生而存,則安其養,而心志康泰,非徒甘旨之具也。

    親歸而鬼則享其祭,而神明鹹格,自覺神氣之易感也。

    總由于心志之素安,所以神氣之易感也。

    是以普天之下,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