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定孝經注
關燈
小
中
大
大學士蔣赫德恭纂
開宗明義章第一。
開一經之宗本,明五孝之義理。
仲尼居,曾子侍。
仲尼,孔子字。
居,謂閑居。
曾子,孔子弟子。
侍,謂侍坐。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汝知之乎?」古者稱師為子。
先王,謂先代聖王也。
德者,人生所得于天之性。
至德,謂盡性之美,造其極而無加也。
道者,人所共由事物當然之理。
要道,謂窮理之至,舉其一而該衆也。
順天下,謂順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無所強也。
上下,謂自天子至于庶人也。
孔子言古先聖王有至極之德,切要之道,以順天下,而天下之民亦皆各得其心,相親相睦,上下尊卑無所怨尤,此極隆之治也。
汝知之乎,蓋孔子欲明孝道之大,而先發端以問之也。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曾子名。
禮師有問,則避席起答。
曾子聞孔子之言甚大且深,故瞿然起敬,避席立對。
言參不通敏,何足以知此義乎?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因曾子之對,遂告之以至德要道,非他,即孝是也。
孝乃仁之本原,仁乃心之全德,仁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故曰德之本。
本立則道生,自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舉天下之大,無一物不在吾仁之中,無一事不自吾孝中出,故曰教之所由生。
可見行仁必自孝始,而教化由此生焉,所以為至德要道也。
複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曾子起對,故使複坐,以孝道甚大,将詳以告之也。
始,謂孝之根基也。
人子愛親,必自愛身始。
蓋一身之四肢發膚,皆父母之與我,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歸之,朝乾夕惕,不敢毀傷,是為孝之根基,故曰始也。
立身行道,掦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終,謂孝之完備也。
言不敢毀傷,祗是不虧其體,必湏成立此身,力行此道,使善名掦于後代。
後之人稱其善,而推本其父母之賢,是光顯其父母也,而後孝乃完備,故曰終。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孝本愛親,故以事親為始。
移孝可以作忠,故以事君為中。
忠孝道立,方謂之掦名顯親,故以立身為終。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大雅,詩文王之篇,周公追述文王之德,以告成王者。
夫子引此,以見為人子孫,當念其袒宗而聿修其德,則孝之道始可盡也。
天子章第二 此章言天子之孝。
天子至尊,故居五孝之首。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愛者,仁之端。
敬者,禮之端。
惡者,愛之反。
慢者,敬之反。
孔子首言天子之孝,以為天子以天下事親,全在以兢業之心,盡愛敬之道。
愛親者,必能博愛,不敢惡于人;敬親者,必能廣敬,不敢慢于人。
推是以行,則我所以愛人、敬人者,各得其宜,而人之愛我、敬我者,亦無所不至矣。
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愛親以及人之親,則天下之人愛我,而皆愛吾親矣;敬親以及人之親,則天下之人敬我,而皆敬吾親矣。
愛以天下,愛之至也;敬以天下,敬之至也。
豈非愛敬盡于事親乎?天子者,天下之表也。
上行則下傚,君好則民從。
我之愛既盡,則人亦興于仁,而各愛其親;我之敬既盡,則人亦興于禮,而各敬其親矣。
如是,則百姓之衆,四海之大,同歸于孝矣。
此天子之孝所以為大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 甫刑,即書經呂刑篇。
「一人」,謂天子。
「兆民」,謂百姓四海。
孔子引呂刑之言,謂一人有愛敬之善,則兆民皆仰賴之,以見天子念天下之孝以為孝也。
諸侯章第三此章言諸侯之孝,兼公、侯、伯、子、男。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在上,在一國臣民之上也。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
諸侯,謂一國之君。
其位高矣,高者易危。
若能不以尊自驕,位雖高不至于危。
享一國之賦,其财滿矣。
滿則易溢。
若能制節以謹守侯度,财雖滿不至于溢。
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生。
諸侯固當戒之也。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居高位而不危,則不以陵傲召禍而緻卑替,其位可長居矣。
财充滿而不溢,則不以僭侈費财而緻虛耗,其富可長有矣。
蓋言不危不溢,其道行之可久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社,土神。
稷,榖神。
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
諸侯之社稷民人,皆祖宗受之于天子,而傳之子孫者。
故上承天子,下撫國人,必小心慮患,長守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守社稷,而民人和悅。
此諸侯之孝也。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詩小雅小旻之篇。
引此以見為諸侯者,常湏戒懼,如臨淵恐墜,履水恐陷,方能不危不溢,以盡其孝道也。
卿大夫章第四此章言卿大夫之孝。
卿與大夫不同,而合言之者,其行同也。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法服」,謂先王所制章服,各有品秩也。
「法言」,謂禮法之言。
「德行」,謂道德之行。
卿大夫事君從政,承上接下,服飾言行,須遵禮典。
非法服而服之,是僭服;非法言而道之,是妄言;非德行而行之,是僞行。
三者皆于孝道有虧,故敬慎守之而不敢違也。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是故其不敢之心,不言則已,言必守法;不行則已,行必遵道。
口之所言,身之所行,皆遵道法,故無可擇。
言之多,雖滿天下,既有禮法,自無有率口之過失;行之多,雖滿天下,既有道德,自不招人之怨惡矣。
蓋三者之中,言行猶為切要,故重言以明之也。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三者,即服、言、行是也。
禮:卿大夫立三廟以祀先祖。
必三者無虧,然後能保守宗祀。
卿大夫之孝,當如是也。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詩大雅蒸民之篇。
一人,謂君也。
引此以明為卿大夫者,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則戒懼之心常存,自無三者之失也。
士章第五此章言士之孝,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士始升公朝,離親入仕,家修而廷獻之,故言取于事父之行以事母,則愛母與愛父同;取于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君與敬父同。
子未嘗不敬母也,而愛先之母以鞠育而愛厚也,然充其愛母之心,承歡色養,不敢少違母意,非敬乎?臣未嘗不愛君也,而敬先之君以尊高而敬生也,然揆其敬君之心,奔走服勤,不忍少負君恩,非愛乎?總之,愛敬皆出于誠心,其自然之性情有如此者也。
故分言以明其真摰之極,而其理未嘗不兼具。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此言事父之道兼愛敬也。
為臣子者,于君于父母,其愛敬之心原無分别。
惟親至則敬不極,蓋言情親而禮節儀文之恭自少,非謂不敬也。
尊至則愛不極,蓋言心敬而左右依戀之時不多,非謂不愛也。
惟父則得朝夕奉養與母同,奉教秉命與君同。
故雲事父之道兼愛敬者,正以明愛敬之真心俱有其極,無少虛僞之義。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士初離膝下,方登仕籍,或未盡知事君、事長之道,然而愛敬父母者,所謂孝也。
以此孝道事吾君,則不忍欺君之心,即愛親之孝也;不敢慢君之心,即敬親之孝也。
為人臣而至于不忍欺、不敢慢者,不謂之忠也,可乎
開一經之宗本,明五孝之義理。
仲尼居,曾子侍。
仲尼,孔子字。
居,謂閑居。
曾子,孔子弟子。
侍,謂侍坐。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汝知之乎?」古者稱師為子。
先王,謂先代聖王也。
德者,人生所得于天之性。
至德,謂盡性之美,造其極而無加也。
道者,人所共由事物當然之理。
要道,謂窮理之至,舉其一而該衆也。
順天下,謂順天下之人心,因其固有而無所強也。
上下,謂自天子至于庶人也。
孔子言古先聖王有至極之德,切要之道,以順天下,而天下之民亦皆各得其心,相親相睦,上下尊卑無所怨尤,此極隆之治也。
汝知之乎,蓋孔子欲明孝道之大,而先發端以問之也。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曾子名。
禮師有問,則避席起答。
曾子聞孔子之言甚大且深,故瞿然起敬,避席立對。
言參不通敏,何足以知此義乎?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因曾子之對,遂告之以至德要道,非他,即孝是也。
孝乃仁之本原,仁乃心之全德,仁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故曰德之本。
本立則道生,自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舉天下之大,無一物不在吾仁之中,無一事不自吾孝中出,故曰教之所由生。
可見行仁必自孝始,而教化由此生焉,所以為至德要道也。
複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曾子起對,故使複坐,以孝道甚大,将詳以告之也。
始,謂孝之根基也。
人子愛親,必自愛身始。
蓋一身之四肢發膚,皆父母之與我,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歸之,朝乾夕惕,不敢毀傷,是為孝之根基,故曰始也。
立身行道,掦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終,謂孝之完備也。
言不敢毀傷,祗是不虧其體,必湏成立此身,力行此道,使善名掦于後代。
後之人稱其善,而推本其父母之賢,是光顯其父母也,而後孝乃完備,故曰終。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孝本愛親,故以事親為始。
移孝可以作忠,故以事君為中。
忠孝道立,方謂之掦名顯親,故以立身為終。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大雅,詩文王之篇,周公追述文王之德,以告成王者。
夫子引此,以見為人子孫,當念其袒宗而聿修其德,則孝之道始可盡也。
天子章第二 此章言天子之孝。
天子至尊,故居五孝之首。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愛者,仁之端。
敬者,禮之端。
惡者,愛之反。
慢者,敬之反。
孔子首言天子之孝,以為天子以天下事親,全在以兢業之心,盡愛敬之道。
愛親者,必能博愛,不敢惡于人;敬親者,必能廣敬,不敢慢于人。
推是以行,則我所以愛人、敬人者,各得其宜,而人之愛我、敬我者,亦無所不至矣。
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愛親以及人之親,則天下之人愛我,而皆愛吾親矣;敬親以及人之親,則天下之人敬我,而皆敬吾親矣。
愛以天下,愛之至也;敬以天下,敬之至也。
豈非愛敬盡于事親乎?天子者,天下之表也。
上行則下傚,君好則民從。
我之愛既盡,則人亦興于仁,而各愛其親;我之敬既盡,則人亦興于禮,而各敬其親矣。
如是,則百姓之衆,四海之大,同歸于孝矣。
此天子之孝所以為大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 甫刑,即書經呂刑篇。
「一人」,謂天子。
「兆民」,謂百姓四海。
孔子引呂刑之言,謂一人有愛敬之善,則兆民皆仰賴之,以見天子念天下之孝以為孝也。
諸侯章第三此章言諸侯之孝,兼公、侯、伯、子、男。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在上,在一國臣民之上也。
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
諸侯,謂一國之君。
其位高矣,高者易危。
若能不以尊自驕,位雖高不至于危。
享一國之賦,其财滿矣。
滿則易溢。
若能制節以謹守侯度,财雖滿不至于溢。
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生。
諸侯固當戒之也。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居高位而不危,則不以陵傲召禍而緻卑替,其位可長居矣。
财充滿而不溢,則不以僭侈費财而緻虛耗,其富可長有矣。
蓋言不危不溢,其道行之可久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社,土神。
稷,榖神。
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
諸侯之社稷民人,皆祖宗受之于天子,而傳之子孫者。
故上承天子,下撫國人,必小心慮患,長守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守社稷,而民人和悅。
此諸侯之孝也。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詩小雅小旻之篇。
引此以見為諸侯者,常湏戒懼,如臨淵恐墜,履水恐陷,方能不危不溢,以盡其孝道也。
卿大夫章第四此章言卿大夫之孝。
卿與大夫不同,而合言之者,其行同也。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法服」,謂先王所制章服,各有品秩也。
「法言」,謂禮法之言。
「德行」,謂道德之行。
卿大夫事君從政,承上接下,服飾言行,須遵禮典。
非法服而服之,是僭服;非法言而道之,是妄言;非德行而行之,是僞行。
三者皆于孝道有虧,故敬慎守之而不敢違也。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是故其不敢之心,不言則已,言必守法;不行則已,行必遵道。
口之所言,身之所行,皆遵道法,故無可擇。
言之多,雖滿天下,既有禮法,自無有率口之過失;行之多,雖滿天下,既有道德,自不招人之怨惡矣。
蓋三者之中,言行猶為切要,故重言以明之也。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三者,即服、言、行是也。
禮:卿大夫立三廟以祀先祖。
必三者無虧,然後能保守宗祀。
卿大夫之孝,當如是也。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詩大雅蒸民之篇。
一人,謂君也。
引此以明為卿大夫者,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則戒懼之心常存,自無三者之失也。
士章第五此章言士之孝,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士始升公朝,離親入仕,家修而廷獻之,故言取于事父之行以事母,則愛母與愛父同;取于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君與敬父同。
子未嘗不敬母也,而愛先之母以鞠育而愛厚也,然充其愛母之心,承歡色養,不敢少違母意,非敬乎?臣未嘗不愛君也,而敬先之君以尊高而敬生也,然揆其敬君之心,奔走服勤,不忍少負君恩,非愛乎?總之,愛敬皆出于誠心,其自然之性情有如此者也。
故分言以明其真摰之極,而其理未嘗不兼具。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此言事父之道兼愛敬也。
為臣子者,于君于父母,其愛敬之心原無分别。
惟親至則敬不極,蓋言情親而禮節儀文之恭自少,非謂不敬也。
尊至則愛不極,蓋言心敬而左右依戀之時不多,非謂不愛也。
惟父則得朝夕奉養與母同,奉教秉命與君同。
故雲事父之道兼愛敬者,正以明愛敬之真心俱有其極,無少虛僞之義。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士初離膝下,方登仕籍,或未盡知事君、事長之道,然而愛敬父母者,所謂孝也。
以此孝道事吾君,則不忍欺君之心,即愛親之孝也;不敢慢君之心,即敬親之孝也。
為人臣而至于不忍欺、不敢慢者,不謂之忠也,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