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七經小傳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不讓者,言其不務德化,而貴勇力,以當師旅,是争也。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案此章,仲尼本但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今曾點所言,非知爾之事也,對不答問矣,而仲尼反自謂與之者,點之意以謂上苟知也,固當以此知之也。
此乃所謂事無事、爲無爲矣,是易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也。
巢由知于堯舜,故能全其讓;夷齊知于武王,故能全其隱;四皓知于漢高,故能全其處。
然則不事其事者,乃所以事也;不爲其爲者,乃所以爲也。
此全德之所能,非曾點可及,曾點進取者也。
夷考其行而不掩,是以孟子謂之狂。
顔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爲仁。
克者,勝也。
勝己而反于禮,是爲仁。
此中道也。
上焉者,不待于禮,然而不得不爲禮;下焉者,不及于禮,然而不敢不爲禮。
故雖有孔顔之質,動而顧禮,所以行于世也;雖有庸俗之質,亦動而顧禮,所以免于世也。
二者皆克己乃可,不然者,極孔顔之質必過,極庸俗之質必放矣。
” 死生有命【賢不必夀,不肖不必夭,是命也】。
富貴在天【無犯義以謀富貴,則富貴乃在天而已,天者,不可知之原】。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此言非佞折獄,惟良折獄也。
子路信義着于人人服之所右也,則信以爲右;所左也,則亦信以爲左。
兩俱無憾,是能以片言折獄者也。
故曰:“千乘之國,可使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
”若由是推之,片言折獄,尚其小者也【古者謂多言爲佞,多言不可以折獄】。
子路無宿諾。
宿,舊也,陳也。
子路勇于義,其于人有所不諾,已諾之,則必行,故無宿諾也。
宿諾猶陳言矣。
夫逹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其言語可察,其容貎可觀】。
子夏爲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逹,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此言王者之功必緩且大也。
欲速者,不任教化,而任賞罰,諸霸者之政刑名之學是也。
見小利者,内欺其民,以益财,外欺其鄰,以益地,諸富國強兵之術是也。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巫醫皆主治人,無恒之人不可爲之,爲其反害人也,況可以無恒爲政乎】。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據見無恒必當承之羞,不必占而知之】。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此言人當信己之信也。
子貢問鄉人皆好之者,言有人于此,鄉人皆好之,可信以賢乎?孔子曰:“未可者,或鄉原之人,在邦必聞,故也。
”又問鄉人皆惡之者,言有人于此,鄉人皆惡之,可信以不肖乎?孔子曰:“未可者,或清士特立,愠于群小,故也。
”不如以己觀鄉人之行,誠合于善者,我因好之,其不合于善者,我亦惡之,此之謂信己。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
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此言仁者無克、無伐、無怨、無欲者也。
非有之而不行,有之而不行,故可謂之難,未可謂之仁。
難可以謂之近,未可以謂之真。
子曰:“剛毅木讷近仁。
剛則無欲者也。
” 問管仲曰:“人也。
”【人上當失一字,仲尼必不直曰人而已,彼非人而菅仲乃獨曰人乎?不乃菅仲外舉非人者是豈仲尼之意也?或曰人當作仁,亦非也。
管仲之功爲仁耳,仁之道非管仲所盡,仲尼亦不輕予之,荀子謂之野人,亦非也,義不合】。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路、子貢皆以管仲不死,疑其不仁。
然則仁者且必死邪?世言死君者,莫如比幹、子胥,比于剖心,孔子謂之仁;子胥鸱夷,世不謂之仁。
然則仁不必死,死不必仁,明矣。
子路、子貢何為止以死不死論仁不仁乎?其意以謂仁者不樂生,不惡死也,而管仲可以死而不死,故疑。
夫謂仁者不樂生,不惡死,是也;疑管仲死之爲仁,非也。
管仲未仁,雖死之,固亦未仁;管仲苟仁,雖不死,猶仁矣。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此之謂也。
然則管仲,功用之臣,自實惜其死,将以其功用施之于世,以成其仁功而已,孟子所謂天民者也。
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爲己者,人知之亦樂之,人不知亦樂之者也;爲人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者也。
” 子曰:“作者七人矣。
”七人,所謂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蒉、儀封人、楚狂接輿,但取見于論語者,此說非也。
辟世、辟地、辟色、辟言,不止此七人,七人與孔子同時耳,必同時又有老聃、子桑伯子,非不能辟言色者。
予謂作讀如作者之謂聖之作,仲尼叙書始堯舜,堯舜以來始有典籍,故道典籍以來,聖人得位而制作者,凡七人,即堯也、舜也、禹也、湯也、文也、武也、周公也。
其意蓋言己獨不得位而無所制作雲爾。
此一章孤立,偶與辟世章相屬,學者不曉,故遂穿鑿妄解。
一說七
”不讓者,言其不務德化,而貴勇力,以當師旅,是争也。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案此章,仲尼本但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今曾點所言,非知爾之事也,對不答問矣,而仲尼反自謂與之者,點之意以謂上苟知也,固當以此知之也。
此乃所謂事無事、爲無爲矣,是易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也。
巢由知于堯舜,故能全其讓;夷齊知于武王,故能全其隱;四皓知于漢高,故能全其處。
然則不事其事者,乃所以事也;不爲其爲者,乃所以爲也。
此全德之所能,非曾點可及,曾點進取者也。
夷考其行而不掩,是以孟子謂之狂。
顔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爲仁。
克者,勝也。
勝己而反于禮,是爲仁。
此中道也。
上焉者,不待于禮,然而不得不爲禮;下焉者,不及于禮,然而不敢不爲禮。
故雖有孔顔之質,動而顧禮,所以行于世也;雖有庸俗之質,亦動而顧禮,所以免于世也。
二者皆克己乃可,不然者,極孔顔之質必過,極庸俗之質必放矣。
” 死生有命【賢不必夀,不肖不必夭,是命也】。
富貴在天【無犯義以謀富貴,則富貴乃在天而已,天者,不可知之原】。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此言非佞折獄,惟良折獄也。
子路信義着于人人服之所右也,則信以爲右;所左也,則亦信以爲左。
兩俱無憾,是能以片言折獄者也。
故曰:“千乘之國,可使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
”若由是推之,片言折獄,尚其小者也【古者謂多言爲佞,多言不可以折獄】。
子路無宿諾。
宿,舊也,陳也。
子路勇于義,其于人有所不諾,已諾之,則必行,故無宿諾也。
宿諾猶陳言矣。
夫逹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其言語可察,其容貎可觀】。
子夏爲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逹,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此言王者之功必緩且大也。
欲速者,不任教化,而任賞罰,諸霸者之政刑名之學是也。
見小利者,内欺其民,以益财,外欺其鄰,以益地,諸富國強兵之術是也。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巫醫皆主治人,無恒之人不可爲之,爲其反害人也,況可以無恒爲政乎】。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據見無恒必當承之羞,不必占而知之】。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此言人當信己之信也。
子貢問鄉人皆好之者,言有人于此,鄉人皆好之,可信以賢乎?孔子曰:“未可者,或鄉原之人,在邦必聞,故也。
”又問鄉人皆惡之者,言有人于此,鄉人皆惡之,可信以不肖乎?孔子曰:“未可者,或清士特立,愠于群小,故也。
”不如以己觀鄉人之行,誠合于善者,我因好之,其不合于善者,我亦惡之,此之謂信己。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
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此言仁者無克、無伐、無怨、無欲者也。
非有之而不行,有之而不行,故可謂之難,未可謂之仁。
難可以謂之近,未可以謂之真。
子曰:“剛毅木讷近仁。
剛則無欲者也。
” 問管仲曰:“人也。
”【人上當失一字,仲尼必不直曰人而已,彼非人而菅仲乃獨曰人乎?不乃菅仲外舉非人者是豈仲尼之意也?或曰人當作仁,亦非也。
管仲之功爲仁耳,仁之道非管仲所盡,仲尼亦不輕予之,荀子謂之野人,亦非也,義不合】。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路、子貢皆以管仲不死,疑其不仁。
然則仁者且必死邪?世言死君者,莫如比幹、子胥,比于剖心,孔子謂之仁;子胥鸱夷,世不謂之仁。
然則仁不必死,死不必仁,明矣。
子路、子貢何為止以死不死論仁不仁乎?其意以謂仁者不樂生,不惡死也,而管仲可以死而不死,故疑。
夫謂仁者不樂生,不惡死,是也;疑管仲死之爲仁,非也。
管仲未仁,雖死之,固亦未仁;管仲苟仁,雖不死,猶仁矣。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此之謂也。
然則管仲,功用之臣,自實惜其死,将以其功用施之于世,以成其仁功而已,孟子所謂天民者也。
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爲己者,人知之亦樂之,人不知亦樂之者也;爲人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者也。
” 子曰:“作者七人矣。
”七人,所謂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蒉、儀封人、楚狂接輿,但取見于論語者,此說非也。
辟世、辟地、辟色、辟言,不止此七人,七人與孔子同時耳,必同時又有老聃、子桑伯子,非不能辟言色者。
予謂作讀如作者之謂聖之作,仲尼叙書始堯舜,堯舜以來始有典籍,故道典籍以來,聖人得位而制作者,凡七人,即堯也、舜也、禹也、湯也、文也、武也、周公也。
其意蓋言己獨不得位而無所制作雲爾。
此一章孤立,偶與辟世章相屬,學者不曉,故遂穿鑿妄解。
一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