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七經小傳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人者,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者也。
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所謂辟世;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所謂辟色;虞仲、夷逸,隐居放言,所謂辟言;朱張,無事迹,其辟地者與。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此亦不語亂也。
諸侯有朝會、聘享、祭祀、燕射之禮,而不得專征伐,故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不斥言其不當問,而自謂未之學,所謂邦無道則愚。
子曰:“賜也,汝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者,仁也。
惟仁爲能一,惟一爲能貫。
仁者之用心也,敦兮其若樸,寂兮其若谷,昭兮其若鑒,萬物莫足以嬰其中,萬物莫足以嬰其中,則雖言而未嘗言,雖爲而未嘗爲矣。
故終日言而一,終日爲而一,未嘗變而事物爲之應,在上也可,在下也可,耕稼也可,陶漁也可,版築也可,商儈也可。
此皆外之變化而非内之一也,故誠守其一,萬物備矣。
由是而一可以應萬,而萬不可以應一,故曰:“非多學而識之者。
”多學在一之外,故也。
世之多學者衆矣,鮮能定乎一,得其末,不得其本,逐物而不反,而世因謂可以無學,無學不害,此原伯魯踬于前,而老莊敝于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也。
”【世亂,史之記注不明,前代之事有阙文者,仲尼猶及知之,至于編簡俱絕,非仲尼所知也,故春秋斷自隐公】。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耕者謀食而無以自樂,常有餒乏之憂;學者謀道而有以自足】。
子曰:“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此言蹈仁者未嘗死也,未嘗死者,非不死之謂也,言其安之無死地也。
從此論之,仁者必壽,明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此言當仁者宜爲人師,當仁者可不複讓于人師,當仁而讓于人師,則道幾乎不傳,此孟子所謂樂得英才而教育之。
然則才非當仁,亦不可讓爲人師。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
此以瞽者喻也。
瞽者有相,所以持其危,扶其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之性雖有高下,而實皆善也,此之謂相近。
及其習也,則有堯桀之分,此之謂相遠。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不移者,言其禀賦已定,非可強而遷也。
上知,所謂生而知之;下愚,所謂困而不學矣。
夫困而不學者,雖學不入,此知困而不能自反者也。
知困而不能自反,耳目與人同,而神識與人異,隔之不通,誘之不達,故曰:“愚”。
天下之冥頑者是也。
然而不害于性善者,愚知非善惡故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釋子路之疑也。
“吾其為東周乎?”者,言己不為東周也。
東周之俗,家臣則張私室以逼君,陪臣則張公室以逼天子,故所不為也。
此明雖之公山氏,非助其畔。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此無仁者之資而慕仁者之操者,故絕聖棄智,适所以愚。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此言禮者敬而已矣,非玉帛之謂也,玉帛所以飾敬也;樂者和而已矣,非鐘鼓之謂也,鐘鼓所以飾和也。
苟敬矣,雖畎畝之中,禮亦備矣;苟和矣,雖閑居獨處,樂亦備矣。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此君子指孔子也。
子貢疑孔子道大,故問之。
其下曰:“賜也,亦有惡乎?”雲者,孔子反問子貢之言也。
自惡徼以之為知以下,皆子貢答也。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人或死或生,其事不同,而同謂之仁者,明死生不足言仁也。
夫仁者,有成質,略舉其大方而言之,則不遷怒,不貳過,不樂生,不惡死,端而虛,靜而一,若是者,人貌而天,其有利害壽夭成敗者,是寒暑燥濕、春夏秋冬四時之運也。
故命仁者,命以其成質,非語其運之變化而名之也。
成質者,卞氏之玉也;運之變化者,或刻以為玺,或剖以為璧,玺與璧則異矣,然而稱寶者,卞氏之玉也。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桀溺本謂孔子皇皇者,欲以己易人耳,故曰:“而誰以易之?”孔子更自謂以天下無道,故欲易之耳。
假令天下有道,丘何皇皇求易之乎?】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此言傳道之難也。
孰有不試而輕以教人?孰有既知其可傳而傳之反倦怠?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優謂優裕過人也,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優則仕【施于有政,是亦為政】。
”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仁者,遺物忘形,無所矜者也。
為仁者,亦當遺物而忘形,無所矜,有所矜,則有所屈矣。
子張内修而外矜,所以去仁遠。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
【臣事君,子事親,命也】。
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所謂辟世;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所謂辟色;虞仲、夷逸,隐居放言,所謂辟言;朱張,無事迹,其辟地者與。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此亦不語亂也。
諸侯有朝會、聘享、祭祀、燕射之禮,而不得專征伐,故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不斥言其不當問,而自謂未之學,所謂邦無道則愚。
子曰:“賜也,汝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者,仁也。
惟仁爲能一,惟一爲能貫。
仁者之用心也,敦兮其若樸,寂兮其若谷,昭兮其若鑒,萬物莫足以嬰其中,萬物莫足以嬰其中,則雖言而未嘗言,雖爲而未嘗爲矣。
故終日言而一,終日爲而一,未嘗變而事物爲之應,在上也可,在下也可,耕稼也可,陶漁也可,版築也可,商儈也可。
此皆外之變化而非内之一也,故誠守其一,萬物備矣。
由是而一可以應萬,而萬不可以應一,故曰:“非多學而識之者。
”多學在一之外,故也。
世之多學者衆矣,鮮能定乎一,得其末,不得其本,逐物而不反,而世因謂可以無學,無學不害,此原伯魯踬于前,而老莊敝于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也。
”【世亂,史之記注不明,前代之事有阙文者,仲尼猶及知之,至于編簡俱絕,非仲尼所知也,故春秋斷自隐公】。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耕者謀食而無以自樂,常有餒乏之憂;學者謀道而有以自足】。
子曰:“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此言蹈仁者未嘗死也,未嘗死者,非不死之謂也,言其安之無死地也。
從此論之,仁者必壽,明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此言當仁者宜爲人師,當仁者可不複讓于人師,當仁而讓于人師,則道幾乎不傳,此孟子所謂樂得英才而教育之。
然則才非當仁,亦不可讓爲人師。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
此以瞽者喻也。
瞽者有相,所以持其危,扶其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之性雖有高下,而實皆善也,此之謂相近。
及其習也,則有堯桀之分,此之謂相遠。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不移者,言其禀賦已定,非可強而遷也。
上知,所謂生而知之;下愚,所謂困而不學矣。
夫困而不學者,雖學不入,此知困而不能自反者也。
知困而不能自反,耳目與人同,而神識與人異,隔之不通,誘之不達,故曰:“愚”。
天下之冥頑者是也。
然而不害于性善者,愚知非善惡故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釋子路之疑也。
“吾其為東周乎?”者,言己不為東周也。
東周之俗,家臣則張私室以逼君,陪臣則張公室以逼天子,故所不為也。
此明雖之公山氏,非助其畔。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此無仁者之資而慕仁者之操者,故絕聖棄智,适所以愚。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此言禮者敬而已矣,非玉帛之謂也,玉帛所以飾敬也;樂者和而已矣,非鐘鼓之謂也,鐘鼓所以飾和也。
苟敬矣,雖畎畝之中,禮亦備矣;苟和矣,雖閑居獨處,樂亦備矣。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此君子指孔子也。
子貢疑孔子道大,故問之。
其下曰:“賜也,亦有惡乎?”雲者,孔子反問子貢之言也。
自惡徼以之為知以下,皆子貢答也。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人或死或生,其事不同,而同謂之仁者,明死生不足言仁也。
夫仁者,有成質,略舉其大方而言之,則不遷怒,不貳過,不樂生,不惡死,端而虛,靜而一,若是者,人貌而天,其有利害壽夭成敗者,是寒暑燥濕、春夏秋冬四時之運也。
故命仁者,命以其成質,非語其運之變化而名之也。
成質者,卞氏之玉也;運之變化者,或刻以為玺,或剖以為璧,玺與璧則異矣,然而稱寶者,卞氏之玉也。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桀溺本謂孔子皇皇者,欲以己易人耳,故曰:“而誰以易之?”孔子更自謂以天下無道,故欲易之耳。
假令天下有道,丘何皇皇求易之乎?】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此言傳道之難也。
孰有不試而輕以教人?孰有既知其可傳而傳之反倦怠?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優謂優裕過人也,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優則仕【施于有政,是亦為政】。
”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仁者,遺物忘形,無所矜者也。
為仁者,亦當遺物而忘形,無所矜,有所矜,則有所屈矣。
子張内修而外矜,所以去仁遠。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
【臣事君,子事親,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