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七經小傳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以季曆有昌也;所以貴昌者,以昌有發也。
泰伯見季曆既仁而文武又聖,知天之意方大啟周室,必有天下,故默焉而逃,是泰伯讓仁人者一讓,聖人者二,故曰三以天下讓也。
夫深知仁聖之德,因見天命之運,獨出獨入,而百姓莫知者也,故曰無得而稱焉。
辭一國之适,離逃竄之名,以自棄于蠻夷,往而不反,求仁得仁者也,故曰可謂至德矣。
”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此正言堯之讓也。
天道,功成者去,為而不恃,堯始以天下讓,故雲惟堯則之。
”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孔子曰: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舊說婦人即文母,予謂子無臣母之理,或雲古文無臣字,如此則不成文案,武王即位已八十餘,未知文母猶存否,以義推之,此亂臣蓋邑姜,必非文母也。
武王使九人者治外,而邑姜治内,故得以同之亂臣。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罕者,希也。
希言利,辟其号也;希言命,所謂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希言仁,所謂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既非其人,不言,故問仁者,或曰:仁則吾弗知;或曰:未知焉得仁。
”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或當以四作二,非也。
毋意者,不逆詐,不億不信也,億則意也;毋必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也;毋固者,無可無不可也;毋我者,義陳于前,直服人之口也。
”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此子貢設事以問孔子也。
言有美玉者,當韫藏之邪,求善賈沽之邪,怪孔子有道不辄仕,故雲爾。
故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言玉亦貴沽之耳,但當待賈,使人求之,不可炫賣也,故曰我待賈者也。
世人皆幹祿,而孔子應聘,此其操矣。
” “子欲居九夷,蓋徐州、莒、魯之間中國之夷,非海外之夷也。
何以言之?仲尼稱夷狄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則無緣忽欲去中國而從夷狄矣。
周末時,蓋戎夷與中國雜居,仲尼周流,未嘗三年淹,故其羇旅之際,适偶可居九夷耳,非忿怼中國莫能宗己而去之也。
”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此言人之學,譬于禾,有苗而不及秀者,秀而不及實者,皆中道而畫,惟君子苗則秀,秀則實,所謂大成之人也。
管子曰:夫禾,其始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
眴眴者,苗也;莊莊者,秀也;由由者,實也。
終此論者,秀與實在禾,而食之在人耳。
”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爲貴。
巽謂遜于志者也。
法語之言,雖小人亦能面從,改之難耳。
巽與之言,雖君子不能不心說,繹之難耳。
商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求也。
’所謂繹也。
”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可與适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此言權之難也。
共學也,适道也,立也,權也,四人也。
共學以況有恒者,有恒者可與共學矣,未及适道也。
适道以況善人,善人升堂,不入于室,可與适道矣,未及于立也。
立者,言立德立功也。
立德立功者,以況君子,君子可與立矣,未及于權也。
能用權者,其惟仁聖而已矣。
權者,反經者也。
反經之至,至于動天下,易君王,而當世不疑,後世不非,惟無心而體道者能之。
湯武、伊尹、周公是也。
故有湯武、伊尹、周公之心,則可以行權,無湯武、伊尹、周公之心,則亂也。
曹人欲君子臧,吳人欲君季劄,皆辭不從,兩人者自知審矣,以爲己适可以立,而未可以權也。
權之設,豈易然乎?” 不時不食【如果實未熟之類】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此言文質之異也。
凡誠慤爲質,禮樂爲文,人之舉事,能先盡誠慤而後禮樂者,今之所謂野人也。
野人猶言郊野之人,郊野之人質多而文少,務實而不務華。
其舉事先飾禮樂而後誠慤者,今之所謂君子也。
君子謂朝廷之人,習其文而忘其質。
仲尼欲救周之敝,複夏之忠,故取先進于禮樂者。
先進于禮樂者,言誠慤在禮樂之先。
孟子曰:“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自德行以上,孔子語也;自德行而下,則弟子縁仲尼之言而記之者也。
三千之徒,足以升四科者,不惟此十人,此十人乃從我陳蔡者耳。
” 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此言善人資性未能髙絶,苟不踐迹,則亦不能入于室。
每踐迹,則可以入室矣。
迹者,禮樂法制也。
然則有不待禮樂法制而未始入于非人者,雖不踐迹,而入室矣。
子曰:“論笃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與讀如黨與之與】笃于論者而與之,謂之君子乎?謂之色莊乎?蓋謂之君子矣。
莊言,色厲内荏。
” 子路率爾而對。
率爾者,意氣發動,輕易之貎。
又曰:“夫子何哂由也?”曰:“
泰伯見季曆既仁而文武又聖,知天之意方大啟周室,必有天下,故默焉而逃,是泰伯讓仁人者一讓,聖人者二,故曰三以天下讓也。
夫深知仁聖之德,因見天命之運,獨出獨入,而百姓莫知者也,故曰無得而稱焉。
辭一國之适,離逃竄之名,以自棄于蠻夷,往而不反,求仁得仁者也,故曰可謂至德矣。
”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此正言堯之讓也。
天道,功成者去,為而不恃,堯始以天下讓,故雲惟堯則之。
”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
孔子曰: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舊說婦人即文母,予謂子無臣母之理,或雲古文無臣字,如此則不成文案,武王即位已八十餘,未知文母猶存否,以義推之,此亂臣蓋邑姜,必非文母也。
武王使九人者治外,而邑姜治内,故得以同之亂臣。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罕者,希也。
希言利,辟其号也;希言命,所謂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希言仁,所謂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既非其人,不言,故問仁者,或曰:仁則吾弗知;或曰:未知焉得仁。
”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或當以四作二,非也。
毋意者,不逆詐,不億不信也,億則意也;毋必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也;毋固者,無可無不可也;毋我者,義陳于前,直服人之口也。
”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此子貢設事以問孔子也。
言有美玉者,當韫藏之邪,求善賈沽之邪,怪孔子有道不辄仕,故雲爾。
故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言玉亦貴沽之耳,但當待賈,使人求之,不可炫賣也,故曰我待賈者也。
世人皆幹祿,而孔子應聘,此其操矣。
” “子欲居九夷,蓋徐州、莒、魯之間中國之夷,非海外之夷也。
何以言之?仲尼稱夷狄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則無緣忽欲去中國而從夷狄矣。
周末時,蓋戎夷與中國雜居,仲尼周流,未嘗三年淹,故其羇旅之際,适偶可居九夷耳,非忿怼中國莫能宗己而去之也。
”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此言人之學,譬于禾,有苗而不及秀者,秀而不及實者,皆中道而畫,惟君子苗則秀,秀則實,所謂大成之人也。
管子曰:夫禾,其始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其成也,由由乎,茲免,何其君子也。
眴眴者,苗也;莊莊者,秀也;由由者,實也。
終此論者,秀與實在禾,而食之在人耳。
”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爲貴。
巽謂遜于志者也。
法語之言,雖小人亦能面從,改之難耳。
巽與之言,雖君子不能不心說,繹之難耳。
商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求也。
’所謂繹也。
”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可與适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此言權之難也。
共學也,适道也,立也,權也,四人也。
共學以況有恒者,有恒者可與共學矣,未及适道也。
适道以況善人,善人升堂,不入于室,可與适道矣,未及于立也。
立者,言立德立功也。
立德立功者,以況君子,君子可與立矣,未及于權也。
能用權者,其惟仁聖而已矣。
權者,反經者也。
反經之至,至于動天下,易君王,而當世不疑,後世不非,惟無心而體道者能之。
湯武、伊尹、周公是也。
故有湯武、伊尹、周公之心,則可以行權,無湯武、伊尹、周公之心,則亂也。
曹人欲君子臧,吳人欲君季劄,皆辭不從,兩人者自知審矣,以爲己适可以立,而未可以權也。
權之設,豈易然乎?” 不時不食【如果實未熟之類】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此言文質之異也。
凡誠慤爲質,禮樂爲文,人之舉事,能先盡誠慤而後禮樂者,今之所謂野人也。
野人猶言郊野之人,郊野之人質多而文少,務實而不務華。
其舉事先飾禮樂而後誠慤者,今之所謂君子也。
君子謂朝廷之人,習其文而忘其質。
仲尼欲救周之敝,複夏之忠,故取先進于禮樂者。
先進于禮樂者,言誠慤在禮樂之先。
孟子曰:“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自德行以上,孔子語也;自德行而下,則弟子縁仲尼之言而記之者也。
三千之徒,足以升四科者,不惟此十人,此十人乃從我陳蔡者耳。
” 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此言善人資性未能髙絶,苟不踐迹,則亦不能入于室。
每踐迹,則可以入室矣。
迹者,禮樂法制也。
然則有不待禮樂法制而未始入于非人者,雖不踐迹,而入室矣。
子曰:“論笃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與讀如黨與之與】笃于論者而與之,謂之君子乎?謂之色莊乎?蓋謂之君子矣。
莊言,色厲内荏。
” 子路率爾而對。
率爾者,意氣發動,輕易之貎。
又曰:“夫子何哂由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