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七經小傳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宋 劉敞 撰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衆也,可以為師而衆歸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傳者,傳所受于師之道,今無乃不習而以教人乎,為誤人爾】?”
“禮之用,和為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君所謂否而有可焉,此之謂和】。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大,君臣也;小,父子也。
有所不行者,在醜夷不争之類是】,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此複說有所不行也。
獻可替否,和也;在醜夷不争,禮也。
但知貴和為和,而不知禮有常節者,亦不可行也。
故臣亦有三谏而去之道,若三谏而不去,是又不以禮節者也】。
” “信近于義,言可複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親,近也。
信者、恭者,雖未合于義、禮,苟能因其性而不失所近人,亦可尊,此欲信者常務近義,恭者常務近禮,皆可宗也】。
”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夫以戚為喪本,可也;以儉為禮本,何哉?曰:林放本問賓客奉養之禮,非兼問五禮也。
何以明之?問五禮之本,則不當答以儉,又不當引喪為之偶,故知所問惟賓客奉養之禮也。
賓客奉養之禮以儉為本者,儉則任誠悫,誠悫乃本也。
故聘禮曰:币美則沒禮。
又曰:多貨則傷德。
币之與貨,非所以為本也。
損其美,卻其多,乃可謂之儉,儉則禮與德俱無傷,是本矣。
孟子曰:恭敬者,币之未将。
然則禮之字當讀如厚為之禮之禮。
” “子曰:射不主皮【此大射禮篇文也】,為【于僞反】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解禮所以如此雲者,為力不同科也,是以君子貴德賤力,取其有威儀也】。
” “儀封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喪讀如問喪之喪,喪欲速貧之喪,失位為喪,是時仲尼去大夫,故雲喪也。
言喪不足患,是乃天下久無道,而天以夫子為木铎于其間耳,故使之數失位周流也。
”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猶居也。
言人為身謀,居惟居于仁為美,即擇居而不能居仁,不可謂知。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者生而靜,其為仁安之而已矣。
知者動而複者也,動而複則利而後仁。
利者,非利于為仁之可以得利也,利猶動也,知者必動而後仁矣。
”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其無好惡故能定好惡。
子曰: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此言人之行事,苟能推心于仁,以善為之,雖不中節,終不為惡,謂之過可矣。
”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所謂好仁者,安仁者也;惡不仁者,去不仁而就仁者也。
去不仁而就仁,則是不欲使己有不仁之過也,雖不能及安仁者,亦可謂仁矣。
”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此言君子有過,小人亦有過,但各自附近為黨類耳。
欲分别之者,小人之過常近利,君子之過常近善。
舉其過而推言之,則知仁不仁之情。
譬如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此實過也,然仲尼之意,非不知過,蓋欲厚其君,不得不受以為過也。
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此實過也,蓋欲親其兄,不得不受以為過也。
推孔子之厚其君,周公之親其兄,則其過也,乃所以全其仁也【又曰:人之過,或有以善為之而不知其義者,故當征黨類以察其素行是非】。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仁也。
所以未可死者,以不聞道也。
苟聞夫道,朝聞之則夕死也可,夕聞之則朝死也可,非樂死也,非求死也,安死也。
安死者,惟簡之而不得。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在上位者也。
言君子懷于為德,導之以德,則小人乃懷土重遷;如君子懷于用刑,導之以政,則小人不複懷土,将懷惠己者而歸之矣。
所謂免而無恥也。
此言小人之性無常,在上導之而已。
”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求知非也,求為可知是也。
知之者,人也;莫知者,己也】。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此一章意,若仲尼真欲浮于海,是怼也,非君子之道矣,且又不當譏子路無所取材也。
夫譏子路無所取材,則足以明浮于海非仲尼意,浮于海非仲尼意,而仲尼為若言者,蓋言己在天下,道不行,則去周流四方,若乘桴之浮海,随波轉薄矣。
子路失指,謂仲尼真欲浮于海,故仲尼反以無所取材戲之也。
” “宰予晝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雲雲】。
學者多疑宰予之過輕,而仲尼貶之重,此弗深考之蔽也。
古者君子不晝夜居于内,晝居于内,則問其疾,所以異男女之節,厲人倫也。
如使宰予廢法縱欲,晝夜居于内,所謂亂男女的節,俾晝作夜,大雅之刺幽厲是也。
仲尼安得不深貶之?然則寝當讀為内寝之寝,而說者蓋誤為眠寝之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大,君臣也;小,父子也。
有所不行者,在醜夷不争之類是】,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此複說有所不行也。
獻可替否,和也;在醜夷不争,禮也。
但知貴和為和,而不知禮有常節者,亦不可行也。
故臣亦有三谏而去之道,若三谏而不去,是又不以禮節者也】。
” “信近于義,言可複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親,近也。
信者、恭者,雖未合于義、禮,苟能因其性而不失所近人,亦可尊,此欲信者常務近義,恭者常務近禮,皆可宗也】。
”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夫以戚為喪本,可也;以儉為禮本,何哉?曰:林放本問賓客奉養之禮,非兼問五禮也。
何以明之?問五禮之本,則不當答以儉,又不當引喪為之偶,故知所問惟賓客奉養之禮也。
賓客奉養之禮以儉為本者,儉則任誠悫,誠悫乃本也。
故聘禮曰:币美則沒禮。
又曰:多貨則傷德。
币之與貨,非所以為本也。
損其美,卻其多,乃可謂之儉,儉則禮與德俱無傷,是本矣。
孟子曰:恭敬者,币之未将。
然則禮之字當讀如厚為之禮之禮。
” “子曰:射不主皮【此大射禮篇文也】,為【于僞反】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解禮所以如此雲者,為力不同科也,是以君子貴德賤力,取其有威儀也】。
” “儀封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喪讀如問喪之喪,喪欲速貧之喪,失位為喪,是時仲尼去大夫,故雲喪也。
言喪不足患,是乃天下久無道,而天以夫子為木铎于其間耳,故使之數失位周流也。
”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猶居也。
言人為身謀,居惟居于仁為美,即擇居而不能居仁,不可謂知。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者生而靜,其為仁安之而已矣。
知者動而複者也,動而複則利而後仁。
利者,非利于為仁之可以得利也,利猶動也,知者必動而後仁矣。
”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其無好惡故能定好惡。
子曰: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此言人之行事,苟能推心于仁,以善為之,雖不中節,終不為惡,謂之過可矣。
”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所謂好仁者,安仁者也;惡不仁者,去不仁而就仁者也。
去不仁而就仁,則是不欲使己有不仁之過也,雖不能及安仁者,亦可謂仁矣。
”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此言君子有過,小人亦有過,但各自附近為黨類耳。
欲分别之者,小人之過常近利,君子之過常近善。
舉其過而推言之,則知仁不仁之情。
譬如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此實過也,然仲尼之意,非不知過,蓋欲厚其君,不得不受以為過也。
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此實過也,蓋欲親其兄,不得不受以為過也。
推孔子之厚其君,周公之親其兄,則其過也,乃所以全其仁也【又曰:人之過,或有以善為之而不知其義者,故當征黨類以察其素行是非】。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仁也。
所以未可死者,以不聞道也。
苟聞夫道,朝聞之則夕死也可,夕聞之則朝死也可,非樂死也,非求死也,安死也。
安死者,惟簡之而不得。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在上位者也。
言君子懷于為德,導之以德,則小人乃懷土重遷;如君子懷于用刑,導之以政,則小人不複懷土,将懷惠己者而歸之矣。
所謂免而無恥也。
此言小人之性無常,在上導之而已。
”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求知非也,求為可知是也。
知之者,人也;莫知者,己也】。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此一章意,若仲尼真欲浮于海,是怼也,非君子之道矣,且又不當譏子路無所取材也。
夫譏子路無所取材,則足以明浮于海非仲尼意,浮于海非仲尼意,而仲尼為若言者,蓋言己在天下,道不行,則去周流四方,若乘桴之浮海,随波轉薄矣。
子路失指,謂仲尼真欲浮于海,故仲尼反以無所取材戲之也。
” “宰予晝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雲雲】。
學者多疑宰予之過輕,而仲尼貶之重,此弗深考之蔽也。
古者君子不晝夜居于内,晝居于内,則問其疾,所以異男女之節,厲人倫也。
如使宰予廢法縱欲,晝夜居于内,所謂亂男女的節,俾晝作夜,大雅之刺幽厲是也。
仲尼安得不深貶之?然則寝當讀為内寝之寝,而說者蓋誤為眠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