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七經小傳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者習言又其外,故遂誤增之耳。
說者以謂不然,胡不試以天下地形正之?洛邑為中,其東出者不三千裡至海矣,其南出者至朱崖交趾五千餘裡耳,是乃古所謂日下北戶者矣,越裳九譯不甚此矣,周公所辭也,豈大司馬能施政職哉?又此以人步為裡,而裡以投足為計步,九畿之法考以日景而算于土圭,比之人步,迂直懸矣,大約三分去二則五千裡之折必萬五千裡乃能足矣。
司勳:凡有功者祭于大烝,司勳诏之。
案烝常祀無言大者,大烝其禘祫與?文二年大事于太廟,跻僖公者,祫也,而外傳謂之烝,此其一隅矣。
凡頒賞地,參之一食,惟加田無國征。
予謂加田者,凡家臣邑宰之田,國語曰官宰食加,然則古以官宰之田謂之加矣。
無國征者,不征于國,以其自有君也。
家臣之征當入于家,陪臣之征當入于國,諸侯之征當入于王,此其分也。
禮夫圭田無征,大夫之田謂之圭田,夫圭田亦自受田而不征于國,征之為倍征,故曰以厚賢也。
隸仆:掌五寝之掃除、糞灑之事。
五寝者,夫人以下所居也。
王後所居謂之五内,隸仆不掌,蓋自有寺人、内豎雲。
祭祀修寝者,修讀為滌,祭祀則齊,齊則大滌,五寝使人防潔,不犯禁也。
謂之滌者【阙】其名也。
大喪複于大寝、小寝者,大寝内寝,小寝燕寝,正内也。
春秋莊公薨于路寝,僖公薨于小寝,鄭玄雲五寝為五廟之寝,玄本謂天子五廟,故雲爾,非正也。
又隸仆乃掌洗乘石、跸宮中之事,古者人神不參,若典職宗廟,何緣跸之于宮中而外役乎? 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
梏者,校也,在頸曰梏,春秋傳曰以弓梏華弱于朝,謂之梏者,以其在首,猶牛馬牿爾。
萍氏:謂之萍者,此職掌禁酒,神農書曰萍能勝酒,欲其制之也。
大行人: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國之慝。
此與閑問等,皆王使臣于諸侯之禮也。
時聘以時聘諸侯,五服各有時也。
殷覜者,遍問天下諸侯也,于下七歲遍覜諸侯是也,故曰以除邦國之慝。
注以聘覜為諸侯見王,非也,蓋惑于大宗伯文無閑問等而但言聘覜,所以亂之也。
考工記曰:“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六職者,坐而論道一職也,作而行之二也,審曲面勢三也,通四方之珍異四也,饬力以長地材五也,治絲麻六也。
此文首尾自明,不須橫以六官說之。
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
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
一獻而三酬者,獻以一升,酬以三升也,并而計之,為四升,四升為豆,豆雖非飲器,其計數則然。
匠人:營國,方九裡,以為天子之居,太狹,亂于上公。
又詩雲上入執宮功,言鄉井之民至冬皆當入保城也。
井田之制,城中之宅率一家二畝半,計地算居,九裡之城不能容七萬五千家,然則周禮所說乃天子中城也。
春秋曰城中城,以諸侯之有中城,亦知天子之有中城也。
匠人又雲宮隅之制,宮隅則天子宮也,城隅則中城也。
中城方九裡,則宮城宜方三裡,中城有左祖右社、九卿之室,則百官治事之所也,民居不至焉,則限親疏也。
其外城蓋經傳無文,公羊說以為千雉,雉長二百尺,凡方三十餘裡,則足相容。
儀禮 士冠禮:若不醴則醮用酒。
醴謂三加畢,以醴酒飲冠者于客位者也。
不醴而醮,謂庶子矣。
醴重醮輕,曾子問除喪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賜諸侯服,有冠醮無冠醴,醴為重也。
”又昏禮,适婦醴之,庶婦醮之,丈夫之冠猶婦人之嫁,則醮用酒者必庶子也。
下文曰:“庶子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
”是矣。
又曰:“孤子醴于阼。
”知凡嫡子皆醴也。
鄭注雲若不醴謂國有舊俗可行,聖人用焉,又注醮于客位雲夏殷禮也,皆非也。
夏殷有天下千餘歲,冠禮行之久矣,設以醮為禮者,溥天之下皆醮也,周公何以改之?然則醮于客位當曰醴于客位,嫡子冠于阼,醴于客位以變為敬也。
庶子冠與醮相因,不于阼,亦不于客位,居房外南面,略庶子也。
醮禮繁,醴禮簡,以簡為貴也。
醮三舉,醴一辭,以少為貴也。
醮用酒,醴用醴,以質為貴也。
醮有折俎,醴脯醢而已,不尚味也。
酒在房外,醴在房中,以變為敬也。
此皆聖人分别嫡庶,異其儀也。
鄉射禮曰:“鄉侯上個五尋,中十尺。
”上個者,最上幅也;中者,最中幅也。
又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
”此說中幅所以用十尺者,取之侯道者也。
又曰:“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
”此說躬與舌各一幅也。
又曰:“下舌半上舌。
”此說上下皆躬舌也。
侯中一幅,上二幅,下二幅,幅各闊二尺,則與侯中方矣,梓人職所謂廣與崇方者也。
先量侯道,乃制侯中,既制侯中,乃定躬舌,既定躬舌,乃因侯中之廣而求其崇,必方其足。
凡五十弓之侯,其中十尺,其布五幅,躬舌各一幅也;七十弓之侯,其中丈四尺,其布七幅,躬各二幅,舌各一幅也;九十弓之侯,其中丈八尺,其布九幅,躬與舌各二幅也。
其崇則中十尺,崇亦十尺矣;中丈四尺,崇亦丈四尺矣;中丈八尺,崇亦丈八尺矣。
謂之中者,正以其居中也,中者對上之言也,有上有中則有下矣。
九十弓之侯布九幅,以五為中;七十弓之侯布七幅,以四為中;五十弓之侯布五幅,以三為中矣。
大射儀曰:“大侯之崇,見鹄于參,參見于幹,幹不及地武。
”此高下之節也。
大侯崇丈八尺,栖鹄于其中,從遠視之,令出于參之右舌下也,所以必出于舌下者,舌能蔽之,故以見為節也。
幹侯之鹄,則去地武,武三尺也,世言步武,步六尺,則武三尺,武者,迹之也,兩迹之間則三尺,武以是名之。
幹侯之鹄用此為高,亦防中矣。
其設之次,大侯在東,參次之,幹次之,使密不至相掩,疏足以射,其勢參差相入,是謂狸步。
鄭雲中猶身也,
說者以謂不然,胡不試以天下地形正之?洛邑為中,其東出者不三千裡至海矣,其南出者至朱崖交趾五千餘裡耳,是乃古所謂日下北戶者矣,越裳九譯不甚此矣,周公所辭也,豈大司馬能施政職哉?又此以人步為裡,而裡以投足為計步,九畿之法考以日景而算于土圭,比之人步,迂直懸矣,大約三分去二則五千裡之折必萬五千裡乃能足矣。
司勳:凡有功者祭于大烝,司勳诏之。
案烝常祀無言大者,大烝其禘祫與?文二年大事于太廟,跻僖公者,祫也,而外傳謂之烝,此其一隅矣。
凡頒賞地,參之一食,惟加田無國征。
予謂加田者,凡家臣邑宰之田,國語曰官宰食加,然則古以官宰之田謂之加矣。
無國征者,不征于國,以其自有君也。
家臣之征當入于家,陪臣之征當入于國,諸侯之征當入于王,此其分也。
禮夫圭田無征,大夫之田謂之圭田,夫圭田亦自受田而不征于國,征之為倍征,故曰以厚賢也。
隸仆:掌五寝之掃除、糞灑之事。
五寝者,夫人以下所居也。
王後所居謂之五内,隸仆不掌,蓋自有寺人、内豎雲。
祭祀修寝者,修讀為滌,祭祀則齊,齊則大滌,五寝使人防潔,不犯禁也。
謂之滌者【阙】其名也。
大喪複于大寝、小寝者,大寝内寝,小寝燕寝,正内也。
春秋莊公薨于路寝,僖公薨于小寝,鄭玄雲五寝為五廟之寝,玄本謂天子五廟,故雲爾,非正也。
又隸仆乃掌洗乘石、跸宮中之事,古者人神不參,若典職宗廟,何緣跸之于宮中而外役乎? 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
梏者,校也,在頸曰梏,春秋傳曰以弓梏華弱于朝,謂之梏者,以其在首,猶牛馬牿爾。
萍氏:謂之萍者,此職掌禁酒,神農書曰萍能勝酒,欲其制之也。
大行人: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國之慝。
此與閑問等,皆王使臣于諸侯之禮也。
時聘以時聘諸侯,五服各有時也。
殷覜者,遍問天下諸侯也,于下七歲遍覜諸侯是也,故曰以除邦國之慝。
注以聘覜為諸侯見王,非也,蓋惑于大宗伯文無閑問等而但言聘覜,所以亂之也。
考工記曰:“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六職者,坐而論道一職也,作而行之二也,審曲面勢三也,通四方之珍異四也,饬力以長地材五也,治絲麻六也。
此文首尾自明,不須橫以六官說之。
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
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
一獻而三酬者,獻以一升,酬以三升也,并而計之,為四升,四升為豆,豆雖非飲器,其計數則然。
匠人:營國,方九裡,以為天子之居,太狹,亂于上公。
又詩雲上入執宮功,言鄉井之民至冬皆當入保城也。
井田之制,城中之宅率一家二畝半,計地算居,九裡之城不能容七萬五千家,然則周禮所說乃天子中城也。
春秋曰城中城,以諸侯之有中城,亦知天子之有中城也。
匠人又雲宮隅之制,宮隅則天子宮也,城隅則中城也。
中城方九裡,則宮城宜方三裡,中城有左祖右社、九卿之室,則百官治事之所也,民居不至焉,則限親疏也。
其外城蓋經傳無文,公羊說以為千雉,雉長二百尺,凡方三十餘裡,則足相容。
儀禮 士冠禮:若不醴則醮用酒。
醴謂三加畢,以醴酒飲冠者于客位者也。
不醴而醮,謂庶子矣。
醴重醮輕,曾子問除喪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賜諸侯服,有冠醮無冠醴,醴為重也。
”又昏禮,适婦醴之,庶婦醮之,丈夫之冠猶婦人之嫁,則醮用酒者必庶子也。
下文曰:“庶子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
”是矣。
又曰:“孤子醴于阼。
”知凡嫡子皆醴也。
鄭注雲若不醴謂國有舊俗可行,聖人用焉,又注醮于客位雲夏殷禮也,皆非也。
夏殷有天下千餘歲,冠禮行之久矣,設以醮為禮者,溥天之下皆醮也,周公何以改之?然則醮于客位當曰醴于客位,嫡子冠于阼,醴于客位以變為敬也。
庶子冠與醮相因,不于阼,亦不于客位,居房外南面,略庶子也。
醮禮繁,醴禮簡,以簡為貴也。
醮三舉,醴一辭,以少為貴也。
醮用酒,醴用醴,以質為貴也。
醮有折俎,醴脯醢而已,不尚味也。
酒在房外,醴在房中,以變為敬也。
此皆聖人分别嫡庶,異其儀也。
鄉射禮曰:“鄉侯上個五尋,中十尺。
”上個者,最上幅也;中者,最中幅也。
又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
”此說中幅所以用十尺者,取之侯道者也。
又曰:“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
”此說躬與舌各一幅也。
又曰:“下舌半上舌。
”此說上下皆躬舌也。
侯中一幅,上二幅,下二幅,幅各闊二尺,則與侯中方矣,梓人職所謂廣與崇方者也。
先量侯道,乃制侯中,既制侯中,乃定躬舌,既定躬舌,乃因侯中之廣而求其崇,必方其足。
凡五十弓之侯,其中十尺,其布五幅,躬舌各一幅也;七十弓之侯,其中丈四尺,其布七幅,躬各二幅,舌各一幅也;九十弓之侯,其中丈八尺,其布九幅,躬與舌各二幅也。
其崇則中十尺,崇亦十尺矣;中丈四尺,崇亦丈四尺矣;中丈八尺,崇亦丈八尺矣。
謂之中者,正以其居中也,中者對上之言也,有上有中則有下矣。
九十弓之侯布九幅,以五為中;七十弓之侯布七幅,以四為中;五十弓之侯布五幅,以三為中矣。
大射儀曰:“大侯之崇,見鹄于參,參見于幹,幹不及地武。
”此高下之節也。
大侯崇丈八尺,栖鹄于其中,從遠視之,令出于參之右舌下也,所以必出于舌下者,舌能蔽之,故以見為節也。
幹侯之鹄,則去地武,武三尺也,世言步武,步六尺,則武三尺,武者,迹之也,兩迹之間則三尺,武以是名之。
幹侯之鹄用此為高,亦防中矣。
其設之次,大侯在東,參次之,幹次之,使密不至相掩,疏足以射,其勢參差相入,是謂狸步。
鄭雲中猶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