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七經小傳卷中

關燈
無征。

    雲近郊十一者,則孟子所雲國中什一使自賦是也。

    】 師氏、保氏,官也。

    周公為師,召公為保,太師、太保所謂三公者也。

    康成合之,非是。

     調人:凡和難,父之雠,辟諸海外;兄弟之雠,辟諸千裡之外;從父兄弟之雠,不同國君之雠,眂父師長之雠,眂兄弟;主友之雠,眂從父兄弟。

    此雠者,蓋謂遇人不以禮而見殺者也。

    以其不直,故子弟雖欲雠之,而調人推其本情,不聽也。

    遇人不以禮,雖誠有罪,殺之者亦專殺也,故使辟焉,以全子弟之心。

    又曰:“勿辟,則與之瑞節而以執之。

    ”勿辟者,則殺人不忌,乃當正治其罪,子展所以黜遊氏之義也。

     凡殺人有反殺者,使邦國交雠之。

    此謂吏以法殺人,而死者之親敢報之者,則邦國交雠之。

    公羊傳曰:“父受誅,子複仇,推刃之道也。

    ” 凡殺人而義者,不同國,令勿雠,雠之則死。

    殺人而合于義,為隐謀禍惡之未發,而能先事殺之,若逋逃桀暴者。

    朝士職曰:“凡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

    ”是此也。

    遷其子孫,使居異國,又令勿雠。

     司市:國君過市,則刑人赦;夫人過市,罰一幕;世子過市,罰一帟;命夫過市,罰一蓋;命婦過市,罰一帷。

    市者,商賈交利之地也。

    君子無故不得觀焉,設罰懲之,深遠于利之意也。

    國君則赦其刑人,所赦者,市刑也。

    大刑撲罰,中刑徇罰,小刑憲罰。

    自夫人以下,則司市舉之,使出此物焉。

    婦人于市,尤非其事故,罰比男子差重也。

    帟、蓋皆在上,帷、幕以屏蔽,異男女也。

    言不及天子、王後者,尤非所宜,亦罰不及至尊也。

     遂人職曰:“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百畮,餘夫亦如之。

    ”亦如之者,亦如其萊也。

    餘夫未具夫婦,未當受田,如其萊而已。

    孟子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

    ” 旅師:掌聚野之鋤粟、屋粟、閑粟。

    旅讀如葆旅之旅,野生曰旅,此官主野事,故以旅為号。

     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

    此兩者,正謂禘也、祫也。

    禘禮以祼為重,祫禮以饋食為重。

    禴祠、烝嘗雖皆有祼、饋之事,恐其節文略殊,非禘、祫之禮比也。

    古禮既亡,不可知之。

    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明禘禮以灌為重。

    肆猶旅也,禘禮及毀廟,故旅獻。

     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時見者,同時而見;殷見者,見于方嶽之下。

    時見則周官所謂六年五服一朝者也;殷見則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于方嶽者也。

    謂之同盟者,蓋諸侯于是齊盟,所謂同盟矣。

     以天産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産作陽德,以和樂防之。

    産,生也;作,為也。

    人所受于天以生者,謂之天産;所受于地以生者,謂之地産。

    受于天以生者,貌、言、視、聽、思,本禀于五行,内以為性,外以為教者也。

    不防以中禮,則失,謂之陰者,以其受之于天,天道默定也;謂之德者,教之所以起也。

    受于地以生者,剛柔、緩急、輕重、仁武,本禀于山川,内以為情,外以為形者也。

    不防以和樂,則過,謂之陽者,以其受之地,地體顯著也。

     王大封,則先告後土。

    後土,社也。

    王封諸侯,取太社之土,苞之以白茅,而授之,為其将取是土,故大宗伯先告焉,敬其事也。

     司尊彜:凡郁齊獻酌。

    獻讀如獻,莫重于祼之獻,郁齊惟祼用之,于獻最重,故曰獻酌也。

     典瑞曰:“祼圭有瓒,以祀先王,以祼賓客。

    ”肆猶旅也,大祭旅獻也。

    宗伯職曰:“以肆獻祼享先王。

    ”謂大禘時,雍禘之篇曰:“相予肆祀。

    ”書曰:“肆類于上帝。

    ”皆同義【大祝又有肆享之說在後】。

     大司樂: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大蔟為徵,姑洗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圜鐘、黃鐘者,皆雲門之樂所用之均也。

    六變者,雲門之樂一終。

     鹹池之舞,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

    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

    此鹹池之樂,蓋八變而終,其聲之均則自函鐘以下。

     九韶之舞,于宗廟之中奏之。

    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九韶者,韶九變而一終。

    書雲:“箫韶九成,鳳皇來儀。

    ”是也。

    其聲之均則自黃鐘以下。

     鐘師:掌奏九夏。

    鄭賈諸儒皆以九夏為頌詩之篇,春秋傳稱金奏肆夏之三,工歌文王之三,夏雲金奏,文王雲工歌,則夏非頌篇明矣。

    然則九夏乃有聲而無辭者也。

     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鹹,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兇。

    予謂掌九簭之名而以辨吉兇,則不可以巫為簭矣,改巫為簭,似準太蔔作龜之八命而為說也。

    彼自雲八命爾,以九巫況之,不近也。

    此乃前世通于占者九人,其遺法存于書可傳者也。

    古者占簭之工,通謂之巫,更、鹹、式、目等皆其名也。

    巫鹹見于他書多矣,易疑為昜,昜古陽字,所謂巫陽也,其他則未聞,雖未聞不害其有也。

     大祝:凡大禋祀、肆享、祭示,則執明水火而号祝。

    大禋祀者,祭天圜丘也;肆享者,宗廟大禘也;祭示,方澤也。

    三者禮最大,故特言之,肆享為禘可知矣。

     大司馬: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職。

    九畿相距萬裡,過禹迹多矣,又周書稱侯甸男采衛而止,則蠻夷鎮蕃者未取之乎?疑本但雲又其外五百裡曰蠻圻【謂直王畿之南者】,五百裡曰夷圻【直王畿之東者】,五百裡曰鎮圻【直王畿之北者】,五百裡曰蕃圻【直王畿之西者】,此九畿相距為七千裡,近合事理,通于禹貢而約于周書矣。

    所以分蠻夷之名者,在南方曰蠻,在東方曰夷,狄或謂之鎮,戎或謂之蕃,與疑寫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