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稽疑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雖小污不平亦不至阿其所好以非其事阿私所愛而空譽之其言有可用者今紀聞所載雲雲豈所見者古本後複刋去耶惜矣
有王者起
注以此為言滕然上文以三代敎養之法而言恐此所謂是為師雲者指三代而言葢以三代敎養可為王者師使滕君行王政而師之未必遽期滕之為王者師也後有王者亦未必舍三代不法而必待滕之所行為師也【黃氏日抄】
春秋天子之事
天子之事所謂王者之迹者也葢西周盛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列國諸侯各守侯度以奉天子之明威東遷之後王室衰微已甚天下不複尊周列國各自為制僭亂百出不知有天子之政令矣此亂臣賊子所以交作而無忌也孔子為是懼以為周德雖衰天命固未改也文武之典制雖不共守然有可攷知也天子之号令雖不行于天下然天子固在也于是作春秋考文武之憲章而托之乎魯史筆削褒貶一以為準以明天子之法以尊周室以見天命之未改是為天子之事葢曰此天子之政令固在有可取而行也非謂其假天子之權也知我者謂我志在于尊周也罪我者謂亂賊之交作也由無天子之法也天子之法明則為亂為賊罪狀顯著憲典有在如有舉而行之者彼将焉逃諸侯惡其害己也是故亂臣賊子懼焉然明天子之法者春秋也春秋我作也則豈不罪我乎若曰春秋無位而托南面之權則是平王以前政敎号令天子自行之也平王以後政敎号令孔子另行之也而文武安在哉而時王安在哉夫尊王也而與竊柄同則竊柄者何誅明法也而與幹紀同則幹紀者何責乎其亦誤矣【問辨録春秋正防】
巨擘
齊地有蟲類蚯蚓大者人謂之曰巨白善擘地以行呼之聲訛也孟子所謂吾必以仲子為巨擘者即蚯蚓之大者也葢前甞謂蚓而後充其操注以為大指非也【晁氏客語野客叢書】
無責耳矣
無責隻是不足責之意所以甚鄙而警之也耳矣雲者輕收之語辭【黃氏日抄】
舜卒鳴條
舜葬蒼梧之野薛氏曰孟子以為卒于鳴條呂氏春秋舜葬于紀蒼梧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紀城鳴條亭在陳留之平丘今考九域志東海縣有蒼梧山【困學紀聞】
史記六國表雲禹興于西羗皇甫谧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疑在此條之下而今無此語故知書之逸遺者多矣可勝惜哉
非禮之禮
若禮而非禮陳質娶婦而長拜之也【趙注】
可以取章
此章言亷勇惠三者人之高行也凡于所取之道可以取之則取之故無傷害于為亷可以無取而乃取之是為傷害于亷也凡所與之道可以與之則與之而不為傷其惠可以無與而乃與之是為傷害于惠也凡于所死之道可以死之則死不為傷害其勇可以無死而乃死之是為傷害其勇也如孟子受薛七十镒是可以取則取之也求也為聚斂而附益之是可以無取而乃取之者也孔子與原思之粟是可以與則與之者也冉子與子華之粟五秉是可以無與而乃與之者也比幹谏而死是可以死則死也荀息不能格君心之非而終遽以死許是可以無死而乃死之也【注疏】
王使人瞷夫子齊人一妻一妾
或雲此二瞷字相應共一章也謂王使人瞷吾何以異于人豈同齊人乞墦枉曲以求富貴為妻所瞷而見羞相泣者乎
少艾
汪聖錫雲衢有士子陳其所見求質于汪雲少當讀為少長則習騎射之少艾當為又凡古書言懲艾之艾皆音删懲艾雲者懲絶之也詩雲峙乃錢鏄庵觀铚艾亦以删讀是其證也慕少艾雲者知好色則慕差減于孺慕之時也至有妻子而慕妻子則所謂孝衰于親之時不止于稍艾而已也此之為艾亦衰減之義也【程氏攷古】原孟子之言即荀子妻子具而孝衰于親之義人少當音去聲慕少當音上聲艾讀如夜未艾之艾艾之為言止也謂人知好色則慕親之心稍止也【示兒編】
齊桓公封禅謂管仲曰寡人日暮仲父年艾【尚書中候】説文雲艾老也長也又按禮記雲五十曰艾則是艾誠長老之稱也謂之少又安可也是則雲艾美好也者又不知何據為之誤也殆亦未可知【注疏】
遍考載籍艾字并無美好之説曲禮曰五十艾服官政魯頌俾爾耆而艾荀子耆艾而信可為卿皆謂老也【示兒編】
防定夫雲老者成德之稱乞其言足以愈人之疾故曰艾憲其行足以助人之善故曰叟【易拾遺】
郭次象雲孟子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少當讀如多少之少謂人既知好色則慕父母之心少艾艾之言息也如耆艾之艾此説亦佳然觀離騷竦長劒兮擁防艾戰國防不以予工乃與幼艾注引孟子慕少艾之語又齊王有七孺子注雲孺子謂防艾美女也又知以少艾為幼美自古已然矣【野客叢書】
按此引與注引楚詞戰國防同楚詞少司命雲竦長劒兮擁幼艾荪獨宜兮為民正王逸注曰幼少也艾長也言司命執持長劒以誅絶兇惡擁防萬民長少使各得其所也故宜為萬民之平正也趙防雲建信君貴于趙公子魏牟曰社禝為虛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與幼艾又或謂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色也色老而衰大全解注楚詞不引逸注國防不及建信君豈不欲頌言之耶又以少司命為大司命抑左右之莫辨耶
趙防注引趙岐雲艾美好無孟子少艾之語齊防七孺子注雲言其近幸無幼艾美女字豈所引者洪興祖楚詞注耶抑舊本而今無之耶然要之皆鮑彪因舊注而未及詳考耳
夫内作色荒書之烱戒招搖市過孔子醜之則凡雲好色皆謂女子也史記侫幸傳雲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漢書贊雲柔曼之傾意非獨女德葢亦有男色焉是亦謂間有之耳魏牟所雲幼艾葢指幸臣建信君也建信者彌子瑕龍陽君之軰豈凡知好色者皆如衛靈魏趙之為乎故知趙注乃随字生説而讀者遂不敢置異議雲爾
白羽之白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也欤白雪之白也猶白玉之白也欤劉熙曰孟子以為白羽之白性輕白雪之白性消白玉之白性堅雖俱白其性不同問告子告子以為三白之性同【文選雪賦注】
曹交
曹交注謂曹君之弟按左傳哀公八年宋滅曹至孟子時曹亡久矣曹交葢以國為氏者【困學紀聞】
君子不亮惡乎執
伊川君子貞而不諒解雲諒固執也與亮同古字通用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全書】
據此是以惡字作去聲讀謂惡乎執也與硁硁必信必果大人不信不果義正同
法家拂士
入則無法家拂士當如詩四方以無拂音咈謂其忠鲠拂逆人意足相警戒若依注作弼字則凡有位者皆弼士何足與法家敵國并言【吹劒録】
周公假天子之尊時進善者百人谏臣五人輔臣五人拂臣六人同姓之士百人【韓詩外傳】
五伯
用國者信立而伯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齊桓晉文楚莊呉阖闾越句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治中國無他故焉信立而伯也【荀子】
按荀孟同時其稱説五伯必同也趙注葢臆説耳盡其心
盡其心者言人能窮盡其心者即知厥初受命于天之性知其性即知天道矣朱子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性則心之所具之理予于此説及後引橫渠之説實所未達【約言】
注知性乃能盡心不無颠倒又與下文文勢不同【意見】
馮婦
馮婦抟虎一章聞元莊雲有一家以晉人有馮婦者善抟虎卒為善士則之【斷句】後至攘臂下車衆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與前相對亦自有義【志雅堂抄】
既入其苙
今之與楊墨辯者雲雲招之説者以為苙闌也非也香白芷之類異名豚之所甘既放之得所又招之非善治邪説者也【野老記聞】
周旋中禮
動容周雲雲之至也是聖人之事性之之德也哭死而哀以下三者皆天理之當然君子所以複其性反之之事也故曰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何也哭死而哀言哭死當哀非為生而哀也經德不回言經德當不回非以幹祿而不回也言語必信言語當必信非以正行而必信也是皆行其天理之當然也【意見】
然而無有乎爾
去聖未逺鄒魯相近言已足以識孔子之道能奉而行之言則亦者非實無者也則亦當使為無有也乎爾者歎而不怨之詞【趙注】無有雲者此所以欲歸于己也【疏】無有乎爾者是反説之辭猶言豈無有也葢曰孔門諸弟子有七十二人豈無有見而知之者既有見而知之者則今日豈無有聞而知之者乎【意見】
注引林氏之説是謂見知聞知之必無也不惟非孟子之意而後先辭語不相應亦自不成文理且既謂之決無見知聞知者矣乃言世之未逺何為言世之未遠可也而又言居之甚近何為固知其必不然也【問辨録】續補
時習
學者學為君子為聖人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君子聖人不可驟至故必以時漸習之若學寛大則于?隘時習之若學溫和則于忿怒時習之若學恭敬則于慢傲時習之若學良善則于狼戾時習之若學辭讓則于忿争時習之若學勤敏則于懈怠時習之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其習必成成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悅乎然此理則通論語所言皆可以盡故此句冠一書之首深有意也【正龍舒淨土文】
小學大學
漢張竦從杜邺學尤長小學邺子林有雅材其正文字過于邺竦故世言小學者由杜公師古曰小學謂文字之學也【邺傳】古者八歲入小學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藝文志】師古曰故因名雲
王子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踐小義年二十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尚書大傳】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學五谷硯氷釋命幼童入小學衍篇章四月令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大戴禮】
歲事既畢餘子皆入學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傳農事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庻老坐于左塾餘子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餘子皆入父之齒随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輕任并重任分頒白不提挈出入皆如之此之謂造士【書傳略説】
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學何以為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七八十五陰陽備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學學經術【白虎通】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歲出入門戶始敎讓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成童舞象學射禦【内則】
夫古人之所論小學大學者如此章句序乃雲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庻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敎之以灑掃應對之節雲雲今觀文王世子王制學記等所雲不知世子可令之灑掃否耶
古人論小學如農圃醫蔔厯象幹支之類非謂八歲入小學也若然則所謂諸侯貢其小學之異者移于天子之小學亦八歲之童稚乎葢即農圃等事乃術藝之精者也大學所學之大者即詩書禮樂脩齊治平之道故六鄉三嵗大比賔興賢能而進于天子之大學葢德行道藝之純者也若學其大則自八嵗以至十五其學非有二本後世乃将小學大學以年大小岐而二之非古人之義矣【王浚川集】
大學
序雲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敎人之法也若然則所謂大學者是天子之成均也而成均何可以名書且雲大學所以敎人之法是成均之訓防也而又何以為孔氏之書【問辨録】
中庸序
朱子序雲中庸何為而作也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葢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末雲雖于道統之傳不敢妄議歴叙道統以歸于己是謂之道統序非中庸序也【荷亭辨論】
十三章總注
道不遠人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丘未能一者聖人謙己誨人之辭本同一緻初非有難易之别也朱子岐而二之一則為夫婦所能一則為聖人所不能與本文正體殊不相類【荷亭辨論】
達孝
注雲天下之人通謂之孝夫聖人之孝誰不稱之乃聖人則烏用通稱為也葢達者變通不拘之謂善繼善述是也今隻讀本文自見夫繼述之謂孝繼述而善焉之謂達非通稱之説也若雲通稱則與下文全不相蒙且義亦淺近【問辨録】
三重
注雲三重謂議禮制度考文夫有天下者孰不議禮制度考文議禮制度考文有善者有不善者如何有此三者便能寡過葢難有者德難得者位難遇者時三者兼焉故為三重言于所難有者而有之也其指王天下者言非言民也有德則善則非愚而自用有位則尊則非賤而自專有時則有徴則非生今反古是故其道則本諸身徴諸庻民以考三王以建天地以質鬼神以俟百世動世為道言世為法行世為則逺則有望近則不厭若是乎其盡善也夫何寡過如之【同上】三王之禮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于過矣【注疏】
知風之自
風即風俗之風所以鼓舞乎人者也鼓舞乎人必自身始風之自也【問辨録】
孟子見梁惠王
王聖美為縣令時谒一達官值其方與客談孟子殊不顧聖美聖美竊哂其所論久之忽顧聖美曰甞讀孟子否聖美對曰生平愛之但都不曉其義主人問不曉何義聖美曰從頭不曉主人曰如何從頭不曉試言之聖美曰孟子見惠王已不曉此語達官深讨之曰此有何奧義聖美曰既雲孟子不見諸侯因何見梁惠王其人愕然無對【夢溪筆談】
斯可受禦與雲雲如之何其受之
舊説亦自可通葢殺人而奪其貨人所共惡于法皆不教而誅者也此法殷受之夏周受之殷不待辭説今尚明烈則禦奪之貨如之何其可受乎不作阙文亦可【論孟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