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遵循也 鄭箋純大也 王氏曰熙廣也 鄭箋介助也龍寵也 毛傳蹻蹻武貌李氏曰造猶成也 鄭箋允信也 黃氏曰師法也歐陽氏曰於铄哉武王之師也有師而不耀其威武循養以自晦之道時至而後動 蘇氏曰退自循養與時皆晦晦而益明其後既大光矣則天下無不助之者李氏曰天下皆助之矣武王遂寵受之蹻蹻乎成其王天下之功是用後世嗣續而不絶 黃氏曰後世嗣而承之實惟武王公天下之心允為師法而已 蘇氏曰方其未可而晦見其可而為之此所謂酌也酌一章八句
虞惇按詩序此告成天武之詩自當主武王立說而鄭箋以為文王以遵為率殷之叛國以事纣以養時晦為養是闇昧之君以老其惡割裂字義殊失經旨蹻蹻王之造雲蹻蹻之士争來造王載用有嗣雲王則用之有嗣傳相緻皆非是孔氏述毛義以遵養時晦為率師取闇昧之君亦非也朱注較諸家為優而以介為甲謂一戎衣而天下大定恐屬臆解今不取
桓講武類禡也桓武志也
鄭箋類也禡也皆師祭也 孔疏王制天子将出征類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注上帝謂五德之帝所祭於南郊者禡祭造軍法者其神蓋蚩尤或曰黃帝 申公說比大武六成之歌 虞惇按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六章
綏萬邦屢豐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於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於天皇以間之【首三句無韻王方一韻天間一韻】
賦也 毛傳綏安也 錢氏曰桓桓武貌 鄭箋皇君也 毛傳間代也
鄭箋誅無道安天下則亟有豐熟之年隂陽和也蘇氏曰武王克商以安天下屢獲豐年之祥矣然天命之於周久而不厭也故武王桓桓保有其衆用之四方之不服以定其家其德上昭於天遂以代商有天下言武之不可廢也 王氏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桓武志也而曰綏萬邦屢豐年則其為武志也異乎人之武志矣 春秋傳甯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
桓一章九句
赉大封于廟也赉予也言所以錫予善人也
孔疏武王封功臣於廟周公追述其事而為此歌焉春秋傳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古文尚書武成篇說武王克殷而反祀於宗廟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大赉於四海而萬民悅服皇甫谧雲武王伐纣之年夏四月乙卯祀於周廟将率之士皆封諸侯國四百人祭統曰古者明君必賜爵祿於太廟示不敢專也此大封於廟謂文王廟也 申公說為大武之二成 虞惇按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三章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於繹思【韻未詳】
賦也 毛傳勤勞也 朱注敷布也繹尋繹也 蘇氏曰思辭也
朱注此頌文武之功而言其大封功臣之意也 蘇氏曰文王之勤勞天下至矣其子孫應受而有之然而不敢專也 王氏曰惟布此文王之德在人而可尋繹者以赉有功而往求天下之安定而已蓋大赉有功者正所以敷文王之德而定天下也 朱氏曰此我周之所以受天命也又歎使諸臣之受封賞者皆當尋繹文王之德以戒之也 鄭箋以文王之功業勅勸之
赉一章六句
般巡守而祀四嶽河海也
孔疏般樂也為天下所美樂也溝洫志中國川原以百數莫着於四渎而河為宗言河可以兼四渎矣經無海而序言海者海為衆川所歸其祭之可知也 公羊傳曰山川有能潤於百裡者天子皆秩而祭之書傳曰五嶽視三公四渎視諸侯其餘山川視伯小者視子男 朱氏曰般祀四嶽河海之詩四嶽河海無合祀之理蓋一詩而兩用之如豐年之秋冬報也 虞惇按桓之講武類禡赉之大封於廟般之廵守祭告皆武王時事而詩則成王周公時作也 申公說此為大武之四成
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堕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韻未詳】
賦也 郭氏曰堕山山狹而長也 鄭箋喬高也允信也 蘇氏曰猶道也翕河大河受衆水者也嚴氏曰高山堕山祭法所謂山林丘陵能出雲
為風雨皆曰神者也喬嶽則四嶽也禹貢河自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注雲同合為一大河名逆河然則翕河即逆河也 戴氏曰祭先
海故以河為主 毛傳裒聚也 蘇氏曰對答也蘇氏曰於乎美哉王之巡行天下也陟其山嶽而道於大河思其有功於民 孔疏是以徧天之下衆山川之神皆聚而祭之以答其功能為百神之主德合山川之靈是周之所以受天命而王也
般一章七句
虞惇按允猶翕河箋雲河言合者河自大陸之北敷為九祭者合為一愚意翕河之名當從河取義不當從祭河取義故今從蘇氏裒時之對但指望祭山川不及肆觐之事注雲敷天之下莫不有望於我故祭而朝於方嶽之下贅說也
闵予小子之什十一篇十一章百三十六句
讀詩質疑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