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下

關燈
水半之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故振鹭之詩曰振鹭于飛于彼西癰癰澤也蓋即旋丘之水而其學即所謂澤宮也蓋先王之學與今不同孟子曰序者射也則學蓋有以射為主者矣蘇氏引莊周言文王有辟癰之樂遂以辟癰亦為樂名而曰古人以樂教胄子則未知學以樂而得名欤樂以學而得名欤是又以為習樂之所也張子亦曰辟癰古無此名其制蓋始於此及周有天下遂以名天子之學而諸侯不得立焉記所謂魯人将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泮宮者蓋射以擇士雲爾也 孔疏鄭氏說王制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癰諸侯曰頖宮辟癰即大學也靈台一篇之詩有靈台有靈囿有靈沼有辟癰是辟癰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王制所陳是殷制其周制則大學在國然大學在國而辟癰仍在郊何則囿沼魚鳥所萃終不可在國也辟癰是學之名耳不必常以大學為辟癰也周立三代之學虞庠在國之西郊是周以虞庠為辟癰矣韓詩說辟癰者天子之學圓如璧壅之以水言辟癰者取其雍和也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飨尊事三老五更在南方七裡之内立明堂於中五經之文所藏處蓋以茅草取潔清也左氏說天子靈台在太廟之中壅之靈沼謂之辟癰諸侯有觀台亦在廟中若以靈台辟癰同在西郊則與明堂宗廟皆異處矣按大戴禮盛德篇雲明堂外水名曰辟癰政穆篇雲大學明堂之東序也盧植禮記注雲明堂即太廟也太廟上可以望氣故謂之靈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謂之太廟圓之以水似璧故謂之辟癰蔡邕月令論雲取其宗廟之清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周水圓如璧則曰辟癰頴子容春秋釋例雲太廟有八名其體一也肅然清靜謂之清廟行禘祫序昭穆謂之太廟告朔行政謂之明堂行飨射養國老謂之辟癰占雲物望氛祥謂之靈台其四門之學謂之太學其中室謂之太室總謂之宮賈逵服?注左傳亦雲靈台在太廟明堂之中凡此諸儒皆以廟學明堂靈台為一鄭知皆異處者袁凖正論雲明堂宗廟太學禮之大物也事義不同各有所為明堂大朝諸侯講禮之處宗廟享鬼神歲觐之宮辟癰大射養孤之處太學衆學之居靈台望氣之觀清廟訓儉之室制度既殊方所亦異世之論者合為一體取詩書放逸之文而附緻之失之遠矣然則辟癰靈台雖非一處而皆在郊其明堂太廟固不得合為一處也 於論鼓鐘於樂辟癰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賦也 毛傳鼍魚屬逢逢和也有眸子而無見曰蒙無眸子曰瞍公事也 呂氏曰樂者蒙瞍之事也聞鼍鼓之聲知蒙瞍方奏其事也前三章樂文王有台池鳥獸之樂也後二章樂文王有鐘鼔之樂也皆述民樂之辭也 錢氏曰辟癰論樂乃文王制作之大者而文王之德業亦莫大於興賢育才故詩人申言之以歎其盛其樂不專在鐘鼓而樂鐘鼓之在辟癰也 靈台五章章四句 虞惇按此詩朱子分四章二章章六句二章章四句毛鄭分五章章四句今據國語椒舉引詩止於麀鹿攸伏蓋全舉前二章之文若首章六句則末二句在第二章於引詩文氣不葉又第二章平去入通韻正是每章一韻不必以一韻分兩章不若仍舊為善至毛傳雲神之精明者稱靈又雲靈道行於囿沼皆求詩之過畧之可也 下武繼文也武王有聖德複受天命能昭先王之功焉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于京 賦也 鄭箋下猶後也 蘇氏曰武迹也 鄭箋哲知也 毛傳三後太王王季文王也王武王也 鄭箋京鎬京也 蘇氏曰先王既沒而其迹垂於後世不絶者惟周為盛也 鄭箋周家世有明知之王三後既沒登假精氣在天矣武王又能配行其道於京所謂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緒也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孚音浮】賦也 蘇氏曰作起也 鄭箋孚信也 李氏曰武王之所以配三後者以其作求先世之德而繼之也 陳氏曰三後之孚於民久矣而王道未成也武王能配天之命然後成王者之信 嚴氏曰王者之德業莫大於信信則天下心服而王矣後世以詐力取天下蓋有僅成王業者而不能成王孚故世祚不長不足以永配天命也 錢氏曰王配于京配三後也永言配命配天也三後以天之心為心故沒而精神在天武王以三後之心為心故配三後實所以配命永言者長存此配命之心不敢一毫有戾於天也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賦也 鄭箋王道尚信則天下以為法勤行之 李氏曰下土之所以為式者以武王之孝而民則之故也 朱氏曰武王既成王業天下鹹法則之亦法其孝思而已蓋求世德而成王孚孝思之至孰大於是王氏曰繼其志述其事是謂永言孝思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賦也 鄭箋媚愛也一人武王也 毛傳侯維也鄭箋服事也 朱注天下皆愛戴武王以為天子而所以應之維以順德是武王能長言孝思而明哉其嗣先王之事也李氏曰順德者孝也武王盡孝道於上而天下應 之以順德所謂天子之孝刑于四海也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賦也 朱注來後世也許猶所也 蘇氏曰繩約也毛傳武迹也 蘇氏曰武王昭其孝於後世使約其祖武而行故能荷天祿而不替也 朱氏曰後王之孝思如武王則無不受福也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賦也 鄭箋遐遠也 孔疏佐助也 李氏曰繩祖武而受天祜祖考之心即天之心也受天祜而四方賀天之心即民之心也 黃氏曰大孝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得萬國之歡心所以受天祜而四方賀也 虞惇曰若此豈不遠有佐助乎蓋求世德而永孝思其得天人之效如此 下武六章章四句 虞惇按下武之義朱集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