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7

關燈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辜講 有一次,孔子周遊的時候,一位學生——勇猛的仲由(子路)走散了。

    仲由遇到一位老人,肩上用一根棍子,挑着一籃子草。

    仲由問他:“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回頭看着他,粗暴地回答:“你從不知道勞動,說不出五谷的區别。

    誰是你的老師?” 說着,老人将棍子插在地上,蹲下身,除起草來。

    但是仲由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禮貌地等待老人。

     之後,老人将仲由領回家,讓他在自己家過了一夜,殺了一隻雞,并做了粟米布丁給仲由吃。

    老人還将自己的兩個兒子介紹給仲由。

     第二天,仲由繼續趕路,同孔子彙合,并報告了他的探險旅程。

    “這是一位隐士,”孔子說,然後讓仲由回去找他。

    但是當仲由回到原來的地方,老人已經不知去向。

     當仲由再次返回,孔子說:“拒絕進入社會服務是不對的。

    因為假如忽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而産生的責任是錯誤的,忽視對政權及國家的責任難道是正确的嗎?從社會隐居的人隻不過為了顯示自己個人動機純潔而别無其他原因,便切斷了社會基礎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

    從另一方面講,聰明而高尚的人進入社會服務機構,盡力展開其所認為正确的事情。

    至于正确的原則無法實施,對于他來說是一目了然的。

    ” 辜解 袁簡齋《原士論》曰:“士少則天下治,何也?天下先有農工商,後有士。

    農登谷,工制器,商通有無,此三民者,養士者也。

    所謂士者不能養三民,兼不能自養也。

    然則士何事?曰,尚志。

    志之所存,及物甚緩,而其果志在仁義與否,又不比谷也、器也、貨之有無也,可考而知也。

    然則何以重士?曰,此三民者,非公卿大夫不治,公卿大夫非士莫為,惟其将為公卿大夫以治此三民也,則一人可以治千萬人,而士不可少,正不可多。

    舜有五臣,武王有亂臣十人,豈多乎哉!士既少,故教之易成,祿之易厚,而用之亦易當也。

    公則不然,才僅任農工商者為士矣,或且不堪農工商者亦為士矣。

    既為士,則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而妄冀公卿大夫,冀而得,居之不疑;冀而不得,轉生嫉妒造诽謗,而怨之上不我知;上之人見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