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關燈
小
中
大
是偉大的、堅固的,暗示一種永久性。
它們是幽靜的、不能移動的,如大英雄一般的具着不屈不撓的精神。
它們也是自立的,如隐士一般的脫離塵世。
它們也是長壽的,中國人對于長壽的東西都是喜愛的。
最重要的是:從藝術觀點看起來,它們就是魁偉雄奇、峥嵘古雅的模範。
此外還有所謂“危”的感想,三百尺高的壁立巉岩總是奇景,即因它暗示着一個“危”字。
但應該讨論的地方還不止于此。
一個人絕不能天天跑到山裡去看石,所以必須把石頭搬到家中。
凡是花園裡邊的累石和假山,布置總以“危”為尚,以期摹仿天然山峰的峥嵘。
這是西方人到中國遊曆時所不能領會了解的。
但這不能怪西方人,因為大多數的假山都是粗制濫造、俗不可耐,都不能使人從而領略到真正的魁偉雄奇意味。
用幾塊石頭所疊成的假山,大都用水泥膠黏,而水泥的痕迹往往顯露在外。
真正合于藝術的假山,應該是像畫中之山石一般。
假山和畫中山石所留于人心的藝術意味無疑地是相類而聯系的,例如:宋朝的名畫家米芾曾寫了一部關于觀石的書。
另一宋朝作家曾寫了一部《石譜》,書中詳細描寫幾百種各處所産合于築假山之用的石頭。
這些都顯示假山當宋代名畫家時代,已經有了很高度的發展。
和這種山峰巨石的領略平行的,人類又發展了一種對園石的不同領略,專注意于顔色紋理皺面和結構,有時并注意于擊時所出的聲音。
石越小,越是注意于結構和紋色。
有許多人的對于集藏各種石硯和石章的癖好,更增長了這一方面的發展。
這兩種癖好是許多中國文士所當作日常功課的。
于是紋理細膩、顔色透明鮮豔,成為最重要之點,再後,又有人癖好玉石所雕的鼻煙壺,情形也是如此。
一顆上好的石章,或一隻上好的鼻煙壺,往往可以值到六七百塊錢。
要充分領略石頭在室内和園内的用處,我們須先研究一下中國書法。
因中國書法是專在抽象的筆勢和結構上用功夫。
好的石塊,一方面固然應該近乎雄奇不俗,但其結構更為重要。
所謂結構并不是要它具着勻稱的直線形、圓形或三角形,而應是天然的拙皺。
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經》中,常稱贊不雕之璞。
我們千萬不可粉飾天然,因為最好的藝術結晶品也和好的詩文一般須像流水行雲的自然,如中國評論家所謂不露斧鑿之痕。
這一點可以适用于藝術的任何一方面。
我們所領略的是不規則當中的美麗,結構玲珑活潑當中的美麗。
富家書房中常愛設用老樹根所雕成的凳子,即是出于這種領略的觀念。
因此中國花園中的假山大都是用未經斧鑿的石塊所疊成,有時是用丈餘高的英石峰,有時是用河裡或山洞裡的石塊,都是玲珑剔透,極盡拙皺之态的。
有一位作家主張;如若石中的窟窿是圓形的,則應另外拿些小石子黏堆上去,以減少其整圓的輪廓。
上海和蘇州附近花園中的假山大都是用從太湖底裡掘起的石塊疊成的,石上都有水波的紋理。
有時取到的石塊如若還不夠嵌空玲珑,則用斧鑿修琢之後,依舊沉入水中,待過一二年後,再取出來應用,以便水波将斧鑿之痕洗刷淨盡。
對于樹木的領略是較為易解的,并且當然是很普遍的。
房屋的四周如若沒有樹木,便覺得光秃秃的如男女不穿衣服一般。
樹木和房屋之間的分别,祇在房屋是造成的,而樹木則是生長的。
凡是天然生長出來的東西總比人力造成的更為好看。
為了實用上便利的理由,我們不能不将牆造成直的,将每層房屋造成平的。
但在樓闆這件事上,一所房屋中同層各房間的地闆,其實并沒有必須在同一水平線上的理由。
不過我們已不可避免的偏向直線和方形,而這種直線和方形非用樹木來調劑,便不美觀。
此外在顔色設計上,我們不敢将房屋漆成綠色,但大自然則敢将樹木漆成綠色。
藝術上的智慧在于隐匿藝術。
我們都是太好自顯本領,在這一點上我不能不佩服清代的阮元。
他于巡撫浙江的任上,在杭州西湖中造了一個小嶼,即後人所稱的阮公嶼。
這嶼上并沒有什麼建築,連亭子碑柱等都沒有。
他在這件創作上,完全抹去了個人。
現在這阮公嶼依然峙立在西湖的水中,是約有百碼方圓的一方平地,高出水面不過尺餘,地上所有的不過是青蔥飄拂的柳樹。
你如在一個煙霧迷離的日子去遠望這嶼,你便能看到它好似從水中冉冉上升。
楊柳的影子映在水中,沖破了湖面的單調,而使它增加了風韻。
所以這阮公嶼是和大自然完全和諧的。
它不像那美國留學生回國後所造的燈塔式的紀念塔般,令人看了刺眼。
這紀念塔是我每看見一次便眼痛一次的。
我曾公開的許願,我如若有一天做了強盜頭而占據杭州,我的第一件行動,便是用大炮将這個紀念塔轟去。
在數千百種的樹木中,中國名士和詩人覺得當中有幾種的結構和輪廓,由于從書法家的觀點上具有種種特别的美處,所以尤其是宜于藝術家的欣賞。
這就是說,雖然凡是樹木都是好看的,但其中某某幾種則更是具着特别的姿勢或風韻。
所以他們特把這幾種樹木另提出來,而将它們聯系于各種的指定情感;例如:橄榄樹的峥嵘不如松樹,楊柳雖柔媚但并不雄奇。
有少數幾種樹木是常見于畫幅和詩歌中的,其中最傑出的,如松樹的雄偉、梅樹的清奇、竹樹的纖細令人生家屋之感,和楊柳的柔媚令人如對婀娜的美女。
松樹的欣賞,或許可算是最惹人注意,和最具着詩的意義。
它比别的樹更能表征行為高尚的概念。
因為樹木當中也有高尚和不高尚之别,也有雄奇和平淡之别,所以中國藝術家常稱美松樹的雄偉,如馬太.阿諾德(Matthew Arnold)稱美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偉大一般。
在樹木之中,想向楊柳去求雄偉,其徒然無效正如在詩人之中想向斯溫伯恩(Swinburne)去求雄奇。
美麗的種類種種不一:如柔和之美、優雅之美、雄偉之美、莊嚴之美、古怪之美、粗拙之美、力量之美,和古色古香之美。
松樹就因為具着這種古色古香的性質,所以使它在樹木中得到特别的位置。
正如隐居的高士,寬袍大袖,扶着竹杖在山徑中行走,而被人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理想一般。
李笠翁因此曾說,坐在一個滿植楊柳桃花的園中,而近旁沒有松樹,就等于坐在兒童女子之間,而旁邊沒有一個可以就教的老者一般。
中國人也為了這個理由,于愛松之中,尤愛松之老者,越老越好。
因為它們是更其雄偉。
和松樹并立的是柏樹,也是以雄奇見稱。
它的樹枝都是彎曲糾纏而向下的。
向上的樹枝象征少年和煙士比裡純,而向下的樹枝則象征俯視年輕人的老者的伛偻姿勢。
我曾說過,松的可愛處是在藝術上意義更深長,因為它代表幽靜雄偉和出世,正和隐士的态度相類。
這個可愛處常和玩石與在松下徘徊的老人聯系在一起,如在中國畫中所見的一般。
當一個人立在松樹下向上望時,心中會生出它是何等蒼老,在甯靜的獨立中何等快樂的感想。
老子說,大塊無言,蒼老的松樹也無言,它祇是靜靜地沉着地立在那裡俯視世界,好似覺得已經閱曆過多少的人事滄桑,它像有智慧的老人一般無所不懂,不過從不說話,這就是它神秘偉大的地方。
梅樹的可愛處在于枝幹的奇緻,和花的芬芳。
詩人于欣賞樹木時,常以松、竹、梅為寒冬三傑,而稱之為歲寒三友。
因為竹和松是長青樹,而梅則在冬末春初時開花,所以梅樹特别象征品質的高潔。
一種寒冷高爽中的純潔。
它的香味是一種冷香,天氣越冷,它越有精神。
它也和蘭花一般表征幽靜中的風韻。
宋代的隐居詩人林和靖曾以妻梅子鶴自傲。
他的遺迹現在依舊在西湖的孤山,他的墓旁還有一座鶴冢,每年詩人和名士去憑吊者很多。
梅樹的姿态和芬芳的可愛處,中國有一句古詩描寫得最好。
那句詩是: 暗香浮動影橫斜。
◇ 後來的詩人都認為這七個字已寫盡了梅花的美處,更不能有所增減。
人的愛竹,愛的是幹葉的纖弱,因此植于家中更多享受。
它的美處是一種微笑般的美處,所給我們的樂處是一種溫和的樂趣。
竹樹以瘦細稀疏為妙,因此種竹兩三株,和一片竹林同樣的可愛,不論在園中或畫上。
因為竹的可愛處在纖瘦,所以畫在畫上時祇需兩三枝,即已足夠,正如畫梅花的祇需畫一枝。
纖瘦的竹枝最宜配以怪石,所以畫竹時,旁邊總畫上幾塊皺瘦玲珑的石頭。
楊柳極易于生長,河邊岸上也可以種植。
這樹象征女性的絕色美麗。
張潮即因此認楊柳為世上四種最感人的物事之一,而說,“柳令人感。
”中國美人的細腰,中國的舞女穿着長袖的寬袍,于舞時都模拟着柳枝在風中回旋往複的姿勢。
因為柳樹極易生長,中國有許多地方數裡之中遍地是柳,當陣風吹過之時,便能激起所謂“柳浪”。
此外黃莺和蟬都最喜歡栖于柳樹,圖畫中畫到楊柳時,每每都畫上幾隻黃莺和蟬以為點綴。
所以西湖十景中,有一處的名稱即是“柳浪鬥莺”。
此外當然還有許多種令人可愛的樹木,如梧桐樹因樹皮潔淨,可以用小刀刻畫詩詞,而被人所愛。
也有人喜愛盤繞在樹根或山石上的巨藤,它們的回環盤繞,和大樹的直幹适成一種對比。
有時這種巨藤很像一條龍形,于是即稱它為卧龍。
橫斜彎曲的老樹枝幹,也因了這個理由為人所愛。
蘇州太湖邊的木渎地方有四棵老柏,其名為“清”、“奇”、“古”、“怪”。
“清柏”的樹幹很直,上面的枝葉四面鋪張開來如同傘形。
“奇柏”橫卧地上,樹幹有三個彎曲如Z形。
“古柏”光皮秃頂,伸着半枯的樹枝如同人的手指一樣。
“怪柏”自根而上樹幹扭絞如同螺旋一般。
最重要的是人人愛樹木,不單是愛樹木本身,也連帶愛着其他的天然物事,如石、雲、鳥、蟲,和人。
張潮曾說:“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
”人于愛樹之中連帶愛着樹上的鳥聲;愛石之中連帶愛着石旁的蟋蟀聲。
因為鳥必在樹上,蟋蟀必在石旁方肯鳴叫。
中國人喜愛善鳴的蛙、蟋蟀和蟬,更勝于愛貓、狗或别種家畜。
動物之中,祇有鶴的品格配得上松樹和梅花。
因為鶴也是隐逸的象征。
一個高人看見一隻鶴,或甚至一隻鹭,白而潔淨,傲然獨立于池中時,他便會期望自己也化成一隻鶴。
鄭闆橋在寫給他弟弟的信中,有一段論到不應該将鳥兒關在籠中一節,最能表現出人類怎樣去和大自然和融而得到快樂(因為動物都是快樂的)的思想: 所雲不得籠中養鳥,而餘又未嘗不愛鳥;但養之有道耳。
欲養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
将旦時,睡夢初醒,尚展轉在被,聽一片啁啾,如雲門鹹池之奏。
及彼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見其揚翚振彩,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
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溪為池,各适其天,斯為大快,比之盆魚籠鳥,其巨細仁忍何如也! 五論花和插花 現在的人對于花和插花的愛好這件事,似乎都出之以不經意。
其實呢,要享受花草也和享受樹木一般,須先下一番選擇功夫,分别品格的高低,而配以天然的季節和景物。
就拿香味這一端講起來,香味很烈的如茉莉,較文靜的如紫丁香,最文靜細緻的如蘭花。
中國人認為花的香味越文靜的,品格越高。
再拿顔色來講,深淺也種種不一。
有許多濃豔如少婦,有許多淡雅如閨中的處女,有許多似乎是專供大衆欣賞的,而另有些則幽香自怡,不媚凡俗。
有許多以鮮豔見長,有許多則以淡雅顯高。
最重要的是:凡是花木都和開花時的季節和景物有連帶的特性;例如:我們提到玫瑰時,便自然想到風日清和的春天;提到荷花時便想到風涼夏早的池邊;提到桂花時,便想到秋高氣爽的中秋月圓時節;提到菊花時,便想到深秋對菊持螯螫吃蟹時的景物;提到梅花時,便想到冬日的瑞雪;又聯想到水仙花,便會使我們想到新年的快樂景色。
每一種花似乎都和開花時的環境完全融洽和諧,使人極易于記憶什麼花代表什麼季節的景物,如同冬青樹的代表聖誕節一般。
蘭花、菊花和蓮花也如松竹一般,為了它們具着某種特别的品質,而為人重視,在中國的文學中視之為高人的象征。
其中蘭花更因為具着一種特殊的美麗,而為人所敬愛。
中國詩人于花中最愛梅花,這一點上文中已經有所說明,稱之為“花魁”,因為梅花開于新年,正是一年之首,占着百花之先
它們是幽靜的、不能移動的,如大英雄一般的具着不屈不撓的精神。
它們也是自立的,如隐士一般的脫離塵世。
它們也是長壽的,中國人對于長壽的東西都是喜愛的。
最重要的是:從藝術觀點看起來,它們就是魁偉雄奇、峥嵘古雅的模範。
此外還有所謂“危”的感想,三百尺高的壁立巉岩總是奇景,即因它暗示着一個“危”字。
但應該讨論的地方還不止于此。
一個人絕不能天天跑到山裡去看石,所以必須把石頭搬到家中。
凡是花園裡邊的累石和假山,布置總以“危”為尚,以期摹仿天然山峰的峥嵘。
這是西方人到中國遊曆時所不能領會了解的。
但這不能怪西方人,因為大多數的假山都是粗制濫造、俗不可耐,都不能使人從而領略到真正的魁偉雄奇意味。
用幾塊石頭所疊成的假山,大都用水泥膠黏,而水泥的痕迹往往顯露在外。
真正合于藝術的假山,應該是像畫中之山石一般。
假山和畫中山石所留于人心的藝術意味無疑地是相類而聯系的,例如:宋朝的名畫家米芾曾寫了一部關于觀石的書。
另一宋朝作家曾寫了一部《石譜》,書中詳細描寫幾百種各處所産合于築假山之用的石頭。
這些都顯示假山當宋代名畫家時代,已經有了很高度的發展。
和這種山峰巨石的領略平行的,人類又發展了一種對園石的不同領略,專注意于顔色紋理皺面和結構,有時并注意于擊時所出的聲音。
石越小,越是注意于結構和紋色。
有許多人的對于集藏各種石硯和石章的癖好,更增長了這一方面的發展。
這兩種癖好是許多中國文士所當作日常功課的。
于是紋理細膩、顔色透明鮮豔,成為最重要之點,再後,又有人癖好玉石所雕的鼻煙壺,情形也是如此。
一顆上好的石章,或一隻上好的鼻煙壺,往往可以值到六七百塊錢。
要充分領略石頭在室内和園内的用處,我們須先研究一下中國書法。
因中國書法是專在抽象的筆勢和結構上用功夫。
好的石塊,一方面固然應該近乎雄奇不俗,但其結構更為重要。
所謂結構并不是要它具着勻稱的直線形、圓形或三角形,而應是天然的拙皺。
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經》中,常稱贊不雕之璞。
我們千萬不可粉飾天然,因為最好的藝術結晶品也和好的詩文一般須像流水行雲的自然,如中國評論家所謂不露斧鑿之痕。
這一點可以适用于藝術的任何一方面。
我們所領略的是不規則當中的美麗,結構玲珑活潑當中的美麗。
富家書房中常愛設用老樹根所雕成的凳子,即是出于這種領略的觀念。
因此中國花園中的假山大都是用未經斧鑿的石塊所疊成,有時是用丈餘高的英石峰,有時是用河裡或山洞裡的石塊,都是玲珑剔透,極盡拙皺之态的。
有一位作家主張;如若石中的窟窿是圓形的,則應另外拿些小石子黏堆上去,以減少其整圓的輪廓。
上海和蘇州附近花園中的假山大都是用從太湖底裡掘起的石塊疊成的,石上都有水波的紋理。
有時取到的石塊如若還不夠嵌空玲珑,則用斧鑿修琢之後,依舊沉入水中,待過一二年後,再取出來應用,以便水波将斧鑿之痕洗刷淨盡。
對于樹木的領略是較為易解的,并且當然是很普遍的。
房屋的四周如若沒有樹木,便覺得光秃秃的如男女不穿衣服一般。
樹木和房屋之間的分别,祇在房屋是造成的,而樹木則是生長的。
凡是天然生長出來的東西總比人力造成的更為好看。
為了實用上便利的理由,我們不能不将牆造成直的,将每層房屋造成平的。
但在樓闆這件事上,一所房屋中同層各房間的地闆,其實并沒有必須在同一水平線上的理由。
不過我們已不可避免的偏向直線和方形,而這種直線和方形非用樹木來調劑,便不美觀。
此外在顔色設計上,我們不敢将房屋漆成綠色,但大自然則敢将樹木漆成綠色。
藝術上的智慧在于隐匿藝術。
我們都是太好自顯本領,在這一點上我不能不佩服清代的阮元。
他于巡撫浙江的任上,在杭州西湖中造了一個小嶼,即後人所稱的阮公嶼。
這嶼上并沒有什麼建築,連亭子碑柱等都沒有。
他在這件創作上,完全抹去了個人。
現在這阮公嶼依然峙立在西湖的水中,是約有百碼方圓的一方平地,高出水面不過尺餘,地上所有的不過是青蔥飄拂的柳樹。
你如在一個煙霧迷離的日子去遠望這嶼,你便能看到它好似從水中冉冉上升。
楊柳的影子映在水中,沖破了湖面的單調,而使它增加了風韻。
所以這阮公嶼是和大自然完全和諧的。
它不像那美國留學生回國後所造的燈塔式的紀念塔般,令人看了刺眼。
這紀念塔是我每看見一次便眼痛一次的。
我曾公開的許願,我如若有一天做了強盜頭而占據杭州,我的第一件行動,便是用大炮将這個紀念塔轟去。
在數千百種的樹木中,中國名士和詩人覺得當中有幾種的結構和輪廓,由于從書法家的觀點上具有種種特别的美處,所以尤其是宜于藝術家的欣賞。
這就是說,雖然凡是樹木都是好看的,但其中某某幾種則更是具着特别的姿勢或風韻。
所以他們特把這幾種樹木另提出來,而将它們聯系于各種的指定情感;例如:橄榄樹的峥嵘不如松樹,楊柳雖柔媚但并不雄奇。
有少數幾種樹木是常見于畫幅和詩歌中的,其中最傑出的,如松樹的雄偉、梅樹的清奇、竹樹的纖細令人生家屋之感,和楊柳的柔媚令人如對婀娜的美女。
松樹的欣賞,或許可算是最惹人注意,和最具着詩的意義。
它比别的樹更能表征行為高尚的概念。
因為樹木當中也有高尚和不高尚之别,也有雄奇和平淡之别,所以中國藝術家常稱美松樹的雄偉,如馬太.阿諾德(Matthew Arnold)稱美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偉大一般。
在樹木之中,想向楊柳去求雄偉,其徒然無效正如在詩人之中想向斯溫伯恩(Swinburne)去求雄奇。
美麗的種類種種不一:如柔和之美、優雅之美、雄偉之美、莊嚴之美、古怪之美、粗拙之美、力量之美,和古色古香之美。
松樹就因為具着這種古色古香的性質,所以使它在樹木中得到特别的位置。
正如隐居的高士,寬袍大袖,扶着竹杖在山徑中行走,而被人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理想一般。
李笠翁因此曾說,坐在一個滿植楊柳桃花的園中,而近旁沒有松樹,就等于坐在兒童女子之間,而旁邊沒有一個可以就教的老者一般。
中國人也為了這個理由,于愛松之中,尤愛松之老者,越老越好。
因為它們是更其雄偉。
和松樹并立的是柏樹,也是以雄奇見稱。
它的樹枝都是彎曲糾纏而向下的。
向上的樹枝象征少年和煙士比裡純,而向下的樹枝則象征俯視年輕人的老者的伛偻姿勢。
我曾說過,松的可愛處是在藝術上意義更深長,因為它代表幽靜雄偉和出世,正和隐士的态度相類。
這個可愛處常和玩石與在松下徘徊的老人聯系在一起,如在中國畫中所見的一般。
當一個人立在松樹下向上望時,心中會生出它是何等蒼老,在甯靜的獨立中何等快樂的感想。
老子說,大塊無言,蒼老的松樹也無言,它祇是靜靜地沉着地立在那裡俯視世界,好似覺得已經閱曆過多少的人事滄桑,它像有智慧的老人一般無所不懂,不過從不說話,這就是它神秘偉大的地方。
梅樹的可愛處在于枝幹的奇緻,和花的芬芳。
詩人于欣賞樹木時,常以松、竹、梅為寒冬三傑,而稱之為歲寒三友。
因為竹和松是長青樹,而梅則在冬末春初時開花,所以梅樹特别象征品質的高潔。
一種寒冷高爽中的純潔。
它的香味是一種冷香,天氣越冷,它越有精神。
它也和蘭花一般表征幽靜中的風韻。
宋代的隐居詩人林和靖曾以妻梅子鶴自傲。
他的遺迹現在依舊在西湖的孤山,他的墓旁還有一座鶴冢,每年詩人和名士去憑吊者很多。
梅樹的姿态和芬芳的可愛處,中國有一句古詩描寫得最好。
那句詩是: 暗香浮動影橫斜。
◇ 後來的詩人都認為這七個字已寫盡了梅花的美處,更不能有所增減。
人的愛竹,愛的是幹葉的纖弱,因此植于家中更多享受。
它的美處是一種微笑般的美處,所給我們的樂處是一種溫和的樂趣。
竹樹以瘦細稀疏為妙,因此種竹兩三株,和一片竹林同樣的可愛,不論在園中或畫上。
因為竹的可愛處在纖瘦,所以畫在畫上時祇需兩三枝,即已足夠,正如畫梅花的祇需畫一枝。
纖瘦的竹枝最宜配以怪石,所以畫竹時,旁邊總畫上幾塊皺瘦玲珑的石頭。
楊柳極易于生長,河邊岸上也可以種植。
這樹象征女性的絕色美麗。
張潮即因此認楊柳為世上四種最感人的物事之一,而說,“柳令人感。
”中國美人的細腰,中國的舞女穿着長袖的寬袍,于舞時都模拟着柳枝在風中回旋往複的姿勢。
因為柳樹極易生長,中國有許多地方數裡之中遍地是柳,當陣風吹過之時,便能激起所謂“柳浪”。
此外黃莺和蟬都最喜歡栖于柳樹,圖畫中畫到楊柳時,每每都畫上幾隻黃莺和蟬以為點綴。
所以西湖十景中,有一處的名稱即是“柳浪鬥莺”。
此外當然還有許多種令人可愛的樹木,如梧桐樹因樹皮潔淨,可以用小刀刻畫詩詞,而被人所愛。
也有人喜愛盤繞在樹根或山石上的巨藤,它們的回環盤繞,和大樹的直幹适成一種對比。
有時這種巨藤很像一條龍形,于是即稱它為卧龍。
橫斜彎曲的老樹枝幹,也因了這個理由為人所愛。
蘇州太湖邊的木渎地方有四棵老柏,其名為“清”、“奇”、“古”、“怪”。
“清柏”的樹幹很直,上面的枝葉四面鋪張開來如同傘形。
“奇柏”橫卧地上,樹幹有三個彎曲如Z形。
“古柏”光皮秃頂,伸着半枯的樹枝如同人的手指一樣。
“怪柏”自根而上樹幹扭絞如同螺旋一般。
最重要的是人人愛樹木,不單是愛樹木本身,也連帶愛着其他的天然物事,如石、雲、鳥、蟲,和人。
張潮曾說:“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
”人于愛樹之中連帶愛着樹上的鳥聲;愛石之中連帶愛着石旁的蟋蟀聲。
因為鳥必在樹上,蟋蟀必在石旁方肯鳴叫。
中國人喜愛善鳴的蛙、蟋蟀和蟬,更勝于愛貓、狗或别種家畜。
動物之中,祇有鶴的品格配得上松樹和梅花。
因為鶴也是隐逸的象征。
一個高人看見一隻鶴,或甚至一隻鹭,白而潔淨,傲然獨立于池中時,他便會期望自己也化成一隻鶴。
鄭闆橋在寫給他弟弟的信中,有一段論到不應該将鳥兒關在籠中一節,最能表現出人類怎樣去和大自然和融而得到快樂(因為動物都是快樂的)的思想: 所雲不得籠中養鳥,而餘又未嘗不愛鳥;但養之有道耳。
欲養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
将旦時,睡夢初醒,尚展轉在被,聽一片啁啾,如雲門鹹池之奏。
及彼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見其揚翚振彩,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
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溪為池,各适其天,斯為大快,比之盆魚籠鳥,其巨細仁忍何如也! 五論花和插花 現在的人對于花和插花的愛好這件事,似乎都出之以不經意。
其實呢,要享受花草也和享受樹木一般,須先下一番選擇功夫,分别品格的高低,而配以天然的季節和景物。
就拿香味這一端講起來,香味很烈的如茉莉,較文靜的如紫丁香,最文靜細緻的如蘭花。
中國人認為花的香味越文靜的,品格越高。
再拿顔色來講,深淺也種種不一。
有許多濃豔如少婦,有許多淡雅如閨中的處女,有許多似乎是專供大衆欣賞的,而另有些則幽香自怡,不媚凡俗。
有許多以鮮豔見長,有許多則以淡雅顯高。
最重要的是:凡是花木都和開花時的季節和景物有連帶的特性;例如:我們提到玫瑰時,便自然想到風日清和的春天;提到荷花時便想到風涼夏早的池邊;提到桂花時,便想到秋高氣爽的中秋月圓時節;提到菊花時,便想到深秋對菊持螯螫吃蟹時的景物;提到梅花時,便想到冬日的瑞雪;又聯想到水仙花,便會使我們想到新年的快樂景色。
每一種花似乎都和開花時的環境完全融洽和諧,使人極易于記憶什麼花代表什麼季節的景物,如同冬青樹的代表聖誕節一般。
蘭花、菊花和蓮花也如松竹一般,為了它們具着某種特别的品質,而為人重視,在中國的文學中視之為高人的象征。
其中蘭花更因為具着一種特殊的美麗,而為人所敬愛。
中國詩人于花中最愛梅花,這一點上文中已經有所說明,稱之為“花魁”,因為梅花開于新年,正是一年之首,占着百花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