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關燈
lock Ellis)和王德威爾得(Van der Velde)所說,夫婦在閨房靜好之中,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可做,什麼是有趣的,什麼事是沒趣的,絕不是可以用章程來規定的事情。

    這句話,實在是不朽之論。

    在享受大自然中也同樣是如此的。

    最好的探讨方法大概還是:從具有這種藝術天性的人們的生活中去研究愛好大自然。

    夢見一年以前所看到的一個景緻,忽然想到一個地方去的願望,──這些都是突然而來的事情。

    凡有藝術天性的人,不論走到那裡,都會顯出這個天性。

    凡真能享受大自然的作家,都會丢開了他已定的綱要,而去自由地描寫一個美麗的雪景或一個春天的晚景。

    新聞家和政治家的自傳文中,大都充滿着過去經驗的回憶。

    但是文學家的自傳文中,則應多談一個快樂的夜裡,或一次和幾個朋友到一個山谷裡去遊玩的回憶。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羅德霞.吉蔔林(Rudyard Kipling)和切斯特頓(G.K.Chesterton)的自傳文都是令人失望的。

    他們何以竟會将一生中的經曆輕重倒置,真令人不解。

    他們所提到的,無非是人,人,人,而絲毫沒有提到花鳥山丘和溪流。

     中國文人的回憶文字和他們的信劄中,在這一點上便不同了。

    信劄中最重要的事情每是告訴他的朋友一個晚上在湖上的經過,或在自傳文中記錄他生平所認為快樂的一天,和這天的經過。

    中國作家至少有很多個都喜愛記錄夫婦閨房中樂趣的回憶。

    其中冒辟疆所著的《影梅庵憶語》、沈三白的《浮生六記》,和蔣坦的《秋燈瑣憶》,更是極好的例子。

    冒沈二書是在夫人去世後所著,蔣書則是在老年夫人尚在的時候所著。

    我這裡當先行引用《秋燈瑣憶》中的幾句話。

    書中主人翁是作者的夫人秋芙。

    然後再引幾段《浮生六記》中的話。

    這書中主人翁是作者的夫人芸。

    這兩個女子雖不是極有學問的人或大詩家,但她們都有适當的性情。

    這并無關系,我們不必着眼于寫出可傳諸萬世的好詩,而祇須學會怎樣用詩句去記錄一件有意義的事件、一次個人的心境,或用詩句來協助我們享受大自然。

     【甲 秋芙】 秋芙每謂餘雲:“人生百年,夢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

    所僅存者十一二年。

    況我輩蒲柳之質,猶未必百年者乎。

    ” 秋月正佳,秋芙命雛鬓負琴,放舟兩湖荷芰之間。

    時餘自西溪歸,及門,秋芙先出,因買瓜皮迹之。

    相遇于蘇堤第二橋下,秋芙方鼓琴作《漢宮秋怨曲》,餘為披襟而聽。

    斯時四山沉煙,星月在水,琤瑽雜鳴,不知天風聲環珮聲也。

    琴聲未終,船唇已移近漪園南岸矣。

    因叩白雲庵門,庵尼故相識也。

    坐次,采池中新蓮,制羹以進,色香清冽,足沁腸腑,其視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

    回船至段家橋,登岸,施竹簟于地,坐話良久。

    聞城中塵嚣聲,如蠅營營,殊聒入耳。

    其時星鬥漸稀,湖氣橫白。

    聽城頭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攜琴刺船而去。

     秋芙所種芭蕉,已葉大成陰,蔭蔽簾幙;秋來風雨滴瀝,枕上聞之,心與俱碎。

    一日,餘戲題斷句葉上雲: 是誰多事種芭蕉? 早也潇潇, 晚也潇潇! 明日見葉上續書數行雲: 是君心緒太無聊! 種了芭蕉, 又怨芭蕉! 字畫柔媚,此秋芙戲筆也。

    然餘于此,悟入正複不淺。

     夜來聞風雨聲,枕簟漸有涼意。

    秋芙方卸晚妝,餘坐案旁,制百花圖記未半,聞黃葉數聲,吹堕窗下,秋芙顧鏡吟曰: 昨日勝今日; 今年老去年。

     餘怃然雲:“生年不滿百,安能為他人拭涕?”軏為擲筆。

    夜深,秋芙思飲,瓦銻溫暾,已無餘火,欲呼小鬟,皆蒙頭戶間,為趾離召去久矣。

    餘分案上燈置茶竈間,溫蓮子湯一瓯飲之。

    秋芙病肺十年,深秋咳嗽,必高枕始得熟睡。

    今年體較強,擁髻相對,常至夜分,殆眠餐調攝之功欤。

     餘為秋芙制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每當春暮,翠袖憑欄,鬓邊蝴蝶,獨栩栩然不知東風之既去也。

     去年燕來較遲,簾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傾,墜雛矜地。

    秋芙懼為猧兒所攫,急收取之,且為釘竹片于梁,以承其巢。

    今年燕子複來,故巢猶在,繞屋呢喃。

    殆猶憶去年護雛人耶? 秋芙好棋,而不甚精。

    每夕必強餘手談,或至達旦。

    餘戲舉〈竹垞詞〉雲:“箕錢鬥草已都輸,何持底今宵償我?”秋芙故飾詞雲:“君以我不能勝耶?請以所佩玉虎為賭。

    ”下數十子,棋局漸輸,秋芙膝上樨兒,攪亂棋勢。

    餘笑雲:“子以玉奴【注】自況欤?”秋芙嘿然,而銀燭熒熒,已照見桃花上頰矣。

    自此更不複棋。

     跑虎泉上有木樨數株,偃伏石上。

    花時黃雪滿階,如遊天香國中,足怡鼻觀。

    餘負花癖,與秋芙常煮茗其下。

    秋芙拗花簪鬓,額上發為樹枝梢亂,餘為蘸泉水掠之。

    臨去折花數枝,插車背上,攜入城闉,欲人知新秋消息也。

     ※ ※ ※ 【注】玉奴指楊貴妃,她對唐明皇玩過這個花招。

     【乙芸】 在《浮生六記》中,一個不出名的畫家描寫他夫婦的閨房中瑣事的回憶。

    他倆都是富于藝術性的人,知道怎樣盡量地及時行樂。

    文字極其自然,毫無虛飾。

    我頗覺得芸是中國文學中所記的女子中最為可愛的一個。

    他倆的一生很凄慘,但也很放蕩,是心靈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放蕩。

    他倆以享受大自然為怡情悅性中必不可少的事件。

    以下三節描寫他倆怎樣度那快樂的牛郎織女相會節,和中元節,以及怎樣在蘇州過夏。

     是年七夕,芸設香燭瓜果,同拜天孫于我取軒中。

    餘镌“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餘執朱文,芸執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

    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

    輕羅小扇,并坐水窗,仰見飛雲過天,變态萬狀。

    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之情與否?”餘曰:“納涼玩月,到處有之,若品論雲霞,或求之幽閨繡闼,慧心默證者固亦不少。

    若夫婦同觀,所品論者恐不在此雲霞耳。

    ”未幾燭盡月沉,撤果歸卧。

     七月望,俗謂之鬼節,芸備小酌,拟邀月暢飲。

    夜忽陰雲如晦,芸愀然曰:“妾能與君白頭偕老,月輪當出。

    ”餘亦索然。

    但見隔岸螢光明滅萬點,梳織于柳堤蓼渚間。

    餘與芸聯句以遣悶懷,而兩韻之後,逾聯逾縱,想入非夷,随口亂道。

    芸已漱涎涕淚,笑倒餘懷,不能成聲矣。

    覺其鬓邊茉莉,濃香撲鼻,因拍其背,以他詞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妝壓鬓,不知此花必沾油頭粉面之氣,其香更可愛,所供佛手,當退三舍矣。

    ”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隻在有意無意間,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谄笑。

    ”餘曰:“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愛小人耳。

    ” 正話間,漏已三滴,浙見風掃雲開,一輪湧出,乃大喜,倚窗對酌。

    酒未三杯,忽聞橋下哄然一聲,如有人堕。

    就窗細矚,波明如鏡,不見一物,惟聞河灘有隻鴨急奔聲。

    餘知滄浪亭畔有溺鬼,恐芸膽怯,未敢即言。

    芸曰:“噫!此聲也胡為乎來哉?”不禁毛骨皆悚。

    急閉窗攜酒歸房,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剔燈入帳,芸已寒熱大作,餘亦繼之,困頓兩旬;真所謂樂極災生,亦是白頭不終之兆。

     ◇ 這書中可算是充滿着美麗風雅,流露着對大自然的愛好。

    以下這段在蘇州過夏的記錄可見一斑: 遷倉米巷。

    餘顔其卧樓曰賓香閣,益以芸名而取如賓意也。

    院窄牆高,一無可取。

    後有廂樓通藏書處,開窗對陸氏廢園,但有荒涼之象。

    滄浪風景,時切芸懷。

     有老妪居金母橋之束,埂巷之北,繞屋皆茶圃,編籬為門。

    門外有池約畝許,花光樹影,錯雜籬邊。

    其地即元末張士誠王府廢基也。

    屋西數武,瓦礫堆成土山。

    登其巅可遠眺,地曠人稀,頗饒野趣。

    妪偶言及,芸神往不置。

    …… 越日至其地,屋僅二間,前後隔而為四,紙窗竹榻,頗有幽趣。

    老妪知餘意,欣然出其卧室為賃,四壁糊以白紙,頓覺改觀。

    于是禀知吾母,挈芸居焉。

     鄰僅老夫婦二人,灌園為業,知餘夫婦避暑于此,先來通殷勤,并釣池魚,摘園蔬為饋。

    償其價不受,芸作鞋報之,始謝而受。

    時方七月,綠樹陰濃,水面風來,蟬鳴聒耳。

    鄰老又為制魚竿,與芸垂釣于柳陰深處。

    日落時登土山,觀晚霞夕照,随意聯吟,有“獸雲吞落日,弓月彈流星”之句。

    少焉,月印池中,蟲聲四起,設竹榻于籬下。

    老妪報酒溫飯熟,遂就月光對酌,微醺而飯。

    浴罷則涼鞋蕉扇,或坐或卧,聽鄰老談因果報應事。

    三鼓歸卧,周體清涼,幾不知身居城市矣。

    籬邊倩鄰老購菊,遍植之。

    九月花開,又與芸居十日。

    吾母亦欣然來觀,持螯對菊,賞花竟日。

    芸喜曰:“他年當與君蔔築于此,買繞屋茶園十畝,課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

    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

    布衣茶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餘深然之,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淪亡,可勝浩歎! 四論石與樹 現在的事情,真使我莫名其妙。

    房屋都是造成方形的,整齊成列。

    道路也是筆直的,并且沒樹木。

    我們已不再看見曲徑、老屋和花園中的井。

    城市中即使有兩處私人的花園,也不過是具體而微罷了。

    我們居然已做到将大自然推出我們的生活之外的地步。

    我們是住在沒有屋頂的房子,房屋的盡處即算是屋頂。

    祇要合于實用,便算了事。

    因此營造匠人也因看得讨厭,而馬虎完事。

    現在的房屋,簡直像一個沒有耐心的小孩用積木所搭成的房子;在沒有加上屋面,尚未完成時,即已覺得讨厭而停工了。

    大自然的精神已經和現代的文明人脫離。

    我頗以為人類甚至于已經企圖把樹木也文明化起來;我們祇須看一看大道旁所植的樹,株數間隔,何等整齊,還要把它們消一下毒,并且用剪子修整,使它們顯出我們人類所認為美麗的形式。

     我們現在種花,每每種成圓形,或星形,或字母形。

    如若當中有一株的枝葉偶爾橫叉出齊整線之外,我們便視之如西點(West Point)學兵操練時當中有一個學兵步伐錯誤一般的可怕,而趕緊要用剪子去剪它下來。

    凡爾賽所植的樹,都是剪成圓錐形,一對一對地極勻稱地排列成圓形或長方形,如兵式操中的陣圖一般。

    這就是人類的光榮和權力,如同訓練兵丁一般去訓練樹木的能力。

    如若一對并植着的樹,高矮上略有參差,我們便覺得非剪齊不可,使它不至于擾亂我們的勻稱感覺,人類的光榮和權力。

     所以當前的大問題就是:怎樣去要回大自然和将大自然依舊引進人類的生活裡邊?這是一個極難以措置的問題。

    人們都是住在遠離泥土的公寓中,即使他有着最好的藝術心性,也将何從去着力呢?即使他有另租一間批屋的經濟力,但這裡邊怎樣能夠種植出一片草場,或開一口井,或種植一片竹園呢?一切的一切都是極端的錯誤,都是無從挽回的錯誤。

    除了摩天大廈,和夜間成排透露燈光的窗戶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使人欣賞的東西呢?一個人越多看這種摩天大廈和夜間成排透露燈光的窗戶,便會越自負人類文明的能力,而忘卻人類本是何等藐小的生物。

    所以我祇能認這個問題為無解決的可能,而擱在一旁。

     所以,第一步我們須使每個人有很多的空地。

    不論什麼借口,剝奪人類土地的文明總是不對的。

    假使将來産生一種文明,能使每個人都有一畝的田地,他才有下手的機會。

    他就可以有着自己所有的樹、自己所有的石。

    他在選擇地段的時節,必去選原有大樹的地方。

    倘若果真沒有大樹,他必會趕緊去種植一些易于生長的樹,如竹樹、柳樹之類。

    他不必再将鳥養在籠中,因為百鳥都會自己飛來。

    他必會聽任青蛙留在近處,并且留些蠍子、蜘蛛。

    那時他的兒童才能在大自然中研究大自然,而不必更從玻璃櫃中去研究它。

    兒童至少有機會去觀察小雞怎樣從雞蛋中孵出來,而對于兩性問題不會再和波士頓高等家庭中的兒童一般的一竅不通了。

    他們也有了機會可以看見蠍子和蜘蛛的打架,他們的身上将時常很舒服地污穢了。

     中國人的愛石心性,我在上文已經提過,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在畫中都喜歡山水的理由。

    但這解釋還不過是基本的,尚不足以充分說明一般的愛石心理。

    基本的觀念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