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婦女生活

關燈
彈琴(古時的七弦琴),讓隔壁少年聽她的琴挑另一方法為請求她的弟弟的教師潤改詩句,而利用天真的弟弟權充青鳥使者,暗通消息。

    這位教師倘屬多情少年,便欣然和複一首小詩。

    另有多種交通方法為利用紅娘(狡黠使女)利用同情之姑嫂利用廚子的妻子,也可以利用尼姑。

    倘兩方面都動了情,總可以想法來一次幽會。

    這樣的秘密聚會是極端不健全的,年輕的姑娘絕不知道怎樣保護自身于一刹那而愛神,本來懷恨放浪的賣弄風情的行為,乃挾其仇雠之心以俱來。

    愛河多濤,恨海難填,此固為多數中國愛情小說所欲描寫者。

    她或許竟懷了孕!其後随之以一熱情的求愛與私通時期,軟綿綿的,辣潑潑的,情不自禁,卻就因為那是偷偷摸摸的勾當,尤其覺得可愛可貴,惜乎通常此等幸福,終屬不耐久啊! 在這種場合,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

    少年或那小姑娘或許會拂乎本人的意志而與第三者締婚,這個姑娘既已喪失了貞潔,那該是何等悔恨。

    或則那少年應試及第,被顯宦大族看中了,強制地把女兒配給他。

    于是他娶了另一位夫人。

    或則少年的家族或女子的家族阖第遷徙到遙遠的地方,彼此終身不得複謀一面。

    或則那少年一時寓居海外,本無意背約,可是中間發生了戰事,因而形成無期的延宕。

    至于小姑娘困守深閨,則隻有煩悶與孤零的悲郁,倘若這個姑娘真是多情種子,她會患一場重重的相思病(相思病在中國愛情小說中真是異樣的普遍)。

    她的眼神與光彩的消失,真是急壞了爹娘,爹娘鑒于眼前的危急情形,少不得追根究底問個清楚,至依了她的願望而成全了這樁姻事,俾挽救女兒的生命,以後兩口兒過着幸福的一生。

     “愛”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因而與涕淚、慘愁與孤寂相揉合,而女性遮掩的結果,在中國一切詩中,摻進了凄惋悲憂的調子。

    唐以後,許許多多情歌都是含着孤零消極與無限悲傷,詩的題旨常為閨怨,為棄婦,這兩個題目好像是詩人們特别愛寫的題目。

     符合于通常對人生的消極态度,中國的戀愛詩歌是吟詠些别恨離愁,無限凄涼,夕陽雨夜,空閨幽怨,秋扇見損,暮春花萎,燭淚風悲,殘枝落葉,玉容憔悴,攬鏡自傷。

    這種風格,可以拿林黛玉臨死前,當她得悉了寶玉與寶钗訂婚的消息所吟的一首小詩為典型,字裡行間,充滿着不可磨滅的悲哀: 侬今葬花人笑癡, 他年葬侬知是誰? 但有時這種姑娘倘遇運氣好,也可以成為賢妻良母。

    中國的戲曲,固通常都殿以這樣的煞尾:“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 六、妓女與妾 這在女人的本分中,實屬無可非議。

    女人是“賢妻良母”。

    她既忠貞,又柔順,而常為賢良的母親,亦且她是出于天性的貞潔的,一切不幸的擾攘,責任都屬于男子。

    犯罪的是男子,男子不得不犯罪,可是每一次他犯罪,少不了一個女人夾在裡頭。

     愛神,既支配着整個世界,一定也支配着中國。

    有幾位歐美遊曆家曾冒昧發表意見謂:在中國,吾人覺得性之抑制,反較西洋為輕,蓋因中國能更坦直地寬容人生之性的關系。

    科學家厄力斯(HavelockEllis)說過:現代文化一方面把最大的性的刺激包圍着男子,一方面卻跟随以最大的性的壓迫。

    在某種程度上性的刺激和性的壓迫在中國都較為減少。

    但這僅是真情的片面。

    坦率的性的優容隻适用于男子而不适用于女子。

    女子的性生活一向是被壓迫的,最清楚的例子可看馮小青的一生。

    她生活于恰當莎翁創作其傑作的時候(一五九五——一六一二),因為嫁充側室,被其兇悍的大婦禁閉于西湖别墅,不許與丈夫謀一面。

    因而她養成了那種自身戀愛的畸形現象。

    她往往樂于駐足池旁以觀看自己倒映水中的倩影。

    當其香消玉殒之前,她描繪了三幅自身的畫像,常焚香獻祭以寄其不勝自憐之慨。

    偶爾從她的老媽子手中遺留下來殘存的幾篇小詩,看出她具有相當作詩的天才。

     反之,男子實不甚受性的壓迫,尤其那些較為富裕的階級。

    大多數著名的學者像詩人蘇東坡、秦少遊、杜牧、白居易之輩,都曾逛過妓院,或将妓女娶歸,納為小妾,固堂而皇之,勿容諱言。

    事實上,做了官吏的人,侍妓宥酒之宴飲,無法避免,也無慮乎诽謗羞辱。

    自明以迄清代,金陵夫子廟前的污濁的秦淮河,即為許多風流豔史的産生地。

    這個地點的鄰近夫子廟畔,是适宜而合于邏輯的,因為那是舉行考試的地點,故學子雲集,及第則相與慶賀,落選則互緻慰藉,都假妓院張筵席。

    直至今日,許多小報記者猶津津樂道其逛窯子的經曆,而詩人學者都曾累篇盈牍寫其妓寮掌故,因而秦淮河三字便極親密的與中國文學史相追随着。

     中國娼妓之風流的、文學的、音樂的和政治關系的重要性,無需乎過事渲染。

    因為由男人想來,上等家庭的婦女而玩弄絲竹,如非正當,蓋恐有傷她們的德行,亦不宜文學程度太高,太高的文學情緒同樣會破壞道德至于繪圖吟詩,雖亦很少鼓勵,然他們卻絕不尋找女性的文藝伴侶。

    娼妓因乘機培養了詩畫的技能,因為她們不須用“無才”來作德行的堡壘,遂益使文人趨集秦淮河畔。

    每當夏夜風清,黑的天幕把這污濁的秦淮河轉化成威尼斯運河,他們靜坐于大篷船中,聽着那些來來去去的燈船上的姑娘唱着熱情的小調兒。

     在這樣的環境下,文人遂多尋訪這種藝妓,她們大都挾有一技之長,或長于詩,或長于畫,或長于音樂,或長于巧辯。

    在這些天資穎慧、才藝雙全的藝妓中——尤以明代為盛——當推董小宛允稱個中翹楚,最為一般所愛悅,她後來嫁給名士冒辟疆為妾。

    在唐代,則以蘇小小領袖群芳,她的香冢至今立于西子湖畔,為名勝之一,每年騷人遊客,憑吊其旁者,絡繹不絕。

    至其攸關一國政局興衰者,亦複匪鮮。

    例如明末的陳圓圓本為吳三桂将軍的愛妾,李自成陷北京,擄之以去,緻使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原謀奪還陳圓圓,誰知這一來大錯鑄成,竟斷送了明祚而樹立了滿清統治權。

    可異者,吳三桂既助清兵滅亡明室,陳圓圓乃堅決求去,了其清靜之餘生于商山特建之别院中。

    吾人又可觀李香君之史迹,她是一個以秉節不撓受人贊美的奇女子,她的政治志節與勇毅精神愧煞多少須眉男子。

    她所具的政治節操,比之今日的許多男子革命家為堅貞。

    蓋當時她的愛人迫于搜捕之急,亡命逸出南京,她遂閉門謝客,不複與外界往來,後當道權貴開宴府邸,強征之侑酒,并迫令她歌唱,香君即席做成諷刺歌,語多侵及在席的權貴,把他們罵為閹豎的養子,蓋此輩都為她愛人的政敵。

    正氣凜然,雖弱女子可不畏強權,然豈非愧煞須眉?此等女子所寫的詩,頗有流傳至今者。

    中國才女之史迹,可窺見其一部于薛濤、馬湘蘭、柳如是等幾名名妓的身世中。

     青樓妓女适應着許多男性的求愛的、羅曼斯的需要,蓋許多男子在婚前的青年時代錯過了這樣風流的機會。

    我用“求愛”這個字眼是曾經熟思的,因為青樓妓女不同于一般普通放蕩的賣淫婦也。

    她須得受人的獻媚報效。

    這樣在中國等同于尊重婦女之道。

    有一部專事描寫近代青樓豔事的小說叫做《九尾龜》,告訴我們許多男性追求那看來很容易到手的姑娘,往往經年累月,花費了三千四千銀子,始得一親芳澤。

    這種不合理的情形,為婦女遮藏時代始有之現象。

    然男人們在别處既無法追尋異性伴侶,一嘗風流的羅曼斯況味,則此等情形亦屬事理之常。

    男子對于結交異性既無經驗,在家庭中又吃不消黃臉婆子的絮聒,始乃頗想嘗嘗西洋人在婚前所經曆的所謂“羅曼斯”的滋味。

    這樣的人見了一個頗覺中意的婦女,不由打動心坎,發生類乎戀愛的一股感覺。

    青樓女子經驗既富,手段娴熟,固不難略施小技,把男子壓倒在石榴裙下,服服貼貼。

    這便是中國很正當而通行的一種求愛方法了。

     有時,一種真實的羅曼斯也會發生,有似歐美人士之與情婦戀愛者。

    如董小宛與冒辟疆之結合經過,自從其初次會見之艱難以至其時日短促的新婚幸福生活,讀來固無殊其他一般之羅曼斯也。

    羅曼斯之結局,有可悲者,亦有可喜者。

    如李香君則長齋禮佛,終其生于寺院中顧橫波、柳如是則享受其貴婦生活于顯宦家庭中,為後世所豔羨。

     妓女是以叫許多中國男子嘗嘗羅曼斯的戀愛的滋味,而中國妻子則使丈夫享受比較入世的近乎實際生活的愛情。

    有時這種戀愛環境真是撲朔迷離。

    至如杜牧,經過十年的放浪生活,一旦清醒,始歸與妻室重叙。

    所謂“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也。

    有的時候,也有妓女而守節操者,像杜十娘。

    另一方面,妓女實又繼承着音樂的傳統,沒有妓女,音樂在中國恐怕至今已銷聲匿迹了。

    妓女比之家庭婦女則比較上反覺得所受教育為高,她們較能獨立生活,更較為熟習于男子社會。

    其實在古代中國社會中,她們才可算是惟一的自由女性。

    妓女之能操縱高級官吏者,常能掌握某種程度的政治實權,關于官吏的任命,凡有所說項,有所較議,胥取決于她的妝闼之中。

     妓女的歸宿,總無非是嫁作小妾,或則做人外室情婦,像上面所提過的幾位,都是如此。

    置妾制度之曆史的久遠,殆不亞于中國自身之年齡。

    而置妾制度所引起的問題,亦與一夫一妻制之成立而并興。

    倘尚遇婚姻不如意,東方人轉入青樓北裡,或娶妾以謀出路西洋人的解決方法則為找一情婦,或則偶爾幹幹越禮行為。

    兩方社會行為的形态不同,然其基本關鍵則不謀而合。

    其差異之由來,則出于社會态度,尤其婦女界本身對待此等行為之态度。

    中國人之娶妾,如經公衆之容認而為堂皇之行為,在西洋則有恥言姘婦之習俗。

     堅持以男性為中心的嗣續觀念,亦為鼓勵娶妾之一大主因。

    有些中國好妻子,倘值自己不能生産男孩子,真會自動要求丈夫納妾的。

    明朝的法律且明白規定,凡男子年滿四十而無後嗣者,得娶妾。

     此外,娶妾這一個方法亦即所以代替歐美之離婚事件。

    結婚和離婚為最困難的社會問題,至今猶無人能解決之,人類的智慧上還沒有發明過完全解決的辦法,除非如天主教的辦法可算是一種解決之道,它蓋整個兒否認此種問題之存在。

    吾人所可斷言者,即婚姻為婦女惟一之保障,無論何時,男子的道德倘有疏懈,受痛苦者,厥為女性,不論是離婚是娶妾是重婚或濫施戀愛。

    在性的關系中,好像有一種天生的永久不平等和不公平。

    因為性的平等這一個名詞,非造物所知,造物之所知者,厥為種族之延續而已。

    所謂現代婚姻,男女雙方以五十比五十為基本原則者,生産了小孩以後,實際總成為七五比二五之男性占便宜。

    倘今有一個婦人當雙方愛情冷淡時真肯诙諧地解除男人之束縛,則四十歲男人所能享受的利益,那個離了婚的四十歲老婦人且為生過三個孩子的母親者不能享受。

    真實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利用此種概念,可資以辯論娶妾制度。

    中國人把婚姻看作一個家庭的事務,倘婚姻不順利,他們準許娶妾,這至少可使家庭保全為一社會的單位。

    歐美人則反乎是,他們把婚姻認為個人的羅曼斯底情感的事務,是以準許離婚,可是這一來,拆散了社會單位。

    在東方,當一個男子成了大富,無事可做,日就腐化,乃不複愛其妻子,為妻子者,不得不勉自抑制其性欲不過她居于家庭中,仍能保持其堅定崇高之地位,仍為家庭中很有光榮的首領,圍繞于兒孫之間,在生命的另一方面領受其安慰。

    在歐美,那些摩登夫人向法院提出了離婚的訴訟,敲一筆巨額生活費,走出了家庭,多半是去再嫁的。

    是那些不被丈夫愛護而仍能保持家庭中榮譽地位者的比較幸福呢?還是拿了生活費而各走各路的比較幸福呢?這一個問題殆為一迷惑不可解的一大啞謎。

    在中國婦女尚未具備有西方姊妹們之獨立精神時,那些棄婦常為無限可憐的人物,失掉了社會地位,破碎了家庭。

    世界上大概有一個幸福婦人,便另有一個無論怎樣盡人力所及總不能使她成為幸福的婦人。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