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婦女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紀初期纖長的孩童樣的裝束,再變而至一九三五年的梅蕙絲(MaeWest)摹仿熱,其間變化相差之程度,實遠較中西服式之為異尤為惹人注目。
隻消穿到女人身上,在男人們的目光中,永遠是仙子般的錦繡。
倘有人辦一個婦女服飾的國際展覽會,應該把這一點弄得清清楚楚。
不過二十年前中國婦女滿街走着的都是短襖長腳褲,現在都穿了颀長的旗袍把腳踝骨都掩沒了而歐美女子雖還穿着長裙,我想寬薄長腳褲随時有流行的可能。
這種種變遷的惟一的效果,不過使男子産生一顆滿足的心而已。
尤為重要者,為婦女遮隐與典型女性之理想的關系,這種理想便是“賢妻良母”,不過這一句成語在現代中國受盡了譏笑,尤其那些摩登女性,她們迫切的要求平等、獨立、自由,她們把妻子和母性看作男人們的附庸,是以賢妻良母一語代表道地的混亂思想。
讓我們把兩性關系予以适宜之判斷。
一個女人,當她做了母親,好像從未把自己的地位看作視男人的好惡為轉移的依賴者。
隻有當她失去了母親的身份時才覺得自己是十足的依賴人物。
即在西洋,也有一個時期母性和養育子女不為社會所輕視,亦不為女人們自己所輕視,一個母親好像很适配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那是一個崇高而榮譽的地位。
生育小孩,鞠之育之,訓之誨之,以其自己的智慧誘導之以達成人,這種任務,在開明的社會裡,無論誰何都決非為輕松的工作。
為什麼她要被視為社會的經濟的依賴男人,這種意識真是難于揣測的,因為她能夠擔負這一樁高貴的任務,而其成績又優于男子。
婦女中亦有才幹傑出、不讓須眉者,不過這樣的才幹婦女其數量确乎是比較少的,少于德谟克拉西所能使吾人信服者。
對于這些婦女,自我表現精神的重要過于單單生育些孩子。
至于尋常女人,其數無量,則甯願讓男人掙了面包回來,養活一家人口,而讓自家專管生育孩子。
若雲自我表現精神,著者蓋嘗數見許多自私而卑劣的可憐蟲,卻能發揚轉化而為仁慈博愛、富于犧牲精神的母性,她們在兒女的目光中是德行完善的模範。
著者又曾見過美麗的姑娘,她們并不結婚,而過了三十歲,額角上早早浮起了皺紋,她們永不達到女性美麗的第二階段,即其姿容之容光煥發,有如盛秋森林,格外通達人情,格外成熟,複格外輝煌燦爛。
這種情況,在已嫁的幸福婦人懷孕三月之後,尤其是常見的。
女性的一切權利之中,最大的一項便是做母親。
孔子稱述其理想的社會要沒有“曠男怨女”。
這個理想在中國經由另一種羅曼斯和婚姻的概念而達到了目的。
由中國人看來,西洋社會之最大的罪惡為充斥衆多之獨身女子。
這些獨身女子,本身無過失可言,除非她們愚昧地真欲留駐嬌媚的青春她們其實無法自我發抒其情愫耳。
許多這一類的女子,倒是大人物,像女教育家、女優伶,但他們倘做了母親,她們的人格當更為偉大。
一個女子,倘若愛上了一個無價值的男子而跟他結了婚,那她或許會跌入造物的陷阱,造物的最大關心,固隻要她維系種族的傳殖而已可是婦女有時也可以受造物的賞賜而獲得一卷發秀美的嬰孩,那時她的勝利,她的快樂,比之她寫了一部最偉大的著作尤為不可思議她所蒙受的幸福,比之她在舞台上獲得隆盛的榮譽時尤為真實。
鄧肯女士(lsadoraDuncan)忠實足以明了這一切。
假使造物是殘酷的,那麼造物正是公平的,他所給予普通女人的,無異乎給予傑出的女人者。
他給予了一種安慰,因為享受做母親的愉快是聰明才智女人和普通女人一樣的情緒,造物注定了這樣的命運而讓男男女女這樣的過活下去。
四、我們的女子教育 中國女性型理想之不同,包含一種不同的教育我們女兒的方法。
蓋中國家庭之訓練女兒,絕然不同于訓練男孩子者。
施于女兒的管束,可謂遠較施于男孩子者為嚴謹,更以通常女性成熟期的較早,女孩子能服習于此家庭紀律之時期亦為較早,故女孩子跟同年齡的男孩子作比較,其儀态總來得溫文而端莊。
女孩子無論怎樣,其孩子氣總比之男孩子為輕。
一到了十四歲以上,她便開始躲藏起來,學習着溫柔典型女性的模樣兒了。
因為中國人的概念很着重于溫柔的女性:她清晨起身,比弟兄輩為早,穿衣服比弟兄為整潔,還得幫忙佐理家政,她得下廚房襄助烹饪,得幫助喂哺她的小弟弟的膳食。
她少玩弄玩具而多做工作,講話比較文靜,走路比較雅緻,坐相比較端正,腿兒總是緊緊并攏。
她們犧牲了輕快活潑的精神而竭力裝作端莊。
那些孩子脾氣的開玩笑說廢話,她是沒有的,而且她從不破口狂笑,卻隻是微微一哂而已。
她重視處女的貞操,所謂童貞。
而童貞在古老的中國是比世界上任何一切學問藝術來得高貴的一種财産。
她輕易不讓陌生人瞧她一眼,雖然她自己躲于屏風背後卻常偷看人。
她培育着一種神秘的,可望不可即的迷人的魔力,越是遮遮掩掩,那麼價值尤高。
确實,照男人家的心思,一個女子禁閉于中古式堡壘之中,比之你天天可以見面的姑娘來得動人而可愛。
她學習着針線刺繡,用她的年輕的目光和犀利的指尖,她做得一手出色的工作,而工作的進行,比較起算三角題來得迅速。
刺繡這種工作是可喜的,因為它給予她時間,俾得進入夢的幻境,而年輕人常常是幻夢的。
照這樣,她便準備着負起賢妻良母的責任的才能。
士紳之家的女兒,亦複學習讀書寫字。
中國曾經出了不少女才子,而現代也至少有半打以上的女作家,獲得全國推崇的榮譽。
兩漢之時,有許多著盛名的飽學婦女後來魏晉之際,也出了不少人才。
其中有一位謝道韫多才善辯,往往能替她的夫弟王獻之解脫賓客的問難。
博學多能,在中國不論男女,總覺得有限得很,但缙紳士族還是不怠慢教其女兒寫字讀書。
此種文學教育的内容,不外乎文章詩詞曆史和采自孔子經書的人類智慧、道德訓誡。
女子所學者止乎此。
其實男子之所學,其進乎此者,亦極幾微。
文學、曆史、哲學和人生之格言,加以幾種醫藥上的特殊的知識與政府之法規,不過是人文學識之總和。
婦女的教育,則限于更狹義的人文主義。
其不同乃在于知識深進之程度而非在于範圍之廣狹。
中國人的見解,殆适與頗普(AlexanderPope)的格言背道而馳。
中國人認為:才學過高,對于婦女是危險的,故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詩和繪畫的園地上,她們也常參加一些,因為短行詩歌的寫作,好像特别适合于婦女的天才。
這些詩都是短短數行,辭藻典麗溫雅,卻缺少魄力。
李清照(一○八一——一一四一)為中國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遺留給我們寥寥幾首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詞,充滿着雨夜煩悶的情緒與失而複得的快樂。
中國女詩人的數量雖較男性詩人為少,其傳統卻一向延續而未嘗中斷。
單單清朝一代,吾們發現差不多上了千數的女詩人,她們都有作品發表于印刷的集子中,其數量亦不可謂少。
自從清朝出了一位袁枚(他是反對女子纏足很盡力的一位詩人),在他的影響之下,樹立了女子寫詩的新的範型。
可是這個新範型引起另一位大學者章實齋的批評,因為這對于女性典型的優良理想是一種損害。
其實寫作詩文并不侵及做母親妻子的責任,李清照便是一位好妻子,而不是希臘女詩人薩福(Sappho)。
古代中國閨女實際上比之歐美女子缺少接觸社會的機會,不過受了較好家庭教育,則她可以增厚一些培養為良母賢妻的基礎。
而她的一生也沒有旁的事業,隻有做做賢妻良母而已。
中國男人們現在臨到了一個難關,便是他的選擇妻子,摩登女子與舊式女子二者之間孰優。
最好的标準妻子有人說過:要有新知識而具舊德性的女子。
摩登女子與舊式女子的思想上的沖突,需要常識的無情判斷(新女子以妻為一獨立的不依賴的人格而輕視良母賢妻的說法)。
當作者将知識與教育之增進認為一種進步并尤接近女性典型之理想時,敢深信決非謂吾人将求一聞名世界的女子鋼琴名手或女大畫家。
我深信她的調治羹湯,應較其作詩會有益,而她的真正傑作,将為她的雪白肥胖的小寶寶。
依著者的愚見,一位典型的女性還該是一位智慧仁慈而堅定的母親。
五、戀愛和求婚 有一個問題可以發生:中國女子既屬遮掩深藏,則戀愛的羅曼斯如何還會有實現的可能?或則可以這樣問:年輕人的天生的愛情,怎麼樣兒的受經典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年輕人,羅曼斯和戀愛差不多是寰宇類同的,不過由于社會傳統的結果,彼此心理的反應便不同。
無論婦女怎樣遮掩,經典教訓卻從未逐出愛神。
戀愛的性質容貌或許可以變更,因為戀愛是情感的流露,本質上控制着感覺,它可以成為内心的微鳴。
文明有時可以變換戀愛的形式,但也絕不能抑制它。
“愛”永久存在着,不過偶爾所蒙受的形象,由于社會與教育背景之不同而不同。
“愛”可以從珠簾而透入,它充滿于後花園的空氣中,它拽撞着小姑娘心坎。
或許因為還缺少一個愛人的慰藉,她不知道什麼東西在她的心頭總是煩惱着她。
或許她倒并未看中任何一個男子,但是她總覺得戀愛着男子,因為她愛着男子,故而愛着生命。
這使她更精細地從事刺繡而幻化地覺到好像她正跟這一幅彩虹色的刺繡戀愛着,這是一個象征的生命,這生命在她看來是那麼美麗。
大概她正繡着一對鴛鴦,繡在送給一個愛人的枕套上,這種鴛鴦總是同栖同宿,同遊同泊,其一為雌,其一為雄。
倘若她沉浸于幻想太厲害,她便易于繡錯了針腳,重新繡來,還是非錯誤不可,她很費力地拉着絲線,緊緊地、澀澀地,真是太滞手,有時絲線又滑脫了針眼,她咬緊了她的櫻唇而覺得煩惱,她沉浸于愛的河濤中。
這種煩惱的感覺,其對象是很模糊的,真不知所煩惱的是什麼或許所煩惱的在于春,或在于花,這種突然的重壓的身世孤寂之感,是一個小姑娘的愛苗成熟的天然信号。
由于社會與社會習俗的壓迫,小姑娘們不得不竭力掩蓋住她們的這種模糊而有力的願望,而她們的潛意識的年輕的幻夢總是永續地行進着。
可是婚前的戀愛在古時中國是一個禁果,公開求愛真是事無前例,而姑娘們又知道戀愛便是痛苦,因此她們不敢讓自己的思索太放縱于“春”“花”“蝶”這一類詩中的愛的象征,而假如她受了教育,也不能讓她多費工夫于詩,否則她的情愫恐怕會太受震動。
她常忙碌于家常瑣碎以衛護她的感情之聖潔,譬如稚嫩的花朵之保護自身,避免狂蜂浪蝶之在未成熟時候的侵襲。
她願意靜靜底守候以待時機之來臨,那時候戀愛變成合法,而用結婚的儀式完成正當的手續。
誰能逃免糾結的情欲的便是幸福的人,但是不管一切人類的約束,天性有時還是占了優勢,因為像世上一切禁果,兩性吸引力的銳敏性,機會以尤少而尤高。
這是造物的調劑妙用。
照中國人的學理,閨女一旦分了心,甚麼事情都将不複關心。
這差不多是中國人把婦女遮掩起來的普遍心理背景。
小姑娘雖則深深遮隐于閨房之内,她通常對于本地景況相差不遠的可婚青年,所知也頗為熟悉,因而私心常能竊下主意,孰為可許,孰不惬意。
倘因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私心默許的少年,縱然僅僅是一度眉來眼去,她已大半陷于迷惑,而她的那一顆素來引以為自傲的心兒,從此不複安甯。
于是一個秘密求愛的時期開始了。
不管這種求愛一旦洩露即為羞辱,且常因而自殺不管她明知這樣的行為會侮蔑道德規律,并将受到社會上猛烈的責難,她還是大膽地去私會她的愛人。
而且戀愛總能找出進行的路徑的。
在這兩性的瘋狂樣的互相吸引過程中,那真很難說究屬男的挑動女的亦或是女的挑動男的。
小姑娘有許多機敏而巧妙的方法可以使人知道她的臨場。
其中最無罪的方法為在屏風下面露出她的紅绫鞋兒另一方法為夕陽斜照時站立遊廊之下另一方法為偶爾露其粉頰于桃花叢中另一方法為燈節晚上觀燈另一方法為
隻消穿到女人身上,在男人們的目光中,永遠是仙子般的錦繡。
倘有人辦一個婦女服飾的國際展覽會,應該把這一點弄得清清楚楚。
不過二十年前中國婦女滿街走着的都是短襖長腳褲,現在都穿了颀長的旗袍把腳踝骨都掩沒了而歐美女子雖還穿着長裙,我想寬薄長腳褲随時有流行的可能。
這種種變遷的惟一的效果,不過使男子産生一顆滿足的心而已。
尤為重要者,為婦女遮隐與典型女性之理想的關系,這種理想便是“賢妻良母”,不過這一句成語在現代中國受盡了譏笑,尤其那些摩登女性,她們迫切的要求平等、獨立、自由,她們把妻子和母性看作男人們的附庸,是以賢妻良母一語代表道地的混亂思想。
讓我們把兩性關系予以适宜之判斷。
一個女人,當她做了母親,好像從未把自己的地位看作視男人的好惡為轉移的依賴者。
隻有當她失去了母親的身份時才覺得自己是十足的依賴人物。
即在西洋,也有一個時期母性和養育子女不為社會所輕視,亦不為女人們自己所輕視,一個母親好像很适配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那是一個崇高而榮譽的地位。
生育小孩,鞠之育之,訓之誨之,以其自己的智慧誘導之以達成人,這種任務,在開明的社會裡,無論誰何都決非為輕松的工作。
為什麼她要被視為社會的經濟的依賴男人,這種意識真是難于揣測的,因為她能夠擔負這一樁高貴的任務,而其成績又優于男子。
婦女中亦有才幹傑出、不讓須眉者,不過這樣的才幹婦女其數量确乎是比較少的,少于德谟克拉西所能使吾人信服者。
對于這些婦女,自我表現精神的重要過于單單生育些孩子。
至于尋常女人,其數無量,則甯願讓男人掙了面包回來,養活一家人口,而讓自家專管生育孩子。
若雲自我表現精神,著者蓋嘗數見許多自私而卑劣的可憐蟲,卻能發揚轉化而為仁慈博愛、富于犧牲精神的母性,她們在兒女的目光中是德行完善的模範。
著者又曾見過美麗的姑娘,她們并不結婚,而過了三十歲,額角上早早浮起了皺紋,她們永不達到女性美麗的第二階段,即其姿容之容光煥發,有如盛秋森林,格外通達人情,格外成熟,複格外輝煌燦爛。
這種情況,在已嫁的幸福婦人懷孕三月之後,尤其是常見的。
女性的一切權利之中,最大的一項便是做母親。
孔子稱述其理想的社會要沒有“曠男怨女”。
這個理想在中國經由另一種羅曼斯和婚姻的概念而達到了目的。
由中國人看來,西洋社會之最大的罪惡為充斥衆多之獨身女子。
這些獨身女子,本身無過失可言,除非她們愚昧地真欲留駐嬌媚的青春她們其實無法自我發抒其情愫耳。
許多這一類的女子,倒是大人物,像女教育家、女優伶,但他們倘做了母親,她們的人格當更為偉大。
一個女子,倘若愛上了一個無價值的男子而跟他結了婚,那她或許會跌入造物的陷阱,造物的最大關心,固隻要她維系種族的傳殖而已可是婦女有時也可以受造物的賞賜而獲得一卷發秀美的嬰孩,那時她的勝利,她的快樂,比之她寫了一部最偉大的著作尤為不可思議她所蒙受的幸福,比之她在舞台上獲得隆盛的榮譽時尤為真實。
鄧肯女士(lsadoraDuncan)忠實足以明了這一切。
假使造物是殘酷的,那麼造物正是公平的,他所給予普通女人的,無異乎給予傑出的女人者。
他給予了一種安慰,因為享受做母親的愉快是聰明才智女人和普通女人一樣的情緒,造物注定了這樣的命運而讓男男女女這樣的過活下去。
四、我們的女子教育 中國女性型理想之不同,包含一種不同的教育我們女兒的方法。
蓋中國家庭之訓練女兒,絕然不同于訓練男孩子者。
施于女兒的管束,可謂遠較施于男孩子者為嚴謹,更以通常女性成熟期的較早,女孩子能服習于此家庭紀律之時期亦為較早,故女孩子跟同年齡的男孩子作比較,其儀态總來得溫文而端莊。
女孩子無論怎樣,其孩子氣總比之男孩子為輕。
一到了十四歲以上,她便開始躲藏起來,學習着溫柔典型女性的模樣兒了。
因為中國人的概念很着重于溫柔的女性:她清晨起身,比弟兄輩為早,穿衣服比弟兄為整潔,還得幫忙佐理家政,她得下廚房襄助烹饪,得幫助喂哺她的小弟弟的膳食。
她少玩弄玩具而多做工作,講話比較文靜,走路比較雅緻,坐相比較端正,腿兒總是緊緊并攏。
她們犧牲了輕快活潑的精神而竭力裝作端莊。
那些孩子脾氣的開玩笑說廢話,她是沒有的,而且她從不破口狂笑,卻隻是微微一哂而已。
她重視處女的貞操,所謂童貞。
而童貞在古老的中國是比世界上任何一切學問藝術來得高貴的一種财産。
她輕易不讓陌生人瞧她一眼,雖然她自己躲于屏風背後卻常偷看人。
她培育着一種神秘的,可望不可即的迷人的魔力,越是遮遮掩掩,那麼價值尤高。
确實,照男人家的心思,一個女子禁閉于中古式堡壘之中,比之你天天可以見面的姑娘來得動人而可愛。
她學習着針線刺繡,用她的年輕的目光和犀利的指尖,她做得一手出色的工作,而工作的進行,比較起算三角題來得迅速。
刺繡這種工作是可喜的,因為它給予她時間,俾得進入夢的幻境,而年輕人常常是幻夢的。
照這樣,她便準備着負起賢妻良母的責任的才能。
士紳之家的女兒,亦複學習讀書寫字。
中國曾經出了不少女才子,而現代也至少有半打以上的女作家,獲得全國推崇的榮譽。
兩漢之時,有許多著盛名的飽學婦女後來魏晉之際,也出了不少人才。
其中有一位謝道韫多才善辯,往往能替她的夫弟王獻之解脫賓客的問難。
博學多能,在中國不論男女,總覺得有限得很,但缙紳士族還是不怠慢教其女兒寫字讀書。
此種文學教育的内容,不外乎文章詩詞曆史和采自孔子經書的人類智慧、道德訓誡。
女子所學者止乎此。
其實男子之所學,其進乎此者,亦極幾微。
文學、曆史、哲學和人生之格言,加以幾種醫藥上的特殊的知識與政府之法規,不過是人文學識之總和。
婦女的教育,則限于更狹義的人文主義。
其不同乃在于知識深進之程度而非在于範圍之廣狹。
中國人的見解,殆适與頗普(AlexanderPope)的格言背道而馳。
中國人認為:才學過高,對于婦女是危險的,故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詩和繪畫的園地上,她們也常參加一些,因為短行詩歌的寫作,好像特别适合于婦女的天才。
這些詩都是短短數行,辭藻典麗溫雅,卻缺少魄力。
李清照(一○八一——一一四一)為中國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遺留給我們寥寥幾首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詞,充滿着雨夜煩悶的情緒與失而複得的快樂。
中國女詩人的數量雖較男性詩人為少,其傳統卻一向延續而未嘗中斷。
單單清朝一代,吾們發現差不多上了千數的女詩人,她們都有作品發表于印刷的集子中,其數量亦不可謂少。
自從清朝出了一位袁枚(他是反對女子纏足很盡力的一位詩人),在他的影響之下,樹立了女子寫詩的新的範型。
可是這個新範型引起另一位大學者章實齋的批評,因為這對于女性典型的優良理想是一種損害。
其實寫作詩文并不侵及做母親妻子的責任,李清照便是一位好妻子,而不是希臘女詩人薩福(Sappho)。
古代中國閨女實際上比之歐美女子缺少接觸社會的機會,不過受了較好家庭教育,則她可以增厚一些培養為良母賢妻的基礎。
而她的一生也沒有旁的事業,隻有做做賢妻良母而已。
中國男人們現在臨到了一個難關,便是他的選擇妻子,摩登女子與舊式女子二者之間孰優。
最好的标準妻子有人說過:要有新知識而具舊德性的女子。
摩登女子與舊式女子的思想上的沖突,需要常識的無情判斷(新女子以妻為一獨立的不依賴的人格而輕視良母賢妻的說法)。
當作者将知識與教育之增進認為一種進步并尤接近女性典型之理想時,敢深信決非謂吾人将求一聞名世界的女子鋼琴名手或女大畫家。
我深信她的調治羹湯,應較其作詩會有益,而她的真正傑作,将為她的雪白肥胖的小寶寶。
依著者的愚見,一位典型的女性還該是一位智慧仁慈而堅定的母親。
五、戀愛和求婚 有一個問題可以發生:中國女子既屬遮掩深藏,則戀愛的羅曼斯如何還會有實現的可能?或則可以這樣問:年輕人的天生的愛情,怎麼樣兒的受經典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年輕人,羅曼斯和戀愛差不多是寰宇類同的,不過由于社會傳統的結果,彼此心理的反應便不同。
無論婦女怎樣遮掩,經典教訓卻從未逐出愛神。
戀愛的性質容貌或許可以變更,因為戀愛是情感的流露,本質上控制着感覺,它可以成為内心的微鳴。
文明有時可以變換戀愛的形式,但也絕不能抑制它。
“愛”永久存在着,不過偶爾所蒙受的形象,由于社會與教育背景之不同而不同。
“愛”可以從珠簾而透入,它充滿于後花園的空氣中,它拽撞着小姑娘心坎。
或許因為還缺少一個愛人的慰藉,她不知道什麼東西在她的心頭總是煩惱着她。
或許她倒并未看中任何一個男子,但是她總覺得戀愛着男子,因為她愛着男子,故而愛着生命。
這使她更精細地從事刺繡而幻化地覺到好像她正跟這一幅彩虹色的刺繡戀愛着,這是一個象征的生命,這生命在她看來是那麼美麗。
大概她正繡着一對鴛鴦,繡在送給一個愛人的枕套上,這種鴛鴦總是同栖同宿,同遊同泊,其一為雌,其一為雄。
倘若她沉浸于幻想太厲害,她便易于繡錯了針腳,重新繡來,還是非錯誤不可,她很費力地拉着絲線,緊緊地、澀澀地,真是太滞手,有時絲線又滑脫了針眼,她咬緊了她的櫻唇而覺得煩惱,她沉浸于愛的河濤中。
這種煩惱的感覺,其對象是很模糊的,真不知所煩惱的是什麼或許所煩惱的在于春,或在于花,這種突然的重壓的身世孤寂之感,是一個小姑娘的愛苗成熟的天然信号。
由于社會與社會習俗的壓迫,小姑娘們不得不竭力掩蓋住她們的這種模糊而有力的願望,而她們的潛意識的年輕的幻夢總是永續地行進着。
可是婚前的戀愛在古時中國是一個禁果,公開求愛真是事無前例,而姑娘們又知道戀愛便是痛苦,因此她們不敢讓自己的思索太放縱于“春”“花”“蝶”這一類詩中的愛的象征,而假如她受了教育,也不能讓她多費工夫于詩,否則她的情愫恐怕會太受震動。
她常忙碌于家常瑣碎以衛護她的感情之聖潔,譬如稚嫩的花朵之保護自身,避免狂蜂浪蝶之在未成熟時候的侵襲。
她願意靜靜底守候以待時機之來臨,那時候戀愛變成合法,而用結婚的儀式完成正當的手續。
誰能逃免糾結的情欲的便是幸福的人,但是不管一切人類的約束,天性有時還是占了優勢,因為像世上一切禁果,兩性吸引力的銳敏性,機會以尤少而尤高。
這是造物的調劑妙用。
照中國人的學理,閨女一旦分了心,甚麼事情都将不複關心。
這差不多是中國人把婦女遮掩起來的普遍心理背景。
小姑娘雖則深深遮隐于閨房之内,她通常對于本地景況相差不遠的可婚青年,所知也頗為熟悉,因而私心常能竊下主意,孰為可許,孰不惬意。
倘因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私心默許的少年,縱然僅僅是一度眉來眼去,她已大半陷于迷惑,而她的那一顆素來引以為自傲的心兒,從此不複安甯。
于是一個秘密求愛的時期開始了。
不管這種求愛一旦洩露即為羞辱,且常因而自殺不管她明知這樣的行為會侮蔑道德規律,并将受到社會上猛烈的責難,她還是大膽地去私會她的愛人。
而且戀愛總能找出進行的路徑的。
在這兩性的瘋狂樣的互相吸引過程中,那真很難說究屬男的挑動女的亦或是女的挑動男的。
小姑娘有許多機敏而巧妙的方法可以使人知道她的臨場。
其中最無罪的方法為在屏風下面露出她的紅绫鞋兒另一方法為夕陽斜照時站立遊廊之下另一方法為偶爾露其粉頰于桃花叢中另一方法為燈節晚上觀燈另一方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