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人之德性
關燈
小
中
大
教社會之缺點的工具。
因為孔子之對待人生的眼光是積極的,而道學家的眼光則是消極的,由于這兩種根本不同的元素的煅冶,産生一種永生不滅的所謂中國民族德性。
因是當順利發皇的時候,中國人人都是孔子主義者失敗的時候,人人都是道教主義者。
孔子主義者在吾們之間努力建設而勤勞,道教主義者則袖手旁觀而微笑。
職是之故,當中國文人在位則講究德行,閑居則遣情吟詠,所作固多為道家思想之詩賦。
這告訴你為什麼許多中國文人多寫詩,又為什麼大半文人專集所收材料最多的是詩。
因為道家思想有如嗎啡,含有神秘的麻痹作用,所以能令人感覺異樣的舒快。
它治療了中國人的頭痛和心痛毛病。
它的浪漫思想,詩意,崇拜天然,際亂世之秋,寬解了不少中國人的性靈,恰如孔子學說之著功盛平之世。
這樣,當肉體受痛苦的時候,道教替中國人的靈魂準備了一條安全的退路和一服止痛劑。
單單道家思想的詩,已能使孔教典型的嚴肅的人生稍為可忍受一些了而它的浪漫思想又救濟了中國文學之陷于歌頌聖德,道學說教之無意義的堆砌。
一切優美的中國文學,稍有價值為可讀的,能舒快地愉悅人類的心靈的都深染着這種道家精神。
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國思想的陰陽兩極,中國的民族生命所賴以活動。
中國人民出于天性地接近老莊思想甚于教育之接近孔子思想。
吾們忝屬人民一分子,人民之偉大,具有天賦人權,故吾人基于本質的公正概念,足以起草法典,亦足以不信任律師與法庭。
百分之九十五的法律糾紛固在法庭以外所解決。
人民之偉大,又足以制定精細之典禮,但也足以看待它作為人生一大玩笑,中國喪葬中的盛宴和餘興就近乎此類。
人民之偉大,又足以斥責惡行,但亦足以見怪不怪。
人民又偉大足以發動不斷之革命,但亦足以妥協而恢複舊有之政制。
人民又足以細訂彈劾官吏的完備制度,交通規則,公民服役條例,圖書館閱覽章程,但又足以破壞一切章程制度條例,可以視若無睹,可以欺瞞玩忽,并可以擺出超越的架子。
吾們并非在大學校中教授青年以政治科學,示之以理想的行政管理,卻以日常的實例示以縣政府、省政府、中央政府,實際上怎樣幹法。
不切實的理想于吾人無所用之,因為吾們不耐煩空想的神學。
吾們不教導青年使成為上帝子孫。
但使他們以言行模拟聖賢而為正常現世的人物。
這是我為什麼确信中國人本質上是“唯人主義者”,基督教必須失敗于中國,非然者,它必先大大地變更其内容。
基督教教訓中所能被中國人所誠信接受之一部分,将為基督訓誡之如下述者:要“慈和如鴿”,“機敏如蛇”。
此兩種德行,如鴿之仁慈與如蛇之智慧,是俏皮的二大屬性。
簡言之,吾們固承認人類努力之必需,但亦需容忍它的虛枉。
這一個普通心理上的狀态,勢必有一種傾向,發展被動的自衛的智力。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在這一個基本原則下,一切中國人之争論都草草了事,—切計劃綱領大事修改,一切革命方案大打折扣,直至和平而大家有飯吃。
吾們有句俗語說:“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它的意義等于“勿生事”,“莫惹睡狗”。
人的生活像是蠕動于奮鬥力極弱,抵抗力極微的生活線上,并由此而生出一種靜态的心理,庶使人堪以容忍侮辱而與宇宙相調和。
它也能夠發展一種抵抗的機謀,它的性質或許比較侵略更為可怕。
譬如一個人走進飯店,饑腸辘辘,可是飯菜久待不至,不免餓火中燒,此時勢必屢屢向堂倌催促,倘使堂倌粗魯無禮,可以訴之于賬房間以謀出氣但倘令堂倌回答的十分客氣,連喊“來哉來哉”以應,而身體并不彈動一步,則一無辦法,隻有默禱上帝,或罵他一二聲還須出以較為文雅之口吻。
像這樣的情形,總之,就是中國人的消極力量,這種力量誰領教得最多,誰就最佩服它,這是老猾俏皮的力量。
五、和平 前面吾們講過了三種惡劣的德性,它們麻痹了中國人的組織力量。
此等德性出于一般的人生觀,亦機敏,亦圓熟,尤卓越于能容忍的冷酷。
不過這樣的人生觀,很明顯不是沒有它的美德的價值的,這種美德是老年人的美德,這老年人并不是懷着野心熱望以求稱霸于世界的人物,而僅僅是目睹了許多人生變故的一個人,他對于人生并無多大希望,不問此人生之辛甜苦辣,他總是樂于容受,他抱定一種宗旨,在一個人的命運所賦予的範圍以内必須快快活活地過此一生。
中華民族蓋老于世故,他們的生活,沒有誇妄,不像基督徒自稱“為犧牲而生存”,也不像一般西方預言家之找求烏托邦。
他們隻想安甯這個現世的生命,生命是充滿着痛苦與憂愁的,他們知之甚稔他們和和順順工作着,寬宏大度忍耐着,俾得快快活活的生活。
至于西方所珍重的美德、自尊心、大志、革新欲、公衆精神、進取意識和英雄之勇氣,中國人是缺乏的。
他們不歡喜攀爬博朗山或探險北極卻至感興趣于這個尋常平凡的世界,蓋他們具有無限之忍耐力,不辭辛苦的勤勉與責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精神,寬宏的氣度,和平的性情,此等無與倫比之本能,專以适合于艱難的環境中尋求幸福,吾們稱之為知足——這是一種特殊的品性,其作用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觀之現代歐洲之景象,吾們有時覺得她所感受于繁榮不足之煩惱,不如感受于圓熟智慧不足之甚。
有時覺得歐洲總有一天會逢到急劇少壯性與知識繁榮發達過甚之弊,科學進步倘再過一世紀,世界愈趨愈接近,歐洲人将想到學取對于人生和人與人相互間比較容忍的态度,俾不緻同歸于盡。
他們或許甯願減少一些煊赫氣焰而增加一分老成的氣度。
我相信态度之變遷,不緣于燦爛之學理,而緣于自存之本能而實現。
至此,歐美方面或許會減弱其固執之自信心,而增高其容忍。
因為世界既已緊密地聯系起來,就免不了相互的容忍,故西方人營營不息的進取欲将為之稍減,而了解人生之企望将漸增。
騎了青牛行出函谷關的老子之論行将擴傳益廣。
從中國人之觀點觀之,和平非為怎樣高貴而應崇拜的德性,不過很為可取,僅因其為“習慣上共通的理性”,大家以為然,如是而已。
假使這一個現世的生命是吾們一切所有的生命,那麼吾們倘要想快快樂樂底過活,隻有大家和平一些。
從這一個見解,則歐美人的固執己見與不安定的精神,隻可視為少壯的粗漢之象征,如是而已。
中國人浸漬于東方哲學觀念中,已能看透這種不成熟性在歐洲的最近之将來是終究會消滅的。
因為萬分狡黠的道家哲學,或許叫你詫異,卻處處浮現出“容忍”這個連語。
“容忍”是中國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為現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當這現代文化生長成熟了以後,要磨煉容忍這種工夫,你需要一些道家典型的陰郁和輕世傲俗之氣概。
真正輕世傲俗的人是世界上最仁慈的人,因為他看透了人生的空虛,由于這個“空虛”的認識,産生了一種混同宇宙的悲憫。
和平,亦即為一種人類的卓越的認識。
若使一個人能稍知輕世傲俗,他的傾向戰争的興趣必随之而減低,這就是一切理性人類都是懦夫的原因。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戰士,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
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揉合以孔教的積極鼓勵,養成一種和諧的人生理想。
他們不嗜戰争,因為他們是人類中最有教養,最能自愛的民族。
一個尋常中國兒童能知一般歐洲白發政治家所未知之事,這事便是:戰争的結果會使人喪其生命或殘斷其肢體,不問為一國家抑為個人。
中國人雙方起了争論,很容易促起此種自覺。
此種斟酌的哲學誘導他們緩于争論而速于妥協。
此種圓熟,老練而俏皮的哲學,教導中國人以忍耐,臨困亂騷動之際則出之以消極的抵抗更警誡以勿誇張一時之勝利。
中國有一種流行的謙約箴,常說:“财錢不可用罄,福分不可享盡。
”獨斷過甚或利用個人之地位過甚,俗稱為“鋒芒太露”,此常被視為粗鄙之行為而為颠覆之預兆。
英國有句通行俗語,為一般所信守的,叫做“勿打跌倒之人”,蓋出于尊重“堂堂正正之競争”的心理。
而中國與此相近的諺語卻說:“勿逼人太過”,乃純粹為修養關系,吾們叫它“涵養工夫”,是中國人之文化更進一步。
是以照中國人之眼光看來,凡爾賽和約不僅不公平,而且是粗野,缺乏涵養工夫。
假令法國人在戰勝之日,染漬一些道家精神,也就不會硬訂凡爾賽和約,到今天,她的腦袋兒也可以稍稍安枕了。
可是法蘭西還是少壯,德國當然也要同樣幹,沒有一方面覺悟雙方都是愚拙的,而大家想永遠把對方鎮壓在鐵蹄之下。
隻因克雷孟梭(Clemencean)沒有讀過《道德經》,希特勒亦然,緻令兩方鬥争不息,而老莊之徒,袖手作壁上觀,莞爾而笑。
中國人的和平性情大部分亦為脾氣關系,兼有人類諒解的意義。
中國小孩子在街道中毆鬥的事情,遠較歐美孩子為少。
忝為人民,吾們成年人也終鮮争鬥,少于吾們應有之程度,雖然吾們尚有不息的内戰。
把美國人置于同此弊政之下,在過去二十年中,至少要發生過三十次革命,不是三次。
愛爾蘭現在很平靜,因為愛爾蘭曾經艱苦奮鬥,吾們目前還在繼續奮鬥,因為吾們還沒有奮鬥得夠艱苦。
中國的内戰實在也夠不上戰争這個名詞的真意義,内戰從未有任何價值。
國民征兵之義務向非所知,兵士挺身于戰場者是那些窮苦饑寒的人民,沒有其他糊口的方法,這樣的兵士從不感興奮于作戰。
而軍閥則對戰争興高采烈。
因為他們不緻親臨戰場,曆次較大内戰總是大洋钿操了勝算,盡管讓勝利的大帥在巨炮隆隆聲中威風凜凜的凱旋,内幕還不是托了大洋钿的福不成。
大帥凱旋時的隆隆炮聲乃是一種表示戰争的聲浪,不失為曆來一貫的典型,因為中國私人間的争吵或軍閥内戰,都是讓聲浪構成戰争的原素。
人們不大容易在中國目睹戰争,隻可耳聞戰争,如是而已。
著者曾耳聞過二次這樣的戰争,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廈門,對于耳官,那是滿足了。
通常優勢的軍隊常威吓退了劣勢軍隊,而在歐美可以延續長時期的戰争,在中國隻消一個月就可以結束了。
失敗了的軍閥,根據中國祖傳的公平待遇之理想,讓他拿十萬大洋钿旅費作一次考察實業的歐遊,蓋戰勝者洞悉天道循環之三昧,下一次内戰或許尚有借重他的長才的地方,果然,下一次來一個轉局,十之八九你可以瞧見上次戰勝者和上次逃亡的軍閥共坐一車如同盟兄盟弟。
這是中國人涵養工夫的“妙”處,當此際,人民實實在在一無幹系。
他們痛恨戰争,永
因為孔子之對待人生的眼光是積極的,而道學家的眼光則是消極的,由于這兩種根本不同的元素的煅冶,産生一種永生不滅的所謂中國民族德性。
因是當順利發皇的時候,中國人人都是孔子主義者失敗的時候,人人都是道教主義者。
孔子主義者在吾們之間努力建設而勤勞,道教主義者則袖手旁觀而微笑。
職是之故,當中國文人在位則講究德行,閑居則遣情吟詠,所作固多為道家思想之詩賦。
這告訴你為什麼許多中國文人多寫詩,又為什麼大半文人專集所收材料最多的是詩。
因為道家思想有如嗎啡,含有神秘的麻痹作用,所以能令人感覺異樣的舒快。
它治療了中國人的頭痛和心痛毛病。
它的浪漫思想,詩意,崇拜天然,際亂世之秋,寬解了不少中國人的性靈,恰如孔子學說之著功盛平之世。
這樣,當肉體受痛苦的時候,道教替中國人的靈魂準備了一條安全的退路和一服止痛劑。
單單道家思想的詩,已能使孔教典型的嚴肅的人生稍為可忍受一些了而它的浪漫思想又救濟了中國文學之陷于歌頌聖德,道學說教之無意義的堆砌。
一切優美的中國文學,稍有價值為可讀的,能舒快地愉悅人類的心靈的都深染着這種道家精神。
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國思想的陰陽兩極,中國的民族生命所賴以活動。
中國人民出于天性地接近老莊思想甚于教育之接近孔子思想。
吾們忝屬人民一分子,人民之偉大,具有天賦人權,故吾人基于本質的公正概念,足以起草法典,亦足以不信任律師與法庭。
百分之九十五的法律糾紛固在法庭以外所解決。
人民之偉大,又足以制定精細之典禮,但也足以看待它作為人生一大玩笑,中國喪葬中的盛宴和餘興就近乎此類。
人民之偉大,又足以斥責惡行,但亦足以見怪不怪。
人民又偉大足以發動不斷之革命,但亦足以妥協而恢複舊有之政制。
人民又足以細訂彈劾官吏的完備制度,交通規則,公民服役條例,圖書館閱覽章程,但又足以破壞一切章程制度條例,可以視若無睹,可以欺瞞玩忽,并可以擺出超越的架子。
吾們并非在大學校中教授青年以政治科學,示之以理想的行政管理,卻以日常的實例示以縣政府、省政府、中央政府,實際上怎樣幹法。
不切實的理想于吾人無所用之,因為吾們不耐煩空想的神學。
吾們不教導青年使成為上帝子孫。
但使他們以言行模拟聖賢而為正常現世的人物。
這是我為什麼确信中國人本質上是“唯人主義者”,基督教必須失敗于中國,非然者,它必先大大地變更其内容。
基督教教訓中所能被中國人所誠信接受之一部分,将為基督訓誡之如下述者:要“慈和如鴿”,“機敏如蛇”。
此兩種德行,如鴿之仁慈與如蛇之智慧,是俏皮的二大屬性。
簡言之,吾們固承認人類努力之必需,但亦需容忍它的虛枉。
這一個普通心理上的狀态,勢必有一種傾向,發展被動的自衛的智力。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在這一個基本原則下,一切中國人之争論都草草了事,—切計劃綱領大事修改,一切革命方案大打折扣,直至和平而大家有飯吃。
吾們有句俗語說:“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它的意義等于“勿生事”,“莫惹睡狗”。
人的生活像是蠕動于奮鬥力極弱,抵抗力極微的生活線上,并由此而生出一種靜态的心理,庶使人堪以容忍侮辱而與宇宙相調和。
它也能夠發展一種抵抗的機謀,它的性質或許比較侵略更為可怕。
譬如一個人走進飯店,饑腸辘辘,可是飯菜久待不至,不免餓火中燒,此時勢必屢屢向堂倌催促,倘使堂倌粗魯無禮,可以訴之于賬房間以謀出氣但倘令堂倌回答的十分客氣,連喊“來哉來哉”以應,而身體并不彈動一步,則一無辦法,隻有默禱上帝,或罵他一二聲還須出以較為文雅之口吻。
像這樣的情形,總之,就是中國人的消極力量,這種力量誰領教得最多,誰就最佩服它,這是老猾俏皮的力量。
五、和平 前面吾們講過了三種惡劣的德性,它們麻痹了中國人的組織力量。
此等德性出于一般的人生觀,亦機敏,亦圓熟,尤卓越于能容忍的冷酷。
不過這樣的人生觀,很明顯不是沒有它的美德的價值的,這種美德是老年人的美德,這老年人并不是懷着野心熱望以求稱霸于世界的人物,而僅僅是目睹了許多人生變故的一個人,他對于人生并無多大希望,不問此人生之辛甜苦辣,他總是樂于容受,他抱定一種宗旨,在一個人的命運所賦予的範圍以内必須快快活活地過此一生。
中華民族蓋老于世故,他們的生活,沒有誇妄,不像基督徒自稱“為犧牲而生存”,也不像一般西方預言家之找求烏托邦。
他們隻想安甯這個現世的生命,生命是充滿着痛苦與憂愁的,他們知之甚稔他們和和順順工作着,寬宏大度忍耐着,俾得快快活活的生活。
至于西方所珍重的美德、自尊心、大志、革新欲、公衆精神、進取意識和英雄之勇氣,中國人是缺乏的。
他們不歡喜攀爬博朗山或探險北極卻至感興趣于這個尋常平凡的世界,蓋他們具有無限之忍耐力,不辭辛苦的勤勉與責任心,慎重的理性,愉快的精神,寬宏的氣度,和平的性情,此等無與倫比之本能,專以适合于艱難的環境中尋求幸福,吾們稱之為知足——這是一種特殊的品性,其作用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觀之現代歐洲之景象,吾們有時覺得她所感受于繁榮不足之煩惱,不如感受于圓熟智慧不足之甚。
有時覺得歐洲總有一天會逢到急劇少壯性與知識繁榮發達過甚之弊,科學進步倘再過一世紀,世界愈趨愈接近,歐洲人将想到學取對于人生和人與人相互間比較容忍的态度,俾不緻同歸于盡。
他們或許甯願減少一些煊赫氣焰而增加一分老成的氣度。
我相信态度之變遷,不緣于燦爛之學理,而緣于自存之本能而實現。
至此,歐美方面或許會減弱其固執之自信心,而增高其容忍。
因為世界既已緊密地聯系起來,就免不了相互的容忍,故西方人營營不息的進取欲将為之稍減,而了解人生之企望将漸增。
騎了青牛行出函谷關的老子之論行将擴傳益廣。
從中國人之觀點觀之,和平非為怎樣高貴而應崇拜的德性,不過很為可取,僅因其為“習慣上共通的理性”,大家以為然,如是而已。
假使這一個現世的生命是吾們一切所有的生命,那麼吾們倘要想快快樂樂底過活,隻有大家和平一些。
從這一個見解,則歐美人的固執己見與不安定的精神,隻可視為少壯的粗漢之象征,如是而已。
中國人浸漬于東方哲學觀念中,已能看透這種不成熟性在歐洲的最近之将來是終究會消滅的。
因為萬分狡黠的道家哲學,或許叫你詫異,卻處處浮現出“容忍”這個連語。
“容忍”是中國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為現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當這現代文化生長成熟了以後,要磨煉容忍這種工夫,你需要一些道家典型的陰郁和輕世傲俗之氣概。
真正輕世傲俗的人是世界上最仁慈的人,因為他看透了人生的空虛,由于這個“空虛”的認識,産生了一種混同宇宙的悲憫。
和平,亦即為一種人類的卓越的認識。
若使一個人能稍知輕世傲俗,他的傾向戰争的興趣必随之而減低,這就是一切理性人類都是懦夫的原因。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戰士,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
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揉合以孔教的積極鼓勵,養成一種和諧的人生理想。
他們不嗜戰争,因為他們是人類中最有教養,最能自愛的民族。
一個尋常中國兒童能知一般歐洲白發政治家所未知之事,這事便是:戰争的結果會使人喪其生命或殘斷其肢體,不問為一國家抑為個人。
中國人雙方起了争論,很容易促起此種自覺。
此種斟酌的哲學誘導他們緩于争論而速于妥協。
此種圓熟,老練而俏皮的哲學,教導中國人以忍耐,臨困亂騷動之際則出之以消極的抵抗更警誡以勿誇張一時之勝利。
中國有一種流行的謙約箴,常說:“财錢不可用罄,福分不可享盡。
”獨斷過甚或利用個人之地位過甚,俗稱為“鋒芒太露”,此常被視為粗鄙之行為而為颠覆之預兆。
英國有句通行俗語,為一般所信守的,叫做“勿打跌倒之人”,蓋出于尊重“堂堂正正之競争”的心理。
而中國與此相近的諺語卻說:“勿逼人太過”,乃純粹為修養關系,吾們叫它“涵養工夫”,是中國人之文化更進一步。
是以照中國人之眼光看來,凡爾賽和約不僅不公平,而且是粗野,缺乏涵養工夫。
假令法國人在戰勝之日,染漬一些道家精神,也就不會硬訂凡爾賽和約,到今天,她的腦袋兒也可以稍稍安枕了。
可是法蘭西還是少壯,德國當然也要同樣幹,沒有一方面覺悟雙方都是愚拙的,而大家想永遠把對方鎮壓在鐵蹄之下。
隻因克雷孟梭(Clemencean)沒有讀過《道德經》,希特勒亦然,緻令兩方鬥争不息,而老莊之徒,袖手作壁上觀,莞爾而笑。
中國人的和平性情大部分亦為脾氣關系,兼有人類諒解的意義。
中國小孩子在街道中毆鬥的事情,遠較歐美孩子為少。
忝為人民,吾們成年人也終鮮争鬥,少于吾們應有之程度,雖然吾們尚有不息的内戰。
把美國人置于同此弊政之下,在過去二十年中,至少要發生過三十次革命,不是三次。
愛爾蘭現在很平靜,因為愛爾蘭曾經艱苦奮鬥,吾們目前還在繼續奮鬥,因為吾們還沒有奮鬥得夠艱苦。
中國的内戰實在也夠不上戰争這個名詞的真意義,内戰從未有任何價值。
國民征兵之義務向非所知,兵士挺身于戰場者是那些窮苦饑寒的人民,沒有其他糊口的方法,這樣的兵士從不感興奮于作戰。
而軍閥則對戰争興高采烈。
因為他們不緻親臨戰場,曆次較大内戰總是大洋钿操了勝算,盡管讓勝利的大帥在巨炮隆隆聲中威風凜凜的凱旋,内幕還不是托了大洋钿的福不成。
大帥凱旋時的隆隆炮聲乃是一種表示戰争的聲浪,不失為曆來一貫的典型,因為中國私人間的争吵或軍閥内戰,都是讓聲浪構成戰争的原素。
人們不大容易在中國目睹戰争,隻可耳聞戰争,如是而已。
著者曾耳聞過二次這樣的戰争,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廈門,對于耳官,那是滿足了。
通常優勢的軍隊常威吓退了劣勢軍隊,而在歐美可以延續長時期的戰争,在中國隻消一個月就可以結束了。
失敗了的軍閥,根據中國祖傳的公平待遇之理想,讓他拿十萬大洋钿旅費作一次考察實業的歐遊,蓋戰勝者洞悉天道循環之三昧,下一次内戰或許尚有借重他的長才的地方,果然,下一次來一個轉局,十之八九你可以瞧見上次戰勝者和上次逃亡的軍閥共坐一車如同盟兄盟弟。
這是中國人涵養工夫的“妙”處,當此際,人民實實在在一無幹系。
他們痛恨戰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