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尺牍

關燈
在者仁政自能存恤,以為生生不息之國本。

    是故近者悅而遠者來,何俟贅言矣。

    昔者堯為民上而有九年大水,使禹治之,而後天平地成。

    湯有七年大旱,能以六事自責,大雨方數千裡,此人事變于下而天象應于上也。

    所謂位天地育萬物、參為三才者,如此而已。

    高明以為何如? 《答徐鳳岡節推》 來谕謂良知在人,信天然自足之性,不須人為立意做作,足見知之真,信之笃。

    從此更不作疑念否?知此者謂之知道,聞此者謂之聞道,修此者謂之修道,安此者謂之聖也。

    此道在天地間遍滿流行,無物不有,無時不然。

    原無古今之異。

    故曰: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斯而已矣。

    所謂聖門肯綮者,此而已。

    聖門惟由也彥然,教之曰:修己以敬。

    子路以為未足,又曰:安人安百姓,亦惟敬此而已矣。

    學者信不及此,則當就明師良友講明之,未可辄生疑惑。

     《答林子仁》 得書,見疏山公薦疏。

    書中雲當道氣味殊别,乃理勢之自然,無足怪也。

    求之在我,必有一定之道,當量而後入,不可入而後量也。

    若君相求之,百執事薦之,然後成焉,此中節之和,吾之道可望其行矣,吾之出可謂明矣。

    《易》曰:“求而往,明也。

    ”若君相不用,百執事雖薦之,不過盡彼職而已矣。

    在我者雖有行,亦不過敬君命而已矣。

    前此諸儒,忽于此道,至于入而後量是以取辱者多矣,可不鑒哉!《大學》曰:“物有本末”,是吾身為天地萬物之本也,能立天下之本,然後能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吾東城默而識之。

    (其一) 來書謂府尊以禮來召,賤疾不能行,當以禮辭。

    用上敬下,用下敬上,其義一也,又何不可識哉?禮聞來學,未聞往教,緻師而學,則學者不誠矣,往教則教不立矣,皆不足以知。

    至尊者道也,昔者公山佛肸召,子尚欲往,而況其以上者乎?欲往者,與人為善之誠也,終不往者,以其為善不誠也。

    使其誠能為善,則當求于我,又何以召言哉?是故天子不召師,而況其以下者乎?不往是不仁也,必往是不智也,于此可以觀道之精也。

    東城于此默而識之可也。

    (其二) 《答鄒東廓先生》 辱手教,兼惠書布,具感,具感!滿拟舊冬一會請正,賤疾不能出,于心歉歉。

     先生明先師良知之學,倡于青原,興于南都,今又入輔東宮,乃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生民萬物之福也。

    其責任豈不大哉?昔者堯舜不得禹、臯陶為己憂,孔子不得顔曾為己憂,其位分雖有上下之殊,然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一也。

    是故堯舜孔曾相傳授受者,此學而已。

    學既明,而天下有不治者哉?故《通書》曰:“曷為天下善?曰師。

    師者,立乎中,善乎同類者也。

    ”故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與于此?雖然,學者之患,在好為人師。

    故孔子曰:“我學不厭而教不倦。

    ”則無斯患矣。

    是故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又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不可與言而與之言”,皆歸于自家不智,以此為學,隻見自家不能。

    是以遷善改過,日入于精微也。

    不然,則抱道自高,未免于怨天尤人,此所以為患也。

    世之知明德而不親民者,固不足以與此。

    明德親民而不止于至善者,亦不足以與此也。

    《大學》釋止至善必曰:“綿蠻黃鳥,止于邱隅”、“于止,知其所止”。

    故《易》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高明以為如何? 《與徐子直》 前者書中欲吾子直思之,未及明言,然亦不過率此良知之學保身而已。

    故《中庸》曰:“君子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hellip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豈欺我哉?竊思易道潔淨精微,雖不能盡述其詳,然聖神之出處上下,已具于乾坤兩卦之六爻也。

    以此印證吾良知,無毫厘之差,自能知進退保身之道矣。

     今吾子直居九三危地,而為過中之爻,乃能乾乾夕惕,敬慎不敗,如此是能善補過也,故無咎。

    夫陽者陰之主也,陰者陽之用也,一陰一陽之謂道。

    故坤六三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

    ”此之謂也。

    将來或有時而近大人,察言觀色,慮以下人,所謂自試也,故無咎。

    六四曰:“括囊,無咎無譽,慎不害也。

    ”此之謂也。

    其餘以此推之,上下無所不通。

    孔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