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尺牍

關燈
陽之根,屈者伸之源。

    孟子曰:不得志則修身見于世。

    此便是見龍之屈,利物之源也。

    孟氏之後,千古寥寥,鮮識此義。

    今之欲仕者必期通,而舍此外慕,固非其道。

    陶淵明喪後歸辭之歎,乃欲息交絕遊,此又是喪心失志。

    周子謂其為隐者之流,不得為中正之道。

    後儒不知,但見高風匍匐而入微,吾兄其孰與辨之? 《奉緒山先生》 先生倡道京師,興起多士,是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非先生樂取諸人以為善,其孰能與于此哉?近有學者問曰:“良知者,性也,即是非之心也。

    一念動或是或非,無不知也。

    如一念之動,自以為是而人又以為非者,将從人乎,将從己乎?”予謂:良知者,真實無妄之謂也。

    自能辨是與非。

    此處亦好商量,不得放過。

    夫良知固無不知,然亦有蔽處。

    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而孔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齊王欲毀明堂,而孟子曰:“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若非聖賢救正,不幾于毀先王之道乎? 故正諸先覺,考諸古訓,多識前言往行而求以明之,此緻良知之道也。

    觀諸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則可見矣。

    然子貢多學而識之,夫子又以為非者,何也?說者謂子貢不達其簡易之本,而從事其末,是以支離外求而失之也。

    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一者,良知之本也,簡易之道也。

    貫者,良知之用也,體用一原也。

    使其以良知為之主本,而多識前言往行以為之蓄德,則何多識之病乎? 昔者陸子以簡易為是,而以朱子多識窮理為非,朱子以多識窮理為是,而以陸子簡易為非。

    嗚呼!人生其間則孰知其是非而從之乎?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此簡易之道也。

    充其是非之心,則知不可勝用而達諸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德矣。

    故曰:“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嗚呼!朱陸之辨,不明于世也久矣。

     昔者堯欲治水,四嶽薦四兇。

    堯曰:“靜言庸違方命圯族。

    ”既而用之,果至敗績。

    四嶽不知而薦之,過也。

    堯知而用之,非仁乎?不能拂四嶽之情,舍己之是而從人之非,非至仁者不能與于此也,是以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嶽曰:“允子朱啟明。

    ”堯曰:“嚣訟可乎?”是以不得舜為己憂,不特仁乎天下,亦仁于丹朱也。

    舜即受堯之禅而又避位于堯之子,使當時之人皆曰:“吾君之子而立之。

    ”不幾于失堯仁丹朱之心乎?不特失堯仁丹朱之心,亦失堯仁天下之心也,此是非之又難明也。

    舜受堯之禅是也,而又不忍逼堯之子于宮中而避之。

    避之者,遜之也。

    是故順乎天而應乎人,皆由己之德也。

    孔子曰盡善又盡美,是非明矣。

    故孟子曰:“行一不義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此先師所謂緻知焉,盡矣。

     鄙見請正,高明其裁示之。

     《答太守任公》 兩辱枉召,感愧殊深。

    恭聞執事以賢舉仆矣,果如所舉,則不敢如所召。

    果如所召,則又負所舉矣。

    于此權之,與其負所舉,甯不敢如所召也。

    孟子曰:“有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仆固非不召之臣,亦不敢不願學也。

    學之如何?堯舜執中,孔孟為仁而已。

    程子曰:“一物不該,非中也。

    ”又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夫既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則一夫不獲其所,即己之不獲其所也。

    是故人人君子,天地位而萬物育,此仆之心也。

    雖然,仆又有所厚也。

    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孟子曰:“仁說實,事親是也。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矣。

    仆之父,今年八十九歲,若風中之燭,為人子者,此心當何如哉?此尤仆之所以不能如召也。

    伏願執事善為仆辭,使仆父子安樂于治下,仍與二三子講明此學,所謂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豈曰小補雲乎哉!故孔子曰:“吾無隐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某也。

    ”亦所謂修身見于世也。

    修身見于世,然後能利見大人。

    能利見大人,然後能不負所舉矣。

    然非一體之仁者,其孰能若執事之薦仆哉?故孔子曰:“賢者賢哉?薦賢者賢哉?”子貢悟之亦曰:“薦賢者賢哉。

    ” 《答黎樂溪大尹》(原注:如臯縣大尹,名堯勳,西蜀人) 來書所謂動之即中,應之至神,無以加矣。

    是故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動之即中,随感而應,而應之即神。

    先生為民父母,如保赤子,率真而行,心誠求之,當拟議則拟議,是故拟議以成變化,又何惑之有哉? 民受海潮之難,往者不可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