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尺牍
關燈
小
中
大
有純孝之心,斯有純孝之行,何不陳一言為盡孝道而安天下之心,使人人君子,比屋可封?欽惟我太祖高皇帝教民榜文,以孝弟為先,誠萬世之至訓也。
蓋聞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後以形生。
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
是故仁人孝子,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其義一也。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夫聖人之德,又何加于孝乎?夫聖人之德,仁義禮智信而已矣。
故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是也。
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故上焉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又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下焉者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
又曰:孝者所以事君也。
是上下皆以孝弟為本也。
無諸己而求諸人,是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有諸己而不求諸人,是獨善其身者也。
求諸人而天下之有不孝者,未能盡其術者也。
不取天下之孝者立乎高位治其事,是未能盡其術也。
取之在位,所以勸天下以孝也。
立乎高位,所以尊天下之孝也。
使之治事,所以教天下以孝也。
取之有道,取之不專,是不敬事而慢也。
取之不漸,則必至于求全責備矣。
天地之道,陰陽疊運,從微而至著者也。
初月頒取天下之孝者,無擇其貴賤賢愚。
次二月頒取在各司之次位,次三月頒賞爵祿,次四月任以官事,次五月頒以舉之司徒,次六月頒取進諸朝廷,天子拜而受之,登之天府,轉以頒諸天下,以能教于不能,是以孝者教天下之不孝者也。
然以六月者,若天地一陽以至六陽也,其一陽者微陽也,當維持以養之,不可求全責備。
所謂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養至六陽,則人人知孝矣。
昔人有求千裡馬者,不得,而先賞乎死馬,則千裡馬馴至,亦其驗也,亦君子用心之微意也。
必月月而頒诏者,使天下皆驗其諄諄之教,而知在上者用心之專也。
又得以宣暢其孝心,使之無間斷也。
然一陽生于六陰之中,知扶陽而不知抑陰,則必為所困矣。
六陰者,皆不孝之謂也。
是故先王教民六行,以孝為先,糾民八行,以不孝為先。
此以上為聖賢格言,所以使天下有所稽也。
若以為非者,是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則當懲之。
懲一人而千萬人戒也。
蓋孝者,人之性也,天之命也,國家之元氣也。
元氣壯盛,而六陰漸化矣,然而天下有不孝者鮮矣。
故有若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然而天下有争鬥者鮮矣。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然而百姓有不親者鮮矣。
若曰君不能,是賊其君也。
若曰人不能,是賊其人也。
若曰己不能,是自賊者也。
隻此一言,便是非禮之言,隻此一念,便是非禮之動,便是絕人道棄天命也,便入虛無寂滅之類也,又何以為萬物一體而立其人道哉?在上者果能以是取之,在下者則必以是舉之,父兄以是教之,子弟以是學之,師保以是勉之,鄉黨以是榮之,是上下皆趨于孝矣。
然必時時如此,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歲歲如此,在上者不失其操縱鼓舞之機,在下者不失其承流宣化之職,遂至窮鄉下邑,愚夫愚婦,皆可與知與能,所以為至易至簡之道,然而不至于人人君子、比屋可封者,未之有也。
愚見如此,高明以為何如?自古君子作字,以孝友為教,其旨深哉!此道人人可知可能,上合天心,下合人心,幽合鬼神,古合聖人,時合當今,其機不可失矣。
《答徐子直》 來書所謂即事是心,更無心矣,即知是事,更無事矣。
足見用功精密,契一貫之旨,可慰可慰。
夫良知即性,性焉安焉之謂聖。
知不善之動而複焉執焉之謂賢。
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以先知覺後知,一知一覺,無餘蘊矣。
此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合内外之道也。
(其一) 來書謂:虛靈無礙,此雲道之體也;一切精微,此雲道之用也。
體用一原,知體而不知用,其流必至于喜靜厭動,入于狂簡。
知用而不知體,其流必至于支離瑣碎,日用而不知。
不能一切精微便是有礙,有礙便不能一切精微。
故曰精則一,一則精。
(其二) 《與薛中離》 昔高郵舟次,歌濂溪先生“故人若問吾何況,為道舂陵隻一般”之句,信即大行不加、窮居不損之意。
先師良知實際正如此也。
弟近悟得陰者
蓋聞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後以形生。
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
是故仁人孝子,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其義一也。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夫聖人之德,又何加于孝乎?夫聖人之德,仁義禮智信而已矣。
故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是也。
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故上焉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又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下焉者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
又曰:孝者所以事君也。
是上下皆以孝弟為本也。
無諸己而求諸人,是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有諸己而不求諸人,是獨善其身者也。
求諸人而天下之有不孝者,未能盡其術者也。
不取天下之孝者立乎高位治其事,是未能盡其術也。
取之在位,所以勸天下以孝也。
立乎高位,所以尊天下之孝也。
使之治事,所以教天下以孝也。
取之有道,取之不專,是不敬事而慢也。
取之不漸,則必至于求全責備矣。
天地之道,陰陽疊運,從微而至著者也。
初月頒取天下之孝者,無擇其貴賤賢愚。
次二月頒取在各司之次位,次三月頒賞爵祿,次四月任以官事,次五月頒以舉之司徒,次六月頒取進諸朝廷,天子拜而受之,登之天府,轉以頒諸天下,以能教于不能,是以孝者教天下之不孝者也。
然以六月者,若天地一陽以至六陽也,其一陽者微陽也,當維持以養之,不可求全責備。
所謂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養至六陽,則人人知孝矣。
昔人有求千裡馬者,不得,而先賞乎死馬,則千裡馬馴至,亦其驗也,亦君子用心之微意也。
必月月而頒诏者,使天下皆驗其諄諄之教,而知在上者用心之專也。
又得以宣暢其孝心,使之無間斷也。
然一陽生于六陰之中,知扶陽而不知抑陰,則必為所困矣。
六陰者,皆不孝之謂也。
是故先王教民六行,以孝為先,糾民八行,以不孝為先。
此以上為聖賢格言,所以使天下有所稽也。
若以為非者,是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則當懲之。
懲一人而千萬人戒也。
蓋孝者,人之性也,天之命也,國家之元氣也。
元氣壯盛,而六陰漸化矣,然而天下有不孝者鮮矣。
故有若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然而天下有争鬥者鮮矣。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然而百姓有不親者鮮矣。
若曰君不能,是賊其君也。
若曰人不能,是賊其人也。
若曰己不能,是自賊者也。
隻此一言,便是非禮之言,隻此一念,便是非禮之動,便是絕人道棄天命也,便入虛無寂滅之類也,又何以為萬物一體而立其人道哉?在上者果能以是取之,在下者則必以是舉之,父兄以是教之,子弟以是學之,師保以是勉之,鄉黨以是榮之,是上下皆趨于孝矣。
然必時時如此,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歲歲如此,在上者不失其操縱鼓舞之機,在下者不失其承流宣化之職,遂至窮鄉下邑,愚夫愚婦,皆可與知與能,所以為至易至簡之道,然而不至于人人君子、比屋可封者,未之有也。
愚見如此,高明以為何如?自古君子作字,以孝友為教,其旨深哉!此道人人可知可能,上合天心,下合人心,幽合鬼神,古合聖人,時合當今,其機不可失矣。
《答徐子直》 來書所謂即事是心,更無心矣,即知是事,更無事矣。
足見用功精密,契一貫之旨,可慰可慰。
夫良知即性,性焉安焉之謂聖。
知不善之動而複焉執焉之謂賢。
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以先知覺後知,一知一覺,無餘蘊矣。
此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合内外之道也。
(其一) 來書謂:虛靈無礙,此雲道之體也;一切精微,此雲道之用也。
體用一原,知體而不知用,其流必至于喜靜厭動,入于狂簡。
知用而不知體,其流必至于支離瑣碎,日用而不知。
不能一切精微便是有礙,有礙便不能一切精微。
故曰精則一,一則精。
(其二) 《與薛中離》 昔高郵舟次,歌濂溪先生“故人若問吾何況,為道舂陵隻一般”之句,信即大行不加、窮居不損之意。
先師良知實際正如此也。
弟近悟得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