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尺牍
關燈
小
中
大
《與林子仁》
自誠明謂之性,苟非生而知之,焉能自誠而明也如此?自明誠謂之教,苟非師友講明功夫頭腦,并出處進退時宜,焉能自明而誠也如此?故曰:誠則明矣,明則成誠矣。
是故學者之于師友,切磋琢磨,專在講明而已,故曰:學不講不明。
《答林子仁》 來書所謂真實二字,足見切實功夫。
但其間微有毫厘之辨,不可不察。
蓋良知原自無不真實,而真實者未必合良知之妙也。
故程子謂:人性上不容添一物。
《答朱惟實》 得書知尹高陽,可慰。
來謂既雲敬慎不敗矣,又雲患所以立。
立夫良知即性,性即天,天即乾也。
以其無所不包,故謂之仁;無所不通,故謂之亭;無所不宜,故謂之利;無所不正,故謂之貞。
是故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終日乾乾夕惕,敬慎此良知而已。
雖危無咎,即所謂不敗,即所以立本也。
平齋求之,良知更何疑于不足,此便是盡性,自能獲乎上下。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已矣。
能反求,自不怨天尤人,更有何事! 《答宗尚恩》 來書之意已悉,但某欲吾丸齋為第一等人物,惜乎今日小用之,非我所望也。
所謂欲自試雲者,古人謂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為學,此至當之論。
吾丸齋且于師友處試之,若于人民社稷處試,恐不及救也。
進修苟未精徹,便欲履此九三危地,某所未許。
有疑,尚當過我講破。
(其一) 來書謂為祿而仕,足見謙德。
古之人欲仕,出疆必載贽,三月無君則吊。
君臣大倫,豈一日可忘?昔者孔子為祿而仕為乘田,必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為委吏,必曰會計當而已矣。
牛羊不茁壯,會計不當,是不能盡其職,是為不及。
牛羊茁壯、會計當而不已者,是為出位之思,是為過之。
過與不及,皆自取其罪過。
在丸齋當了然此道,自不至于如彼喜而不寐。
區區本心,但休戚相關,不能不為之慮耳。
為祿為道,無入而不自得者,有命存焉。
若夫仕之久速,此又在吾丸齋随時消息,見機自試。
如何――非我所能逆料也。
(其二) 《與俞純夫》 隻心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見便是妄。
既無所向又無所見便是無極而太極。
良知一點,分分明明,亭亭當當,不用安排思索,聖神之所以經綸變化而位育參贊者,皆本諸此也。
此至簡至易之道,然必明師良友指點,功夫方得不錯。
故曰:道義由師友有之。
不然,恐所為雖是,将不免行不著,習不察。
深坐山中,得無喜靜厭動之僻乎?肯出一會商榷,千載不偶。
《答朱思齋明府》 良知天性,往古來今,人人俱足,人倫日用之間,舉而措之耳。
所謂大行不加,窮居不損,分定故也。
但無人為意見參搭其間,則天德王道至矣哉。
承谕撫按薦舉事,竊思古之先覺者,以萬物一體之仁而竭心思焉,斯有萬物一體之政。
是故出則必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其成可以前定。
故曰三年有成,曰必世而後仁,豈虛語哉?某本田野鄙夫,豈足為邦家用?第僻處海濱,以虛聞竊名鄉裡,有司以此過舉,撫案以是知我哉(“哉”字疑衍),所謂聲聞過情,此心獨無愧乎? 《與林子仁》 别來不覺三載矣,屢承惠問,感激殊深。
始聞高中而居要地,誠有喜而不寐之意。
又得龍溪先生諸友切磋,學日益明,此第一義也。
夫學無外政,政無外學,是故堯舜相傳授受,允執厥中而已矣。
孟子曰:經正斯民興,斯無邪慝矣。
雖孔子必三年而後有成。
有志于忠君愛民者,求其完全之策,必以此為是矣。
王正億者,乃吾先師一脈之孤也,愧我勢不能相随看管,此拳拳于懷,萬望青目。
幸甚幸甚!諒吾東城推此學之所自,必自能照顧矣,豈待贅言哉!(其一) 舟中所論人有道,其言足以興,無道,其默足以容,即大舜隐惡揚善之道,此所以謂為大知也。
吾東城執此中而用之,則徹上徹下,是為明哲保身矣。
(其二) 《與南都諸友》 都下一别,不覺七八年矣,思欲一會,再不可得。
朋友之難聚易散也如此,可不歎乎?先師之身既殁,追之不可得也,傷哉!然先師之心在于諸兄,不可得而傳之乎?傳之者所以尊先師也。
不失其幾,所謂時中也。
弟近有愚見請質諸兄,未知高明以為何如?裁示,萬幸。
弟欲請教諸兄,欲堯舜其君,欲堯舜其民也,然堯舜君民之道,必有至簡至易至樂存焉。
使上下樂而行之,無所煩難也。
所謂為高必因邱陵,為下必因川澤,見幾而作,功易成也。
今聞主上
是故學者之于師友,切磋琢磨,專在講明而已,故曰:學不講不明。
《答林子仁》 來書所謂真實二字,足見切實功夫。
但其間微有毫厘之辨,不可不察。
蓋良知原自無不真實,而真實者未必合良知之妙也。
故程子謂:人性上不容添一物。
《答朱惟實》 得書知尹高陽,可慰。
來謂既雲敬慎不敗矣,又雲患所以立。
立夫良知即性,性即天,天即乾也。
以其無所不包,故謂之仁;無所不通,故謂之亭;無所不宜,故謂之利;無所不正,故謂之貞。
是故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終日乾乾夕惕,敬慎此良知而已。
雖危無咎,即所謂不敗,即所以立本也。
平齋求之,良知更何疑于不足,此便是盡性,自能獲乎上下。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已矣。
能反求,自不怨天尤人,更有何事! 《答宗尚恩》 來書之意已悉,但某欲吾丸齋為第一等人物,惜乎今日小用之,非我所望也。
所謂欲自試雲者,古人謂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為學,此至當之論。
吾丸齋且于師友處試之,若于人民社稷處試,恐不及救也。
進修苟未精徹,便欲履此九三危地,某所未許。
有疑,尚當過我講破。
(其一) 來書謂為祿而仕,足見謙德。
古之人欲仕,出疆必載贽,三月無君則吊。
君臣大倫,豈一日可忘?昔者孔子為祿而仕為乘田,必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為委吏,必曰會計當而已矣。
牛羊不茁壯,會計不當,是不能盡其職,是為不及。
牛羊茁壯、會計當而不已者,是為出位之思,是為過之。
過與不及,皆自取其罪過。
在丸齋當了然此道,自不至于如彼喜而不寐。
區區本心,但休戚相關,不能不為之慮耳。
為祿為道,無入而不自得者,有命存焉。
若夫仕之久速,此又在吾丸齋随時消息,見機自試。
如何――非我所能逆料也。
(其二) 《與俞純夫》 隻心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見便是妄。
既無所向又無所見便是無極而太極。
良知一點,分分明明,亭亭當當,不用安排思索,聖神之所以經綸變化而位育參贊者,皆本諸此也。
此至簡至易之道,然必明師良友指點,功夫方得不錯。
故曰:道義由師友有之。
不然,恐所為雖是,将不免行不著,習不察。
深坐山中,得無喜靜厭動之僻乎?肯出一會商榷,千載不偶。
《答朱思齋明府》 良知天性,往古來今,人人俱足,人倫日用之間,舉而措之耳。
所謂大行不加,窮居不損,分定故也。
但無人為意見參搭其間,則天德王道至矣哉。
承谕撫按薦舉事,竊思古之先覺者,以萬物一體之仁而竭心思焉,斯有萬物一體之政。
是故出則必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其成可以前定。
故曰三年有成,曰必世而後仁,豈虛語哉?某本田野鄙夫,豈足為邦家用?第僻處海濱,以虛聞竊名鄉裡,有司以此過舉,撫案以是知我哉(“哉”字疑衍),所謂聲聞過情,此心獨無愧乎? 《與林子仁》 别來不覺三載矣,屢承惠問,感激殊深。
始聞高中而居要地,誠有喜而不寐之意。
又得龍溪先生諸友切磋,學日益明,此第一義也。
夫學無外政,政無外學,是故堯舜相傳授受,允執厥中而已矣。
孟子曰:經正斯民興,斯無邪慝矣。
雖孔子必三年而後有成。
有志于忠君愛民者,求其完全之策,必以此為是矣。
王正億者,乃吾先師一脈之孤也,愧我勢不能相随看管,此拳拳于懷,萬望青目。
幸甚幸甚!諒吾東城推此學之所自,必自能照顧矣,豈待贅言哉!(其一) 舟中所論人有道,其言足以興,無道,其默足以容,即大舜隐惡揚善之道,此所以謂為大知也。
吾東城執此中而用之,則徹上徹下,是為明哲保身矣。
(其二) 《與南都諸友》 都下一别,不覺七八年矣,思欲一會,再不可得。
朋友之難聚易散也如此,可不歎乎?先師之身既殁,追之不可得也,傷哉!然先師之心在于諸兄,不可得而傳之乎?傳之者所以尊先師也。
不失其幾,所謂時中也。
弟近有愚見請質諸兄,未知高明以為何如?裁示,萬幸。
弟欲請教諸兄,欲堯舜其君,欲堯舜其民也,然堯舜君民之道,必有至簡至易至樂存焉。
使上下樂而行之,無所煩難也。
所謂為高必因邱陵,為下必因川澤,見幾而作,功易成也。
今聞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