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尺牍
關燈
小
中
大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所謂止至善也。
吾子直其慎思之。
(其一) 屢年得書,必欲吾慈憫教誨,于此可見子直不自滿足,非特謙辭已也。
殊不知我心久欲授吾子直大成之學更切切也,但此學将絕二千年,不得吾子直面會、口傳、心授,未可以筆舌諄諄也。
幸得舊冬一會,子直聞我至尊者道,至尊者身,然後與道合一,随時即欲解官善道,于此可見吾子直果能信道之笃,乃天下古今有志之士,非凡近所能及也。
又聞别後沿途欣欣,自歎自慶,但出處進退未及細細講論,吾心猶以為憂也。
我今得此沉疴之疾,我命雖在天,造命卻由我。
子直聞此,當有不容已者。
餘者俟面講,不備。
(其二) 《答林養初》 來書見所述孝弟之詳,非身親履曆者不能言也。
孔子曰:“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中庸》:“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人謂尊賢也,知天謂聞道也。
如州中某某于道皆有所得,吾養初能愛而親就之,可謂尊賢矣。
尊之,明此良知之學,聞天命之性,可謂聞道矣。
聞道則中和之氣在我矣。
以之事親,斯謂之孝,自有愉悅婉容而無扞格怨尤矣。
是故父母悅之,喜而不忘,父母怒之,勞而不怨。
以之事君,斯謂之忠,以之事長,斯謂之弟,以至于天下之交,則無所不通。
故《易》曰:“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迩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養初能進于此,可謂大孝矣乎。
《答劉子中》 來書雲簡易功夫隻是慎獨立大本,此是得頭腦處。
又謂遇境動搖,閑思妄念不能除去,此學者通患。
子中隻在簡易慎獨上用功,當行而行,當止而止,此是集義。
即此充實将去,則仰不愧俯不怍。
故浩然之氣塞乎兩間,又何境遇動搖閑思妄念之有哉?此孟子集義所生四十不動心者也。
若隻要境遇不動搖,無閑思妄念,便是告子不集義先我不動心者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子中當于明師良友處求之,成就此學,此天下古今大事,堯舜孔曾相傳授受,隻是如此。
所謂道義由師友有之,子中其念之。
《答侍禦張蘆岡先生》 昨拜尊賜,又辱手教并佳什,感激何如!古所謂先匹夫以貴下賤者,于今見之矣。
佩服不敢忘。
蒙示有司雲:“聖愚同性,今古一機,不可謂天下盡無其人以絕将來之望。
山林田野,夫豈無格物窮理、講學明道、修身治行而為振古之人豪者乎?間一有之,同類者譏其矯俗,當道者議其好名,豪傑者嫌其迂鄙,俗者忌其矜。
”此固執事大人萬物一體之仁,樂取諸人而為善而與人為善之心也。
然而在修身治行者反求諸身,果有矯俗好名之弊,迂闊驕矜之偏,自當修之治之。
所謂非議嫌忌者,皆砥砺切磋之師矣。
竊聞執事宣令首戒以省刑罰,此又仁人君子存心愛物、古人泣囚之意也,生民何幸!蓋刑以弼教,不得已而後用之。
古人刑期于無刑,故能刑措不用。
今之為政者非不慕此,然而刑不勝用,罰不勝罰,則必有所以然之說也。
豈人心有古今之異,抑時勢之不同而治之有難易欤?将古之善為政者必有至簡至易之道、易知易從之方,而後之為政者未之思欤?所謂人人君子,刑措不用,道不拾遺者,不識何日而得見乎?此仆之心固有所拳拳,不敢不因知我者請教也,非敢為出位之思,自取罪戾。
來谕謂心有所得,足為理學補益,為身心體驗,為世道經濟者,愚謂此心綱紀宇宙,流行今古,所謂天理也。
存此心,是謂理學足為補益矣。
是道也,非徒言語也,體之身心然後驗矣。
是道也,萬世不易之常經,無物不濟者也。
堯舜相傳授受,允執厥中,正謂此而已矣。
高明以為何如? 《答王龍溪》 書來雲羅子疑出入為師之說,惜不思問耳。
諺雲: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非先生而何?先生知我之心,知先師之心,未知能知孔子之心否?欲知孔子之心,須知孔子之學。
知孔子之學,而丈夫之能事畢矣。
《答劉鹿泉》 來雲三千歲花實者,久則徵也。
頃刻花者,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
無根無實者,即無聲無息。
即根即實者,即天命之性也。
《通書》雲“無極而太極”者,即無根而根、無實而實也。
“太極本無極”者,即此根本無根、實本無實也。
不然,則無根無實者淪于虛無,即根即實者滞于有象,而非所謂道矣。
故道也者,性也,天德良知也,不可須臾離也。
率此良知,樂與人同,便是充拓得開,天地變化草木蕃。
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吾子直其慎思之。
(其一) 屢年得書,必欲吾慈憫教誨,于此可見子直不自滿足,非特謙辭已也。
殊不知我心久欲授吾子直大成之學更切切也,但此學将絕二千年,不得吾子直面會、口傳、心授,未可以筆舌諄諄也。
幸得舊冬一會,子直聞我至尊者道,至尊者身,然後與道合一,随時即欲解官善道,于此可見吾子直果能信道之笃,乃天下古今有志之士,非凡近所能及也。
又聞别後沿途欣欣,自歎自慶,但出處進退未及細細講論,吾心猶以為憂也。
我今得此沉疴之疾,我命雖在天,造命卻由我。
子直聞此,當有不容已者。
餘者俟面講,不備。
(其二) 《答林養初》 來書見所述孝弟之詳,非身親履曆者不能言也。
孔子曰:“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中庸》:“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人謂尊賢也,知天謂聞道也。
如州中某某于道皆有所得,吾養初能愛而親就之,可謂尊賢矣。
尊之,明此良知之學,聞天命之性,可謂聞道矣。
聞道則中和之氣在我矣。
以之事親,斯謂之孝,自有愉悅婉容而無扞格怨尤矣。
是故父母悅之,喜而不忘,父母怒之,勞而不怨。
以之事君,斯謂之忠,以之事長,斯謂之弟,以至于天下之交,則無所不通。
故《易》曰:“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迩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養初能進于此,可謂大孝矣乎。
《答劉子中》 來書雲簡易功夫隻是慎獨立大本,此是得頭腦處。
又謂遇境動搖,閑思妄念不能除去,此學者通患。
子中隻在簡易慎獨上用功,當行而行,當止而止,此是集義。
即此充實将去,則仰不愧俯不怍。
故浩然之氣塞乎兩間,又何境遇動搖閑思妄念之有哉?此孟子集義所生四十不動心者也。
若隻要境遇不動搖,無閑思妄念,便是告子不集義先我不動心者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子中當于明師良友處求之,成就此學,此天下古今大事,堯舜孔曾相傳授受,隻是如此。
所謂道義由師友有之,子中其念之。
《答侍禦張蘆岡先生》 昨拜尊賜,又辱手教并佳什,感激何如!古所謂先匹夫以貴下賤者,于今見之矣。
佩服不敢忘。
蒙示有司雲:“聖愚同性,今古一機,不可謂天下盡無其人以絕将來之望。
山林田野,夫豈無格物窮理、講學明道、修身治行而為振古之人豪者乎?間一有之,同類者譏其矯俗,當道者議其好名,豪傑者嫌其迂鄙,俗者忌其矜。
”此固執事大人萬物一體之仁,樂取諸人而為善而與人為善之心也。
然而在修身治行者反求諸身,果有矯俗好名之弊,迂闊驕矜之偏,自當修之治之。
所謂非議嫌忌者,皆砥砺切磋之師矣。
竊聞執事宣令首戒以省刑罰,此又仁人君子存心愛物、古人泣囚之意也,生民何幸!蓋刑以弼教,不得已而後用之。
古人刑期于無刑,故能刑措不用。
今之為政者非不慕此,然而刑不勝用,罰不勝罰,則必有所以然之說也。
豈人心有古今之異,抑時勢之不同而治之有難易欤?将古之善為政者必有至簡至易之道、易知易從之方,而後之為政者未之思欤?所謂人人君子,刑措不用,道不拾遺者,不識何日而得見乎?此仆之心固有所拳拳,不敢不因知我者請教也,非敢為出位之思,自取罪戾。
來谕謂心有所得,足為理學補益,為身心體驗,為世道經濟者,愚謂此心綱紀宇宙,流行今古,所謂天理也。
存此心,是謂理學足為補益矣。
是道也,非徒言語也,體之身心然後驗矣。
是道也,萬世不易之常經,無物不濟者也。
堯舜相傳授受,允執厥中,正謂此而已矣。
高明以為何如? 《答王龍溪》 書來雲羅子疑出入為師之說,惜不思問耳。
諺雲: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非先生而何?先生知我之心,知先師之心,未知能知孔子之心否?欲知孔子之心,須知孔子之學。
知孔子之學,而丈夫之能事畢矣。
《答劉鹿泉》 來雲三千歲花實者,久則徵也。
頃刻花者,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
無根無實者,即無聲無息。
即根即實者,即天命之性也。
《通書》雲“無極而太極”者,即無根而根、無實而實也。
“太極本無極”者,即此根本無根、實本無實也。
不然,則無根無實者淪于虛無,即根即實者滞于有象,而非所謂道矣。
故道也者,性也,天德良知也,不可須臾離也。
率此良知,樂與人同,便是充拓得開,天地變化草木蕃。
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