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讀書訣
關燈
小
中
大
惟恐不完;一是真正切要好語,卻與吾生平為人,南轅北向了不相涉,即不必言清行濁立意欺世盜名,亦未免為識者所鄙笑矣。
(魏叔子《裡言》) 人于文字,惡人譏彈,不肯一字受善,此所謂寶蜣丸而棄蘇合,隻是癡到極處耳。
(魏叔子《裡言》) 凡作文須從不朽處求,不可從速朽處求。
如言依忠孝,語關治亂,真心樸氣為文者,此不朽之故也。
浮華鮮實,妄言背理,以至周旋世情,自失廉隅者,此速朽之故也。
今人作文,專一向速朽處著想著力,而日冀其文之不朽,不亦惑乎?(《日錄》) 作論有三不必、二不可:前人所已言,衆人所易知,摘拾小事無關系處。
此三不必作也。
巧文刻深以攻前賢之短,而不中要害;取新出奇,以翻昔人之案,而不切情實。
此二不可作也。
作論須先去此五病,然後乃議論文章耳。
(《日錄》) 為文當先留心史鑒,熟識古今治亂之故,則文雖不合古法,而昌言偉論,亦足信今傳後。
此經世、為文合一之功也。
(《日錄》) 稚子愚蠢,未知近來讀書何如?侄孫意惟欲其精熟,不欲其性急,太翁可取《程氏分年日程》,細體古人讀書之法,使之循序漸進,勿随世俗之見方妙。
《周禮》《禮記》,俱宜令其溫習,一季得一周,庶能記得。
侄孫幼時溫書,皆一月一周也,《左傳》諸書,迄今猶能成誦,皆當時溫習之功。
惟太翁留神。
(《陸清獻公集》) 侄孫教子之念,與他人異,功名且當聽之于天,但必欲其為聖賢路上人,望時時鼓舞其志氣,使知有向上一途。
所讀書不必欲速,但要極熟。
在京師見一二博學之士,《三禮》《四傳》,爛熟胸中,滔滔滾滾,真是可愛。
若讀得不熟,安能如此?此雖尚是記誦之學,然必有此根腳,然後可就上面講究。
聖賢學問,未有不由博而約者。
《左傳》中事迹駁雜,讀時須分别王伯邪正之辨,《注疏》、《大全》,此兩書缺一不可。
初學雖不能盡看,幸檢其易曉者提出指示之,庶胸中知有泾、渭。
冬天日短,應囑其早起;夜間則又不宜久坐。
欲其務學,又不得不愛惜其精神也。
(《陸清獻公集》) 我雖在京,深以汝讀書為念,非欲汝讀書取富貴,實欲汝讀書明白聖賢道理,免為流俗之人。
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将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讀書人。
若不将來身上理會,則讀書自讀書,做人自做人,隻算做不曾讀書的人。
讀書必以精熟為貴。
我前見汝讀《詩經》、《禮記》,皆不能成誦,聖賢經傳,豈可如此草草讀過?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欲速是讀書第一大病,工夫隻在綿密不間斷,不在速也。
能不間斷,則一日所讀雖不多,日積月累,自然充足。
若刻刻欲速,則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終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方做舉業,雖不能不看時文,然時文隻當将數十篇看其規矩格式,不必将十分全力盡用于此。
若讀經讀古文,此是根本工夫。
根本有得,則時文亦自然長進。
千言萬語,總之讀書要将聖賢有用之書為本,而勿但知有時文。
要循序漸進而勿欲速,要體貼到自身上,而勿徒視為取功名之具。
能念吾言,雖隔三千裡,猶對面也,慎勿忽之。
(《陸清獻公集》) 令郎天資英妙,必成大器。
鄙意目下但當多讀書,勿汲汲于時文。
《左傳》之外,《易》、《詩》、《禮》諸經,皆不可不讀,讀必精熟,熟必講解,聰明自然日生,将來便不可限量。
養其根而俟其實,古人為學皆然。
世俗子弟,所以多壞,隻緣父兄性急,一完經書,便令作文,空疏杜撰,不識經史為何物,雖僥幸功名,亦止成俗學,與前輩學問相去殊絕,此不足效也。
(《陸清獻公集》) 令郎今歲學業,必更精進。
幼學工夫,不患不長,但如築室,須堅其基址,然後可起樓閣。
《五經》《四書》皆基址也,時文則樓閣也。
須先将各經熟讀細講,浸灌其中,使之有得,然後及于時文,循序漸進而不欲速,自然所就,不可限量。
(《陸清獻公集》) 科場一時未能得手,此不足病,因此能奮發自勵,焉知将來不冠多士?但患學不足,不患無際遇也。
目下用工,不比場前,要多作文,須以看書為急,每日應将《四書》一二章潛心味玩,不可一字放過,先将白文自理會一番,次看本注,次看大全,次看蒙引,次看存疑,次看淺說。
如此做工夫,一部《四書》既明,讀他書便勢如破竹。
時文不必多讀而自會做。
至于諸經皆學者所當用力,今人隻專守一經,而于他經則視為沒要緊,此學問所以日陋。
今賢昆仲當立一志,必欲盡通諸經,自本經而外,未讀者宜漸讀,已讀者當溫習講究,諸經盡通,方成得一個學者,然此猶是緻知之事。
聖賢之學,不貴能知,而貴能行。
須将《小學》一書,逐句在自己身上省察,日間動靜能與此合否?少有不合,便須愧恥,不可以俗人自待。
在長安中尤不宜輕易出門,恐外邊習氣不好,不知不覺被其引誘也。
胸中能浸灌于聖賢之道,則引誘不動矣。
(《陸清獻公集》) 《分年日程》一書,平生所最服膺,故特梓行,欲學者胸中先知有讀書規模,然後以漸加功。
倘從前已經蹉跎者,一二年補讀一經可也。
(《陸清獻公集》) 汝到家不知作何光景?須将聖賢道理時時放在胸中,《小學》及《程氏日程》,宜時常展玩。
日間須用一二個時辰工夫在《四書》上,依我看《大全》法,先将一節書反複細看,看得十分明白,毫無疑了,方始及于次節。
如此循序漸進,積久自然觸處貫通,此是根本工夫,不可不及早做去;次用一二個時辰将讀過書挨次溫習,不可專讀生書,忘卻看書、溫書兩事也。
目前既未有師友,須自家将工夫限定,方不至悠忽過日。
努力努力!然亦不可過勞。
善讀書者從容涵泳,工夫日進,而精神不疲,此又不可不知。
(《陸清獻公集》) 我既在京,家中諸務,汝當留心照管,但不可以此廢讀書,求其并行不悖,惟有主一無适之法。
當應事時則一心在事上;當讀書時則一心在書上,自不患其相妨。
不必怠惰,亦不可過勞,須要得中。
《小學》及《程氏分年日程》,當常置案頭,時時玩味。
(《陸清獻公集》) 星佑來,惟勸其讀《小學》。
若日日能将《小學》字字熟讀深思,則可為聖為賢,亦可保身保家,汝當互相砥勵。
人而不知《小學》,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欤。
(《陸清獻公集》) 聞令孫今歲亦已就試,愚意亦不必汲汲,與其勉強早入泮,不如多讀幾年書,使之學問充足,下筆沛然;不患功名不到手,此一生受用不盡之道。
若一味欲速,未培其根,先求其華,縱得僥幸,恐病痛非小,此某年來閱曆人情世态,所見如此。
(《陸清獻公集》) 《小學》不止是教童子之書,人生自少至老,不可須臾離,故許魯齋終身敬之如神明;《近思錄》乃朱子聚周、程、張四先生之要語,為學者指南。
一部《性理精華》,皆在于此。
時時玩味此二書,人品學問,自然不同。
(《陸清獻公集》) 家務雖不能盡擺脫,然要見得此中都是道理,觸處皆是此理流行,則不患俗務累人矣。
(《陸清獻公集》) 自古豪傑往往從艱貞之時倍加精進,蘇子瞻之文章,愈窮愈工;程伊川之學問,愈困愈粹。
一番否剝,焉知非造物有意玉成大君子耶?(《陸清獻公集》) 細心靜氣取程、朱大儒之書,沉潛反複,其中真見聖賢意旨所在,然後執筆為文。
複取先正守溪、荊川、泾陽之作,循其規矩,範我馳驅,不必務為奇異,而自卓然遠于流俗,此則天下之至文也,何為舍坦途而馳驟于荊棘哉!(《陸清獻公集》) 摘韓子讀書訣課子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此文公自言讀書事也。
其要訣卻在“紀事”“纂言”兩句。
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
蓋手動則心必随之,雖覽誦二十篇,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況“必提其要”,則閱事不容不詳:“必鈎其玄”,則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異,剖斷是非而自紀所疑,附以辨論,則浚知愈深,著心愈牢矣。
近代前輩當為諸生時,皆有《經書講旨》及《綱鑒》《性理》等鈔略,尚是古人遺意,蓋自為溫習之功,非欲垂世也。
今日學者亦不複講,其作為《書說》《史論》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與為己相關,故亦卒無所得。
蓋有書成而了不省記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李榕村集》) 資性有鈍敏,不可強也。
雖然,亦視其志之分數何如耳。
如有十分志向,則其誠必不息,“焉日有孜孜,斃而後已”,則亦無微之不入,無堅之不破。
凡溺心于邪者,必有鬼憑之;專心于正者,必有神依之。
管子曰:“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
”道家之言曰:“神明或告人兮,心靈忽自悟。
”王荊公雲:“方其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所謂神物,非真從天降地出,乃是自家精神靈爽之所為。
詩雲:“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攜。
”此理至确。
惟在有精進之力,無退悔之心;有廣大之願,無休歇之期。
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鈍魯人,不足為憂也。
(《李榕村集》) 《四書》《六經》及濂、洛、關、閩之書,人須終身藝之,如農夫之終歲而藝五谷也。
藝五谷者,每種必盡其勤,方其盡力如此,不知有彼也。
若來牟未蘇而又長彼黍稷,雖有上農,不能兼施,此須立課程為之。
每藝一經,必盡自家分量,務令徹底方休。
藝之之法:一曰熟誦經文也;二曰盡參衆說,而别其同異,較其短長也;三曰精思以釋所疑,而猶未敢自信也;四曰明辨以去所非,而猶未敢自是也。
能于一經上得其門而入,則諸書皆同室而異戶者,可以類推而通。
古之成業以名世者,其必由此矣。
(《李榕村集》) 勸學箴:《易》與《詩》《書》,最務精熟;《三禮》《三傳》,随分誦讀。
西京東京,文極醇厚。
唐人之雄,曰韓曰柳。
北宋文章,于唐有烈。
歐、蘇條達,曾、王峻潔。
擇其尤者,含咀英華;将來融洽,不名一家。
諸子之粹,亦可采焉,荀卿論學,莊子譚天,仲淹《中說》,子雲《法言》,偉長《中論》,康節《外篇》,奧旨奇辭,手錄心追,醇疵小大,默而識之;周、程、張、朱,至為精鑿。
孔、孟通津,經書正鹄;《易》通《正蒙》,性書學論,以逮洛閩,微言至訓,并須熟講。
益以精思,笃嗜深契。
尚友遙師,義理昭明,庶幾不畔;窮經觀史,靡不貫串。
猶有餘力,列代詩騷,搜春撷卉,以詠以陶。
如是讀書,方有根抵;文學德行,實相表裡。
(《李榕村集》) 讀書博學強記,日有程課,數十年不間斷,當年吳下顧亭林、今四舍弟耜卿,皆曾下此工夫。
亭林《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三個月溫理,餘月用以知新;其議論簡要有裁剪,未見其匹。
耜卿亦能背誦《十三經》而略通其義,可不謂賢乎!但記誦所以為思索,思索所以為體認,體認所以為涵養也。
若以思索、體認、涵養為記誦帶出來的工夫,而以記誦為第一義,便大差。
必以義理為先,開卷便求全體大用所在,至于義理融透浃洽,自然能記,即偶然忘記亦無害,程、朱亦然。
(《李榕村集》) 賓實讀書,一切詩文曆算都不甚留心,惟《四書》《五經》中這點性命之理,講切思索,直似胎胞中帶來的一般,此之謂“法嗣”。
當時徐立齋、韓元少每見辄問某近又讀何異書。
人好讀異書,便是大病。
書有何異?《四書》《五經》如饑食渴飲、祖宗父母一般,終身相對,豈有厭時?(《李榕村集》) 自漢以來的學問,務博而不精,聖賢無是也,太公隻一卷《丹書》,箕子隻一篇《洪範》,朱子讀一部《大學》,難道别的道理文字,他都不曉?然得力隻在此。
某嘗謂學問先要有約的做根,再泛濫諸家,廣收博采,原亦不離約的,臨了仍在約的上歸根複命。
如草木然,初下地原是種子,始有根有杆有花有葉,臨了仍結種,到結了種,雖小小的,而根杆花葉,無數精華,都收在裡面。
(《李榕村集》) 看書須逐條想一遍,不但為書,且将此心磨的可用,不然,遇大事此心用不入,便做不來。
(《李榕村集》) 讀書不專是務博,須是湊成一堆。
如天上繁星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湊起來,比月還大,隻因月是團一物,所以月光比星大别。
昔有人力格數人,問之,渠雲:“力兼二人,便敵得十人;兼三四人,則三四十人不足道也。
”以此見得須是合并,若散開終是不濟事。
(《李榕村集》) 《五經》六藝,今止《四經》四藝而已。
經止《易》、《詩》、《書》、《春秋》,《禮》即在六藝中。
藝止禮、樂、書、數,射、禦已不講。
《易》,将注疏、程《傳》、朱《義》看過,略通大意,一年可了。
《詩》,将注疏與朱《傳》看,《書經》亦然。
《春秋三傳》注疏,每種一年,兼之禮樂書數,不過十餘年,無不通矣。
聰明人用十餘年功亦不難,便是許多年代無此人,豈不可歎!(《李榕村集》) 孟子竟是不曾見《易》,平生深于《詩》、《書》、《春秋》,《禮經》便不熟,隻是才大,學問直溯源頭,掘井見泉,橫說豎說,頭頭是道。
(《李榕村集》) 有人說《十三經》、《廿一史》皆看過,隻是不記得。
總是他立意要看完經史,便不能記。
何也?為其泛也,非切己要讀,如何能記?天下書原讀不盡。
虛齋雲,“欲為一代經綸手,須讀數篇要緊書”,書讀要緊者方好。
文中子雲:“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
”某自己驗之,确是如此。
孔子說得極平常,都是自己有得之言,說一個“溫故”,一個“時習”,可見不溫不習,便無處得說與知新。
(《李榕村集》) 人于書有一見便曉者,天下之棄材也。
須是積累而進,溫故知新,方能牢固。
如富貴家兒生來便有得用,他看錢物天然不愛惜;惟辛勤成家,便一草一木,愛之護之。
讀書從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
往往見人家子弟,一見便曉,多無成就。
有人自訟其過,生平好讀新書,不喜讀舊書,亦是大病。
(《李榕村集》) 凡瓜果時候未到,縱将他煮爛,他終是生。
人隻知春生夏長秋收之為功,不知成物卻全在冬。
五谷至秋已成矣,若當下便将他下地作種,終是不好,畢竟收過冬,生意才足。
人見其已入倉,以為既死,不知他生意在内,自己收束堅固,以完其性。
可知貞下起元之理,一絲不錯。
凡學問工夫,火候未到時,勉強為之,終是欠缺。
(《李榕村集》) “學聚問辨”下著一句“寬以居之”,大妙。
如用武火将物煮熟,卻要用慢火煨,滋味才入,方得他爛。
(《李榕村集》) 讀書要搜根,搜得根便不會忘。
将那一部書分類纂過,又随章劄記,複全部串解,得其主意便記得。
某向看《三角法》,過而辄忘,後得其一線穿下之根,便再不忘。
某于《河圖》《洛書》搜得其根,放下空空洞洞,一提起千頭萬緒,
(魏叔子《裡言》) 人于文字,惡人譏彈,不肯一字受善,此所謂寶蜣丸而棄蘇合,隻是癡到極處耳。
(魏叔子《裡言》) 凡作文須從不朽處求,不可從速朽處求。
如言依忠孝,語關治亂,真心樸氣為文者,此不朽之故也。
浮華鮮實,妄言背理,以至周旋世情,自失廉隅者,此速朽之故也。
今人作文,專一向速朽處著想著力,而日冀其文之不朽,不亦惑乎?(《日錄》) 作論有三不必、二不可:前人所已言,衆人所易知,摘拾小事無關系處。
此三不必作也。
巧文刻深以攻前賢之短,而不中要害;取新出奇,以翻昔人之案,而不切情實。
此二不可作也。
作論須先去此五病,然後乃議論文章耳。
(《日錄》) 為文當先留心史鑒,熟識古今治亂之故,則文雖不合古法,而昌言偉論,亦足信今傳後。
此經世、為文合一之功也。
(《日錄》) 稚子愚蠢,未知近來讀書何如?侄孫意惟欲其精熟,不欲其性急,太翁可取《程氏分年日程》,細體古人讀書之法,使之循序漸進,勿随世俗之見方妙。
《周禮》《禮記》,俱宜令其溫習,一季得一周,庶能記得。
侄孫幼時溫書,皆一月一周也,《左傳》諸書,迄今猶能成誦,皆當時溫習之功。
惟太翁留神。
(《陸清獻公集》) 侄孫教子之念,與他人異,功名且當聽之于天,但必欲其為聖賢路上人,望時時鼓舞其志氣,使知有向上一途。
所讀書不必欲速,但要極熟。
在京師見一二博學之士,《三禮》《四傳》,爛熟胸中,滔滔滾滾,真是可愛。
若讀得不熟,安能如此?此雖尚是記誦之學,然必有此根腳,然後可就上面講究。
聖賢學問,未有不由博而約者。
《左傳》中事迹駁雜,讀時須分别王伯邪正之辨,《注疏》、《大全》,此兩書缺一不可。
初學雖不能盡看,幸檢其易曉者提出指示之,庶胸中知有泾、渭。
冬天日短,應囑其早起;夜間則又不宜久坐。
欲其務學,又不得不愛惜其精神也。
(《陸清獻公集》) 我雖在京,深以汝讀書為念,非欲汝讀書取富貴,實欲汝讀書明白聖賢道理,免為流俗之人。
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将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讀書人。
若不将來身上理會,則讀書自讀書,做人自做人,隻算做不曾讀書的人。
讀書必以精熟為貴。
我前見汝讀《詩經》、《禮記》,皆不能成誦,聖賢經傳,豈可如此草草讀過?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欲速是讀書第一大病,工夫隻在綿密不間斷,不在速也。
能不間斷,則一日所讀雖不多,日積月累,自然充足。
若刻刻欲速,則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終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方做舉業,雖不能不看時文,然時文隻當将數十篇看其規矩格式,不必将十分全力盡用于此。
若讀經讀古文,此是根本工夫。
根本有得,則時文亦自然長進。
千言萬語,總之讀書要将聖賢有用之書為本,而勿但知有時文。
要循序漸進而勿欲速,要體貼到自身上,而勿徒視為取功名之具。
能念吾言,雖隔三千裡,猶對面也,慎勿忽之。
(《陸清獻公集》) 令郎天資英妙,必成大器。
鄙意目下但當多讀書,勿汲汲于時文。
《左傳》之外,《易》、《詩》、《禮》諸經,皆不可不讀,讀必精熟,熟必講解,聰明自然日生,将來便不可限量。
養其根而俟其實,古人為學皆然。
世俗子弟,所以多壞,隻緣父兄性急,一完經書,便令作文,空疏杜撰,不識經史為何物,雖僥幸功名,亦止成俗學,與前輩學問相去殊絕,此不足效也。
(《陸清獻公集》) 令郎今歲學業,必更精進。
幼學工夫,不患不長,但如築室,須堅其基址,然後可起樓閣。
《五經》《四書》皆基址也,時文則樓閣也。
須先将各經熟讀細講,浸灌其中,使之有得,然後及于時文,循序漸進而不欲速,自然所就,不可限量。
(《陸清獻公集》) 科場一時未能得手,此不足病,因此能奮發自勵,焉知将來不冠多士?但患學不足,不患無際遇也。
目下用工,不比場前,要多作文,須以看書為急,每日應将《四書》一二章潛心味玩,不可一字放過,先将白文自理會一番,次看本注,次看大全,次看蒙引,次看存疑,次看淺說。
如此做工夫,一部《四書》既明,讀他書便勢如破竹。
時文不必多讀而自會做。
至于諸經皆學者所當用力,今人隻專守一經,而于他經則視為沒要緊,此學問所以日陋。
今賢昆仲當立一志,必欲盡通諸經,自本經而外,未讀者宜漸讀,已讀者當溫習講究,諸經盡通,方成得一個學者,然此猶是緻知之事。
聖賢之學,不貴能知,而貴能行。
須将《小學》一書,逐句在自己身上省察,日間動靜能與此合否?少有不合,便須愧恥,不可以俗人自待。
在長安中尤不宜輕易出門,恐外邊習氣不好,不知不覺被其引誘也。
胸中能浸灌于聖賢之道,則引誘不動矣。
(《陸清獻公集》) 《分年日程》一書,平生所最服膺,故特梓行,欲學者胸中先知有讀書規模,然後以漸加功。
倘從前已經蹉跎者,一二年補讀一經可也。
(《陸清獻公集》) 汝到家不知作何光景?須将聖賢道理時時放在胸中,《小學》及《程氏日程》,宜時常展玩。
日間須用一二個時辰工夫在《四書》上,依我看《大全》法,先将一節書反複細看,看得十分明白,毫無疑了,方始及于次節。
如此循序漸進,積久自然觸處貫通,此是根本工夫,不可不及早做去;次用一二個時辰将讀過書挨次溫習,不可專讀生書,忘卻看書、溫書兩事也。
目前既未有師友,須自家将工夫限定,方不至悠忽過日。
努力努力!然亦不可過勞。
善讀書者從容涵泳,工夫日進,而精神不疲,此又不可不知。
(《陸清獻公集》) 我既在京,家中諸務,汝當留心照管,但不可以此廢讀書,求其并行不悖,惟有主一無适之法。
當應事時則一心在事上;當讀書時則一心在書上,自不患其相妨。
不必怠惰,亦不可過勞,須要得中。
《小學》及《程氏分年日程》,當常置案頭,時時玩味。
(《陸清獻公集》) 星佑來,惟勸其讀《小學》。
若日日能将《小學》字字熟讀深思,則可為聖為賢,亦可保身保家,汝當互相砥勵。
人而不知《小學》,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欤。
(《陸清獻公集》) 聞令孫今歲亦已就試,愚意亦不必汲汲,與其勉強早入泮,不如多讀幾年書,使之學問充足,下筆沛然;不患功名不到手,此一生受用不盡之道。
若一味欲速,未培其根,先求其華,縱得僥幸,恐病痛非小,此某年來閱曆人情世态,所見如此。
(《陸清獻公集》) 《小學》不止是教童子之書,人生自少至老,不可須臾離,故許魯齋終身敬之如神明;《近思錄》乃朱子聚周、程、張四先生之要語,為學者指南。
一部《性理精華》,皆在于此。
時時玩味此二書,人品學問,自然不同。
(《陸清獻公集》) 家務雖不能盡擺脫,然要見得此中都是道理,觸處皆是此理流行,則不患俗務累人矣。
(《陸清獻公集》) 自古豪傑往往從艱貞之時倍加精進,蘇子瞻之文章,愈窮愈工;程伊川之學問,愈困愈粹。
一番否剝,焉知非造物有意玉成大君子耶?(《陸清獻公集》) 細心靜氣取程、朱大儒之書,沉潛反複,其中真見聖賢意旨所在,然後執筆為文。
複取先正守溪、荊川、泾陽之作,循其規矩,範我馳驅,不必務為奇異,而自卓然遠于流俗,此則天下之至文也,何為舍坦途而馳驟于荊棘哉!(《陸清獻公集》) 摘韓子讀書訣課子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此文公自言讀書事也。
其要訣卻在“紀事”“纂言”兩句。
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
蓋手動則心必随之,雖覽誦二十篇,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況“必提其要”,則閱事不容不詳:“必鈎其玄”,則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異,剖斷是非而自紀所疑,附以辨論,則浚知愈深,著心愈牢矣。
近代前輩當為諸生時,皆有《經書講旨》及《綱鑒》《性理》等鈔略,尚是古人遺意,蓋自為溫習之功,非欲垂世也。
今日學者亦不複講,其作為《書說》《史論》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與為己相關,故亦卒無所得。
蓋有書成而了不省記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李榕村集》) 資性有鈍敏,不可強也。
雖然,亦視其志之分數何如耳。
如有十分志向,則其誠必不息,“焉日有孜孜,斃而後已”,則亦無微之不入,無堅之不破。
凡溺心于邪者,必有鬼憑之;專心于正者,必有神依之。
管子曰:“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
”道家之言曰:“神明或告人兮,心靈忽自悟。
”王荊公雲:“方其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所謂神物,非真從天降地出,乃是自家精神靈爽之所為。
詩雲:“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攜。
”此理至确。
惟在有精進之力,無退悔之心;有廣大之願,無休歇之期。
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鈍魯人,不足為憂也。
(《李榕村集》) 《四書》《六經》及濂、洛、關、閩之書,人須終身藝之,如農夫之終歲而藝五谷也。
藝五谷者,每種必盡其勤,方其盡力如此,不知有彼也。
若來牟未蘇而又長彼黍稷,雖有上農,不能兼施,此須立課程為之。
每藝一經,必盡自家分量,務令徹底方休。
藝之之法:一曰熟誦經文也;二曰盡參衆說,而别其同異,較其短長也;三曰精思以釋所疑,而猶未敢自信也;四曰明辨以去所非,而猶未敢自是也。
能于一經上得其門而入,則諸書皆同室而異戶者,可以類推而通。
古之成業以名世者,其必由此矣。
(《李榕村集》) 勸學箴:《易》與《詩》《書》,最務精熟;《三禮》《三傳》,随分誦讀。
西京東京,文極醇厚。
唐人之雄,曰韓曰柳。
北宋文章,于唐有烈。
歐、蘇條達,曾、王峻潔。
擇其尤者,含咀英華;将來融洽,不名一家。
諸子之粹,亦可采焉,荀卿論學,莊子譚天,仲淹《中說》,子雲《法言》,偉長《中論》,康節《外篇》,奧旨奇辭,手錄心追,醇疵小大,默而識之;周、程、張、朱,至為精鑿。
孔、孟通津,經書正鹄;《易》通《正蒙》,性書學論,以逮洛閩,微言至訓,并須熟講。
益以精思,笃嗜深契。
尚友遙師,義理昭明,庶幾不畔;窮經觀史,靡不貫串。
猶有餘力,列代詩騷,搜春撷卉,以詠以陶。
如是讀書,方有根抵;文學德行,實相表裡。
(《李榕村集》) 讀書博學強記,日有程課,數十年不間斷,當年吳下顧亭林、今四舍弟耜卿,皆曾下此工夫。
亭林《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三個月溫理,餘月用以知新;其議論簡要有裁剪,未見其匹。
耜卿亦能背誦《十三經》而略通其義,可不謂賢乎!但記誦所以為思索,思索所以為體認,體認所以為涵養也。
若以思索、體認、涵養為記誦帶出來的工夫,而以記誦為第一義,便大差。
必以義理為先,開卷便求全體大用所在,至于義理融透浃洽,自然能記,即偶然忘記亦無害,程、朱亦然。
(《李榕村集》) 賓實讀書,一切詩文曆算都不甚留心,惟《四書》《五經》中這點性命之理,講切思索,直似胎胞中帶來的一般,此之謂“法嗣”。
當時徐立齋、韓元少每見辄問某近又讀何異書。
人好讀異書,便是大病。
書有何異?《四書》《五經》如饑食渴飲、祖宗父母一般,終身相對,豈有厭時?(《李榕村集》) 自漢以來的學問,務博而不精,聖賢無是也,太公隻一卷《丹書》,箕子隻一篇《洪範》,朱子讀一部《大學》,難道别的道理文字,他都不曉?然得力隻在此。
某嘗謂學問先要有約的做根,再泛濫諸家,廣收博采,原亦不離約的,臨了仍在約的上歸根複命。
如草木然,初下地原是種子,始有根有杆有花有葉,臨了仍結種,到結了種,雖小小的,而根杆花葉,無數精華,都收在裡面。
(《李榕村集》) 看書須逐條想一遍,不但為書,且将此心磨的可用,不然,遇大事此心用不入,便做不來。
(《李榕村集》) 讀書不專是務博,須是湊成一堆。
如天上繁星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湊起來,比月還大,隻因月是團一物,所以月光比星大别。
昔有人力格數人,問之,渠雲:“力兼二人,便敵得十人;兼三四人,則三四十人不足道也。
”以此見得須是合并,若散開終是不濟事。
(《李榕村集》) 《五經》六藝,今止《四經》四藝而已。
經止《易》、《詩》、《書》、《春秋》,《禮》即在六藝中。
藝止禮、樂、書、數,射、禦已不講。
《易》,将注疏、程《傳》、朱《義》看過,略通大意,一年可了。
《詩》,将注疏與朱《傳》看,《書經》亦然。
《春秋三傳》注疏,每種一年,兼之禮樂書數,不過十餘年,無不通矣。
聰明人用十餘年功亦不難,便是許多年代無此人,豈不可歎!(《李榕村集》) 孟子竟是不曾見《易》,平生深于《詩》、《書》、《春秋》,《禮經》便不熟,隻是才大,學問直溯源頭,掘井見泉,橫說豎說,頭頭是道。
(《李榕村集》) 有人說《十三經》、《廿一史》皆看過,隻是不記得。
總是他立意要看完經史,便不能記。
何也?為其泛也,非切己要讀,如何能記?天下書原讀不盡。
虛齋雲,“欲為一代經綸手,須讀數篇要緊書”,書讀要緊者方好。
文中子雲:“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
”某自己驗之,确是如此。
孔子說得極平常,都是自己有得之言,說一個“溫故”,一個“時習”,可見不溫不習,便無處得說與知新。
(《李榕村集》) 人于書有一見便曉者,天下之棄材也。
須是積累而進,溫故知新,方能牢固。
如富貴家兒生來便有得用,他看錢物天然不愛惜;惟辛勤成家,便一草一木,愛之護之。
讀書從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
往往見人家子弟,一見便曉,多無成就。
有人自訟其過,生平好讀新書,不喜讀舊書,亦是大病。
(《李榕村集》) 凡瓜果時候未到,縱将他煮爛,他終是生。
人隻知春生夏長秋收之為功,不知成物卻全在冬。
五谷至秋已成矣,若當下便将他下地作種,終是不好,畢竟收過冬,生意才足。
人見其已入倉,以為既死,不知他生意在内,自己收束堅固,以完其性。
可知貞下起元之理,一絲不錯。
凡學問工夫,火候未到時,勉強為之,終是欠缺。
(《李榕村集》) “學聚問辨”下著一句“寬以居之”,大妙。
如用武火将物煮熟,卻要用慢火煨,滋味才入,方得他爛。
(《李榕村集》) 讀書要搜根,搜得根便不會忘。
将那一部書分類纂過,又随章劄記,複全部串解,得其主意便記得。
某向看《三角法》,過而辄忘,後得其一線穿下之根,便再不忘。
某于《河圖》《洛書》搜得其根,放下空空洞洞,一提起千頭萬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