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讀書訣
關燈
小
中
大
。
(黃山谷) 少年應科目時,記錄名數沿革,其條目等大略與近歲應舉者同爾,實無捷徑必得之術。
但如君高材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實皆命也。
但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凡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人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
可笑可笑。
(《東坡集》)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達之于手與口。
所謂文者,能達是而已。
文人之盛,莫如近世,然私所敬慕者,獨陸宣公一人。
家有公奏議善本,頃侍講讀,嘗繕寫進禦,區區之忠,自謂庶幾于孟轲之敬主,且欲推此學于天下,使家藏此方,人挾此藥,以待世之病者,豈非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今觀所示議論,自東漢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駁今,有意于濟世之用,而不至于耳目之觀美。
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與凡學道之君子也。
(《東坡集》) 呂氏《童蒙訓》雲:“前輩有編類國朝名臣行狀墓志,取其行事之善者,别錄出之,以自警戒,亦樂取諸人以為善之義。
”朱文公亦雲:“籍溪胡先生教諸生于功課餘暇以片紙書古人懿行,或詩文銘贊之有補于人者,粘置壁間,俾往來誦之,鹹令精熟。
”此二事可以為法。
(《困學紀聞》) 《夏小正》、《月令》時訓詳矣,而《堯典》“命羲和”以數十言盡之;《天官書》《天文志》詳矣,而《舜典》“玑衡”以一言盡之。
叙事當以《書》為法。
(《困學紀聞》) 東坡得文法于《檀弓》,後山得文法于《伯夷傳》。
(《困學紀聞》) “天下不可以無此人,亦不可以無此書,而後足以當君子之論。
”又曰:“天下大勢之所趨,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
”此龍川科舉之文,列于古之作者而無愧。
(《困學紀聞》) 和凝為文,以多為富,有集百餘卷,自镂闆行于世,識者多非之,此顔之推所謂癡符也。
楊绾有論著,未始一示人,可以為法。
《易》曰:“白贲,無咎”。
(《舊書绾傳》:每屬文,恥于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而見。
)(《困學紀聞》) 《史記》曰:史有二體。
編年與紀傳互有得失,論一時之事,紀傳不如編年;論一人之終始,編年不如紀傳。
要之,二者皆不可廢。
論看《通鑒》之法,昔陳瑩中嘗謂《通鑒》如藥山,随取随得,然雖有是藥山,又須會采,若不能采,則不過博聞強記而已。
壺邱子問于列子曰:“子好遊乎?”列子曰:“人之所遊,觀其所見;我之所遊,觀其所愛。
”此可取以為看史之法。
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為治,見亂則以為亂,見一事則止知一事,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
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又曰:讀史先看統體,合一代綱紀、風俗、消長、治亂觀之。
如秦之暴虐,漢之寬大,皆其統體也。
其偏勝及流弊處皆當考。
複須識一君之統體,如文帝之寬、宣帝之嚴之類。
統體蓋為大綱,如一代統體在寬,雖有一兩君稍嚴,不害其為寬;一君統體在嚴,雖有一兩事稍寬,不害其為嚴。
讀史自以意會之可也。
至于戰國三分之時,既有天下之統體,複有一國之統體,觀之亦如前例。
大要先識一代統體,然後就其中看一國之統體,二者常相關也。
既識統體,須看機括,國之所以盛衰,事之所以成敗,人之所以邪正,于幾微萌芽,察其所以然,是謂機括。
讀史既不可随其成敗以為是非,又不可輕立意見,易出議論,須揆之以理,體之以身,平心熟看,參會積累,經曆谙練,然後時勢、事情便可識别。
(《左編呂祖謙傳》) 傅良著述有《詩解诂》、《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于世。
傅良為學,精于古人制度,年經月緯,晝檢夜索,詢世譜,編史牍,搜斷簡,采異聞,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後止;千載之上,珠貫而絲組之,若目見而身折旋其間。
呂祖謙以為其長不獨在文字也。
傅良既實究治體,故常本原祖宗德意,欲減重征,捐末利,還之于民間;銷兵薄刑,期于富厚;而稍修取士法,養其理義廉恥為人材地,以待上用。
其于君德内治,則欲内朝外庭為人主一體,群臣庶民并詢疊谏,而無壅塞不通之情。
凡成周所以為盛,皆可以行于今世。
(《左編》) 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書授弟子,久之漸失其舊。
澄至,旦然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
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質,反複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
皇慶元年升司業,用程純公《學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學教法》、朱文公《學校貢舉私議》,約之為教法四條:一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
(《左編》) 荊川唐先生于載籍無所不窺,其編纂成書以數十計。
嘗語其徒曰:“讀書以治經明理為先;次之諸史,可以見古人經綸之迹;又次則載諸世務,可以應用資者。
數者本末相辏,皆有益之書,餘非所急也。
”所輯最巨者,有《左編》、《右編》、《儒編》、《詩編》、《文編》、《稗編》,凡六種。
(《焦弱侯澹園集》) 治古之時,非唯道德純一,而政教修明,至于文學之彥,亦精贍宏博,足以為經濟之用。
蓋自童之始,十四經之文,畫以歲月,期于默記。
又推之于遷、固、範氏之書,豈直覽之!其默記亦如經。
基本既正,而後遍觀曆代之史,察其得失,稽其異同,會其綱紀,知識益且至矣。
而又參于秦漢以來之子書,古今撰定之集錄,探幽索微,使無遁情。
于是道德性命之奧,以至天文地理,禮樂兵刑,封建郊祀,職官選舉,學校财用,貢賦戶口征役之屬,無所不詣其極;或廟堂之上,有所建議,必旁引曲證,以白其疑,不翅指諸掌之易也。
自貢舉法行,學者知以摘經拟題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經之箋,是鑽是窺,餘則漫不加省,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本強不能對。
嗚呼,一物不知,儒者所恥。
孰謂如是之學,其能有以濟世哉!(《宋學士集曾侍郎神道碑》) 古人之文章,銜華佩實,畫然不朽,或源或委,鹹有根抵。
韓、柳所讀之書,其文每胪陳之。
宋景濂為曾侍郎志,叙古人讀書為學之次第也,此唐宋以來高曾之規矩也。
宋人《傳考亭》、《西山讀書分年》之法,蓋自八歲入小學,迨于二十四五,經經緯史,首尾鈎貫,有失時失序者,更展二三年,則三十前已辦也。
自時厥後,儲峙完具,逢源肆應,富有日新,舉而措之而已耳。
眉山兄弟出蜀應舉,蓋已在學成之後;方希古負笈潛溪,前後六載,學始大就,皆此法也。
去古日遠,學法蕪廢,自少及壯,舉甚聰明猛利朝氣方盈之歲年,耗磨于制科帖括之中,年運而往,交臂非故,顧欲以餘景殘晷,奄有古人分年課程之功力,雖上哲亦有所不能。
(《有學集》) 古人之學,自弱冠至于有室,《六經》《三史》已熟爛于胸中,作為文章,如大匠之架屋,楹桷榱題,指揮如意。
今以空疏缪悠之胸次,加以訓诂沿襲之俗學,一旦悔恨,改乘轅而北之,而世故羁绁,年華耗落,又複悠忽視陰,不能窮老盡力以從事于斯,遂欲鹵莽躐等,驅駕古人于楮墨之間,此非愚即妄而己矣。
(《有學集》) 先生嘗曰:“敬敷五教在寬,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則是為教者當以寬容存心也。
今日學中大體雖要嚴密,然就中節目寬緩,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長,必一事有所短,千萬不同,遽難以強之也。
《學記》自‘一年離經辨志’至‘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其始終節次,幾多積累,必不可以苟且緻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
又當随其學之所至而漸進也。
蓋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
”(《許魯齋集附錄》) 公丁母憂,寓居南都,晏丞相殊請掌府學。
公常宿學中,訓督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夜課諸生讀書,寝食皆立時刻,往往潛至齋舍之,見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雲:适疲倦,暫就枕耳。
問未寝之時觀何書,其人妄對。
則取書問之,不能對,罰之。
出題使諸生作賦,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準以為法,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辏。
宋人以文學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範文正公遺事》) 公遇夜就寝,即自計一日食飲奉養之費及所為之事,果自奉之費與所為之事相稱,則鼾鼻熟寐。
或不然,則終夕不能安眠,他日必求所以稱之者。
(《範文正公遺事》) (公在南都學舍),掃一室,晝夜講誦。
其起居食飲,人所不堪,而公益自刻苦。
居五年,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求于仁義。
……其所有為,必盡其力。
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
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範公神道碑》) 昔公以正大之學,卓冠群賢;以忠義之氣,振厲天下。
其功之被當時而澤後世者,固不可遍舉,獨舉其切而近者。
則公于所在開設學校,以教育多士,至吳郡則以己地建學,規制崇廣,迨公之子恭獻公複割田以成公之志。
當是時,天下郡縣,未嘗皆置學也,而學校之遍天下自公始。
若其察泰山孫氏于貧窭中,使得以究其業。
延安定胡公入太學為學者師,卒之泰山以經術大鳴于時;安定之門,人才輩出,而河南程叔子尤遇賞拔。
公之造就人才已如此。
其後橫渠張子以盛氣自負,公複折之以儒者名教,且授之以《中庸》,卒之關陝之教與伊洛相表裡。
蓋自《六經》晦蝕,聖人之道不傳,為治者不知所尊尚,寥寥以至于公,而後開學校,隆師儒,誘掖勸獎,以成就天下之士,且以開萬世道統之傳,則公之有功名教,夫豈少哉!(元李祁《文正書院記》)按:荊公祭公文有雲:取将于伍,後常名顯;收士至佐,維邦之彥。
朱子曰:公振作士大夫之功多。
朱子道:公使士大夫奮發振作,其功勞最多。
凡求益之道,在于能受盡言。
或識論經旨有見不到,或撰文字有未工,以至凡在己者或有未當,善人能為我盡言之,我則緻恭盡禮,虛心而納之。
果有可從,則終身服膺而不失;其或不可從,則退而自省也。
(《許文正公遺書》) 誦經習史,須是專心屏棄外物,非有父母師長之命,不可因他而辍。
(《許文正公遺書》) 閱子史必須有所折衷,《六經》《語》《孟》,乃子、史之折衷也。
合于《六經》《語》《孟》者為是,不合于《六經》《語》孟者為非。
以此夷考古之人而去取之,鮮有失矣。
(《許文正公遺書》) 讀魏晉唐以來諸人文字,其放曠不羁誠可喜,身心即時便得快活,但須思慮究意是如何,果能終身為樂乎?果能不隳先業而澤及子孫乎?天地間人,各有職分性分之所固有者,不可自泯也。
職分之所當為者,不可荒慢也;人而慢人之職,雖曰飽食暖衣,安樂終身,亦志士仁人之所不取也,故昔人謂之“幸民”。
凡無檢束、無法度、豔麗不羁諸文字,皆不可讀,大能移人性情。
聖人以義理誨人,力挽之不能回,而此等語一見入骨髓,使人情志不可收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古語有之,可不慎乎!(《許文正公遺書》) 東萊先生曰:“凡作工夫,須立定課程(日日有常,不可間斷)。
日須誦文字一篇,或量力念半篇,或二三百字。
編文字一卷或半篇(須分兩冊,一冊編題,一冊編語。
卷帙太多,編六七闆亦得)。
作文字半篇或一篇。
熟看程文及前輩文字各數首。
此使大略也(縱使出入及賓客之類,亦須量作少許。
念前人文字、編文字半闆,非謂寫半闆。
但如節西漢半闆作文字數句,熟看程文及前輩文一首,雖風雨不移,欲求繁冗中不妨課程之術,古人每言整暇二字,蓋整則暇矣。
)”(《許文正公遺書》) 昌黎陳言之務去。
所謂陳言者,每一題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處,纏繞筆端,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猶如玉在璞中,鑿開頑璞,方始見玉,不可認璞為玉也。
不知者求之字句之間,則必如《曹成王碑》乃謂之去陳言,豈文從字順者為昌黎之所不能去乎?(黃梨洲《論文管見》) 言之不文,不能行遠。
今人所習,大概世俗之調,無異吏胥之案牍,旗亭之日曆,即有議論叙事,敝車羸馬,終非鹵簿中物。
學文者須熟讀三史八家,将平日一副家當盡行籍沒,重新積聚,竹頭木屑,常談委事,無不有來曆,而後方可下筆。
顧伧父以世俗常見者為清真,反視此為脂粉,亦可笑也。
(黃梨洲《論文管見》) 文必本之六經,始有根本。
唯劉向、曾鞏多引經語,至于韓、歐,融聖人之意而出之,不必用經,自然經術之文也。
近見巨子動将經文填塞,以希經術,去之遠矣。
(黃梨洲《論文管見》) 文以理為主,然而情不至,則亦理之郛廓耳。
廬陵之志交友,無不嗚咽;子厚之言身世,莫不凄怆;郝陵川之處真州,戴剡源之入故都,其言皆能恻恻動人。
古今自有一種文章不可磨滅,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
而世不乏“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顧其中無可以移人之情者,所謂刳然無物者也。
(黃梨洲《論文管見》) 雙峰饒氏曰:“義理與舉業初無相妨,若一日之間,上半日将經傳讨論義理,下半日理會舉業,亦何不可?況舉業之文未有不自義理中出者,若講明得義理通透,則識見高人,行文條暢,舉業當益精。
若不通義理,則識見凡下,議論淺近,言語鄙俗,文字中十病九痛,不知自覺,何緣做得好舉業?雖沒世窮年從事于此,亦無益也。
”(《性理大全》) 北溪陳氏曰:“聖賢學問,未嘗有妨于科舉之文。
理義明,則文字議論益有精神光彩,躬行心得者有素則形之。
商訂時事、敷陳治體,莫非溢中肆外之餘。
自有以當人情、中物理,藹然仁義道德之言,一一皆可用之實也。
”(《性理大全》) 朱子告或人曰:“公今赴科舉是幾年?公文字想不為不精,以公之專一理會做時文,宜若一舉便中高科、登顯仕都了。
到今又卻不得,亦可自見得失不可必如此。
若隻管沒溺在裡面,都出頭不得,下梢隻管衰塌。
若将這個自在一邊,須要去理會道理是要緊,待去取功名,卻未必不得。
”(《性理大全》) 程子曰:“人多說某不教人習舉業,某何嘗不教人習舉業也?人若不習舉業而望及第,卻是責天理而不修人事,但舉業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盡力求必得之道,是惑惑也。
”(《性理大全》) 文章不朽,全在道理上說得正,見得大,方是世間不可少之文。
若古今文集,一連三四篇不見一緊要關系語,便知此人隻在文士窠臼中作生活者。
然要揀正大道理說,又有二病:一是古聖賢通同好語,掇拾敷衍,今人一見生厭,
(黃山谷) 少年應科目時,記錄名數沿革,其條目等大略與近歲應舉者同爾,實無捷徑必得之術。
但如君高材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實皆命也。
但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凡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人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
可笑可笑。
(《東坡集》)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達之于手與口。
所謂文者,能達是而已。
文人之盛,莫如近世,然私所敬慕者,獨陸宣公一人。
家有公奏議善本,頃侍講讀,嘗繕寫進禦,區區之忠,自謂庶幾于孟轲之敬主,且欲推此學于天下,使家藏此方,人挾此藥,以待世之病者,豈非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今觀所示議論,自東漢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駁今,有意于濟世之用,而不至于耳目之觀美。
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與凡學道之君子也。
(《東坡集》) 呂氏《童蒙訓》雲:“前輩有編類國朝名臣行狀墓志,取其行事之善者,别錄出之,以自警戒,亦樂取諸人以為善之義。
”朱文公亦雲:“籍溪胡先生教諸生于功課餘暇以片紙書古人懿行,或詩文銘贊之有補于人者,粘置壁間,俾往來誦之,鹹令精熟。
”此二事可以為法。
(《困學紀聞》) 《夏小正》、《月令》時訓詳矣,而《堯典》“命羲和”以數十言盡之;《天官書》《天文志》詳矣,而《舜典》“玑衡”以一言盡之。
叙事當以《書》為法。
(《困學紀聞》) 東坡得文法于《檀弓》,後山得文法于《伯夷傳》。
(《困學紀聞》) “天下不可以無此人,亦不可以無此書,而後足以當君子之論。
”又曰:“天下大勢之所趨,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
”此龍川科舉之文,列于古之作者而無愧。
(《困學紀聞》) 和凝為文,以多為富,有集百餘卷,自镂闆行于世,識者多非之,此顔之推所謂癡符也。
楊绾有論著,未始一示人,可以為法。
《易》曰:“白贲,無咎”。
(《舊書绾傳》:每屬文,恥于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而見。
)(《困學紀聞》) 《史記》曰:史有二體。
編年與紀傳互有得失,論一時之事,紀傳不如編年;論一人之終始,編年不如紀傳。
要之,二者皆不可廢。
論看《通鑒》之法,昔陳瑩中嘗謂《通鑒》如藥山,随取随得,然雖有是藥山,又須會采,若不能采,則不過博聞強記而已。
壺邱子問于列子曰:“子好遊乎?”列子曰:“人之所遊,觀其所見;我之所遊,觀其所愛。
”此可取以為看史之法。
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為治,見亂則以為亂,見一事則止知一事,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
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又曰:讀史先看統體,合一代綱紀、風俗、消長、治亂觀之。
如秦之暴虐,漢之寬大,皆其統體也。
其偏勝及流弊處皆當考。
複須識一君之統體,如文帝之寬、宣帝之嚴之類。
統體蓋為大綱,如一代統體在寬,雖有一兩君稍嚴,不害其為寬;一君統體在嚴,雖有一兩事稍寬,不害其為嚴。
讀史自以意會之可也。
至于戰國三分之時,既有天下之統體,複有一國之統體,觀之亦如前例。
大要先識一代統體,然後就其中看一國之統體,二者常相關也。
既識統體,須看機括,國之所以盛衰,事之所以成敗,人之所以邪正,于幾微萌芽,察其所以然,是謂機括。
讀史既不可随其成敗以為是非,又不可輕立意見,易出議論,須揆之以理,體之以身,平心熟看,參會積累,經曆谙練,然後時勢、事情便可識别。
(《左編呂祖謙傳》) 傅良著述有《詩解诂》、《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于世。
傅良為學,精于古人制度,年經月緯,晝檢夜索,詢世譜,編史牍,搜斷簡,采異聞,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後止;千載之上,珠貫而絲組之,若目見而身折旋其間。
呂祖謙以為其長不獨在文字也。
傅良既實究治體,故常本原祖宗德意,欲減重征,捐末利,還之于民間;銷兵薄刑,期于富厚;而稍修取士法,養其理義廉恥為人材地,以待上用。
其于君德内治,則欲内朝外庭為人主一體,群臣庶民并詢疊谏,而無壅塞不通之情。
凡成周所以為盛,皆可以行于今世。
(《左編》) 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書授弟子,久之漸失其舊。
澄至,旦然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
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質,反複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
皇慶元年升司業,用程純公《學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學教法》、朱文公《學校貢舉私議》,約之為教法四條:一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
(《左編》) 荊川唐先生于載籍無所不窺,其編纂成書以數十計。
嘗語其徒曰:“讀書以治經明理為先;次之諸史,可以見古人經綸之迹;又次則載諸世務,可以應用資者。
數者本末相辏,皆有益之書,餘非所急也。
”所輯最巨者,有《左編》、《右編》、《儒編》、《詩編》、《文編》、《稗編》,凡六種。
(《焦弱侯澹園集》) 治古之時,非唯道德純一,而政教修明,至于文學之彥,亦精贍宏博,足以為經濟之用。
蓋自童之始,十四經之文,畫以歲月,期于默記。
又推之于遷、固、範氏之書,豈直覽之!其默記亦如經。
基本既正,而後遍觀曆代之史,察其得失,稽其異同,會其綱紀,知識益且至矣。
而又參于秦漢以來之子書,古今撰定之集錄,探幽索微,使無遁情。
于是道德性命之奧,以至天文地理,禮樂兵刑,封建郊祀,職官選舉,學校财用,貢賦戶口征役之屬,無所不詣其極;或廟堂之上,有所建議,必旁引曲證,以白其疑,不翅指諸掌之易也。
自貢舉法行,學者知以摘經拟題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經之箋,是鑽是窺,餘則漫不加省,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本強不能對。
嗚呼,一物不知,儒者所恥。
孰謂如是之學,其能有以濟世哉!(《宋學士集曾侍郎神道碑》) 古人之文章,銜華佩實,畫然不朽,或源或委,鹹有根抵。
韓、柳所讀之書,其文每胪陳之。
宋景濂為曾侍郎志,叙古人讀書為學之次第也,此唐宋以來高曾之規矩也。
宋人《傳考亭》、《西山讀書分年》之法,蓋自八歲入小學,迨于二十四五,經經緯史,首尾鈎貫,有失時失序者,更展二三年,則三十前已辦也。
自時厥後,儲峙完具,逢源肆應,富有日新,舉而措之而已耳。
眉山兄弟出蜀應舉,蓋已在學成之後;方希古負笈潛溪,前後六載,學始大就,皆此法也。
去古日遠,學法蕪廢,自少及壯,舉甚聰明猛利朝氣方盈之歲年,耗磨于制科帖括之中,年運而往,交臂非故,顧欲以餘景殘晷,奄有古人分年課程之功力,雖上哲亦有所不能。
(《有學集》) 古人之學,自弱冠至于有室,《六經》《三史》已熟爛于胸中,作為文章,如大匠之架屋,楹桷榱題,指揮如意。
今以空疏缪悠之胸次,加以訓诂沿襲之俗學,一旦悔恨,改乘轅而北之,而世故羁绁,年華耗落,又複悠忽視陰,不能窮老盡力以從事于斯,遂欲鹵莽躐等,驅駕古人于楮墨之間,此非愚即妄而己矣。
(《有學集》) 先生嘗曰:“敬敷五教在寬,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則是為教者當以寬容存心也。
今日學中大體雖要嚴密,然就中節目寬緩,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長,必一事有所短,千萬不同,遽難以強之也。
《學記》自‘一年離經辨志’至‘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其始終節次,幾多積累,必不可以苟且緻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
又當随其學之所至而漸進也。
蓋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
”(《許魯齋集附錄》) 公丁母憂,寓居南都,晏丞相殊請掌府學。
公常宿學中,訓督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夜課諸生讀書,寝食皆立時刻,往往潛至齋舍之,見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雲:适疲倦,暫就枕耳。
問未寝之時觀何書,其人妄對。
則取書問之,不能對,罰之。
出題使諸生作賦,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準以為法,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辏。
宋人以文學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範文正公遺事》) 公遇夜就寝,即自計一日食飲奉養之費及所為之事,果自奉之費與所為之事相稱,則鼾鼻熟寐。
或不然,則終夕不能安眠,他日必求所以稱之者。
(《範文正公遺事》) (公在南都學舍),掃一室,晝夜講誦。
其起居食飲,人所不堪,而公益自刻苦。
居五年,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求于仁義。
……其所有為,必盡其力。
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
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範公神道碑》) 昔公以正大之學,卓冠群賢;以忠義之氣,振厲天下。
其功之被當時而澤後世者,固不可遍舉,獨舉其切而近者。
則公于所在開設學校,以教育多士,至吳郡則以己地建學,規制崇廣,迨公之子恭獻公複割田以成公之志。
當是時,天下郡縣,未嘗皆置學也,而學校之遍天下自公始。
若其察泰山孫氏于貧窭中,使得以究其業。
延安定胡公入太學為學者師,卒之泰山以經術大鳴于時;安定之門,人才輩出,而河南程叔子尤遇賞拔。
公之造就人才已如此。
其後橫渠張子以盛氣自負,公複折之以儒者名教,且授之以《中庸》,卒之關陝之教與伊洛相表裡。
蓋自《六經》晦蝕,聖人之道不傳,為治者不知所尊尚,寥寥以至于公,而後開學校,隆師儒,誘掖勸獎,以成就天下之士,且以開萬世道統之傳,則公之有功名教,夫豈少哉!(元李祁《文正書院記》)按:荊公祭公文有雲:取将于伍,後常名顯;收士至佐,維邦之彥。
朱子曰:公振作士大夫之功多。
朱子道:公使士大夫奮發振作,其功勞最多。
凡求益之道,在于能受盡言。
或識論經旨有見不到,或撰文字有未工,以至凡在己者或有未當,善人能為我盡言之,我則緻恭盡禮,虛心而納之。
果有可從,則終身服膺而不失;其或不可從,則退而自省也。
(《許文正公遺書》) 誦經習史,須是專心屏棄外物,非有父母師長之命,不可因他而辍。
(《許文正公遺書》) 閱子史必須有所折衷,《六經》《語》《孟》,乃子、史之折衷也。
合于《六經》《語》《孟》者為是,不合于《六經》《語》孟者為非。
以此夷考古之人而去取之,鮮有失矣。
(《許文正公遺書》) 讀魏晉唐以來諸人文字,其放曠不羁誠可喜,身心即時便得快活,但須思慮究意是如何,果能終身為樂乎?果能不隳先業而澤及子孫乎?天地間人,各有職分性分之所固有者,不可自泯也。
職分之所當為者,不可荒慢也;人而慢人之職,雖曰飽食暖衣,安樂終身,亦志士仁人之所不取也,故昔人謂之“幸民”。
凡無檢束、無法度、豔麗不羁諸文字,皆不可讀,大能移人性情。
聖人以義理誨人,力挽之不能回,而此等語一見入骨髓,使人情志不可收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古語有之,可不慎乎!(《許文正公遺書》) 東萊先生曰:“凡作工夫,須立定課程(日日有常,不可間斷)。
日須誦文字一篇,或量力念半篇,或二三百字。
編文字一卷或半篇(須分兩冊,一冊編題,一冊編語。
卷帙太多,編六七闆亦得)。
作文字半篇或一篇。
熟看程文及前輩文字各數首。
此使大略也(縱使出入及賓客之類,亦須量作少許。
念前人文字、編文字半闆,非謂寫半闆。
但如節西漢半闆作文字數句,熟看程文及前輩文一首,雖風雨不移,欲求繁冗中不妨課程之術,古人每言整暇二字,蓋整則暇矣。
)”(《許文正公遺書》) 昌黎陳言之務去。
所謂陳言者,每一題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處,纏繞筆端,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猶如玉在璞中,鑿開頑璞,方始見玉,不可認璞為玉也。
不知者求之字句之間,則必如《曹成王碑》乃謂之去陳言,豈文從字順者為昌黎之所不能去乎?(黃梨洲《論文管見》) 言之不文,不能行遠。
今人所習,大概世俗之調,無異吏胥之案牍,旗亭之日曆,即有議論叙事,敝車羸馬,終非鹵簿中物。
學文者須熟讀三史八家,将平日一副家當盡行籍沒,重新積聚,竹頭木屑,常談委事,無不有來曆,而後方可下筆。
顧伧父以世俗常見者為清真,反視此為脂粉,亦可笑也。
(黃梨洲《論文管見》) 文必本之六經,始有根本。
唯劉向、曾鞏多引經語,至于韓、歐,融聖人之意而出之,不必用經,自然經術之文也。
近見巨子動将經文填塞,以希經術,去之遠矣。
(黃梨洲《論文管見》) 文以理為主,然而情不至,則亦理之郛廓耳。
廬陵之志交友,無不嗚咽;子厚之言身世,莫不凄怆;郝陵川之處真州,戴剡源之入故都,其言皆能恻恻動人。
古今自有一種文章不可磨滅,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
而世不乏“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顧其中無可以移人之情者,所謂刳然無物者也。
(黃梨洲《論文管見》) 雙峰饒氏曰:“義理與舉業初無相妨,若一日之間,上半日将經傳讨論義理,下半日理會舉業,亦何不可?況舉業之文未有不自義理中出者,若講明得義理通透,則識見高人,行文條暢,舉業當益精。
若不通義理,則識見凡下,議論淺近,言語鄙俗,文字中十病九痛,不知自覺,何緣做得好舉業?雖沒世窮年從事于此,亦無益也。
”(《性理大全》) 北溪陳氏曰:“聖賢學問,未嘗有妨于科舉之文。
理義明,則文字議論益有精神光彩,躬行心得者有素則形之。
商訂時事、敷陳治體,莫非溢中肆外之餘。
自有以當人情、中物理,藹然仁義道德之言,一一皆可用之實也。
”(《性理大全》) 朱子告或人曰:“公今赴科舉是幾年?公文字想不為不精,以公之專一理會做時文,宜若一舉便中高科、登顯仕都了。
到今又卻不得,亦可自見得失不可必如此。
若隻管沒溺在裡面,都出頭不得,下梢隻管衰塌。
若将這個自在一邊,須要去理會道理是要緊,待去取功名,卻未必不得。
”(《性理大全》) 程子曰:“人多說某不教人習舉業,某何嘗不教人習舉業也?人若不習舉業而望及第,卻是責天理而不修人事,但舉業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盡力求必得之道,是惑惑也。
”(《性理大全》) 文章不朽,全在道理上說得正,見得大,方是世間不可少之文。
若古今文集,一連三四篇不見一緊要關系語,便知此人隻在文士窠臼中作生活者。
然要揀正大道理說,又有二病:一是古聖賢通同好語,掇拾敷衍,今人一見生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