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析疑卷二十

關燈
翰林院侍講銜方苞撰 樂記 先儒以為公孫尼子所論譔然于荀子論樂篇所取過半頗有删易且不循其節次而分剟以他從則為漢初所采集審矣自史記以前文有篇法者惟三傳國語國策其他諸子陳義指事意至言從多不可求以篇法況捃摭衆説乎離為十一篇而以意名之是以義不安名不當也劉向别録具其名不識作記時故有名或向為之名也 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 凡人出言或通情款或道事故其辭意未有不首尾相應者辭意相應則其聲之或髙或下或疾或徐自然而變者可次以宮商而為之節族即詩歌曲調之所由成故曰變成方謂之音也然後以金石絲竹匏土草木比附詩歌之音以為樂章而兼配以文武之舞乃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 當作音者樂之所由生也與上下文意義始貫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後動 感物而動性之欲也非人生而靜之初矣故曰非性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心之感而形于聲人所同也而所感之善惡則異感之以正則善心生所謂莫不和敬莫不和順莫不和親是也感之者不正則樂心喜心愛心專趨于流蕩淫汚哀心怒心亦發于邪辟暴亂故所以感之者不可以不慎也凡人之情怒起于惡欲生于愛惟敬心則有補于天性有益于人事而于樂聲則難為感故聖人為雅頌之音以導之所以感其敬心也敬心作則懼心生而五心之感鹹得其正矣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治民之道有禮樂政刑然後能載之而出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篇首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言心感于物而聲以之生也就一人一事而分言之也此節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言政感人心而音以之變也合一世一國而統言之也政和則人心安樂而音随之政乖則人心怨怒哀思而音亦随之故曰聲音之道與政通非政乖之極不至于亡國故直言民困不複言政乖也 怨以怒猶冀君之一寤政之一改也哀則絶望于是矣故惟追思治世之民沐浴于先王之徳教者葢困極而不可奈何曹桧之風是也 五者皆亂疊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必君臣民事物皆失其道然後五音疊相陵故可決其滅亡無日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徳徳者得也 倫者宮商角徴羽清濁大小之倫也理者君臣民事物得失盛衰之理也生于人心者無定而列于倫理者有常故必取其聲之和者以播之樂器然後合于倫理而為雅樂也惟有倫理故審之可以知政得之可以兼禮君子所用以成徳莫要于此 或曰親踈貴賤長防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者通倫理者也 鐘鼓幹戚所以和安樂也 人當安樂之時而無以和之則荒縱慢易之情生以樂和之周子所謂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也 四達而不悖 謂四者之理交相通達而無悖于人情也止就禮樂政刑言尚未及民不違悖觀下文則王道備矣可見 樂文同則上下和矣 自朝廷邦國以及閨門鄉黨皆用雅樂所謂樂文同也故正聲感人而順氣應焉若雜以奸聲淫樂則欲增悲而失其和矣 樂由中出故靜 琴瑟箫笛苟得其傳即能使聽者心靜況雅頌徳音乎觀煩手淫聲慆堙心耳則知太音希聲之靜矣由其出于心之和平淡泊故也 合父子之親明長防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合父子之親明長防之序宇宙之達禮也然必能敬四海之内然後儀則可以使民觀感政教足以達其分願不如是則禮不行 以敬四海之内者明于天叙天秩乃天子與下民所共禀承必克綏厥猷俾四海之内鹹得其恒性而後無負于君師之責也 和故百物不失 樂者天地之和言氣化也故曰百物皆化大樂與天地同和言人事也故曰百物不失言不失其性也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内合敬同愛矣 人之所以不能合敬同愛者以教化不行而隂陽氣駮所生多乖戾之人也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理本一貫故禮樂之用能行乎隂陽而通乎鬼神聖人以節與和者着為教化而氣感隂陽所以陶冶而成之者無不粹美此四海之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