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析疑卷十九

關燈
翰林院侍講銜方苞撰 學記 就賢體逺 體逺體恤幽逺小民之疾苦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教學之法莫備于周凡有地治者皆兼教事不獨師儒也雖農工商賈少時皆受小學于裡塾不獨秀民也是以無人不明于倫理而仁讓之心易生無事不為之制防而邪惡之塗自閉故化民成俗其本由于聖人之徳化而謂專由于學者文武周公之徳化至昭穆而不能承矣而賴其禮教以相維持者且數百年東漢及前明之衰政亂于上而義明于下以其開國之初君臣上下皆知教學為治本而積為禮俗也 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陳氏集説謂術宜為州不若注易為遂之當也葢舉州黨而遺鄉學則事無統紀且未知野法之異同于鄉舉細于野舉大則知互舉以見義而凡家稍縣都之采地及散在鄉遂稍縣畺之公邑苟地邑民居相等則建學立師考挍賓興更無異法矣周官司徒考徳興賢詳于六鄉勸耕課織詳于六遂正此義也 比年入學中年考挍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臨川吳氏謂七年以上皆小學之事九年則入大學之次年自始入小學通數為九年非也小學九年始教之數日七年尚未學書豈可責以離經辨志葢謂入大學也經書多十五以前所誦習故一年内挍其成熟與否既成熟則離經而辨其志所趨向耳以入大學為始九年而大成乃中人所難況可責之成童以後乎 不曰毎年而曰比者兼明學者各以年時比次而入也 十五入大學又期年則志必有所向而不能自掩矣為之師者非徒辨之而已也使志在利祿則必告以名義之重志在藝術則宜示以小道之輕必至九年出學始各以其所就進退棄取之自一年以至七年四曰視者為師者以是布為教即以是程其學也九年則不複言視者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非教者所能程惟學者之自緻焉耳周官之法自族師至州長按時月以書其徳行道藝而後鄉大夫賓興焉大學之法自一年至九年積日累月以驗察之然後升于司馬以辨其材葢自一命以上所代者天工苟非其人則天職以曠所治者民事苟非其人則民病以滋故教之不可以不詳取之不可以不慎也自唐宋以後教士以課試之文章而決以有司俄頃之心目即所取不失亦無以知其人賢能而使之亮天工治民事可乎 蛾子時術之 術宜即銜字之誤 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服以皮弁示王公所以持國保民者惟道故敬修焉而非徒占畢之業即學者他日以道事君之根源也祭以芹藻示先聖先師所以維世立教者惟道故敬承焉而不以鼎烹為隆即學者終世以道檢身之凖則也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 語黙動靜時時有以觀示之而不語以所以然之故俾學者存其心以體道也 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古者四十而後仕出學之後從容蓄徳者近二十年不宜有未學而仕者而曰官先事何也葢國子弟及公卿之子有世邑者或将冠既冠而嗣封守則有人民社稷之事宮正宮伯所掌宿衛之士庶子則有陛枑周廬之事司士所作升于司馬之士諸子所作羣子及國子之倅防同賓客則有從王之事軍旅則有守宮廟及邊境之事其人雖未為命士而已各有官守平居無事時或仍來學于太學虎門庠序則就師講問必以其職事為先也 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藏入學時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