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析疑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可以見五行之理有五髒可以驗五行之氣故曰五行之端
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言此以見人當明于天性而知自貴于物也
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
朱轼曰物可舉謂萬物之理皆備也
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
貪欲無藝無限極也功有限極則人樂趨而事不匮矣
鬼神以為徒故事可守也
冠婚喪祭朝聘防盟師田學校無事不以鬼神臨之所以使人敬慎鄭重守之而不敢過越也
五行以為質故事可複也
注義與四時為柄同非也蓋四時之政令皆以五行之理為質榦而依之以生故百物息耗之應天時順逆之徴其事一一可複也
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
周于禮義而後為成人一行虧則如器之敗阙而不可掩矣故曰事行有考也
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
生民之初人情防塞所知者情欲利害而已聖人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然後天地萬物之理五常百行之義莫不函蘊于方寸中猶奧區之毓百物也人以為奧者有聖人之教然後知其為奧而自墾治也
五祀所以本事也
堯命羲和曰敬授人時又曰允厘百工庶績鹹熈蓋四民之術業百官之職事皆順四時以興作故凡有法度必降命于四郊五帝之祀以凡事皆本于天時也
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
惟祀五行之帝而布時政故法則可正若門行戶竈其祀甚卑不應于此正法則也
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朱轼曰其降于人曰命中庸所謂天命之性也通節皆言太極隂陽之理至下節始言先王本此為禮以教人 天以健順之理降于人而為命人秉之而為性以為形氣之主宰是即其受于天之職分故曰官于天凡人紀之不能修五事之失其則皆自淆于物而曠其官獲罪于天者也
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
天命渾然萬理皆備而不見其形聖人本天以治政使民震動恪恭以從事者莫大于通山澤之氣辨種植之宜即上文所稱列地利也故曰動而之地由是四民之術業以次而布百官之職事以次而頒上下内外之典禮以次而詳即上文所謂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故曰列而之事也而因革損益必随時以通其變故其事既列之後又必變而從時焉 随時而變損益無常注謂即四時以為柄未安
協于分藝
藝事也與下義者藝之分同義協于分者五品之人倫皆安其位協于藝者萬事之儀節各得其宜也
小人以薄
禮本于天性附于人倫雖小人不能盡去也惟薄而已若盡去之則亂國敗家亡身之人也
修禮以耕之
耕則有疆畔行列禮立則物有所紀以禮開人心之防塞猶耕以墾土而發其膏脈也
陳義以種之
義者節文之根柢修禮而不陳其義則失其本而禮為之虛矣
本仁以聚之
禮義皆本于仁講學而辨之明然後知所謂禮者皆吾本心所不忍越所謂義者皆吾本心所不忍悖則有以觀禮義之防通而心之徳日以凝固矣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
義虛縣而無所麗着于事物而禮生焉故曰禮也者義之實也
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
以治教言之文武勤周永清大定而未遑制作使天下斟酌飽滿以饬厥性猶獲而弗食也周公制禮作樂師保萬民而未至于成康刑措之時猶未能萬事順叙百嘉暢遂猶食而弗肥也以學修言之則知正心誠意而戒懼慎獨以體認之猶獲而食戒懼慎獨以至于心廣體胖猶食而肥
大臣法小臣廉
小臣以廉自守足矣大臣為上為徳為下為民廉不足以盡之
天子以徳為車以樂為禦
徳裕于身乃可載物故以為車有聲教而徳之流行以逺故以為禦
故事大積焉而不苑并行而不謬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并行而不謬與動而不相害語近而異義并行而不謬者如曾子問君與父母同時而喪未殡既殡既啟歸于家與反君所各有其節而不相戾也動而不相害者如庶子壓于父為母無服然居處飲食猶三年則無害于仁違諸侯适大夫不反服違大夫适諸侯不反服而無害于義于禮之常經雖有變動而不相害也茂而有間與連而不相及語近而異義茂而有間如祭禮獻酬交錯可謂密矣然事以逓代而成各有間可暫息連而不相及如前喪遇後喪其服之變除包特祭之前後事雖連而不相及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禮有豐有殺是禮之不同也然非豐也非殺也惟其稱爾禮達而分定則當其常可以持情而不至于驕盈當其變可以合危而自固以分義上記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正合危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