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古語先有其文今夫子既言三百三千待其賢人始行 苟誠也不非也苟誠非至德之人則聖人至極之道不可成也俗本不作非也
存舊禮記正義卷第六十一【宋闆】
故君子尊德性
注補阙問學學誠者也廣大猶博厚也考異古本習之謂之溫下有也字疏【十一葉左三行】補阙正義曰此一經明君子欲行聖人之道 一經明聖人性之至誠【三行】宋闆一作前補阙性之至誠此經明賢人學而至誠也 君子賢人尊敬此聖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誠也 言賢人行道由于問學謂勤學乃緻至誠也 盡育物之精微言無微不盡也 言賢人由學極盡天之高明之德
子曰愚而至作禮樂焉
考異古本注新政可從下有者也二字足利本亦有者字 今孔子謂其時下有也字 天子之位下有者也二字足利本亦有者字
子曰吾説至天下者也
考異古本經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無是字注吾從周行今之道下有者也二字 三王之禮下有也字征或為證證作登宋闆正德嘉靖本同下注放此疏
伐原示民以信之類也【十五葉右八行】宋闆類下有是字 亦堪俟待後世世之聖人【十五葉左四行】無一世字 未嘗有不行【十六葉右六行】嘗作常
補遺宋闆疏聖人則之百世同道【十五葉左九行】道下有者
仲尼祖述至不大聲以色
考異古本注説孔子之德下固足以明之下山川之異下帱或作焘下有其德而無其命下尊親尊而親之下小人淺近易知下不知孔子以其深逺下入聖人之德下亦無損害于己志下共有也字 莫近諸春秋下足利本有焉字 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亦作以言其臨下普徧足利本作言其監天下普徧 安無
所倚無作有宋闆足利本同 肫肫讀如誨爾忳忳之忳忳忳懇誠貌也下無一忳字宋闆同 言聖人雖隐居宋闆居作遁足利本作遯 視女在室獨居者者作耳宋闆足利本同 猶不愧于屋漏猶上有獨字 此頌也宋闆頌作顯恐非 諸侯法之也諸上有謂字宋闆足利本同 言我歸有明德者無我字釋文撥生末反【十六葉】元文生作半 編必縣反【同上】縣作緜 當丁亂反又下郎反【十七葉】正誤亂當作浪謹按下恐丁誤 貊本又作貊【同上】上作貊下作貊 綸本又作論【十八葉】上作論懇苦狠反【同上】苦作口疏譽文王可知也【二十一葉右三行】宋
闆譽作舉 不能成其元也【六行】元作化 論夫子之德大如天【二十二葉右八行】大上有深字補阙【二十三葉】風是所從來之末也從來之末也謹按以宋闆補?系衍文當删去也 雖隐其身而德甚明着【二十三葉右五行】無而字德下有亦字 被人采捕【六行】采作探 證君子之德猶美文王【二十四葉右四行】美作若
補遺古本經可以入德矣以作與宋闆足利本同釋文當丁亂反又下郎反【十七葉】亂作浪下作丁疏言夫子發明文武之德【二十葉右三行】宋闆發作法 言不待有偏頗也【二十二葉右四行】待作特 淵深水之貌也【右五行】深水作水深初視不見【左六行】不作未 詩曰予懐民德【二十四葉右四行】
民作明
子曰聲色至無臭至矣
考異古本注有所比則有重重上有所字足利本同人無聞其聲音亦無知其臭氣者足利本聲音下有者字宋闆亦字作者 然後善下有也字疏此亦斷章取義【二十五葉右二行】宋闆取作為 有可比之形則是有重【四行】則上有有所比三字
補遺宋闆疏猶有形體可比也【二十四葉左八行】也作并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一百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