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一 日本山井鼎 物觀 撰 謹按足利學所藏周易四通一通正義即宋闆也三通皆寫本也二通上下經彖象文言耳一通逸夬至未濟又别有略例一本孔穎逹正義序及八論共一本其所存者輾轉書寫殘阙之餘甚勞于比校矣今考文所引别有曰足利本者本足利學所刊活字闆而今所藏諸本是其元本也但此本前後校雠去非從是與三通寫本稍有同異為可據耳臣東歸之後獲諸同學其寫本三通各有出入故三通同者作三本同二通同者作二本同共稱曰古本本是一種類本輾轉緻有異也臣未識其孰為元本為不可擇焉爾 周易正義序 考異業資九聖注疏諸本九作凡但崇祯本與足利寫本同彼後人旁注九聖伏犧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王孔子 寫本欲取改新之義新作辛 考察其事察作案 第一論易之三名 考異寫本天以爛明爛作烱 崔觐劉貞簡等并用此義簡上有周字 皆是易義下有也字 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考異寫本東鄰謂纣文武之時武作王正德嘉靖二本同 謹按足利學所藏宋闆正義本不載孔頴逹序及八論略例釋文等諸篇從正德本以下為完備耳但崇祯本亦不載略例釋文臣之所校參政本多豫州【藤原忠統】家藏也今更比校寫本及經典釋文加以正德嘉萬等本而附之卷尾雲爾 周易兼義上經幹?第一 謹按古本宋闆題目各異惟後世梓者妄意改換遂失本真按陸氏釋文所引及厯代經籍志等王弼注本當以古本為正也正義本宋闆可據今更記其篇目分數以複古觀雲爾 周易上經幹?第一 【幹下幹上】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文言備矣】九二見 右古本足利本 周易注疏卷第一 國子祭酒上防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逹奉勅撰 【幹下幹上】乾元亨利貞疏【正義曰雲雲】 右宋闆不用擡頭空字法疏下直書經文餘卦仿此 幹 考異古本經九四或躍或作惑二本同注并象文言仿此 反複道也道上有之字二本足利本共同【補遺一本無也字】 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二或作惑二本同注【九二】故曰在田下有也字三本同 四則或躍二本足利本或作惑謹按足利本惟此注作惑 【九三】故免龍戰之災下有也字二本同 【九四】乾道革之時也一本幹下有之字【九五】非飛而何而作如三本足利本宋闆并同 【用九】以 柔順而為不正下有之主二字三本足利本并同 坤利在永貞下有也字三本同 【彖曰】故六位不失其時而成下有也字三本同 太和二本宋闆足利本作大和不和而剛暴作不和而剛則暴也三本足利本并同【象曰】反覆皆道也皆下有合字二本足利本同 【文言】雖 危無咎下有也字三本同 不為之助下三本共有也字 而下曰乾元亨利貞下二本有也字 各随其義下有也字三本同 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三本也上有者字 天下至理理作治二本同 與天時俱不息下有也字三本同與時運俱終極下九剛直之物下唯幹體能用之下并同疏此潛龍始起【二葉左一行】宋闆此作比 他皆效此【六行】效作放 所以重體避少陽七數【三葉右七行】體作錢下【八行】故交其體同 九二至利見大人【三葉左三行】無此七字謹按經傳下疏更引經文者宋闆刊去直雲正義曰以下皆然今不盡録 且初之與二【四行】初作一下二在初上同 且大人之雲【九行】雲作文 處于地上至唯二五焉【四葉右一行】作出潛至五焉謹按凡此類今本文甚衍長無所取裁也以下當以此推之也三與上相應矣【二行】矣作是屬下 是九二處其地上所田食之處【四行】其作于 觀輔嗣之注焉【同上】焉作意 謂周而普獨【六行】獨作徧 二為大人【七行】人作夫 言範模幹之一卦【九行】範模作此據 故但自明當爻之地【四葉左八行】地作理 相終竟空【五葉左九行】相作禮 當若厲也【六葉右一行】當作常 正以九三與上九相并【五行】正作王 躍于在淵【左四行】于在作在于 遲疑猶豫【七葉右三行】遲作持亢陽之至大而極盛【左七行】大作天 純陽雖極【八行】雖 作進 此名乘駕六龍【九葉左四行】名作明 保合太和【十葉右四行】太作大 或難其解【十葉左四行】其作具 以能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