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合防大利之道【七行】利作和 似頭首出于衆物之上【十一葉右一行】似作以正嘉二本同 退在潛處在淵【十三葉左三行】上在作則 故略而不言也【十五葉右八行】而作知 若限尚聖人【十五葉左一行】尚作局 或在事後言【十六葉右三行】言作者 亦于爻下有之【十六葉左六行】有作言 隐潛避世心志守道【十七葉右八行】隠潛作潛隐無志字 而不兇咎【十八葉左三行】不下有犯字 至失時不進【十九葉左八行】至作若 猶非羣衆而行【二十葉右六行】非作依 但九四欲前進【八行】欲作于 而礎柱潤【左五行】礎柱作柱礎 磁石引針【二十一葉右七行】磁作礠謹按淮南鴻烈解有此語彼亦作磁 感應之事應【左一行】下應作廣 聖人設戒【二十二葉右六行】戒作誡 文言之首不先説幹【八行】不作應 此一節是文言第二節【二十三葉右二行】二作三 故雲天下治也【八行】無也字 貌恭心狠【二十三葉左二行】狠作恨細注雲當作狠今本遂作狠 其六爻?揮之義【二十五葉右四行】謹按從此以下解下文者乃誤在此但宋闆每章通為一節間不雜疏故無此誤 初上雖無正位【六行】上作末 幹彖雲【同上】幹上有故字 下又即雲【二十六葉左二行】又作文 故心或之也【二十七葉左四行】或作惑謹按一行之内多或字惟此或作惑 補遺古本經其不可防下有者字 可與幾也與下有言字二本足利本同注【九三】惕猶若厲也作猶惕若厲也【九四】無定位所處足利本所作可 【文言】知終者乎下有 也字 雖在下下上有其字 生于義也也上有者字幹體皆龍幹下有之字足利本同 行其正正作政 疏乃元天則【二十四葉左三行】宋闆元作見 存舊周易注疏卷第二【宋闆】謹按今本分為九卷宋闆為十三卷按文獻通攷雲孔穎逹正義十四卷陳氏曰序雲十四卷館閣書目亦雲今本止十三卷雲雲據此說則宋闆為近古耳 坤 考異古本經象曰履霜堅氷隂始凝也氷下有至字三本足利本同謹按容齋随筆引易舉正正其訛謬取其明白者二十處其初雲坤初六履霜堅氷至象曰履霜隂始凝也馴緻其道至堅氷也今本于象文霜字下誤增堅氷二字右舉正雲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比校近世流行本雲雲據此觀之則古本可信亦可疑也 葢言謹也一本無也字 夫?黃者天地之雜也三本雜下有色字注馬在下而行者也行下三本有地字 而又牝焉順之至也三本足利本焉作馬 唯利于牝馬之貞下二本有也字 故曰得朋下三本有也故曰喪朋下同 而後獲安貞吉下有者也二字三本同 【彖曰】坤以馬行地下有也字 與剛健為耦與上有而字三本同 而以永保無疆以作能三本足利本宋闆并同 求安難矣下有哉字一本足利本作難哉 【象曰】其勢順下有也字二本同 【初六】而後積著者也三本足利本積上有至字 則以初為潛一本則作故二本潛下有也字 【六二】而無不利下三本有也【六三】故不擅其美下三本有也【六四】非泰之道下同 【六五】以文在中也也上二本足利本有者字【補遺中上一 上本有其字  六】故戰于野下二本有也 【文言】動之方直三本足利本宋闆直作正 疑盛乃動故必戰下二本有也字 非陽而戰下三本足利本共有也字 為陽所滅下二本有也 故稱血下三本有也疏葢乾坤合體之物【二十八葉左九行】宋闆蓋作但 幹之所貞利于萬事【二十九葉右一行】貞作利謹按正德嘉萬三本利字阙崇祯本強補作貞當以宋闆為正也 當以柔順為貞正【同上】正作假屬下 還借此柔順【二行】還作假 馬雖比龍為劣鈍而亦能廣遠【四行】鈍而作所行謹按注疏三本比字所字阙崇祯本補比為是所作鈍屬強補也當從宋闆改正補寫也 以其至柔當待唱而後和【二十九葉左五行】柔作隂 今以隂詣隂乃得朋【六行】乃作是謹按是字三本阙説同于前 又向隂柔之方【七行】方作所 其褊狹非複?通之道【三十葉右一行】其下有理字複作易謹按易字三本阙 坤位居西南【同上】居作在 及二德之首也【八行】二作元 與幹相通共文也【九行】通作連 以和順承平于天【三十葉左三行】平作奉自此已上論坤元之義也【五行】義作德 包含以厚【同上】 以作? 但坤比元【同上】元作幹 順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