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終于此,筆得其實也。
杜學左氏者,不信左氏而信公羊,以為弟子采摭獲麟後事以續夫子之經,孔門子夏一辭莫贊,他弟子必不若是謬妄,是則《春秋》之作止也,不可不辨。
《五伯》 五伯之稱有三。
杜預注左氏曰:“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
”趙岐釋孟子曰:“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
”荀子《王伯篇》曰:“齊桓、晉文、楚莊、吳阖闾、越勾踐。
”按《史記》,《楚世家》昆吾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左氏傳範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
”杜注殷末豕韋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于杜,為杜伯。
論三代時五伯,杜之說非遠而無據,謂之伯者,天子命之以長諸侯,如齊桓、晉文亦是周王命之為伯。
自霸之名立,則是以智力把持天下,争雄中國。
宋襄圖霸不成之君,盂之會楚人執之,釋之如戲嬰兒,是以不得志乎泓,何嘗可謂之霸?荀卿生于戰國,去五伯為甚近,其言似足信,考之于經,吳則黃池之會兩書于越入吳,卿之言近矣,而未盡也。
論春秋五伯,當以《史記》為證。
《史記》自東遷以前皆紀周事,東遷以後雜記諸侯,凡齊桓、晉文、秦穆、楚莊一一具載,所以見伯□與王室相為盛衰。
遷之言曰:“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
”蓋為書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張本,則宋襄之不列于五伯明矣。
及《吳世家》卻載夫差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則五霸合以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夫差為五【此有漢史可證,漢史注五伯有三表适成強于五伯,師古曰:伯讀曰霸,五伯謂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諸侯王表衰則五伯扶其弱,師古曰:此五伯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地理志春秋時五伯疊興,師古曰:此五伯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莊。
今以春秋始末考之,合以夫差與桓文穆莊為五】。
今考《春秋》,齊之霸以僖九年葵丘之會而盛,晉之霸以僖二十八年踐土之盟而盛,秦之霸以文三年焚舟之役而盛,楚之霸以宣十二年邲之戰而盛,吳之霸以哀十三年黃池之會而大。
故莊僖而後,政出齊晉,聖人書法自是一變;文宣以來,權在秦楚,聖人書法自是再變;吳自成七年伐郯始見于經,自是而後,聖人書法又三變矣。
蓋至于黃池之會而極,《春秋》所以以是終焉。
雖然,《春秋》經于文三年第書“秦人伐晉”,何嘗有一大盟會霸諸侯?誰謂《春秋》而與秦霸?邲之戰,晉師大敗,以夷狄而敗中國之師,此《春秋》之所深痛,誰謂《春秋》而與楚霸諸侯?泯泯制命在吳,吳之會莫盛于黃池,而其亡也,亦自黃池之會,誰謂《春秋》而與吳霸?秦、楚、吳皆夷也。
說《春秋》者,隻當論齊、晉二伯,不當言五伯。
賓媚人言四王之王,五霸之霸,孟子言五霸三王之罪人,是合三代時說。
夫子曰:“齊桓公正而不谲,晉文公谲而不正。
”此二句固是二伯斷案,然筆削之際,明示萬世法戒,略不少假于二伯。
葵丘、踐土例書曰“盟”,則盟誓豈仲尼之所取?而其罪又在于緻宰周公與召天王,當周不競,所賴扶持王室者二伯也。
小白不朝,重耳召狩,《春秋》又何望哉?誰謂《春秋》而與齊、晉?大抵《春秋》借事明義,有可以為人君之訓者,有可以為人臣的訓者,有為人父立法者,有為人子立法者,不明此義,區區計二伯之優劣,與謂《春秋》為五伯之刑書者,皆非深知《春秋》者也。
《易書詩春秋》 經者,載道之書,亦論世之書。
讀經者,不論其世,可乎?儀禮非完書,樂缺逸無傳,六典或疑為莽之事、歆之文,禮記又雜出漢儒之采綴。
且以易、書、詩、春秋言之。
子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此一句是易中總腦處。
幹、姤、坤、複、泰、否、既、未,陰陽回旋,民生與焉,這是世道大憂患。
伏羲先天一圖,勘破于倚伏之中,但未有文字寫出。
文王系彖辭,便思所以處天下之憂患,明夷又自處一身之憂患。
周公系爻辭,有吉兇、有悔吝,又一爻有一爻之憂患。
夫子十翼,觀變玩占,又是教人處憂患。
學者讀易,反身修德,思憂防患,于幹當恒易以知險,于坤當恒簡以知阻,幹之惕厲、亢悔,坤之堅冰、戰野,一一是處憂患,六十四卦皆當如此看。
盡觀六畫,默參人事,泰與既濟,把做堯舜禹湯文武成康時看;否與未濟,把做春秋戰國時看;幹之姤,把做晉與三十國與唐宋五代時看;坤之複,把做秦漢隋唐交接時看,方解得環中意。
有天下者,善變之,則否為泰,未為既,姤為複,坤為幹矣。
書于虞夏,渾渾;商,灏灏;周,噩噩,氣象自是迥别,時世亦大不同。
堯不能無水患,舜不能無征苗,甘之誓
杜學左氏者,不信左氏而信公羊,以為弟子采摭獲麟後事以續夫子之經,孔門子夏一辭莫贊,他弟子必不若是謬妄,是則《春秋》之作止也,不可不辨。
《五伯》 五伯之稱有三。
杜預注左氏曰:“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
”趙岐釋孟子曰:“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
”荀子《王伯篇》曰:“齊桓、晉文、楚莊、吳阖闾、越勾踐。
”按《史記》,《楚世家》昆吾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左氏傳範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
”杜注殷末豕韋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于杜,為杜伯。
論三代時五伯,杜之說非遠而無據,謂之伯者,天子命之以長諸侯,如齊桓、晉文亦是周王命之為伯。
自霸之名立,則是以智力把持天下,争雄中國。
宋襄圖霸不成之君,盂之會楚人執之,釋之如戲嬰兒,是以不得志乎泓,何嘗可謂之霸?荀卿生于戰國,去五伯為甚近,其言似足信,考之于經,吳則黃池之會兩書于越入吳,卿之言近矣,而未盡也。
論春秋五伯,當以《史記》為證。
《史記》自東遷以前皆紀周事,東遷以後雜記諸侯,凡齊桓、晉文、秦穆、楚莊一一具載,所以見伯□與王室相為盛衰。
遷之言曰:“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
”蓋為書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張本,則宋襄之不列于五伯明矣。
及《吳世家》卻載夫差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則五霸合以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夫差為五【此有漢史可證,漢史注五伯有三表适成強于五伯,師古曰:伯讀曰霸,五伯謂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諸侯王表衰則五伯扶其弱,師古曰:此五伯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地理志春秋時五伯疊興,師古曰:此五伯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莊。
今以春秋始末考之,合以夫差與桓文穆莊為五】。
今考《春秋》,齊之霸以僖九年葵丘之會而盛,晉之霸以僖二十八年踐土之盟而盛,秦之霸以文三年焚舟之役而盛,楚之霸以宣十二年邲之戰而盛,吳之霸以哀十三年黃池之會而大。
故莊僖而後,政出齊晉,聖人書法自是一變;文宣以來,權在秦楚,聖人書法自是再變;吳自成七年伐郯始見于經,自是而後,聖人書法又三變矣。
蓋至于黃池之會而極,《春秋》所以以是終焉。
雖然,《春秋》經于文三年第書“秦人伐晉”,何嘗有一大盟會霸諸侯?誰謂《春秋》而與秦霸?邲之戰,晉師大敗,以夷狄而敗中國之師,此《春秋》之所深痛,誰謂《春秋》而與楚霸諸侯?泯泯制命在吳,吳之會莫盛于黃池,而其亡也,亦自黃池之會,誰謂《春秋》而與吳霸?秦、楚、吳皆夷也。
說《春秋》者,隻當論齊、晉二伯,不當言五伯。
賓媚人言四王之王,五霸之霸,孟子言五霸三王之罪人,是合三代時說。
夫子曰:“齊桓公正而不谲,晉文公谲而不正。
”此二句固是二伯斷案,然筆削之際,明示萬世法戒,略不少假于二伯。
葵丘、踐土例書曰“盟”,則盟誓豈仲尼之所取?而其罪又在于緻宰周公與召天王,當周不競,所賴扶持王室者二伯也。
小白不朝,重耳召狩,《春秋》又何望哉?誰謂《春秋》而與齊、晉?大抵《春秋》借事明義,有可以為人君之訓者,有可以為人臣的訓者,有為人父立法者,有為人子立法者,不明此義,區區計二伯之優劣,與謂《春秋》為五伯之刑書者,皆非深知《春秋》者也。
《易書詩春秋》 經者,載道之書,亦論世之書。
讀經者,不論其世,可乎?儀禮非完書,樂缺逸無傳,六典或疑為莽之事、歆之文,禮記又雜出漢儒之采綴。
且以易、書、詩、春秋言之。
子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此一句是易中總腦處。
幹、姤、坤、複、泰、否、既、未,陰陽回旋,民生與焉,這是世道大憂患。
伏羲先天一圖,勘破于倚伏之中,但未有文字寫出。
文王系彖辭,便思所以處天下之憂患,明夷又自處一身之憂患。
周公系爻辭,有吉兇、有悔吝,又一爻有一爻之憂患。
夫子十翼,觀變玩占,又是教人處憂患。
學者讀易,反身修德,思憂防患,于幹當恒易以知險,于坤當恒簡以知阻,幹之惕厲、亢悔,坤之堅冰、戰野,一一是處憂患,六十四卦皆當如此看。
盡觀六畫,默參人事,泰與既濟,把做堯舜禹湯文武成康時看;否與未濟,把做春秋戰國時看;幹之姤,把做晉與三十國與唐宋五代時看;坤之複,把做秦漢隋唐交接時看,方解得環中意。
有天下者,善變之,則否為泰,未為既,姤為複,坤為幹矣。
書于虞夏,渾渾;商,灏灏;周,噩噩,氣象自是迥别,時世亦大不同。
堯不能無水患,舜不能無征苗,甘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