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宋 黃仲元 撰
《春秋發題》
孔子曰:“文不在茲乎?”又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又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此夫子述六經之本義。
然自陳衛歸魯時年六十八矣,而《春秋》之修獨後諸經。
他經令弟子編集而後聖人為之裁正,《春秋》決聖人親筆削,故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春秋》之名,非夫子名之,亦非魯史名之。
古者事為春秋,意上古以來皆然,特其書不傳爾。
韓宣子所見周《春秋》也,以魯公紀元魯《春秋》也,夫子所修者是已,不然,則宣子所見平王以前之《春秋》,東遷以來魯無有矣。
總一歲上下而謂春秋,此亦天地間自然名字,當如此。
但既經聖人手,平心直記,言約事實,善惡自見,無非天理之自然。
說《春秋》者,于千百載之下,而欲逆推千百載聖人之心,又恐夫子當時之意或不如此,不若以夫子之言斷《春秋》,隻把《論語》一書便自好看。
《堯曰》曆叙堯舜禹湯武之傳,自謹權量而下,皆是王道繩墨,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是《春秋》張本。
《八佾》一篇多寓微意,而“不如諸夏之亡”一句,使人凜然。
齊晉谲正二字,與夫“如其仁,如其仁”之稱,“微管吾其”之歎,斷盡伯者功過。
至謂“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蓋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蓋三世希不失矣”,而《春秋》始中終備矣。
故有隐桓莊闵僖之《春秋》,有文宣成襄之《春秋》,有昭定哀之《春秋》。
自隐之元至僖之末,凡九十六年,而天下成乎伯主;自文之元至襄之末,凡八十五年,而天下成乎大夫;自昭之元至哀之末,凡六十一年,而天下成乎裔夷。
世道三變,《春秋》于是終焉。
大抵《春秋》一經,開卷純是亂世時事,王室之盛衰,諸侯之離合,裔夷之更代在焉;世家之始終,制度之沿革,禮樂之變更在焉;天人之應驗,氣數之轉移在焉。
此皆關于世變之大,《春秋》傷之。
竊嘗以天意觀《春秋》時,正如開賭場相似,齊并國多少,晉又并國多少,楚又并國多少,如魯、如鄭、如宋各有所并,恰如賭場中得大小采,到得卷盡時,并更未了,在這世界安得不亂?但當時小國介于大國,奔命不暇,猶足自維持數百年,此勢又如稻塍,各有界分約束,卒不能壞,不比後世如萬頃陂,要起卒起不得,一起遂洶湧,更沒奈何。
自周之東,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王室之亂凡四,猶綿延二十四君不絕如線,蓋自平王而下,皆庸君也,雖非大惡,而天下之為惡者皆得以肆其惡,故中間有許多争奪。
周之亡雖緩,而當時民生之害亦深。
又嘗以地氣觀《春秋》時,齊強而伯,其氣兆于山東,逮河則晉伯,宋暫一哄,又逾而西,穆公盛矣,而楚在荊湖南北之間,崛強久矣,而礙于齊晉,晉衰而楚伸矣,吳興于東南,吳興而齊楚二方有難,越繼起而吳歇,此亦非偶然者。
又嘗以人事觀《春秋》時,何異一傀儡棚,入《春秋》初,諸侯争哄,更無統屬,及伯者興,方有畏憚,齊桓與楚争一哄而散,晉文又與楚争,齊楚之争不久,晉楚之争甚長,然終至于和而後已,晉楚方已,吳又興矣,吳楚既一哄而散,越又一哄,魯于隐之世猶能令,齊桓之世始與齊抗,莊闵僖之世常事齊,僖之末至文宣常事晉,成襄昭兼事楚,定哀事吳,哀事越,哄則與之俱哄,和又與之俱和,可付一笑。
夫天運于上,先春後秋,未嘗一年錯缪,而地氣回轉,東趨而西,西趨而南,北之間又趨而東南矣,人又陸梁叫号其間,紛紛擾擾,靡所甯止,謂之何哉?故二百四十二年間,純乎剝者也,陰愈進,亂愈甚。
或猶曰:“《春秋》之極而有麟焉,可以觀性與天道矣。
”籲,緬哉!邈乎!邈乎!緬哉! 《春秋》為麟而起,止乎?為臣子而作乎?夫子不幸生乎王法不行,亂賊橫恣之世,筆削魯史之志久矣,然猶冀列國之君有能上告天子,下告方伯,以仗讨賊之義,至于齋沐之請不從,然後知天理民彜将盡泯滅,于是不得已修魯史,獲麟之事适值其年,又當其會,而公羊指為夫子作經之證。
漢儒假托谶緯,遂謂獲麟之後,得血【阙】書端門之命,使子夏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而成,始于春,成于秋。
杜氏亦承餘竅,因謂所感而起,所以為止。
然則當時若不獲麟,《春秋》可無作乎?孔子修《春秋》,但書獲麟,孟子正人心章明言臣子亂賊,孔子作《春秋》,後學不信孔孟而信漢儒,此邪說所以壞經也。
昔胡氏《春秋傳》成,朱晦庵曰:“直是夫子親出來說,方敢盡信。
”仆謂《春秋》為請讨陳恒而作,雖夫子再生,亦必曰然。
若夫《春秋》之終,适值衛辄來奔,聖人特筆一事于其末,此正夫子正名之義【讀《論語》二章自見】。
左氏去孔子之世為近,故傳《春秋》
”又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此夫子述六經之本義。
然自陳衛歸魯時年六十八矣,而《春秋》之修獨後諸經。
他經令弟子編集而後聖人為之裁正,《春秋》決聖人親筆削,故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春秋》之名,非夫子名之,亦非魯史名之。
古者事為春秋,意上古以來皆然,特其書不傳爾。
韓宣子所見周《春秋》也,以魯公紀元魯《春秋》也,夫子所修者是已,不然,則宣子所見平王以前之《春秋》,東遷以來魯無有矣。
總一歲上下而謂春秋,此亦天地間自然名字,當如此。
但既經聖人手,平心直記,言約事實,善惡自見,無非天理之自然。
說《春秋》者,于千百載之下,而欲逆推千百載聖人之心,又恐夫子當時之意或不如此,不若以夫子之言斷《春秋》,隻把《論語》一書便自好看。
《堯曰》曆叙堯舜禹湯武之傳,自謹權量而下,皆是王道繩墨,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是《春秋》張本。
《八佾》一篇多寓微意,而“不如諸夏之亡”一句,使人凜然。
齊晉谲正二字,與夫“如其仁,如其仁”之稱,“微管吾其”之歎,斷盡伯者功過。
至謂“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蓋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蓋三世希不失矣”,而《春秋》始中終備矣。
故有隐桓莊闵僖之《春秋》,有文宣成襄之《春秋》,有昭定哀之《春秋》。
自隐之元至僖之末,凡九十六年,而天下成乎伯主;自文之元至襄之末,凡八十五年,而天下成乎大夫;自昭之元至哀之末,凡六十一年,而天下成乎裔夷。
世道三變,《春秋》于是終焉。
大抵《春秋》一經,開卷純是亂世時事,王室之盛衰,諸侯之離合,裔夷之更代在焉;世家之始終,制度之沿革,禮樂之變更在焉;天人之應驗,氣數之轉移在焉。
此皆關于世變之大,《春秋》傷之。
竊嘗以天意觀《春秋》時,正如開賭場相似,齊并國多少,晉又并國多少,楚又并國多少,如魯、如鄭、如宋各有所并,恰如賭場中得大小采,到得卷盡時,并更未了,在這世界安得不亂?但當時小國介于大國,奔命不暇,猶足自維持數百年,此勢又如稻塍,各有界分約束,卒不能壞,不比後世如萬頃陂,要起卒起不得,一起遂洶湧,更沒奈何。
自周之東,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王室之亂凡四,猶綿延二十四君不絕如線,蓋自平王而下,皆庸君也,雖非大惡,而天下之為惡者皆得以肆其惡,故中間有許多争奪。
周之亡雖緩,而當時民生之害亦深。
又嘗以地氣觀《春秋》時,齊強而伯,其氣兆于山東,逮河則晉伯,宋暫一哄,又逾而西,穆公盛矣,而楚在荊湖南北之間,崛強久矣,而礙于齊晉,晉衰而楚伸矣,吳興于東南,吳興而齊楚二方有難,越繼起而吳歇,此亦非偶然者。
又嘗以人事觀《春秋》時,何異一傀儡棚,入《春秋》初,諸侯争哄,更無統屬,及伯者興,方有畏憚,齊桓與楚争一哄而散,晉文又與楚争,齊楚之争不久,晉楚之争甚長,然終至于和而後已,晉楚方已,吳又興矣,吳楚既一哄而散,越又一哄,魯于隐之世猶能令,齊桓之世始與齊抗,莊闵僖之世常事齊,僖之末至文宣常事晉,成襄昭兼事楚,定哀事吳,哀事越,哄則與之俱哄,和又與之俱和,可付一笑。
夫天運于上,先春後秋,未嘗一年錯缪,而地氣回轉,東趨而西,西趨而南,北之間又趨而東南矣,人又陸梁叫号其間,紛紛擾擾,靡所甯止,謂之何哉?故二百四十二年間,純乎剝者也,陰愈進,亂愈甚。
或猶曰:“《春秋》之極而有麟焉,可以觀性與天道矣。
”籲,緬哉!邈乎!邈乎!緬哉! 《春秋》為麟而起,止乎?為臣子而作乎?夫子不幸生乎王法不行,亂賊橫恣之世,筆削魯史之志久矣,然猶冀列國之君有能上告天子,下告方伯,以仗讨賊之義,至于齋沐之請不從,然後知天理民彜将盡泯滅,于是不得已修魯史,獲麟之事适值其年,又當其會,而公羊指為夫子作經之證。
漢儒假托谶緯,遂謂獲麟之後,得血【阙】書端門之命,使子夏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而成,始于春,成于秋。
杜氏亦承餘竅,因謂所感而起,所以為止。
然則當時若不獲麟,《春秋》可無作乎?孔子修《春秋》,但書獲麟,孟子正人心章明言臣子亂賊,孔子作《春秋》,後學不信孔孟而信漢儒,此邪說所以壞經也。
昔胡氏《春秋傳》成,朱晦庵曰:“直是夫子親出來說,方敢盡信。
”仆謂《春秋》為請讨陳恒而作,雖夫子再生,亦必曰然。
若夫《春秋》之終,适值衛辄來奔,聖人特筆一事于其末,此正夫子正名之義【讀《論語》二章自見】。
左氏去孔子之世為近,故傳《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