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五

關燈
幹上坤下,垂衣裳而治之義。

    ” 朱漢上曰:“十三卦皆取重卦之象,垂衣亦兩象。

    ” 陳樂軒曰:“書曰:‘予觀古人作服。

    ’則舜之所謂十二章者,自黃帝以來有之矣。

    ” 或曰:“十一卦皆止就一卦取象,獨乾坤合二卦言者,蓋假借乾坤十二爻作一象,以定上下之分,非是一幹一坤為兩卦。

    幹在上,六畫,古制衣六幅;坤在下,十二畫,裳分左右,古制裳十二幅。

    ” 荀爽九家集解《說卦》,幹為天章後有四,一為衣,坤後有八,一為裳。

    意中古及漢儒,亦有合乾坤作一象而觀者,後世諸儒析之。

    若析二卦作兩處看,是一個人着衣,一個人着裳,煞是礙理。

     愚謂此章義在變化,不在衣裳。

    十三卦為上下二篇之凡例,而乾坤又為十二卦之綱領。

    伏羲時,但有陰陽之畫,未有文字可傳,何有卦名邪?但既有此象,便有此理。

    聖人制器,不待見卦而後知象,而義自與象契。

    蓋者,疑之之辭,取諸乾坤者,蓋取其義,非取其象與名也。

    何謂取諸乾坤之義?為治之道,無他,通其變而已。

    曰:“通其變,使民不倦。

    ”者,上古風氣未開,民淳事簡,及其既開,人事疊變,日趨文明,聖人若不随時制作,以通其變,則人之視聽必倦。

    惟通其變,人事愈新,斯民亦改聽易視,樂于其中,而無厭倦矣。

    如下文舟楫、服乘、重門、擊柝、臼杵、弧矢,皆變通之象。

    夫生民日用之具,非一人一日之力,自無而有,自簡而詳,愈作愈備,雖聖人而不可知之神,實則猶造化神明之德,故民利用出入,而彼自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

    既不知所以然而然,則所作用皆得其宜也。

    易,一字句絕,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此九字三句絕。

    蓋易為道既變動不居,則不應更有窮時,但遇窮則知變爾。

    既變則自通,通謂行而無窒,久謂與天地相為長久。

    宜乎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此引大有卦上爻為證。

    如此,則三聖人者,垂拱于廟堂之上,而天下自治矣。

    若謂着一通衣裳,坐于人上,可能緻治,甚是無義。

    然則取諸乾坤者何?曰:幹極陽,坤極陰,是以乾坤至于六爻之極,必有用九、用六之文,所以明其變通、變神化。

    取諸乾坤,所以法其變,惟通故神,惟變故化,通變、神化不是兩事,但通其變,猶有些子着力,到神而化,便是效驗處。

    其字與而字,自有淺深在個裡。

    不倦與宜之四字亦然。

    這一節,上繼往古,下開方來,正是過【阙】處,黃帝、堯舜便是實用這易,所謂存乎其人是也。

     《易大象》 易更四聖,陽畫俱參,陰畫俱兩,伏羲易也;六十四卦彖辭,文王易也;三百八十四爻辭,周公易也;上下經、彖曰、大小象曰、系辭上下傳、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孔子易也。

    備矣。

    易有此理,便有此用,在聖人有聖人用,在賢人有賢人用。

    學易者須能用易,系辭下傳舉離至夬十三卦,無非聖人前民用之事,舉履至巽九卦,又無非聖人教人處憂患之事。

    易道甚大,百物不廢,政未易學,況用乎?學者學易、用易,當從何入?曰:先看大象。

    易有聖人之道四,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居則學易,動則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如此看。

    又看大象之辭,無一非理,無一非用,又未說到變占處。

    象者,像也,每卦有上下,故各取二象,曉得說卦八象,便曉得大象隻是八象合做将去。

    天象幹,地象坤,雷、山、澤于震、兌、艮皆然,水象坎,又為雲、為雨,火象離,又為日、為電,風象巽,又為木。

    夫子合二卦象,系以象曰,又俱以人事取卦義,此是教人用易,故六十四象曰,着六十四個以字,以之為言用也。

    言先王者七,言後者二,或專言大人,或專言上,其言君子者五十三,有以在上言者,有以在下言者,有通上下言者,皆體易道以為用,而最切學者己分上事。

     卦十有八,赤子之心,譬如蒙泉,從山下出,源頭一點活水,清清泠泠地,欲充之,須是果吾行,欲浚之,須是育吾德。

    又如升木,從地中生,竹萌土裡迸出,其進自然,雖尚小,在日長一日,不覺高大,揠之、助之,非順也,暴之、寒之,非積也。

    蒙象,看下字、出字,方看果字、育字;升象,看中字、生字,方看順字、積字。

    又看小字,育到果處方實,小處不着工夫,小何會高大?未也。

    尊德性,必自道問學中來,問學正要涵養,不要表襮,如風在天,天大、風小,風以小物,而蓄于大物之中,無形無迹,人孰見之,乃柔行巽入,于太虛之内,此學遜志、修乃來之義,故以懿文德,懿字心最小,德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