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再交幹而為離,則乾坤為父母,而離坎其子也。
天地既判,日便生焉,才有日則有月【月乃受日之光】,若非日月光照,天地都晦昧了,萬物何從而觀化哉?易書八卦取象曰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似專以一象言之,而說卦取義甚廣,于離言日,于坎言月,則離坎非獨象水火也。
離如何為日?外兩畫陽故明,内一畫陰故暗,日象。
坎如何為月?外兩畫陰故暗,内一畫陽故明,月象。
蓋陽根陰,陰根陽之義。
宿禽之法,于房曰日兔,于畢曰月烏。
房東方宿,日以兔言,陽根陰也;畢西方宿,月以烏言,陰根陽也。
兌即離傳坤母之體,坎承幹父之氣而生也。
大傳又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剛柔者,一晝一夜之象,陰陽之義配日月,縣象着明,莫大于日月,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夫子都是藏坎離說,時人不識凡例耳。
又曰:“天垂象,聖人象之。
”上象字是日月,下象字是易。
日之象圓,月之象盈虧,易之名所以象之。
又曰:“乾坤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乾坤即天地也,易即日月也。
若易不可見,則邵堯夫所謂閉物之時矣。
伏羲對待之卦,其方位則離東坎西,為日月出入之門;入用之卦,其方位則離南坎北,為陽明陰晦之地。
文王之卦,則上經三十卦,乾坤言其位之對,泰否言其氣之交,終之以坎離,則乾坤之用。
下經三十四卦,震巽艮兌俱言陰陽之交,而終之以既濟、未濟,又坎離之交不交也。
上經除乾坤、泰否、坎離六重卦外,下經除震巽、艮兌、既未六重卦外,中間上經八幹八坤,下經四幹四坤,其為乾坤也各十二。
上經六坎四離,下經八離六坎,其為離坎也各十二。
合上下經,震巽之為卦各十四,艮兌之為卦各十四,無非天地自然之數。
乾坤,天地也;坎離,日月也;震巽、艮兌,四時之序也。
坎離行乎震巽、艮兌四時之間,然後三百八十四爻備焉,故于歲之閏象之。
此易字所以日月取義,而坎離又有功于六卦也。
夫子贊易各有凡例,開卷即是乾卦,而于彖傳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此以日月往來言也。
于文言又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日月即坎離也。
至于離卦彖傳又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
”信乎日月不可一日無也。
離主日,坎主月,今于坎大象不言月,何哉?此又崇陽抑陰之意。
周公爻辭中孚六四曰:“月幾望。
”月不取盈而取其近于望,蓋防盛滿之極也。
中孚之四,巽卦之初,猶曰陰自坤來,故曰月。
小畜之上,乃巽卦之極,而亦言月幾望,此以變卦例言也。
陽變則陰,巽上九變則為坎之上,故亦言月。
明夷一卦,日入于地,則失其明,周公爻辭獨以五為箕子之明夷,夫子彖傳又曰:“文王以之。
”蓋論全卦體,則内文明,外柔順,以蒙大難,此文王事也;專論五爻,則内難而能正其志,惟箕子當之。
卦爻之義自不同也。
或曰:“說離坎必說乾坤,今舍坤而不言者何?”曰:“坤下卦上爻辭曰:‘六三,含章。
’文言曰:‘天地閉,賢人隐。
’坤純陰也,陰月象也。
下卦之上,陰極矣,月載魄矣,不含章乎?上卦之下,月未生明則晦之日也,天地其不閉乎?易不可為典要,讀易者拘文義則失矣。
”幹為六十四卦之首,回頭更看乾卦九三爻,下卦之上,日将夕矣,周公爻辭乃曰:“君子終日幹幹,夕惕若。
”着兩幹字,今日之日将往,明日之日又來,君子其可不自強不息乎?故夫子于易大象曰:“明兩作,離。
”正是幹幹之義。
吾輩各自悟入可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以氣言,道以理言。
形而上者謂之道,陰陽則形而下者也。
陰陽非道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
一陰一陽,猶言一出一入,明陰陽之疊運也。
惟疊運,故先言陰後言陽,是就靜處論起之謂。
兩字與謂之兩字不同,凡曰謂之者,其辭直;曰之謂者,其辭婉。
形而上者謂之道,此之字特語助也,言至理之妙,超出乎萬物之表,即此便喚做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字則指陰陽而言,言二氣之運,不離乎此理之實,即陰陽則可以言道。
正如幹陽坤陰,陽開陰合,阖戶便喚做坤,辟戶便喚做幹,所以曰:“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幹。
”至于幹始物而有象,則所以成象者幹,然指成象便為幹,則不可;坤成物而取法于幹,則所以效法者坤,然指效法便為坤,亦不可。
所以成象之謂幹,效法之謂坤。
吾觀陰陽變
天地既判,日便生焉,才有日則有月【月乃受日之光】,若非日月光照,天地都晦昧了,萬物何從而觀化哉?易書八卦取象曰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似專以一象言之,而說卦取義甚廣,于離言日,于坎言月,則離坎非獨象水火也。
離如何為日?外兩畫陽故明,内一畫陰故暗,日象。
坎如何為月?外兩畫陰故暗,内一畫陽故明,月象。
蓋陽根陰,陰根陽之義。
宿禽之法,于房曰日兔,于畢曰月烏。
房東方宿,日以兔言,陽根陰也;畢西方宿,月以烏言,陰根陽也。
兌即離傳坤母之體,坎承幹父之氣而生也。
大傳又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剛柔者,一晝一夜之象,陰陽之義配日月,縣象着明,莫大于日月,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夫子都是藏坎離說,時人不識凡例耳。
又曰:“天垂象,聖人象之。
”上象字是日月,下象字是易。
日之象圓,月之象盈虧,易之名所以象之。
又曰:“乾坤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乾坤即天地也,易即日月也。
若易不可見,則邵堯夫所謂閉物之時矣。
伏羲對待之卦,其方位則離東坎西,為日月出入之門;入用之卦,其方位則離南坎北,為陽明陰晦之地。
文王之卦,則上經三十卦,乾坤言其位之對,泰否言其氣之交,終之以坎離,則乾坤之用。
下經三十四卦,震巽艮兌俱言陰陽之交,而終之以既濟、未濟,又坎離之交不交也。
上經除乾坤、泰否、坎離六重卦外,下經除震巽、艮兌、既未六重卦外,中間上經八幹八坤,下經四幹四坤,其為乾坤也各十二。
上經六坎四離,下經八離六坎,其為離坎也各十二。
合上下經,震巽之為卦各十四,艮兌之為卦各十四,無非天地自然之數。
乾坤,天地也;坎離,日月也;震巽、艮兌,四時之序也。
坎離行乎震巽、艮兌四時之間,然後三百八十四爻備焉,故于歲之閏象之。
此易字所以日月取義,而坎離又有功于六卦也。
夫子贊易各有凡例,開卷即是乾卦,而于彖傳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此以日月往來言也。
于文言又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日月即坎離也。
至于離卦彖傳又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
”信乎日月不可一日無也。
離主日,坎主月,今于坎大象不言月,何哉?此又崇陽抑陰之意。
周公爻辭中孚六四曰:“月幾望。
”月不取盈而取其近于望,蓋防盛滿之極也。
中孚之四,巽卦之初,猶曰陰自坤來,故曰月。
小畜之上,乃巽卦之極,而亦言月幾望,此以變卦例言也。
陽變則陰,巽上九變則為坎之上,故亦言月。
明夷一卦,日入于地,則失其明,周公爻辭獨以五為箕子之明夷,夫子彖傳又曰:“文王以之。
”蓋論全卦體,則内文明,外柔順,以蒙大難,此文王事也;專論五爻,則内難而能正其志,惟箕子當之。
卦爻之義自不同也。
或曰:“說離坎必說乾坤,今舍坤而不言者何?”曰:“坤下卦上爻辭曰:‘六三,含章。
’文言曰:‘天地閉,賢人隐。
’坤純陰也,陰月象也。
下卦之上,陰極矣,月載魄矣,不含章乎?上卦之下,月未生明則晦之日也,天地其不閉乎?易不可為典要,讀易者拘文義則失矣。
”幹為六十四卦之首,回頭更看乾卦九三爻,下卦之上,日将夕矣,周公爻辭乃曰:“君子終日幹幹,夕惕若。
”着兩幹字,今日之日将往,明日之日又來,君子其可不自強不息乎?故夫子于易大象曰:“明兩作,離。
”正是幹幹之義。
吾輩各自悟入可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以氣言,道以理言。
形而上者謂之道,陰陽則形而下者也。
陰陽非道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
一陰一陽,猶言一出一入,明陰陽之疊運也。
惟疊運,故先言陰後言陽,是就靜處論起之謂。
兩字與謂之兩字不同,凡曰謂之者,其辭直;曰之謂者,其辭婉。
形而上者謂之道,此之字特語助也,言至理之妙,超出乎萬物之表,即此便喚做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字則指陰陽而言,言二氣之運,不離乎此理之實,即陰陽則可以言道。
正如幹陽坤陰,陽開陰合,阖戶便喚做坤,辟戶便喚做幹,所以曰:“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幹。
”至于幹始物而有象,則所以成象者幹,然指成象便為幹,則不可;坤成物而取法于幹,則所以效法者坤,然指效法便為坤,亦不可。
所以成象之謂幹,效法之謂坤。
吾觀陰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