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陽之自然。
詩存則樂存,故太師教六詩,鐘師奏九夏,籥章吹豳雅、頌,大射節以驺虞、狸首、車行合于肆夏、采齊,皆詩也。
樂不舞則不成,故以樂舞教國子,以弓矢舞诏諸侯,又教小舞,又诏臯舞,又有帗舞、羽舞、皇舞、人舞,皆所以均調其血氣,條暢其精神,涵養其心術也。
樂于祭為大,故天地、神祇、四望、先祖之祭,或薦或降,各有其序,一祭而奏一律,歌一同而舞一樂,而陰陽之聲有分有合,相繼者天之道,故于天神用之;相生者地之功,故于地祇用之;相合者人之情,故于人鬼用之。
其六變、八變、九變各以數起,而非有難易之别,其一變至六變所緻,蓋樂奏之有條理,特想其所緻之神必有先後也。
樂之器以精而寓于粗,樂之工由竅而入于妙,度之長短,數之多少,齊之輕重量之廣狹,又皆起于黃鐘之累黍,未可以形器視之也。
然中和者,禮樂之原,《樂記》以禮樂為中和之紀,《周官》亦何嘗舍中和言禮樂哉?樂導和也,而兼中言之,所謂陰陽剛柔、仁義靡不相備,然後可謂之樂,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豈不是和即中之用,中即和之體,何嘗分作兩項?大司徒曰:“防僞而教之中,防情而教之和。
”大宗伯曰:“陰德以中禮防之,陽德以和樂防之。
”即是此理。
鄭注以中為忠信之忠,便是不識中字體段。
但《樂記》于禮樂多對說,開了,如《大司樂》說“教”字、“道”字、“德”字,而樂德以中和為六德之先,便曉得體用一貫處。
籲!樂經雖亡,幸有此爾。
他經如《孝經》《語孟》《詩書》言樂處尚皆可考,唯吾夫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而所正者亦無傳矣。
惜夫惜夫!況夫子時,樂一僭于諸侯,再僭于大夫,三僭于陪臣,春秋安得而不修?春秋書樂隻三事耳:一初獻六羽,二壬午猶繹,三去樂卒事。
聖人斟酌輕重如權衡然,譏之不可勝譏,因其失禮之甚者而譏之,有制作之意,無制作之時,豈不又為吾夫子惜哉惜哉!雖然,樂之原立乎易,他日更仆言之。
《投壺記 射義記》 投壺與射屬賓禮,亦屬嘉禮。
射者,男子之事,故古者祈子帶弓韣,生子縣桑弧。
其成童也,教以射;其貢之也,試以射,則射非君子所可忽也。
然射有大射、有賓射、有燕射,士無大射而有燕射、賓射,庶人無賓射、燕射,特有主皮之射而已,此謂禮射。
大射之侯栖鹄,賓射之侯設正,燕射之侯畫獸以象正鹄。
鹄取名于鳱鵲,正取名于題肩,皆禽之捷黠難中者,故以中為隽。
其義則鹄者,直也;正者,正也。
直已正志,然後能中。
主皮者,無侯張獸皮而射之,主于獲也。
記曰:“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
”鄉飲酒亦燕也,燕以娛賓,故飾之以禮樂,于是有鄉射之禮,且以習容,且以觀藝。
禮不可無義,故明長幼之義焉。
投壺又射禮之細也,壺,飲器,亦所以樂賓,類于燕禮,以所飲之壺寓所投之矢,而制禮者因為之節文也。
庭之修廣,或不足以張侯置鹄;賓客之衆,或不足以備官比耦,然其容體比于禮,其節奏比于樂,志正體直,審固求中,所以觀德者,猶在此,古人所以不廢也。
投壺之籌曰矢,勝算則馬,贊其禮則以司射,實其算則以射中,弦其詩則以射節之《貍首》,鼓其節則以射鼓之半,而釋算、數算、勝飲不勝,皆與射禮相類。
其用鹿中者,投壺輕于射,故用中之下禮耳。
吾夫子射于矍相之圃,蓋先行鄉飲而後射也,觀者如堵牆,則尚有在門外者矣。
至于将射,則以司正為司馬,司正以治禮名,司馬以治兵名,燕禮事也;射,兵事也。
未旅,士猶可入而與射,故子路執弓延射【此為司射】,有入不入及去者,入者之詞,卒射,司馬反為司正,然後旅酬。
古者于旅也語,将旅,使二人舉觯于賓與大夫,射事畢,則衆賓皆在賓位,故公罔裘、序點舉觯,有去者、處者、存者之辭。
賓在門外,則司馬誓之,使惡者不入;賓在位,則舉觯而語者不複斥惡,但使善者處耳。
贲軍亡國,則不知君臣之義;與為人後,則不知父子之恩。
不知君臣之義,則不足以為君臣之鹄;不知父子之恩,則不足以為父子之鹄。
夫射者,各繹已之志以為之鹄者也,不能是者,固不足使之觀射矣。
幼壯者,自十年至于三十也;耆耋者,六十、七十也;旄期者,八十、九十至于百年也。
幼壯者孝弟,耆耋者好禮不從不流俗,修身以俟者,德有立矣;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德有成矣。
蓋士之立于世,無惡者寡,無惡者有之,有立者又寡,有立者有之,成德者又寡矣。
者,不疑詞也,衆之所辨,簡别賢不肖,人之所難言也,故以疑詞示之。
其去者、處者、尚有存者,蓋亦疑詞也。
射藝也,而可以分賢不肖者以此,故先王養人于無所事之時,使其習之而不憚煩,則不孫之行無自而作,而其用心也專,不之乎此,又之乎彼,久而安之,無往非禮,其不成德也乎? 投壺之禮雖殺于射,而主人奉矢三請,賓三辭而後許,拜受,拜送,般還以辟,有加于射者,不敢以禮殺而纾吾敬,此德所以修,交所以久也。
投壺用射之中,中以所志為中,故亦以中為善。
矢有本末,順投為入,本末之序正矣;左右拾投,賓主之義答矣;勝飲不勝,所以養不能也;多馬有慶,所以尚有藝也【執之謂算,以計多少為義;勝之謂馬,以勝敵為義】。
其取一勝者,不用之馬,而補勝黨未足之算,又所以成人之美,而無欲多上人之心,可見矣。
魯、薛之令,為年稚者戒也。
幠敖、偝立、逾言,恐怠慢而不恭,常爵與浮,皆罰爵也。
飲燕之間,易狎童子之心,易流,令之所以飾其敬,不令而責之敬,則近于暴,故令之而後罰。
賓黨為上,主黨為下【射禮亦然】,主黨在所投,賓黨在所敬也。
主人以仁接賓,則樂人、樂賓者也;使者及童子,事人者也,故屬主黨;司射,作人者也;庭長,正人者也;冠士,行禮者也;立者,觀禮者也,故屬賓黨;壺以授矢,緻樂者也,故主黨執之;中以盛算,取勝者也,故賓黨奉之。
貴賤、少長之别,使人樂而不淫,敬而不衰,誰謂投壺特末技與?合二章而觀,魯、薛之令,所以教小學也;裘、點之語,所以進大學也。
魯、薛之詞,詳略雖異,而皆欲其禮之謹;裘、點之誓,疏密雖異,而皆欲其德之成,又使反而求之,皆不怨勝己者,歸諸仁而已矣。
藝雲乎哉?世下俗偷,執射者或以為笑,投壺者反以為戲,此豈善習于禮者?古人一物各有精義,習禮不首其義,未知可乎?不也。
按大戴禮有《投壺篇》,小戴掇而用之,有些異同。
如哨壺,大戴作峭字,是。
大戴無薛令弟子之詞及鼓節,卻載《貍首》詩,與《射義》所載詩八句外,更有數句。
射禮,天子奏《驺虞》,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而投壺特奏《貍首》者,蓋取其樂會時也。
大戴之言投壺,則曰:“嗟爾不甯侯,為爾不朝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強飲強食,贻爾曾孫諸侯百福。
”其言與諸侯射禮相類,則小戴所記特大夫士之禮而已。
詩存則樂存,故太師教六詩,鐘師奏九夏,籥章吹豳雅、頌,大射節以驺虞、狸首、車行合于肆夏、采齊,皆詩也。
樂不舞則不成,故以樂舞教國子,以弓矢舞诏諸侯,又教小舞,又诏臯舞,又有帗舞、羽舞、皇舞、人舞,皆所以均調其血氣,條暢其精神,涵養其心術也。
樂于祭為大,故天地、神祇、四望、先祖之祭,或薦或降,各有其序,一祭而奏一律,歌一同而舞一樂,而陰陽之聲有分有合,相繼者天之道,故于天神用之;相生者地之功,故于地祇用之;相合者人之情,故于人鬼用之。
其六變、八變、九變各以數起,而非有難易之别,其一變至六變所緻,蓋樂奏之有條理,特想其所緻之神必有先後也。
樂之器以精而寓于粗,樂之工由竅而入于妙,度之長短,數之多少,齊之輕重量之廣狹,又皆起于黃鐘之累黍,未可以形器視之也。
然中和者,禮樂之原,《樂記》以禮樂為中和之紀,《周官》亦何嘗舍中和言禮樂哉?樂導和也,而兼中言之,所謂陰陽剛柔、仁義靡不相備,然後可謂之樂,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豈不是和即中之用,中即和之體,何嘗分作兩項?大司徒曰:“防僞而教之中,防情而教之和。
”大宗伯曰:“陰德以中禮防之,陽德以和樂防之。
”即是此理。
鄭注以中為忠信之忠,便是不識中字體段。
但《樂記》于禮樂多對說,開了,如《大司樂》說“教”字、“道”字、“德”字,而樂德以中和為六德之先,便曉得體用一貫處。
籲!樂經雖亡,幸有此爾。
他經如《孝經》《語孟》《詩書》言樂處尚皆可考,唯吾夫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而所正者亦無傳矣。
惜夫惜夫!況夫子時,樂一僭于諸侯,再僭于大夫,三僭于陪臣,春秋安得而不修?春秋書樂隻三事耳:一初獻六羽,二壬午猶繹,三去樂卒事。
聖人斟酌輕重如權衡然,譏之不可勝譏,因其失禮之甚者而譏之,有制作之意,無制作之時,豈不又為吾夫子惜哉惜哉!雖然,樂之原立乎易,他日更仆言之。
《投壺記 射義記》 投壺與射屬賓禮,亦屬嘉禮。
射者,男子之事,故古者祈子帶弓韣,生子縣桑弧。
其成童也,教以射;其貢之也,試以射,則射非君子所可忽也。
然射有大射、有賓射、有燕射,士無大射而有燕射、賓射,庶人無賓射、燕射,特有主皮之射而已,此謂禮射。
大射之侯栖鹄,賓射之侯設正,燕射之侯畫獸以象正鹄。
鹄取名于鳱鵲,正取名于題肩,皆禽之捷黠難中者,故以中為隽。
其義則鹄者,直也;正者,正也。
直已正志,然後能中。
主皮者,無侯張獸皮而射之,主于獲也。
記曰:“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
”鄉飲酒亦燕也,燕以娛賓,故飾之以禮樂,于是有鄉射之禮,且以習容,且以觀藝。
禮不可無義,故明長幼之義焉。
投壺又射禮之細也,壺,飲器,亦所以樂賓,類于燕禮,以所飲之壺寓所投之矢,而制禮者因為之節文也。
庭之修廣,或不足以張侯置鹄;賓客之衆,或不足以備官比耦,然其容體比于禮,其節奏比于樂,志正體直,審固求中,所以觀德者,猶在此,古人所以不廢也。
投壺之籌曰矢,勝算則馬,贊其禮則以司射,實其算則以射中,弦其詩則以射節之《貍首》,鼓其節則以射鼓之半,而釋算、數算、勝飲不勝,皆與射禮相類。
其用鹿中者,投壺輕于射,故用中之下禮耳。
吾夫子射于矍相之圃,蓋先行鄉飲而後射也,觀者如堵牆,則尚有在門外者矣。
至于将射,則以司正為司馬,司正以治禮名,司馬以治兵名,燕禮事也;射,兵事也。
未旅,士猶可入而與射,故子路執弓延射【此為司射】,有入不入及去者,入者之詞,卒射,司馬反為司正,然後旅酬。
古者于旅也語,将旅,使二人舉觯于賓與大夫,射事畢,則衆賓皆在賓位,故公罔裘、序點舉觯,有去者、處者、存者之辭。
賓在門外,則司馬誓之,使惡者不入;賓在位,則舉觯而語者不複斥惡,但使善者處耳。
贲軍亡國,則不知君臣之義;與為人後,則不知父子之恩。
不知君臣之義,則不足以為君臣之鹄;不知父子之恩,則不足以為父子之鹄。
夫射者,各繹已之志以為之鹄者也,不能是者,固不足使之觀射矣。
幼壯者,自十年至于三十也;耆耋者,六十、七十也;旄期者,八十、九十至于百年也。
幼壯者孝弟,耆耋者好禮不從不流俗,修身以俟者,德有立矣;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德有成矣。
蓋士之立于世,無惡者寡,無惡者有之,有立者又寡,有立者有之,成德者又寡矣。
者,不疑詞也,衆之所辨,簡别賢不肖,人之所難言也,故以疑詞示之。
其去者、處者、尚有存者,蓋亦疑詞也。
射藝也,而可以分賢不肖者以此,故先王養人于無所事之時,使其習之而不憚煩,則不孫之行無自而作,而其用心也專,不之乎此,又之乎彼,久而安之,無往非禮,其不成德也乎? 投壺之禮雖殺于射,而主人奉矢三請,賓三辭而後許,拜受,拜送,般還以辟,有加于射者,不敢以禮殺而纾吾敬,此德所以修,交所以久也。
投壺用射之中,中以所志為中,故亦以中為善。
矢有本末,順投為入,本末之序正矣;左右拾投,賓主之義答矣;勝飲不勝,所以養不能也;多馬有慶,所以尚有藝也【執之謂算,以計多少為義;勝之謂馬,以勝敵為義】。
其取一勝者,不用之馬,而補勝黨未足之算,又所以成人之美,而無欲多上人之心,可見矣。
魯、薛之令,為年稚者戒也。
幠敖、偝立、逾言,恐怠慢而不恭,常爵與浮,皆罰爵也。
飲燕之間,易狎童子之心,易流,令之所以飾其敬,不令而責之敬,則近于暴,故令之而後罰。
賓黨為上,主黨為下【射禮亦然】,主黨在所投,賓黨在所敬也。
主人以仁接賓,則樂人、樂賓者也;使者及童子,事人者也,故屬主黨;司射,作人者也;庭長,正人者也;冠士,行禮者也;立者,觀禮者也,故屬賓黨;壺以授矢,緻樂者也,故主黨執之;中以盛算,取勝者也,故賓黨奉之。
貴賤、少長之别,使人樂而不淫,敬而不衰,誰謂投壺特末技與?合二章而觀,魯、薛之令,所以教小學也;裘、點之語,所以進大學也。
魯、薛之詞,詳略雖異,而皆欲其禮之謹;裘、點之誓,疏密雖異,而皆欲其德之成,又使反而求之,皆不怨勝己者,歸諸仁而已矣。
藝雲乎哉?世下俗偷,執射者或以為笑,投壺者反以為戲,此豈善習于禮者?古人一物各有精義,習禮不首其義,未知可乎?不也。
按大戴禮有《投壺篇》,小戴掇而用之,有些異同。
如哨壺,大戴作峭字,是。
大戴無薛令弟子之詞及鼓節,卻載《貍首》詩,與《射義》所載詩八句外,更有數句。
射禮,天子奏《驺虞》,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而投壺特奏《貍首》者,蓋取其樂會時也。
大戴之言投壺,則曰:“嗟爾不甯侯,為爾不朝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強飲強食,贻爾曾孫諸侯百福。
”其言與諸侯射禮相類,則小戴所記特大夫士之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