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過于仁,半途而廢不及于勇,依中庸則無過,不悔則無不及矣。
“君子之道費而隐”章,又是第二起頭,至武王、周公達孝,凡八章,中散為萬事者也,實明道不可離之意。
費者,率性之道用,無适而不在;隐者,天命之性體,至微而難見。
夫婦之可知、可能者費,聖人之不知、不能者亦費,天地大猶有憾者亦費,所以然者至隐存焉。
故舉詩極言天地上下流動充滿之妙,然都從戒懼、謹獨處做來,所以觸處洞然,有此實見、實樂。
下數章大抵推明其用之費而已。
十三章道不遠人,即不可離也,下三節皆不遠人以為道之事。
以衆人望人,則道在人;以愛己之心愛人,則道在己;以責人之心責己,則人己一道也。
此章人己不同,而其道同。
下章時、位不同,其道亦同。
舜、禹之不與,顔子之不改,夫子之欲居九夷,周公之赤舄幾幾,是已。
“君子之道行遠自迩,升高自卑”,又包下文妻子、鬼神及舜、文武、周公之事。
妻子、兄弟,道之至迩、至卑者也;鬼神、造化之迹,曆代帝王之事,道之至高、至遠者也。
然盡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
下學人事,即上達天理,此又演繹修道之教。
雖然,費之外,豈複有所謂隐者哉? “哀公問政”又是第三起頭,至末章複合為一理者也。
上結費隐之緒,下起誠道之端。
一章大意,重在誠字,修身即九經之首事,親即下文之親親,曰尊賢,曰取人,曰知人,即下文之尊賢,達道五,又應上文夫婦、兄弟、君子之道四,達德三,又應上文舜與顔回、子路。
上言和者,達道總言事物通行之理,此又于事物中掇其大者言之。
達德者,天地之性,三知、三行者,氣質之性,故說天命之性,又說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說達德,又說知行,此學問變化氣質之性而複天地之性者也。
豎看,三知皆知,三行皆仁,至于成功者皆勇;橫看,生而安者,知之事,學而利者,仁之事,困而勉者,勇之事。
修身以下九經之目,道立以下九經之效,齋明盛服以下九經之事,事豫則立數語,又引下文在位不獲乎上,達道、達德通上下說,九經說在上者獲上,信友說在下者,三段極言其費,而兩以行之者一結之,一以誠身結之,又以起下文言誠之義。
誠包費隐,兼小大,又一總腦處,然自有聖人、君子之别,一是天,一是人,中間又各包知、仁、勇,不勉者安行之仁,不思者生知之知,從容中道者,其勇無迹,擇善而學問思辨者,學知之知,固執而笃行者,利行之仁,五弗措者,困知勉行之勇。
知是知底事,仁是行底事,勇隻是個知行做得徹頭徹尾。
然必曰誠者何?天命者,誠之源;性者,誠之體;道者,誠之用;中和者,體之所以立,用之所以行,所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平常而不可易者,皆實理之異名。
夫婦之知行,鬼神之體物,帝王之盡倫制者,皆實理之無不在,豈獨三德、九經而已哉? 以下諸章反複誠者、誠之之義,而貫命性、道教、中和、費隐之妙。
天命之性,誠明之性非二也;修道之教,明誠之教亦非二也。
此一章又下諸章總腦,誠而明,故先言不勉,後言不思;明而誠,故先言擇善,後言固執。
能盡其性章,誠者之誠,仁之屬,可以前知章,誠者之明,知之屬,至誠無息章,極其功效證驗之著,至于純亦不已,亦聖人自然之勇,誠之至,明之盡矣。
贊仲尼章,乃即夫子之能盡誠明者以實之,大德者,天命之全體,不戒謹而大本自立,小德者,率性之大用,不謹獨而達道自行。
至聖章,緻和者也;至誠章,緻中者也;此一套皆天道之誠。
緻曲乃言誠之者之自明而入,猶知皆擴而充之之意,誠之者之知也;誠者自成章,着重在誠之為貴,正與上文誠之二字相應,成己、成物,誠之者之仁也;聖人之道章,言尊德性、道問學,與上文擇善、固執是一仁一知之事,行先、知後,以入德為序也;不驕、不倍,各以所處之時位言,下二章因而詳之耳。
末章又自下學立心之始言之,衣錦尚絅,此是鞭辟近裡,切實為己,知遠之近,三句引帶謹獨、戒懼二意,人所不見,謹獨之事,自此緻和,則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可至于聖,不動、不言、不睹、不聞之事,自此緻中,則立大本,贊化育,可至于誠,不賞而勸,不怒而威,此誠之者之動則變也;民莫不信,民莫不說,此誠者之動則變也;笃恭天下平,此誠之者之變則化也;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此誠之者之變則化也;節節與上文相應,至于不顯之妙,則明誠之極功,而勇之迹泯,所謂成功則一,自人而入于天矣。
下文三引詩,隻用一兩句輕輕接過,大意形容不顯之德,必若天無聲臭,方始打貼得不顯氣象,故以至矣二字結之。
看三大節了,又須合看,性體也,萬殊所以一本,道用也,一本所以萬殊,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故曰大本,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達道。
言中庸,則體用一;言費隐,則體用二;道不遠人以下,則因費以明隐,
“君子之道費而隐”章,又是第二起頭,至武王、周公達孝,凡八章,中散為萬事者也,實明道不可離之意。
費者,率性之道用,無适而不在;隐者,天命之性體,至微而難見。
夫婦之可知、可能者費,聖人之不知、不能者亦費,天地大猶有憾者亦費,所以然者至隐存焉。
故舉詩極言天地上下流動充滿之妙,然都從戒懼、謹獨處做來,所以觸處洞然,有此實見、實樂。
下數章大抵推明其用之費而已。
十三章道不遠人,即不可離也,下三節皆不遠人以為道之事。
以衆人望人,則道在人;以愛己之心愛人,則道在己;以責人之心責己,則人己一道也。
此章人己不同,而其道同。
下章時、位不同,其道亦同。
舜、禹之不與,顔子之不改,夫子之欲居九夷,周公之赤舄幾幾,是已。
“君子之道行遠自迩,升高自卑”,又包下文妻子、鬼神及舜、文武、周公之事。
妻子、兄弟,道之至迩、至卑者也;鬼神、造化之迹,曆代帝王之事,道之至高、至遠者也。
然盡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
下學人事,即上達天理,此又演繹修道之教。
雖然,費之外,豈複有所謂隐者哉? “哀公問政”又是第三起頭,至末章複合為一理者也。
上結費隐之緒,下起誠道之端。
一章大意,重在誠字,修身即九經之首事,親即下文之親親,曰尊賢,曰取人,曰知人,即下文之尊賢,達道五,又應上文夫婦、兄弟、君子之道四,達德三,又應上文舜與顔回、子路。
上言和者,達道總言事物通行之理,此又于事物中掇其大者言之。
達德者,天地之性,三知、三行者,氣質之性,故說天命之性,又說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說達德,又說知行,此學問變化氣質之性而複天地之性者也。
豎看,三知皆知,三行皆仁,至于成功者皆勇;橫看,生而安者,知之事,學而利者,仁之事,困而勉者,勇之事。
修身以下九經之目,道立以下九經之效,齋明盛服以下九經之事,事豫則立數語,又引下文在位不獲乎上,達道、達德通上下說,九經說在上者獲上,信友說在下者,三段極言其費,而兩以行之者一結之,一以誠身結之,又以起下文言誠之義。
誠包費隐,兼小大,又一總腦處,然自有聖人、君子之别,一是天,一是人,中間又各包知、仁、勇,不勉者安行之仁,不思者生知之知,從容中道者,其勇無迹,擇善而學問思辨者,學知之知,固執而笃行者,利行之仁,五弗措者,困知勉行之勇。
知是知底事,仁是行底事,勇隻是個知行做得徹頭徹尾。
然必曰誠者何?天命者,誠之源;性者,誠之體;道者,誠之用;中和者,體之所以立,用之所以行,所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平常而不可易者,皆實理之異名。
夫婦之知行,鬼神之體物,帝王之盡倫制者,皆實理之無不在,豈獨三德、九經而已哉? 以下諸章反複誠者、誠之之義,而貫命性、道教、中和、費隐之妙。
天命之性,誠明之性非二也;修道之教,明誠之教亦非二也。
此一章又下諸章總腦,誠而明,故先言不勉,後言不思;明而誠,故先言擇善,後言固執。
能盡其性章,誠者之誠,仁之屬,可以前知章,誠者之明,知之屬,至誠無息章,極其功效證驗之著,至于純亦不已,亦聖人自然之勇,誠之至,明之盡矣。
贊仲尼章,乃即夫子之能盡誠明者以實之,大德者,天命之全體,不戒謹而大本自立,小德者,率性之大用,不謹獨而達道自行。
至聖章,緻和者也;至誠章,緻中者也;此一套皆天道之誠。
緻曲乃言誠之者之自明而入,猶知皆擴而充之之意,誠之者之知也;誠者自成章,着重在誠之為貴,正與上文誠之二字相應,成己、成物,誠之者之仁也;聖人之道章,言尊德性、道問學,與上文擇善、固執是一仁一知之事,行先、知後,以入德為序也;不驕、不倍,各以所處之時位言,下二章因而詳之耳。
末章又自下學立心之始言之,衣錦尚絅,此是鞭辟近裡,切實為己,知遠之近,三句引帶謹獨、戒懼二意,人所不見,謹獨之事,自此緻和,則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可至于聖,不動、不言、不睹、不聞之事,自此緻中,則立大本,贊化育,可至于誠,不賞而勸,不怒而威,此誠之者之動則變也;民莫不信,民莫不說,此誠者之動則變也;笃恭天下平,此誠之者之變則化也;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此誠之者之變則化也;節節與上文相應,至于不顯之妙,則明誠之極功,而勇之迹泯,所謂成功則一,自人而入于天矣。
下文三引詩,隻用一兩句輕輕接過,大意形容不顯之德,必若天無聲臭,方始打貼得不顯氣象,故以至矣二字結之。
看三大節了,又須合看,性體也,萬殊所以一本,道用也,一本所以萬殊,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故曰大本,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達道。
言中庸,則體用一;言費隐,則體用二;道不遠人以下,則因費以明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