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軍之法。
推之于遂,六遂如鄉;準之于都鄙,都鄙如遂;井邑丘甸與遂人溝洫相包,是畿内皆井而用助,其地皆井,則其軍皆家一人,安有鄉遂都鄙之異?司徒之比闾族黨,指六鄉之地而言,出軍之總數,司馬之五兩軍師,合王畿而言,調發之數,鄉遂各七萬五千家,家出一人,各七萬五千人,而為六軍之正副,此鄉遂居民之實地。
家稍縣都雖裂為公卿大夫之采邑,其地則皆統于鄉遂,其兵則皆調于天子。
小司徒之丘乘縣都,是都統于鄉遂人之為鄙為縣,是鄙統于遂,鄉遂都鄙各家一人為正卒,使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以自衛其生計而已,或有調發,則合畿内惟起司馬之六軍,所以壯國勢而休民力也。
夫以王畿九百萬夫之地,而調發止七萬五千人,其重用民力如此,疏家謂出軍之法,先六鄉賦,不止出六遂賦,猶不止征兵于公邑采地,不止乃征兵于諸侯,此殆漢唐勞民召釁之事,周公之法有是哉?有是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章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章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章 “堯曰:咨爾舜”章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章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章 “禹惡旨酒而好善言”章 “王者之迹熄而詩亡”章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章 “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餘歲”章 天下未有無理之用,亦未有無用之理。
語孟兩書,雖門人記當時師弟問答之言,然句句是理,字字是用。
孔孟憂世,正要用世,然制于時命,卒不見用,而用之之志,即在泰伯篇末、堯曰篇端“文不在茲”之歎,可以知吾夫子之志矣。
正人心,承三聖,離婁四章,曆叙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傳;盡心,見知聞知之論,可以知吾孟子之志矣。
舜禹雖有天下,于己略無一毫關涉,堯雖如天,不可以形容,而可見者,事業與禮樂法度而已。
五人、九人者,臣也,雖然,必如五人、九人者,而後謂之人。
唐虞交禅之際,惟周為盛,周之所以為至德者,天命未絕,人心未離,周猶事殷,此豈有與天下之心?惟禹亦然,吾無間一語,尚何得而議之哉?後死者而與斯文,夫子之自任何如哉?一言之不足,而又再言之,堯咨舜命,揖遜之盛也,湯武征伐,亦喜其應天順人之舉,謹權量,審法度以下,此則吾夫子用世之規也。
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孔子成春秋,而孟子之距楊墨,敢與之等,舜性之者,禹以下身之者,兼三王,施四事,周公事也;尊周,折桓文,孔子事也;乃曰:予未得為孔子徒,轲何嘗道及霸者哉?見知聞知,前此無人說破,然而無有乎爾,雖不敢自附于見知者之列,則亦無有乎爾,猶有望聞知者之有其人。
聖賢之生也不數,道統之傳也不偶。
孔子之道至孟子而始尊,然亦至孟子而始孤立,戰國與春秋不同時,異端恣行,與孔子時不同,文武周公之澤雖未遠,而萬章、公孫醜之徒,大不及顔、曾諸子,則傳道之責,較孔子為尤難,孔子不得為堯舜,為文武周公,孟子又不得為孔子之徒,一聖一賢,生不并世,皆無用處,良可歎矣。
道不用則必傳,無聖人烏乎傳?孔子之傳,猶有曾伋、孟之傳者誰與?同時如荀卿,所學所見,回别不到孟子地位,曆漢晉隋唐,其間僅有一董仲舒,識得大意,揚子号為尊信孟子,然本領差錯,他何足觀?王仲淹亦為有志斯道者,然所學殊無着裡靠實工夫,而所言僅影響于形聲之末,韓退之原道之作,頗知源委,然趨向所在,亦未免文章之好利祿之求,若數子者,隻是能言傳道,而未知所以為道之傳,傳且爾,用安在?雖然,斯道之絕續,天也,亦人也,百十年間,常有一個人出而宗主之,則斯道氣脈常有生意,少有間缺,後人擔當尤為難難,所謂宗主之者,要必如孟子,嚴義利之辨,審王霸之途,明吾道異端之界限,而後可以扶道統,否則,下為荀揚,高則不過韓退之耳,此等擔當,亦須剛毅方有力,孟子直是剛毅,所以扶植得起,下之世,純是功利,傥其間有一好修之士,則私議橫生,身為儒者,亦有時而避道學之名,此是大病痛處,全在吾黨同心葉力,方主張得,登斯堂也,前修往矣,傳之者在諸君子,用之者亦在諸君子,使後進而亦得與于斯文,仆也何幸!
推之于遂,六遂如鄉;準之于都鄙,都鄙如遂;井邑丘甸與遂人溝洫相包,是畿内皆井而用助,其地皆井,則其軍皆家一人,安有鄉遂都鄙之異?司徒之比闾族黨,指六鄉之地而言,出軍之總數,司馬之五兩軍師,合王畿而言,調發之數,鄉遂各七萬五千家,家出一人,各七萬五千人,而為六軍之正副,此鄉遂居民之實地。
家稍縣都雖裂為公卿大夫之采邑,其地則皆統于鄉遂,其兵則皆調于天子。
小司徒之丘乘縣都,是都統于鄉遂人之為鄙為縣,是鄙統于遂,鄉遂都鄙各家一人為正卒,使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以自衛其生計而已,或有調發,則合畿内惟起司馬之六軍,所以壯國勢而休民力也。
夫以王畿九百萬夫之地,而調發止七萬五千人,其重用民力如此,疏家謂出軍之法,先六鄉賦,不止出六遂賦,猶不止征兵于公邑采地,不止乃征兵于諸侯,此殆漢唐勞民召釁之事,周公之法有是哉?有是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章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章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章 “堯曰:咨爾舜”章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章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章 “禹惡旨酒而好善言”章 “王者之迹熄而詩亡”章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章 “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餘歲”章 天下未有無理之用,亦未有無用之理。
語孟兩書,雖門人記當時師弟問答之言,然句句是理,字字是用。
孔孟憂世,正要用世,然制于時命,卒不見用,而用之之志,即在泰伯篇末、堯曰篇端“文不在茲”之歎,可以知吾夫子之志矣。
正人心,承三聖,離婁四章,曆叙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傳;盡心,見知聞知之論,可以知吾孟子之志矣。
舜禹雖有天下,于己略無一毫關涉,堯雖如天,不可以形容,而可見者,事業與禮樂法度而已。
五人、九人者,臣也,雖然,必如五人、九人者,而後謂之人。
唐虞交禅之際,惟周為盛,周之所以為至德者,天命未絕,人心未離,周猶事殷,此豈有與天下之心?惟禹亦然,吾無間一語,尚何得而議之哉?後死者而與斯文,夫子之自任何如哉?一言之不足,而又再言之,堯咨舜命,揖遜之盛也,湯武征伐,亦喜其應天順人之舉,謹權量,審法度以下,此則吾夫子用世之規也。
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孔子成春秋,而孟子之距楊墨,敢與之等,舜性之者,禹以下身之者,兼三王,施四事,周公事也;尊周,折桓文,孔子事也;乃曰:予未得為孔子徒,轲何嘗道及霸者哉?見知聞知,前此無人說破,然而無有乎爾,雖不敢自附于見知者之列,則亦無有乎爾,猶有望聞知者之有其人。
聖賢之生也不數,道統之傳也不偶。
孔子之道至孟子而始尊,然亦至孟子而始孤立,戰國與春秋不同時,異端恣行,與孔子時不同,文武周公之澤雖未遠,而萬章、公孫醜之徒,大不及顔、曾諸子,則傳道之責,較孔子為尤難,孔子不得為堯舜,為文武周公,孟子又不得為孔子之徒,一聖一賢,生不并世,皆無用處,良可歎矣。
道不用則必傳,無聖人烏乎傳?孔子之傳,猶有曾伋、孟之傳者誰與?同時如荀卿,所學所見,回别不到孟子地位,曆漢晉隋唐,其間僅有一董仲舒,識得大意,揚子号為尊信孟子,然本領差錯,他何足觀?王仲淹亦為有志斯道者,然所學殊無着裡靠實工夫,而所言僅影響于形聲之末,韓退之原道之作,頗知源委,然趨向所在,亦未免文章之好利祿之求,若數子者,隻是能言傳道,而未知所以為道之傳,傳且爾,用安在?雖然,斯道之絕續,天也,亦人也,百十年間,常有一個人出而宗主之,則斯道氣脈常有生意,少有間缺,後人擔當尤為難難,所謂宗主之者,要必如孟子,嚴義利之辨,審王霸之途,明吾道異端之界限,而後可以扶道統,否則,下為荀揚,高則不過韓退之耳,此等擔當,亦須剛毅方有力,孟子直是剛毅,所以扶植得起,下之世,純是功利,傥其間有一好修之士,則私議橫生,身為儒者,亦有時而避道學之名,此是大病痛處,全在吾黨同心葉力,方主張得,登斯堂也,前修往矣,傳之者在諸君子,用之者亦在諸君子,使後進而亦得與于斯文,仆也何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