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褒衣巍冠,仆仆亟拜,瞻之在前,其颡有泚。
“仁義禮智之端”章、“仁義禮智樂之實”章 此二章,七篇大總腦處。
前章重在“仁”字上,卻包“義”“禮”“智”說,後章對說“仁義”,卻和“知”“禮”“樂”說。
前章重在“端”字與“知皆擴而充之”一句,不說“端”字,則說“充”字不來,後章重在“實”字與“知斯二者弗去”一句,不說“實”字,則說“生”字不來,文字各有血脈,二章都指良心真切處說,這便是信實,隻是“信”字。
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上面“人”字總說天下之人,下面“人”字單指個人說,如下文所謂“孺子”便是人,不忍是此心割舍不得,隻是下文“恻隐之心”。
所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五句,此心人人有之,先王亦有之,但人不能充,聖人便能充之,百篇之書,南雅之詩,六典之禮,都是不忍人之政,以政發心,心心相感,不言自化,宜如運掌之易,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六句,又再提起說,要見本心之真,當乍見時,此豈有所安排造作而怵惕恻隐自不知從何而生,使内交,使要譽,使惡其聲而然,則僞矣,故着三個“非”字。
由是觀之,以下九句,“是”字指“孺子入井”一事說耳,因論“恻隐”便引個“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出來,“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八個字,一字一義,都指人己相形說,卻就事事反處看出正道理來,無此心則俱為非人,言其必有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以下八句,須曉得不是“仁義禮智”,隻是“仁義禮智之端”,“仁義禮智”性也,“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情也,“性情”字俱從心,性是心之靜,情是心之動,心統性情者也,端是情之發見處,注謂端首也,疏謂端本也,朱文公以為緒也,如缫絲然,先尋其緒,則千絲萬絲續續而上,因情之可見而後知性之不可得而見者,皆自然而然者也,名自外立,理由中出,非是使人學為“仁義禮智”也。
所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以下六句,“人”字應上面“人”字,“有”字應上面“無”字,又以“四體”而證“四端”之必有也,自謂不能者,是指人說,謂其君不能者,是應上面“先王”說,先王之政,念念不忍,事事不忍,後之為臣者,獨不能引其君志于仁乎?所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七句,又再拈起說,凡字才謂人,皆是我字是人人之所謂我,我字與上自字對,皆字與上凡字對,知字又與上能字對,始患其不知,知患其不能擴充,故末梢歸重在“知”字,知須是在人體認得個本心形見處,充字又重知字了,知不能充,是隻見得便住,息火之明,遏泉之行,此将誰咎,始隻是上面“端”字,充得去者,足以保四海,便是說先王之政,不能充者,不足以事父母,便說人之自賊者,充是塞乎天地之間,皆此仁也,自然擴了,更不消再說擴字,這便是“人能弘道”底道理,保四海者,滿腔子純是天理,不足事父母者,滿腔子純是人欲,此之謂失其本心,故七篇教人體認良心善性。
後章專就事親從兄上說,較切近緊要在“實”字。
人身之初,有父兄而已,身者,父之遺體,兄者,分父之氣體而先者也。
事親須見事意,從兄須見從意,不于事與從上玩味,則終無以識“仁義”之實理,下面三個“斯二者”隻是事親從兄,既知之又弗去,知是見得明,弗去是守得固,事與從又有多少品節儀文在裡面,行得恰恰好,不增一分,不減一分,便是理之實,由中而出,無些勉強,便是樂之實,樂則生以下三句,隻是事與從之間常常做得熟,自然浃洽周流,油然而生,不能自己,到這田地,觸耳所聽,觸目所視,無所不合,而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這便是四體不言而喻矣,前四個“是”字,都是說用工處,到樂處便不說是也字了,這處最要看,所以樂,所以生者如何,生字與實字應,實是個生生種子,這種子隻在人腔殼子裡,驗之吾身,事親從兄是就原頭發見處說,知弗去是就體認操存處說,節文是就纖細悉微密處說,樂是就成熟結果處說,生惡可已,如碩果不食,善端萌蘖,更無歇時,足蹈手舞,隻是形容枝幹暢茂,花萼敷榮,可玩可悅處,孟子指個“實”字示人,雖田更野叟亦足知此,學者不能知之而弗去,如禮
“仁義禮智之端”章、“仁義禮智樂之實”章 此二章,七篇大總腦處。
前章重在“仁”字上,卻包“義”“禮”“智”說,後章對說“仁義”,卻和“知”“禮”“樂”說。
前章重在“端”字與“知皆擴而充之”一句,不說“端”字,則說“充”字不來,後章重在“實”字與“知斯二者弗去”一句,不說“實”字,則說“生”字不來,文字各有血脈,二章都指良心真切處說,這便是信實,隻是“信”字。
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上面“人”字總說天下之人,下面“人”字單指個人說,如下文所謂“孺子”便是人,不忍是此心割舍不得,隻是下文“恻隐之心”。
所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五句,此心人人有之,先王亦有之,但人不能充,聖人便能充之,百篇之書,南雅之詩,六典之禮,都是不忍人之政,以政發心,心心相感,不言自化,宜如運掌之易,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六句,又再提起說,要見本心之真,當乍見時,此豈有所安排造作而怵惕恻隐自不知從何而生,使内交,使要譽,使惡其聲而然,則僞矣,故着三個“非”字。
由是觀之,以下九句,“是”字指“孺子入井”一事說耳,因論“恻隐”便引個“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出來,“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八個字,一字一義,都指人己相形說,卻就事事反處看出正道理來,無此心則俱為非人,言其必有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以下八句,須曉得不是“仁義禮智”,隻是“仁義禮智之端”,“仁義禮智”性也,“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情也,“性情”字俱從心,性是心之靜,情是心之動,心統性情者也,端是情之發見處,注謂端首也,疏謂端本也,朱文公以為緒也,如缫絲然,先尋其緒,則千絲萬絲續續而上,因情之可見而後知性之不可得而見者,皆自然而然者也,名自外立,理由中出,非是使人學為“仁義禮智”也。
所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以下六句,“人”字應上面“人”字,“有”字應上面“無”字,又以“四體”而證“四端”之必有也,自謂不能者,是指人說,謂其君不能者,是應上面“先王”說,先王之政,念念不忍,事事不忍,後之為臣者,獨不能引其君志于仁乎?所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七句,又再拈起說,凡字才謂人,皆是我字是人人之所謂我,我字與上自字對,皆字與上凡字對,知字又與上能字對,始患其不知,知患其不能擴充,故末梢歸重在“知”字,知須是在人體認得個本心形見處,充字又重知字了,知不能充,是隻見得便住,息火之明,遏泉之行,此将誰咎,始隻是上面“端”字,充得去者,足以保四海,便是說先王之政,不能充者,不足以事父母,便說人之自賊者,充是塞乎天地之間,皆此仁也,自然擴了,更不消再說擴字,這便是“人能弘道”底道理,保四海者,滿腔子純是天理,不足事父母者,滿腔子純是人欲,此之謂失其本心,故七篇教人體認良心善性。
後章專就事親從兄上說,較切近緊要在“實”字。
人身之初,有父兄而已,身者,父之遺體,兄者,分父之氣體而先者也。
事親須見事意,從兄須見從意,不于事與從上玩味,則終無以識“仁義”之實理,下面三個“斯二者”隻是事親從兄,既知之又弗去,知是見得明,弗去是守得固,事與從又有多少品節儀文在裡面,行得恰恰好,不增一分,不減一分,便是理之實,由中而出,無些勉強,便是樂之實,樂則生以下三句,隻是事與從之間常常做得熟,自然浃洽周流,油然而生,不能自己,到這田地,觸耳所聽,觸目所視,無所不合,而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這便是四體不言而喻矣,前四個“是”字,都是說用工處,到樂處便不說是也字了,這處最要看,所以樂,所以生者如何,生字與實字應,實是個生生種子,這種子隻在人腔殼子裡,驗之吾身,事親從兄是就原頭發見處說,知弗去是就體認操存處說,節文是就纖細悉微密處說,樂是就成熟結果處說,生惡可已,如碩果不食,善端萌蘖,更無歇時,足蹈手舞,隻是形容枝幹暢茂,花萼敷榮,可玩可悅處,孟子指個“實”字示人,雖田更野叟亦足知此,學者不能知之而弗去,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