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诮。
後來讀《論語》者,謂曽子未“唯”之前,隻理會得萬殊,既“唯”之後,方理會得一本,是曽子全無本領到做将去,此一也;夫子隻謂此理渾然無分精粗,體中有用,用中有體,曽子何嘗向門人說一是忠、貫是恕,此二也;或又舍一貫而說忠恕,有學者之忠恕、聖人之忠恕、天地之忠恕,此三也。
仆僭以愚見述于左方,唯同志共是正之。
前一章“道”字,後一章“學”字,若二也,實一也。
道是渾淪底,學是條理底。
道非學,何以緻格;學非道,何所據依。
古人未嘗廢書而學,非讀書之謂,蓋其所學者皆道也。
此如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而?”子貢對以文武之道,學是學夫子之學,夫子之學即道也。
“吾”字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之“吾”字同,“予”字與“予欲無言之”之“予”字同。
“一以貫之”四字,上“一以貫”當連接說,下“之”字是指事事說。
天下未有無理之事,亦未有無用之體,此“之”字如“學而時習之”之“之”字,是指所習之道而言,句法又與“禮以行之,孫以出之”相似。
“之”如一堆散錢,“一以貫”如一條繩子穿将去。
前章“參乎”,後章“賜也,乎”,疑辭也;“唯”“非與”“然”,決辭也。
聖人用字各有律令,“參”呼其名而直告之,卻着一“乎”字,蓋疑曽子之必能領會也;“賜”呼其名而問以發之,隻着一“也”字,蓋謂子貢未能領會,猶異時之語群弟子同也。
前章“唯”字與後章“然,非與”三字對,“唯”者,應速而無疑之辭;“然”者,方信;“非與”又疑。
前章“而已矣”與後章“非也”字對,“而已矣”者,竭盡無餘之辭;“非也”者,決之使不能疑也。
前章“夫子之道,忠恕”與“吾道一以貫之”對,後章“多學而識之”與“予一以貫之”對。
“女”指子貢,又與“予”對;“者”字,夫子自指也;“與”字,亦疑辭也。
“夫子之道,忠恕”是下面添一層話,“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是上面添一層話,告之之辭有先後,或“唯”或不“唯”,則二子之學深淺可見矣。
讀此二章者,隻拈起曽子、子貢說,都是從下面說上,愚今從“吾”字、“予”字說夫子起,是從上面說下。
蓋二章本意是夫子把個身做樣子,說與二子看,卻教二子自去體驗得似吾與予、未似吾與予也。
夫子覺人之機在此,隻以《論語》二十篇觀之,自夫子之一身而言,則在鄉黨而恂恂,在朝廷而便便,與下大夫言則侃侃,與上大夫言則訚訚,歌不苟歌,笑不苟笑,歎不苟歎,至于聞韶,則食而不知肉味,是也;自夫子出處之大者而言,則去魯而遲遲,去齊而接淅,衛君問陳,則明日遂行,季孫受女樂,則不俟緻膰而後去,公山、佛肸之召,則欲往而竟不往,以至南子之見,陽貨之諾,又委曲而不失其正者也;自夫子之教人者而言,則愚魯、辟喭者有以去其偏,果達與藝者有以遂其長,由兼人則退之,求自畫則進之,師過則抑之,商不及則勉之,是也;自夫子之答問者而言,則問仁一也,答顔子異于仲弓,答子張異于司馬牛,而樊遲之問終始凡三,所以答之各不同,問政一也,告子路者不以告子貢,告子夏者不以告子張,而當時君大夫如齊景、如季孫,又各有以箴其失,以至由、賜之問士,子遊、孟孫之問孝,亦莫不皆然;自夫子之應事接物者而言,則老安少懷,朋友信之,阙黨之将命,互鄉之與潔,原壤之扣胫,孺悲之不見,接輿則欲與之言,荷蓧則告之大義,其答王孫賈、斥子西,又有不惡而嚴者,原思之辭粟,則與之,冉有為公西請粟,則責之,顔路之請車,則卻之,以至以小人責樊須,以不仁責宰予,鳴鼓而攻,糞土之诮,數子莫不内愧而心服也;又大而參酌禮樂也,則時辂冕韶,損益文質,以求其中,又托春秋以立一王大法,蓋有建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其得邦家也,立斯立,道斯行,綏來動和,又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蓋莫非吾夫子之所謂道與夫子之所謂學,豈但泰伯篇末數章、堯曰篇首一章哉!凡若是者,千條萬緒,真所謂如四時錯行,日月代明而不相悖,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如百川之随其脈絡日往而不息,然聖人亦豈有意而為之哉?亦自夫混淪大本中流出耳,故曰:“吾道一以貫之。
”“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予一以貫之。
” 雖然,是不可以徑造也,學者必有下學之功,而後可以窺上達之妙,事事物物真知實踐,然後可以會夫一以。
曽子以其純笃,子貢以其敏達,朝夕親炙聖人,莫不由此而入。
夫子知“參乎”于吾道已有所得,故不待問而直告“一以貫之”之體,又知“賜也”之于學也,将有所得,故先發其疑而後告“一以貫之”之本,告之者何?使之合内外之道耳。
曽子之外,獨告子貢者,以子貢又優于群弟也。
然子貢始信中疑,終又不能如曽子之“唯”,抑在未聞性天道之前乎?抑因夫子之言而遂得聞乎?若以是遽少子貢,又非予夫子意也。
回看前章,曽子一“唯”之外,無複問難,呂成公猶曰:“曽子之言,雖悟而自有未悟者在其中。
”故聖賢之道,貴其不已。
假使門人而不知問,?曾子遂至緘言吾道,其不堕于空虛渺茫之域與?忠者,誠實之謂,而恕所以行之者也,此在吾道中一事耳,未可以當一貫之妙,一貫之妙難言也,以為精微,精微不可得而盡;以為高明,高明不可得而極,蓋亦求諸天,求諸物,又反求諸心,則一而已。
學至于此,無餘事矣,然而難以形似拟議,故曽子付之一“唯”,曽子自知則可以之語人則不可,不得已而有“忠恕”之目,蓋門人未可語上,使之由“忠恕”以入道,此曽子能緻曲以傳道也。
學者見曽子曰“忠恕”,則隻以“忠恕”求吾夫子,又失之矣,此吾夫子所以曰“予欲無言”與。
後來讀《論語》者,謂曽子未“唯”之前,隻理會得萬殊,既“唯”之後,方理會得一本,是曽子全無本領到做将去,此一也;夫子隻謂此理渾然無分精粗,體中有用,用中有體,曽子何嘗向門人說一是忠、貫是恕,此二也;或又舍一貫而說忠恕,有學者之忠恕、聖人之忠恕、天地之忠恕,此三也。
仆僭以愚見述于左方,唯同志共是正之。
前一章“道”字,後一章“學”字,若二也,實一也。
道是渾淪底,學是條理底。
道非學,何以緻格;學非道,何所據依。
古人未嘗廢書而學,非讀書之謂,蓋其所學者皆道也。
此如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而?”子貢對以文武之道,學是學夫子之學,夫子之學即道也。
“吾”字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之“吾”字同,“予”字與“予欲無言之”之“予”字同。
“一以貫之”四字,上“一以貫”當連接說,下“之”字是指事事說。
天下未有無理之事,亦未有無用之體,此“之”字如“學而時習之”之“之”字,是指所習之道而言,句法又與“禮以行之,孫以出之”相似。
“之”如一堆散錢,“一以貫”如一條繩子穿将去。
前章“參乎”,後章“賜也,乎”,疑辭也;“唯”“非與”“然”,決辭也。
聖人用字各有律令,“參”呼其名而直告之,卻着一“乎”字,蓋疑曽子之必能領會也;“賜”呼其名而問以發之,隻着一“也”字,蓋謂子貢未能領會,猶異時之語群弟子同也。
前章“唯”字與後章“然,非與”三字對,“唯”者,應速而無疑之辭;“然”者,方信;“非與”又疑。
前章“而已矣”與後章“非也”字對,“而已矣”者,竭盡無餘之辭;“非也”者,決之使不能疑也。
前章“夫子之道,忠恕”與“吾道一以貫之”對,後章“多學而識之”與“予一以貫之”對。
“女”指子貢,又與“予”對;“者”字,夫子自指也;“與”字,亦疑辭也。
“夫子之道,忠恕”是下面添一層話,“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是上面添一層話,告之之辭有先後,或“唯”或不“唯”,則二子之學深淺可見矣。
讀此二章者,隻拈起曽子、子貢說,都是從下面說上,愚今從“吾”字、“予”字說夫子起,是從上面說下。
蓋二章本意是夫子把個身做樣子,說與二子看,卻教二子自去體驗得似吾與予、未似吾與予也。
夫子覺人之機在此,隻以《論語》二十篇觀之,自夫子之一身而言,則在鄉黨而恂恂,在朝廷而便便,與下大夫言則侃侃,與上大夫言則訚訚,歌不苟歌,笑不苟笑,歎不苟歎,至于聞韶,則食而不知肉味,是也;自夫子出處之大者而言,則去魯而遲遲,去齊而接淅,衛君問陳,則明日遂行,季孫受女樂,則不俟緻膰而後去,公山、佛肸之召,則欲往而竟不往,以至南子之見,陽貨之諾,又委曲而不失其正者也;自夫子之教人者而言,則愚魯、辟喭者有以去其偏,果達與藝者有以遂其長,由兼人則退之,求自畫則進之,師過則抑之,商不及則勉之,是也;自夫子之答問者而言,則問仁一也,答顔子異于仲弓,答子張異于司馬牛,而樊遲之問終始凡三,所以答之各不同,問政一也,告子路者不以告子貢,告子夏者不以告子張,而當時君大夫如齊景、如季孫,又各有以箴其失,以至由、賜之問士,子遊、孟孫之問孝,亦莫不皆然;自夫子之應事接物者而言,則老安少懷,朋友信之,阙黨之将命,互鄉之與潔,原壤之扣胫,孺悲之不見,接輿則欲與之言,荷蓧則告之大義,其答王孫賈、斥子西,又有不惡而嚴者,原思之辭粟,則與之,冉有為公西請粟,則責之,顔路之請車,則卻之,以至以小人責樊須,以不仁責宰予,鳴鼓而攻,糞土之诮,數子莫不内愧而心服也;又大而參酌禮樂也,則時辂冕韶,損益文質,以求其中,又托春秋以立一王大法,蓋有建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其得邦家也,立斯立,道斯行,綏來動和,又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蓋莫非吾夫子之所謂道與夫子之所謂學,豈但泰伯篇末數章、堯曰篇首一章哉!凡若是者,千條萬緒,真所謂如四時錯行,日月代明而不相悖,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如百川之随其脈絡日往而不息,然聖人亦豈有意而為之哉?亦自夫混淪大本中流出耳,故曰:“吾道一以貫之。
”“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予一以貫之。
” 雖然,是不可以徑造也,學者必有下學之功,而後可以窺上達之妙,事事物物真知實踐,然後可以會夫一以。
曽子以其純笃,子貢以其敏達,朝夕親炙聖人,莫不由此而入。
夫子知“參乎”于吾道已有所得,故不待問而直告“一以貫之”之體,又知“賜也”之于學也,将有所得,故先發其疑而後告“一以貫之”之本,告之者何?使之合内外之道耳。
曽子之外,獨告子貢者,以子貢又優于群弟也。
然子貢始信中疑,終又不能如曽子之“唯”,抑在未聞性天道之前乎?抑因夫子之言而遂得聞乎?若以是遽少子貢,又非予夫子意也。
回看前章,曽子一“唯”之外,無複問難,呂成公猶曰:“曽子之言,雖悟而自有未悟者在其中。
”故聖賢之道,貴其不已。
假使門人而不知問,?曾子遂至緘言吾道,其不堕于空虛渺茫之域與?忠者,誠實之謂,而恕所以行之者也,此在吾道中一事耳,未可以當一貫之妙,一貫之妙難言也,以為精微,精微不可得而盡;以為高明,高明不可得而極,蓋亦求諸天,求諸物,又反求諸心,則一而已。
學至于此,無餘事矣,然而難以形似拟議,故曽子付之一“唯”,曽子自知則可以之語人則不可,不得已而有“忠恕”之目,蓋門人未可語上,使之由“忠恕”以入道,此曽子能緻曲以傳道也。
學者見曽子曰“忠恕”,則隻以“忠恕”求吾夫子,又失之矣,此吾夫子所以曰“予欲無言”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