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克俾厥後惟堯、舜,其心愧恥,不弘何以作舟楫、霖雨之用。
春秋之末,孔子元聖也,斯文未喪,以天自許,如有用我,為東周乎?律天時,襲水土,四時行,日月明,萬物育,孔子之所以為弘。
司寇攝相,誅正卯,卻萊兵,此特吾道小試之萬一耳。
七雄之季,孟子亞聖也,氣配義,道塞乎天地,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孟子之所以為弘,辟楊墨,承三聖,此特衛道之效彰彰者耳。
籲!如堯、舜、禹、湯、武王、周公、孔、孟然後謂之人,然後謂之能弘道,不者,管仲亦人爾,局量淺,規模狹,既無帝王之學以為之本,而私欲先已隔絕于其中,物我不能貫通于其外,若何充拓得到天地變化、草木蕃處,又安能與上下同流哉?故孔子曰:“仲之器小。
”孔之道至今為萬世宗師,孟之道至今不在禹下。
後孔孟曆千萬世而來者幾千萬人,豈獨無與聖賢異世而同符者乎?隋王通以三才九疇為布衣事,乃掇拾兩漢而下文字語言之陋,功名事業之卑,僭拟六經,便要自比聖人。
唐韓愈《原道》一篇,粗知本領,然未免浮華放浪之習,富貴利達之求。
之人也,生不值文明之運,質又禀醇醨之間,毋怪乎為隋唐人,安可責之以孔孟之道。
道無絕續,無今古,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人如孔孟,則道亦弘于孔孟。
或曰:“人人必皆如孔孟乎?”曰:“顔淵不雲乎?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有為二字,多少弘道力量,盡在個裡。
大抵人未易為也,亦不難為也。
人字從丿從乀,于畫甚簡,于義甚大。
領惡而全好,脫凡近而遊高明,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且要做成一個人,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弗能奪,此所以為大人。
做得大人了,然後由正修而齊家,由齊家而治國平天下,然後本諸身,征諸民,考諸三王而不缪,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道于是乎弘矣。
若但以圓首方足而謂之人,知飲食男女而謂之人,有之無益,無之無損,是人也,亦物也,又何以異于人哉?志道者,切莫把第一等人讓與别人做,然後謂之弘道。
子曰:“行夏之時。
” “行夏之時”四言耳,卻議論關涉最大。
朱文公謂“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時之正,令之善”是矣,然謂子醜寅三辰皆可,而三代疊用之,未免踵漢儒之陋,雖蔡書傳亦然。
唐子西雲:“唐虞固以建寅為正,夏後之時,其法尤備,非謂建寅自夏始。
”此說得之。
至謂商之建醜,其義安在?似有所見,而曰“周始建子為正,不廢夏時之正歲”,亦未免循習三統之說。
《禮運》記孔子得夏時于杞,注曰:“夏四時之書。
”其存者有《小正》。
《家語》問禮篇“吾得夏時”,注曰:“于四時之正,正夏數,得天心耳。
”《尚書》胤征政典曰“下注可知其為夏四時之書”,夏之志,四時之書也。
夏之書不獨有《小正》,亦有《大正》,夫子時猶及見之,秦、項二火之後,漢儒所見者僅《小正》耳。
《夏小正》今見于《大戴禮》第四十七篇,其文約嚴,不類秦漢文字。
戴德傳則訓故《小正》,星分昏旦、伏見、正中、當鄉,若寒暑、日風、冰雪、雨旱之節,草木稊莠、榮秀之候,羽毛鱗臝、蠕動之屬,蟄興粥伏、鄉遰陟降、離隕鳴呴之應,罔不具紀,而王政民事系焉。
以此觀之,所謂夏時者,非以建寅為正然後謂之夏時,蓋由曆數以來授時之法,如《堯典》告民事者,至夏而悉備,諸家之曆,未有久而不差,惟《夏小正》之書授時為無差,故曰“行夏之時”。
此行字,記十二月之所行,與《呂令》所謂“行春令”“行夏令”相似。
《呂令》秦呂不韋《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不韋不用秦正而用夏時者,亦以夏時為可據也。
今人才說“行夏時”,便把“三正”做題目,不知“三正”二字,《尚書》甘誓孔傳止謂得天地人之正道,何嘗言子醜寅也?三正之說法,自劉歆始,班固《白虎通》用之,謂夏以十三月為正(十三月今之正月)。
夫子所謂“行夏時”者,蓋夫子觀夏禮于杞,僅得夏人四時之書,于曆象之法,四時節氣、弦望晦朔,最得其正,故以此答顔淵之問,非有意于改正朔也。
大抵治曆明時,有天下者第一件大大事,《堯典》開卷便理會“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以閏成歲。
箕子為武王陳範,便一曰五行,四曰協用五紀,這處錯事事都錯,夫子所以把“行夏時”做第一句說。
但《禮記》言夏時,又言“坤幹”者何?乾坤者,《周易》之泰十二辟卦,泰為建寅之月。
孔子得夏時而不得乾坤,則無以知夏之所以久而不差;孔子得乾坤而不得夏時,則無以知乾坤之可以制曆。
然《周易》泰大象不言地天泰,而言天地交泰,乾坤之用位不可以不正,乾坤之氣不可以不交。
天地者,正尊卑之位,交者,互升降之氣。
小戴禮曰:“吾得坤幹。
”家語又曰:“吾得乾坤。
”恐當以家語之文為正。
或者惑于三易之說法,謂歸藏始于坤,不知三易皆以幹為首,年代久遠,古書遺逸,奚獨殷易哉?請因夏時并及殷易,願相與講明之。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曽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
”“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此二章,曽子是行得到,子貢是知得到,但未知統宗會元之要,故夫子親傳密指授之,有不可容言其所以然者。
程伯叔子、李延平、朱晦庵諸老先生解析已極分明,陳北溪、劉習靜、楊志仁、陳複齋四三大儒問答又詳且盡。
若便下注腳,未免床疊床、屋架屋之
春秋之末,孔子元聖也,斯文未喪,以天自許,如有用我,為東周乎?律天時,襲水土,四時行,日月明,萬物育,孔子之所以為弘。
司寇攝相,誅正卯,卻萊兵,此特吾道小試之萬一耳。
七雄之季,孟子亞聖也,氣配義,道塞乎天地,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孟子之所以為弘,辟楊墨,承三聖,此特衛道之效彰彰者耳。
籲!如堯、舜、禹、湯、武王、周公、孔、孟然後謂之人,然後謂之能弘道,不者,管仲亦人爾,局量淺,規模狹,既無帝王之學以為之本,而私欲先已隔絕于其中,物我不能貫通于其外,若何充拓得到天地變化、草木蕃處,又安能與上下同流哉?故孔子曰:“仲之器小。
”孔之道至今為萬世宗師,孟之道至今不在禹下。
後孔孟曆千萬世而來者幾千萬人,豈獨無與聖賢異世而同符者乎?隋王通以三才九疇為布衣事,乃掇拾兩漢而下文字語言之陋,功名事業之卑,僭拟六經,便要自比聖人。
唐韓愈《原道》一篇,粗知本領,然未免浮華放浪之習,富貴利達之求。
之人也,生不值文明之運,質又禀醇醨之間,毋怪乎為隋唐人,安可責之以孔孟之道。
道無絕續,無今古,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人如孔孟,則道亦弘于孔孟。
或曰:“人人必皆如孔孟乎?”曰:“顔淵不雲乎?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有為二字,多少弘道力量,盡在個裡。
大抵人未易為也,亦不難為也。
人字從丿從乀,于畫甚簡,于義甚大。
領惡而全好,脫凡近而遊高明,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且要做成一個人,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弗能奪,此所以為大人。
做得大人了,然後由正修而齊家,由齊家而治國平天下,然後本諸身,征諸民,考諸三王而不缪,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道于是乎弘矣。
若但以圓首方足而謂之人,知飲食男女而謂之人,有之無益,無之無損,是人也,亦物也,又何以異于人哉?志道者,切莫把第一等人讓與别人做,然後謂之弘道。
子曰:“行夏之時。
” “行夏之時”四言耳,卻議論關涉最大。
朱文公謂“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時之正,令之善”是矣,然謂子醜寅三辰皆可,而三代疊用之,未免踵漢儒之陋,雖蔡書傳亦然。
唐子西雲:“唐虞固以建寅為正,夏後之時,其法尤備,非謂建寅自夏始。
”此說得之。
至謂商之建醜,其義安在?似有所見,而曰“周始建子為正,不廢夏時之正歲”,亦未免循習三統之說。
《禮運》記孔子得夏時于杞,注曰:“夏四時之書。
”其存者有《小正》。
《家語》問禮篇“吾得夏時”,注曰:“于四時之正,正夏數,得天心耳。
”《尚書》胤征政典曰“下注可知其為夏四時之書”,夏之志,四時之書也。
夏之書不獨有《小正》,亦有《大正》,夫子時猶及見之,秦、項二火之後,漢儒所見者僅《小正》耳。
《夏小正》今見于《大戴禮》第四十七篇,其文約嚴,不類秦漢文字。
戴德傳則訓故《小正》,星分昏旦、伏見、正中、當鄉,若寒暑、日風、冰雪、雨旱之節,草木稊莠、榮秀之候,羽毛鱗臝、蠕動之屬,蟄興粥伏、鄉遰陟降、離隕鳴呴之應,罔不具紀,而王政民事系焉。
以此觀之,所謂夏時者,非以建寅為正然後謂之夏時,蓋由曆數以來授時之法,如《堯典》告民事者,至夏而悉備,諸家之曆,未有久而不差,惟《夏小正》之書授時為無差,故曰“行夏之時”。
此行字,記十二月之所行,與《呂令》所謂“行春令”“行夏令”相似。
《呂令》秦呂不韋《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不韋不用秦正而用夏時者,亦以夏時為可據也。
今人才說“行夏時”,便把“三正”做題目,不知“三正”二字,《尚書》甘誓孔傳止謂得天地人之正道,何嘗言子醜寅也?三正之說法,自劉歆始,班固《白虎通》用之,謂夏以十三月為正(十三月今之正月)。
夫子所謂“行夏時”者,蓋夫子觀夏禮于杞,僅得夏人四時之書,于曆象之法,四時節氣、弦望晦朔,最得其正,故以此答顔淵之問,非有意于改正朔也。
大抵治曆明時,有天下者第一件大大事,《堯典》開卷便理會“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以閏成歲。
箕子為武王陳範,便一曰五行,四曰協用五紀,這處錯事事都錯,夫子所以把“行夏時”做第一句說。
但《禮記》言夏時,又言“坤幹”者何?乾坤者,《周易》之泰十二辟卦,泰為建寅之月。
孔子得夏時而不得乾坤,則無以知夏之所以久而不差;孔子得乾坤而不得夏時,則無以知乾坤之可以制曆。
然《周易》泰大象不言地天泰,而言天地交泰,乾坤之用位不可以不正,乾坤之氣不可以不交。
天地者,正尊卑之位,交者,互升降之氣。
小戴禮曰:“吾得坤幹。
”家語又曰:“吾得乾坤。
”恐當以家語之文為正。
或者惑于三易之說法,謂歸藏始于坤,不知三易皆以幹為首,年代久遠,古書遺逸,奚獨殷易哉?請因夏時并及殷易,願相與講明之。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曽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
”“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此二章,曽子是行得到,子貢是知得到,但未知統宗會元之要,故夫子親傳密指授之,有不可容言其所以然者。
程伯叔子、李延平、朱晦庵諸老先生解析已極分明,陳北溪、劉習靜、楊志仁、陳複齋四三大儒問答又詳且盡。
若便下注腳,未免床疊床、屋架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