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辭何其婉;曰“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其君”,是指其效之必然,意何其切。
孟子之曰“有”曰“未有”,異于梁王之曰“将有矣,何必曰利”。
凡兩言之,譬如快刀利斧,和根截斷。
王與大夫與庶人曰“何以利”,固俱不可,士為仁義之宗主,所學者何,亦胥曰利,此又孟子之所深憂也。
合此二章,孔子所謂學習仁義而已矣,孟子所謂仁義即是學習第一件大大事,行其所學所習,則仁義達之天下,這是立本領之大。
“堯曰”第一章、“盡心下”卷第三十八章 《論語》終篇“堯曰”首章,雜引《大禹谟》《湯誓》《泰誓》《武成》之言,以稱道堯、舜、禹、湯、文、武之事。
自“謹權量”至“公則說”,蓋逸書文,夫子時書猶無恙,故常諷誦此數十語,弟子集《論語》時追記之,以見夫子不忘帝王之言,欲行帝王之事而不可得也。
然堯、舜、禹之授受,必首以曆數為言,而繼之執中者。
蓋初有國者必為之曆以頒天下,而曆本于數,正朔以之正,教令以之行。
堯之“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蓋取于此。
舜之“在璇玑衡以齊七政,以協時月正日”,受之于堯也。
禹之“錫洪範九疇以治曆數,以正歲月日”,受之于舜也。
惟曆數在躬,而使天祿永終者,執中而已。
中者何?道是也。
上合天理,下當人心,中間事事物物,無适非中,所以為道,非空虛無據之謂。
堯咨之略,舜命之詳,其實一耳。
湯武革命,亦惟應天順人,與夫賞善罰惡,責己恕人,大綱小紀,本數末度,莫非道也。
下文“謹權量,審法度,數語”,蓋同時事。
國家之制備于是,修廢官以分其職,而後達其政于四方。
立二王後,所以仁異代;封箕子,禮商容,所以系群心;養生慎終,所以足國而厚俗;寬信敏公,所以盡己而及人,皆王道之至也。
帝王之道,簡而易行如此。
夫子既不克施于世,得不時時諷道以示學者乎?于是見聖學之傳。
若《孟子》盡心末章,即“堯曰”首章之意。
堯、舜、湯、文、孔子皆聖人也,乃曠世而一出。
禹、臯、伊尹、朱、望、宜生亦次聖大賢者也,或同時而輔佐,見而知之者非易,聞而知之者非難。
此句受重不在“見”字上,全在“知之”兩字上。
知以心言,以道言,其所謂道者,即“堯曰”之所謂中也。
天下無二道,聖賢無兩心。
苟心知之所同,然則見亦知,聞亦知也。
臯、伊之學,見于谟訓,至精至粹,萊朱、若誠、仲虺,則亦伊尹之亞。
武王問道于太公,公陳敬義仁,則所以為文武師者,豈無所自來哉?宜生師傳雖無所考,而預武臣九人,夫子許之才難,是亦足廁諸賢之列矣。
由孔子而來,孟子雖憂後學之失其傳,而以道自任之意,蓋有不得而辭者。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先儒謂近而無有見而知之者,則後乎此又豈複有聞而知之者?不知此一轉語,蓋孟子設為疑之之辭,不敢自謂已得其傳也。
合此二章,道在孔孟之身,而孔孟必曆叙群聖之傳者,蓋群聖之所以見諸治者,皆道之用。
今也道而不見于用,固有孤前聖之望,道而又不傳于後,曷俟後聖于方來?雖然,孔孟豈得已哉?這是接統緒之大。
又合四章而觀,孔子性仁義者,所謂誠存而猶自強不息;孟子身仁義者,所謂存誠,故所願學之者孔子。
惟先立本領之大,故能接統緒之大。
學者将欲接孔孟之統緒,必自學習仁義始,不然本領不立,孔孟未易接也,況敢望孔孟以上諸聖人乎?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人者何?有氣、有生、有知、有義,所以異于物也。
得天地之德以為性,禀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以為氣,天地亦待之以為主,故又曰:“人者,天地之心。
”道者何?命之源,性之本,心之神,情之動,仁義禮智信之常,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曰中、曰一、曰極、曰誠,皆道也。
人所以載是道也,道所以為人之理。
道非人,則何所附麗?人非道,則不過血肉之軀耳。
吾夫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者何?此八字隻一意貫說,人是一個人,方能廓大其道,道隻托于人,安能使其大哉?弘有二義,人之得是道于心也,方其寂然,無一理之不備,亦無一物之不該,這是容受之弘;及感而通,無一事而非是理之用,亦無一物而非是理之推,這是廓大之弘。
其容受也,人心攬之若不盈掬,而萬物皆備于我,多少宏闊,此弘之體;其廓大也,四端雖若火然泉達,充之足保四海,此弘之用。
性分之所固有者,一一盡收入來,職分之所當為者,一一要推出去,方是弘。
雖然,或有能弘者,有不能弘者,何?此弘字全就作用說,能與不能存乎人耳。
鈞是人也,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人至于為兆人之人者,然後位乎天地之間,立萬物之上,始得謂人之人,其人之至乎,故曰:“聖人,人倫之至。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到得至處、踐處,其弘多矣。
人同是仁也,必如堯、舜以不忍人之政覆天下,斯謂之弘;人同是義也,必如夷、尹、孔子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斯謂之弘;人同是禮也,必如周公太平六典無非廣大心中流出,斯謂之弘;人同是智也,必如禹之行其所無事,雖天之高、星辰之遠,可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緻,斯謂之弘;孝不如堯、舜之大、武王周公之達,非弘也;忠不如禹、臯、益、稷之谟、周召之诰,非弘也;中也、一也不如堯、舜、禹、湯之相傳,非弘也;極不如箕子之九疇五用皇極錫福庶民,非弘也;誠不如子思之《中庸》盡其性又盡人盡物以贊化育與天地參,非弘也;莘之耕,所樂何道?必欲以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不弘何以任天下之重;岩之築,所學何道?乃弗
孟子之曰“有”曰“未有”,異于梁王之曰“将有矣,何必曰利”。
凡兩言之,譬如快刀利斧,和根截斷。
王與大夫與庶人曰“何以利”,固俱不可,士為仁義之宗主,所學者何,亦胥曰利,此又孟子之所深憂也。
合此二章,孔子所謂學習仁義而已矣,孟子所謂仁義即是學習第一件大大事,行其所學所習,則仁義達之天下,這是立本領之大。
“堯曰”第一章、“盡心下”卷第三十八章 《論語》終篇“堯曰”首章,雜引《大禹谟》《湯誓》《泰誓》《武成》之言,以稱道堯、舜、禹、湯、文、武之事。
自“謹權量”至“公則說”,蓋逸書文,夫子時書猶無恙,故常諷誦此數十語,弟子集《論語》時追記之,以見夫子不忘帝王之言,欲行帝王之事而不可得也。
然堯、舜、禹之授受,必首以曆數為言,而繼之執中者。
蓋初有國者必為之曆以頒天下,而曆本于數,正朔以之正,教令以之行。
堯之“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蓋取于此。
舜之“在璇玑衡以齊七政,以協時月正日”,受之于堯也。
禹之“錫洪範九疇以治曆數,以正歲月日”,受之于舜也。
惟曆數在躬,而使天祿永終者,執中而已。
中者何?道是也。
上合天理,下當人心,中間事事物物,無适非中,所以為道,非空虛無據之謂。
堯咨之略,舜命之詳,其實一耳。
湯武革命,亦惟應天順人,與夫賞善罰惡,責己恕人,大綱小紀,本數末度,莫非道也。
下文“謹權量,審法度,數語”,蓋同時事。
國家之制備于是,修廢官以分其職,而後達其政于四方。
立二王後,所以仁異代;封箕子,禮商容,所以系群心;養生慎終,所以足國而厚俗;寬信敏公,所以盡己而及人,皆王道之至也。
帝王之道,簡而易行如此。
夫子既不克施于世,得不時時諷道以示學者乎?于是見聖學之傳。
若《孟子》盡心末章,即“堯曰”首章之意。
堯、舜、湯、文、孔子皆聖人也,乃曠世而一出。
禹、臯、伊尹、朱、望、宜生亦次聖大賢者也,或同時而輔佐,見而知之者非易,聞而知之者非難。
此句受重不在“見”字上,全在“知之”兩字上。
知以心言,以道言,其所謂道者,即“堯曰”之所謂中也。
天下無二道,聖賢無兩心。
苟心知之所同,然則見亦知,聞亦知也。
臯、伊之學,見于谟訓,至精至粹,萊朱、若誠、仲虺,則亦伊尹之亞。
武王問道于太公,公陳敬義仁,則所以為文武師者,豈無所自來哉?宜生師傳雖無所考,而預武臣九人,夫子許之才難,是亦足廁諸賢之列矣。
由孔子而來,孟子雖憂後學之失其傳,而以道自任之意,蓋有不得而辭者。
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先儒謂近而無有見而知之者,則後乎此又豈複有聞而知之者?不知此一轉語,蓋孟子設為疑之之辭,不敢自謂已得其傳也。
合此二章,道在孔孟之身,而孔孟必曆叙群聖之傳者,蓋群聖之所以見諸治者,皆道之用。
今也道而不見于用,固有孤前聖之望,道而又不傳于後,曷俟後聖于方來?雖然,孔孟豈得已哉?這是接統緒之大。
又合四章而觀,孔子性仁義者,所謂誠存而猶自強不息;孟子身仁義者,所謂存誠,故所願學之者孔子。
惟先立本領之大,故能接統緒之大。
學者将欲接孔孟之統緒,必自學習仁義始,不然本領不立,孔孟未易接也,況敢望孔孟以上諸聖人乎?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人者何?有氣、有生、有知、有義,所以異于物也。
得天地之德以為性,禀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以為氣,天地亦待之以為主,故又曰:“人者,天地之心。
”道者何?命之源,性之本,心之神,情之動,仁義禮智信之常,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曰中、曰一、曰極、曰誠,皆道也。
人所以載是道也,道所以為人之理。
道非人,則何所附麗?人非道,則不過血肉之軀耳。
吾夫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者何?此八字隻一意貫說,人是一個人,方能廓大其道,道隻托于人,安能使其大哉?弘有二義,人之得是道于心也,方其寂然,無一理之不備,亦無一物之不該,這是容受之弘;及感而通,無一事而非是理之用,亦無一物而非是理之推,這是廓大之弘。
其容受也,人心攬之若不盈掬,而萬物皆備于我,多少宏闊,此弘之體;其廓大也,四端雖若火然泉達,充之足保四海,此弘之用。
性分之所固有者,一一盡收入來,職分之所當為者,一一要推出去,方是弘。
雖然,或有能弘者,有不能弘者,何?此弘字全就作用說,能與不能存乎人耳。
鈞是人也,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人至于為兆人之人者,然後位乎天地之間,立萬物之上,始得謂人之人,其人之至乎,故曰:“聖人,人倫之至。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到得至處、踐處,其弘多矣。
人同是仁也,必如堯、舜以不忍人之政覆天下,斯謂之弘;人同是義也,必如夷、尹、孔子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斯謂之弘;人同是禮也,必如周公太平六典無非廣大心中流出,斯謂之弘;人同是智也,必如禹之行其所無事,雖天之高、星辰之遠,可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緻,斯謂之弘;孝不如堯、舜之大、武王周公之達,非弘也;忠不如禹、臯、益、稷之谟、周召之诰,非弘也;中也、一也不如堯、舜、禹、湯之相傳,非弘也;極不如箕子之九疇五用皇極錫福庶民,非弘也;誠不如子思之《中庸》盡其性又盡人盡物以贊化育與天地參,非弘也;莘之耕,所樂何道?必欲以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不弘何以任天下之重;岩之築,所學何道?乃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