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一

關燈
述作之意别為一類,其他分為十四卷,庶幾有悟入處。

    姑撮其概言之: 天兮何言,時行物生,而賦于人者為命,豈易言哉?天地之性一,氣質之習殊,其初則甚相近也。

    一念一事之仁,或可語人,而全體大用,雖聖不能一言終身行者,猶可近譬,而一貫之妙,非參莫傳。

    川上之歎,往過來續,河不出圖,斯文焉屬。

    人生也直,失則為罔,中庸之德,亦鮮久矣。

    此當以道體觀之。

     《詩》《書》《禮》可以常言,而《易》未易學。

    共學适道,必可與立,而權最難達。

    孝弟而後可以學文,忠信而後可以傳習。

    惟博惟約,卓爾有立。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老不知,至此當以論學觀之。

     生而知者,未嘗不學,學而知者,成功則一。

    知而不好,非真知也,好而不樂,知未熟也。

    知之為知,固所以知,不知而作,豈其謂知?欲緻知者,當進乎此。

    終食不違,造次颠沛,猶必于是。

    三月雖久,而日月之至,當辨賓主。

    容貌顔色辭氣,亦必有道以為本立。

    參前輿倚衡,此豈不敬者之所能見?欲存養者,當察乎此。

     視聴言動之勿非,則必複乎禮,克伐怨欲之不行,則未知其仁。

    内省不疚者,夫何憂懼?過不自訟者,斯已矣乎?欲克己者,當決乎此。

     有身則有家,而家道未易齊也。

    泰伯之德,民無得稱,夷齊之仁,所以為賢。

    孟懿子問孝,而俱救其失。

    孟莊之賢,以不改為難。

    擇對者,如長如容,居室者,如衛公子荊,夫然後可。

    身之出處,又當随時,其行廢有命,其見隠有道。

    開之仕,未能信,骞之使,善為辭。

    孔顔之用行舍藏,莫不有義。

    乘桴浮海,子路尚未知聖人者,況晨門、荷蒉、接輿、沮溺、丈人之流乎? 學而不用,則已,用則治道之當講。

    信節愛時,而皆以敬為主。

    政刑德禮,四者不可偏廢。

    子遊為武城宰,得于學道,仲弓為季氏宰,使南面,原于敬簡。

    使夫子之得邦家立道,綏動之效,不止變魯至道,而周之東可西也。

     治不可以無法,而又制度之當明也。

    可因則因,可損益則損益,當儉則儉,當拜下則拜下。

    從先進者,從其質,從周者,從其文。

    予對問社,賜欲去羊,皆不如顔淵為邦之一問。

    然天下未有無理之事,亦未有無事之理。

    曰階、曰席,相師之道,杖出斯出,後長之義。

    每事而問,乃謹之至。

    時亡而拜,亦禮之稱。

    請粟與粟,必權取與之義。

    均之與人,何必出納之吝。

    醯乞與鄰,惡情之矯。

    借馬今亡,恥俗之偷。

     其教人,則随中人上下之質,嚴君子小人之辨。

    不能憤悱者,固不啟發,不得中行者,亦與狂狷、鄙夫之必竭,童子之與進,雖欲無言,而無行不與二三子也。

    教則教矣,而又有警戒之意存焉。

    勉後生之可畏懼,沒世之不稱,巧言令色之必恥,居下讪上之必惡,六言六蔽之防其偏,三友三樂之戒其損。

    言言箴砭,句句範防,蓋不一人一事而止,而所以警戒者,又懼其舍正道而适他岐,則嚴其辭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巫醫之不恒,小道之恐泥,亦慮其溺于邪而趨于末也。

     若聖賢氣象,則異于是。

    箪瓢陋巷,不憂而樂,訚訚侃侃,無非英才。

    裘馬共敝,而無憾,善勞無伐,而無施。

    其與老安少懷者,固異,然皆志于仁者。

    由求赤之真實,曾皙之灑落,政未可議其優劣,而聖人一問一答,從容笑語,如家人然。

    溫良恭儉讓,子貢知之。

    天将以夫子為木铎,儀封人知之。

    申申夭夭,溫厲恭安,門弟可謂善記,而《鄉黨》一篇,真活夫子,今猶想儀式典刑之如在也。

     學者傥以是觀之,浸潤求趣,不用或問集注足矣,渙然怡然,不用注解正經足矣。

    又久之,左右逢原,自有一部《論語》在方寸間。

    雖然,談何容易。

     《論語?學而》第一章《孟子?梁惠王》第一章《論語?堯曰》第二十章《孟子?盡心下》第三十八章 論孟六經之階梯,二書首尾次第各有條序而不可亂。

    《論語》每章不過數句,多十餘言,理義盡自精深。

    《孟子》或千百言,然語意明潔,血脈貫通,無一字閑。

    近時學者病在好高,讀《論語》未理會“學而時習”,便說“堯曰”;讀《孟子》未理會“仁義”,便說“盡心”。

    當先其體而後其用可也。

    “學而”“梁惠王”第一章是立本領處,“堯曰”第一章、“盡心下”卷三十八章是接統緒處。

    前二章是理而用藏其間,後二章是用而理行其間。

    天下未有無用之理,亦未有無理之用,故各以首尾二章與同志評之。

     “學而時習之”章、“梁惠王”第一章 《論語》開卷重在“學習”二字。

    上之要在于習,《易》以水洊至為習坎,學之有習,亦猶是也。

    習則熟矣,仁熟而近乎仁,義熟而近乎義,如何不說是自求自趣?說既在我,則樂亦在我矣。

    必有朋自遠方來而後樂者,蓋樂之至将與人共之也。

    《易》之同人,無适非朋,然有不必同者,故人或不知,何愠之有?君子之學如是而已,故以“君子”結之。

    說“樂”與“不愠”字對,“君子”是總上文說,而是承上接下之辭,“之”是指所學所習之理,此君子之一行,故言“不亦乎”,是設為疑辭。

    上二句是心與理一,中二句是心與人一,下二句是心與天一。

    《論語》二十篇無非學習之理與事,此開其端耳。

     若《孟子》答梁惠王之問,是孟子入門戶處。

    仁義隻是天理,利便是人欲,人之所以為人,仁義之外别無個道,幾曾帶個利字禀賦出來?仁非專主于愛,而愛莫切于愛親;義非專主于宜,而宜莫大于尊君。

    二者天理之自然,因物我之相形,而計較之心重,一有所為即入于利。

    《孟子》一書先正人心,七篇之中純說仁義,而此章托始,所以拔本塞源也。

    先言“亦有仁義”,是指本心之善端,辭何其嚴;次言“亦曰仁義”,是納其君于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