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講稿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宋黃仲元 撰
開堂講義
兊大象曰:“君子以朋友講習。
”則天下之至説者,莫説乎此。
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則君子之甚憂者,亦莫憂乎此。
信夫!講之不可一日廢也。
然兌言講習,而不言所講者何?講説雲乎哉?夫子言講學,而不言所學者何?講書雲乎哉?六經未出,奚書可講?與君言,言敬臣;與臣言,言事君;與父言,言慈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
講者講此耳。
六經既出,書未易講。
合數十萬言,要隻十個字: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也。
是理流行乎穹壤之間,模寫乎聖人之筆,驗之于心,體之于身,措之于家國天下,皆是物也。
非直為來世口耳之資。
經學失傳,經術分裂,紙上紛紛,舌端譊譊,不獨有病乎經,或且病乎身;不獨有病乎身,且以病其世。
夫奚益焉?是則經不可以不講,亦不可以徒講。
喜髙妙耶?其失也誕;穴幽深耶?其失也晦;逞新竒耶?其失也鑿;守其陳耶?其失也拘。
将如之何而可?大傳不雲乎?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易則不勞,簡則不煩。
六經道理,公平正大,本無﨑岖。
學士大夫講明理道,隻消平平正正,従分明處看,不従隠僻處看,故易;向本領上尋,不向支裔上尋,故簡。
防夏于春秋不能贊一辭,懼支離也。
後儒説曰:“若稽古”至三萬言,祗添熱閙。
善學者講道,以六經為标本,講經以聖賢為準的。
夫子教人讀經,嘗曰:“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逺,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浄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毎經斷以四字,颠撲不破。
魯論于闗雎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八言耳。
于倩盼素絢曰:“繪事後素。
”四言耳。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迩之事父,逺之事君。
”多不過二十字。
約而蔽之,曰“思無邪”,又僅三言而止。
鯉也,過庭之訓,學詩一言“字”足矣,學禮一“立”字足矣。
始作翕如也,従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而樂之始、中、終盡在是。
堯曰首章,寥寥數句,包羅許多虞夏商周之心之政。
至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
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而隠桓莊闵之春秋,僖文宣成之春秋,襄昭定哀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三變綱目兩章可觀而佩之矣。
孟子之書亦然。
論春秋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
”三四語直是斷案,後來老師宿儒竟道不到。
吾于武成取二三防,即是看書之法。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德。
多少精神,隻添一“必”字、“故”字,而義自見。
凱風、小弁,過小、過大二詩都了。
多乎哉?不多也。
七篇不言易,而句句皆易義之深者,實自不言得之。
六經之學通天下,而人人不皆孔孟,心知耳目有淺深之殊,于是學問有偏正,識見有廣狹。
汗漫如莊周者,卻解説詩以導志,書以導事,樂以導和,易以導隂陽,春秋以導名分。
即此五言,直如快刀利斧,劈截将去,字字有着落處。
政未可以人廢言。
何則?講經患乎多言,多言則害道。
書最難看,亦難強解。
春秋防辭隠義,時措従宜者為難知。
禮訛樂缺,參訂又難。
獨詩畧防掇一兩字讀過,便教人省悟。
此講經所貴乎易簡。
不可無訓诂,亦不可泥着訓诂;不可無文義,亦不可妝防文義;不可不折衷先儒之説,亦不可純用先儒之説。
細看他經無解釋,惟易有之。
毎卦每爻,彖曰、象曰之辭,便當一部周易古注。
乾坤文言、上下系傳、説卦、序卦、雜卦,便當一部周易正義。
講易隻消如此。
然聖門雅言,惟詩、書、執禮,而學易猶有加我數年之説,則非察天地之化,極事物之原,順消息盈虛之理者,焉能識易?易尤未易講也。
籲!大冶一陶,而質之美者有限;六經一原,而義之精者無盡。
化有限而道無盡,學而已。
一邊作冊上工夫,一邊作切己工夫,豁開雙眼,自看得過,悟入落處,庶幾霜降水涸而涯涘出,枝枯葉脫而本根見,不在較同異而别為一家談,然後可以語自得之學。
世乆無師弟子矣。
隋王通著書與其徒更相賢,聖經之續,失之贅。
自任如昌黎,招諸生誨館下,不過借問答以發其不遇之鳴,“竒葩”等字,識者議焉。
衡湘以南皆師子厚,口講指畫,不過授之文詞法度,而諸經俱欠商畧。
先朝名儒輩出,安定胡氏、太山孫氏、徂徕石氏、希夷陳氏,皆其傑然者。
獨二程之學得于濓溪,複有橫渠,時相講切,直上接乎六經之傳。
定夫、中立,程門上足也。
遊之學,胡氏、劉氏得之;楊之學,羅氏、李氏得之。
文公朱氏師籍溪、屏山而成于延平,又集經學之大成。
于時有湖學、有浙學、有江西學派,雖不同而正學同,言語問辨雖不生于一,而正見一。
然終不若文公之簡易而有法,易本義無費辭,詩集傳無雜語,書説僅三篇,他經亦間及之,獨四書其用工最精宻者也。
幹淳間,吾莆先哲有與文公同時者,曰二劉先生,學艾軒之學者也。
以太虛為六經,此艾軒言也。
詩之有序,猶禮記之有冠昏等義,子夏雖無得于聖人,何至穿鑿傅防如詩序之無源流?三傳諸儒終身蠧春秋,而免誅于春秋,傥非盡削而煙之,則物論終不惬。
此又二先生自得處。
末學小子,胸中無一紙之識,然于二先生亦聞而知之者。
陋于希世,尚友千古,竊有志焉。
祠宇邃然,遺像俨然,摩挲銘文,如侍丈席。
二先生每謂朋友講習為古今至樂,聿登斯堂,敬業樂羣,盍知其所以樂者?昔橫渠講易,一見二程,至則撤去虎皮,謂二程深明易道,汝輩宜師之。
仆何人哉?惟當與同志求所以得易簡之道。
《論語》 此書二十篇,孔門理用之書也。
晦庵先生一生精力,萃在此書。
仆生晚,不及親薫而炙之。
嘗欲以聖人
”則天下之至説者,莫説乎此。
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則君子之甚憂者,亦莫憂乎此。
信夫!講之不可一日廢也。
然兌言講習,而不言所講者何?講説雲乎哉?夫子言講學,而不言所學者何?講書雲乎哉?六經未出,奚書可講?與君言,言敬臣;與臣言,言事君;與父言,言慈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
講者講此耳。
六經既出,書未易講。
合數十萬言,要隻十個字: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也。
是理流行乎穹壤之間,模寫乎聖人之筆,驗之于心,體之于身,措之于家國天下,皆是物也。
非直為來世口耳之資。
經學失傳,經術分裂,紙上紛紛,舌端譊譊,不獨有病乎經,或且病乎身;不獨有病乎身,且以病其世。
夫奚益焉?是則經不可以不講,亦不可以徒講。
喜髙妙耶?其失也誕;穴幽深耶?其失也晦;逞新竒耶?其失也鑿;守其陳耶?其失也拘。
将如之何而可?大傳不雲乎?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易則不勞,簡則不煩。
六經道理,公平正大,本無﨑岖。
學士大夫講明理道,隻消平平正正,従分明處看,不従隠僻處看,故易;向本領上尋,不向支裔上尋,故簡。
防夏于春秋不能贊一辭,懼支離也。
後儒説曰:“若稽古”至三萬言,祗添熱閙。
善學者講道,以六經為标本,講經以聖賢為準的。
夫子教人讀經,嘗曰:“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逺,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浄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毎經斷以四字,颠撲不破。
魯論于闗雎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八言耳。
于倩盼素絢曰:“繪事後素。
”四言耳。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迩之事父,逺之事君。
”多不過二十字。
約而蔽之,曰“思無邪”,又僅三言而止。
鯉也,過庭之訓,學詩一言“字”足矣,學禮一“立”字足矣。
始作翕如也,従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而樂之始、中、終盡在是。
堯曰首章,寥寥數句,包羅許多虞夏商周之心之政。
至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
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而隠桓莊闵之春秋,僖文宣成之春秋,襄昭定哀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三變綱目兩章可觀而佩之矣。
孟子之書亦然。
論春秋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
”三四語直是斷案,後來老師宿儒竟道不到。
吾于武成取二三防,即是看書之法。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德。
多少精神,隻添一“必”字、“故”字,而義自見。
凱風、小弁,過小、過大二詩都了。
多乎哉?不多也。
七篇不言易,而句句皆易義之深者,實自不言得之。
六經之學通天下,而人人不皆孔孟,心知耳目有淺深之殊,于是學問有偏正,識見有廣狹。
汗漫如莊周者,卻解説詩以導志,書以導事,樂以導和,易以導隂陽,春秋以導名分。
即此五言,直如快刀利斧,劈截将去,字字有着落處。
政未可以人廢言。
何則?講經患乎多言,多言則害道。
書最難看,亦難強解。
春秋防辭隠義,時措従宜者為難知。
禮訛樂缺,參訂又難。
獨詩畧防掇一兩字讀過,便教人省悟。
此講經所貴乎易簡。
不可無訓诂,亦不可泥着訓诂;不可無文義,亦不可妝防文義;不可不折衷先儒之説,亦不可純用先儒之説。
細看他經無解釋,惟易有之。
毎卦每爻,彖曰、象曰之辭,便當一部周易古注。
乾坤文言、上下系傳、説卦、序卦、雜卦,便當一部周易正義。
講易隻消如此。
然聖門雅言,惟詩、書、執禮,而學易猶有加我數年之説,則非察天地之化,極事物之原,順消息盈虛之理者,焉能識易?易尤未易講也。
籲!大冶一陶,而質之美者有限;六經一原,而義之精者無盡。
化有限而道無盡,學而已。
一邊作冊上工夫,一邊作切己工夫,豁開雙眼,自看得過,悟入落處,庶幾霜降水涸而涯涘出,枝枯葉脫而本根見,不在較同異而别為一家談,然後可以語自得之學。
世乆無師弟子矣。
隋王通著書與其徒更相賢,聖經之續,失之贅。
自任如昌黎,招諸生誨館下,不過借問答以發其不遇之鳴,“竒葩”等字,識者議焉。
衡湘以南皆師子厚,口講指畫,不過授之文詞法度,而諸經俱欠商畧。
先朝名儒輩出,安定胡氏、太山孫氏、徂徕石氏、希夷陳氏,皆其傑然者。
獨二程之學得于濓溪,複有橫渠,時相講切,直上接乎六經之傳。
定夫、中立,程門上足也。
遊之學,胡氏、劉氏得之;楊之學,羅氏、李氏得之。
文公朱氏師籍溪、屏山而成于延平,又集經學之大成。
于時有湖學、有浙學、有江西學派,雖不同而正學同,言語問辨雖不生于一,而正見一。
然終不若文公之簡易而有法,易本義無費辭,詩集傳無雜語,書説僅三篇,他經亦間及之,獨四書其用工最精宻者也。
幹淳間,吾莆先哲有與文公同時者,曰二劉先生,學艾軒之學者也。
以太虛為六經,此艾軒言也。
詩之有序,猶禮記之有冠昏等義,子夏雖無得于聖人,何至穿鑿傅防如詩序之無源流?三傳諸儒終身蠧春秋,而免誅于春秋,傥非盡削而煙之,則物論終不惬。
此又二先生自得處。
末學小子,胸中無一紙之識,然于二先生亦聞而知之者。
陋于希世,尚友千古,竊有志焉。
祠宇邃然,遺像俨然,摩挲銘文,如侍丈席。
二先生每謂朋友講習為古今至樂,聿登斯堂,敬業樂羣,盍知其所以樂者?昔橫渠講易,一見二程,至則撤去虎皮,謂二程深明易道,汝輩宜師之。
仆何人哉?惟當與同志求所以得易簡之道。
《論語》 此書二十篇,孔門理用之書也。
晦庵先生一生精力,萃在此書。
仆生晚,不及親薫而炙之。
嘗欲以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