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錄

關燈
,隻有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刊本在首卷目錄後有黑色圖記兩行:“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補刊完”。

     現藏于北京圖書館的《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本,每半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是翻刻南宋乾道三年的刻本。

    書中目錄後重抄宋本序跋,仍稱三十卷。

    首卷标題下,有浙江海甯蔣氏衍芬堂藏書印章,是明初坊間刻本,過去被稱為“元小字本”。

     明代以後的刊本很多,流傳較廣的是嘉靖十四年(乙未,公元1535年) 吳郡蘇獻可刊刻的“通津草堂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末卷後有“周慈寫陸奎刻”六字,卷一《累害篇》中“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以下缺一頁四百字。

    萬曆年間程榮刊刻的《漢魏叢書》本、何允中刊刻的《廣漢魏叢書》本,還有後來的黃嘉惠校刻本、錢震泷刻本等等,都是根據“通津草堂本”刊刻的,所以《累害篇》都缺一頁。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劉光鬥等所刻《論衡》,序文聲稱是根據北宋楊文昌本校刻的,其實也是根據“通津草堂本”,《累害篇》同樣缺一頁。

    清乾隆年間,王谟刊刻《增訂漢魏叢書》本、光緒年間湖北崇文書局刻的《子書百家》本,以及民國以後的許多刊本,包刮石印本、鉛印本、影印本、縮印本,絕大多數都是根據“通津草堂本”或《漢魏叢書》本,其中有的補足了《累害篇》的缺頁。

     現存《論衡》版本目錄《論衡》三十卷南宋乾道三年紹興府洪适刻本元、明遞修本,八冊,清錢謙益批點,黃丕烈跋,葉昌熾題識,有“汲古閣”、“言裡世家”、“鐵琴銅劍樓”、“士禮居”等藏印。

    又一部,十四冊裝,有“涵芬樓”藏印。

    北京圖書館藏。

    《新刊王充論衡》十五卷明初刻本,八冊,舊稱“元小字本”。

    北京圖書館藏。

     《論衡》三十卷。

     明嘉靖十四年吳郡蘇獻可“通津草堂”本。

    北京圖書館所藏分十冊裝者有清陳揆校并跋。

     《論衡》三十卷明萬曆年間程榮刻《漢魏叢書》本。

    北京圖書館所藏分六冊裝者有清陳揆校并跋。

     《論衡》三十卷明天啟六年刻本,明劉光鬥評。

     《論衡》三十卷明刻本,清王振聲校并跋。

    北京圖書館藏。

     《論衡》三十卷明何镗刻本。

     《論衡》三十卷明萬曆年間黃嘉惠校刻本。

     《論衡》三十卷明錢震泷刻本。

     《論衡》明萬曆年間刻《百子類函》本。

     《委宛子》明刻《諸子彙函》本,明歸有光輯評。

     《論衡》明崇祯年間刻《增定漢魏六朝别解》本,明葉紹泰、黃澍輯評。

     《論衡》三十卷清刻明何允中輯《廣漢魏叢書》本。

     《論衡》三十卷清顧汝琏校刻本。

     《論衡》三十卷清乾隆年間《四庫全書》抄本。

     《論衡》三十卷清乾隆五十七年金溪王谟《增訂漢魏叢書》本。

     《論衡》三十卷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刻《子書百家》本。

    北京圖書館所藏分六冊裝者有章钰校并跋。

     《論衡》三十卷清光緒二年蜀南盧氏紅杏山房刻《增訂漢魏叢書》本。

     《論衡》三十卷清光緒二十年湖北藝文書局刻《增訂漢魏叢書》本。

     《論衡》三十卷清光緒二十一年石印《增訂漢魏叢書》本。

     《論衡》三十卷民國初年潮陽鄭氏刻《龍溪精舍叢書》本。

     《論衡》三十卷1912年鄂官書處重印《子書百家》本。

     《論衡》三十卷1917年上海育文書局石印存古堂增輯《增訂漢魏叢書九十六種》本。

     《論衡》二卷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諸子文粹》本,李寶淦選。

     《論衡》民國初年京師圖書館傳抄《說郛》本,元陶宗儀輯,張宗祥重校。

     《論衡》三十卷1919年上海歸葉山房石印《百子全書》圈點本。

     《論衡》三十卷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1943年中法漢學研究所以《四部叢刊》影印通津草堂本為底本,編成《論衡通檢》)《論衡》192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評注《論衡》三十卷1924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陳益評注。

     《委宛子》1925年上海會文堂石印《評點百二十子》本,明歸有光輯評。

     《論衡》三十卷1925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明萬曆年間程榮刻《漢魏叢書》本。

     《論衡》三十卷1925年上海梁溪圖書館鉛印标點本,陶樂勤編。

     《論衡》三十卷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說郛》本,元陶宗儀輯,張宗祥重校。

     《論衡》三十卷1928年上海中華書局鉛印《四部備要》本。

     詳注《論衡》三十卷1928年上海真美書社石印本,許德厚注。

     《論衡》三十卷192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萬有文庫》本。

     《論衡》1929年上海新文化書社鉛印标點本。

     《論衡》三十卷193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論衡》三十卷1931年上海大東書局鉛印《國學門徑叢書》本,章依萍标點。

     《論衡》1932年上海啟智書局再版标點本。

     王充《論衡》三十卷1932年上海大東書局重編再版。

     《論衡》三十卷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王充《論衡》1935年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鉛印标點本,朱鑒标點。

     《論衡》三十卷1935年上海世界書局鉛印《諸子集成》本。

     《論衡》三十卷1935~193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論衡校補》四卷《甲寅雜志》一卷三十七期,劉師培著。

     《論衡》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學生國學叢書》本,高蘇垣選注。

     《論衡》英文本美國加利佛尼亞大學阜克澤譯。

     《論衡校釋》三十卷1938年長沙商務印書館鉛印本,黃晖著。

     《論衡集解》三十卷(卷首一卷) 1939年鈔本,高魁光著。

     《論衡通檢》1943年1月出版,中法漢學研究所編。

     《論衡》194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新中學文庫》本,高蘇垣選注。

     《論衡》三十卷1954年北京中華書局重印《諸子集成》本。

     《論衡集解》三十卷(附錄一卷,後記二) 195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鉛印本,劉盼遂著。

     《論衡選》1958年北京中華書局鉛印本,蔣祖怡選注。

     《論衡》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鉛印校點本。

     《論衡選注》197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鉛印本。

     《論衡注釋》(附錄五,全四冊) 1979年北京中華書局鉛印本。

     《論衡導讀》1989年成都巴蜀書社鉛印本,田昌五著。

     《論衡校釋》三十卷(附編六,附劉盼遂集解,全四冊) 1990年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鉛印本,黃晖撰。

     《論衡選譯》1990年巴蜀書社鉛印本,黃中業、陳思林譯注。

     《論衡》三十卷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諸子百家叢書》影印本(明通津草堂刊本)。

     《論衡》三十卷1991年8月嶽麓書社鉛印本,陳蒲清點校。

     附:宋版《論衡》殘卷(卷一至卷二十五) 日本宮内廳書陵部圖書寮藏。

     《論衡》三十卷日本延亨五年(1748年)弘簡堂刊本(據明黃嘉惠校刊本刻),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論衡》三十卷日本寬延三年(1750年)東京若山屋喜古衛門刊本(據明黃嘉惠校刊本刻),北京圖書館藏。

     古代主要書目著錄的《論衡》卷帙《隋書·經籍志·雜家》:《論衡》二十九卷,後漢征士王充撰。

     《舊唐書·經籍志·雜家》:《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唐書·藝文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

     唐馬總《意林》三:《論衡》二十七卷。

     《宋史·藝文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雜家》:王充《論衡》。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論衡》三十卷。

     宋王應麟《玉海》六十二:《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

    《隋志》二十九卷。

    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第八十五。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四十一·子雜家》:《論衡》三十卷。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子雜》:王充《論衡》。

    (一部七冊缺;一部十冊殘缺)。

     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子雜》:王充《論衡》(七冊)。

     範欽《天一閣書目·子部雜家類》:《論衡》三十卷刊本,漢王充著(宋慶曆五年楊文昌後序嘉靖乙未後學吳郡蘇獻可校刊)。

     《天祿琳琅書目》卷九《明版子部》:《論衡》三十卷,漢王充著(明通津草堂本,二函十二冊)。

     錢謙益輯《绛雲樓書目·子雜》:《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黃丕烈輯《季滄葦書目》:王充《論衡》三十卷,八本。

     瞿镛《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宋子部》:《論衡》三十卷。

    (宋刊元明遞修本)。

     陸心源《皕宋樓叢書·子部·雜家類三》:《論衡》,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本) 孫星衍《孫氏宗祠書目·諸子第三·雜家》:《論衡》二十九卷,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本、程榮本)。

     《稽瑞樓書目》:《論衡》三十卷,校本十冊。

     《天一閣見存書目·子部雜家類》:《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缺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

     《世善堂書目·子部各家傳世名書》:《論衡》三十卷。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子部雜家》:《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

    《述古堂藏書目·子雜》:王充《論衡》三十卷,六本。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

     日本《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論衡》二十五卷。

    殘。

    宋光宗時刻本。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雜家》:《論衡》三十卷,後漢征士王充撰。

    四、曆代有關王充及其《論衡》資料選目王充《果賦》(《太平禦覽》九六八任昉《述異記》引。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錄。

    ) 葛洪《抱樸子》(一、《抱樸子·喻蔽篇》。

    二、《北堂書鈔》九八、《太平禦覽》六○二引。

    三、《北堂書鈔》一○○、《太平禦覽》五九九引。

    四、《初學記·天部·月》引。

    五、《意林》卷四引。

    六、《古今事文類聚·别集二》引。

    ) 謝承《後漢書》(一、範晔《後漢書·王充傳》李賢注引。

    二、範晔《後漢書·班固傳》李賢注引。

    三、《藝文類聚》三五、五八引。

    四、《初學記》二一、二四引。

    五、《太平禦覽》四三二、四八四、六一二引。

    ) 袁山松《後漢書》(一、範晔《後漢書·王充傳》李賢注引。

    二、範晔《後漢書·班固傳》李賢注引。

    ) 範晔《後漢書·王充傳》範晔《後漢書·儒林傳·趙晔傳》《會稽典錄》(一、《三國志·吳志·虞翻傳》裴松之注引。

    二、《太平禦覽》七二○引。

    ) 賀道養《渾天記》(《事類賦·天賦》注引。

    )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篇》劉孝标《辨命論》(《文選》卷五四。

    ) 樊孝謙《答沙汰釋李诏表》(《廣弘明集》卷二七。

    ) 楊炯《渾天賦》(《唐文粹》卷四。

    ) 盧肇《海遊賦》前序、後序(《唐文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