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錄
關燈
小
中
大
二年(公元36年),充十歲。
光武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充十一歲。
為小兒,與侪倫遨戲,不好狎侮。
侪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奇之。
《自紀篇》。
充少孤,鄉裡稱孝。
《後漢書·王充傳》。
謝承《後漢書》同。
按:充六歲時,父母尚存,則其父殁,當在此數年間,故志于此。
光武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充十二歲。
會稽大疫,死者萬數。
《後漢書·光武紀》、《後漢書·鐘離意傳》。
光武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充十三歲。
光武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充十四歲。
始行五铢錢。
《光武紀》。
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充十五歲。
道士劉春,熒惑楚王英。
《雷虛篇》。
按:《後漢書·楚王英傳》,建武十七年,英為楚王。
光武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充十六歲。
罷州牧,置刺史。
《光武紀》。
光武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充十七歲。
光武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充十八歲。
班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
”謝承《後漢書》(《後漢書·班固傳》注。
)司馬彪《續漢書》(《書抄》六二引。
) 王仲任撫班固背曰:“此兒必為天下知名。
”《抱樸子》(馬總《意林》卷四引)。
按:班固生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固年十三,則為建武二十年,時仲任十八歲,長孟堅五歲,據理,不得以“兒”,稱固。
且是時仲任仍在鄉裡,未與彪晤,此不足信。
光武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充十九歲。
光武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充二十歲。
光祿大夫劉琨,前為弘農太守。
《初禀篇》。
按:《後漢書·儒林傳·劉昆傳》,建武二十二年,昆為光祿勳。
光武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充二十一歲。
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充二十二歲。
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
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
《自紀篇》。
按:許慎《說文序》:“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
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後漢書·百官志》:“郡太守、郡丞、縣令若長、縣丞、縣尉,各置諸曹掾史。
”是仲任為掾功曹,當在十七歲以後,二十一二以前。
因二十三四以後,已詣洛陽,則其得為功曹,當在此數年中,故志于此。
仕郡為功曹,以數谏争不合去。
《後漢書·王充傳》。
按:此二句,叙在“後歸鄉裡,屏居教授”後,蓋并前事言之,非歸鄉裡後,才為郡功曹也。
《論衡》起草于明帝初年,據《自紀篇》、《譏俗》、《政務》之書作于《論衡》之前,而《譏俗》書又為廢退窮居而作。
其廢退窮居,當即指罷功曹也。
故知為功曹,必在此時。
廢退窮居,舊故叛去,故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
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闵人君之政,故作《政務》之書。
《自紀篇》。
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充二十三歲。
光武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充二十四歲。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充二十五歲。
光武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充二十六歲。
光武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充二十七歲。
光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充二十八歲。
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
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讀賣書,一見辄能誦憶,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
《後漢書·王充傳》。
謝承《後漢書》略同。
充幼聰明,詣太學。
袁山松《後漢書》。
按:《後漢書·班彪傳》:“光武雅聞彪才,因召入見,舉司隸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後數應三公之命,辄去。
彪複辟司徒玉況府。
”《光武紀》:“建武二十三年,玉況為司徒。
”則叔皮于建武二十三年已在洛。
但其時,仲任方二十一二,窮居鄉裡。
《班彪傳》又雲:“後察司徒廉,為望都長,吏民愛之,建武三十年卒官。
”是叔皮晚年,已離洛之官,則仲任師事叔皮,必在其二十三四以後,二十七八以前。
又按《水經·穀水》注:漢順帝陽嘉元年立碑,文雲:“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
”則仲任入太學師事叔皮,必在此數年。
但《光武紀》:“建武五年,初起太學,車駕還宮,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與陽嘉元年碑說異,存之俟考。
光武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充二十九歲。
蝗起太山郡,西南過陳留、河南。
《商蟲篇》。
按《後漢書·光武紀》:“三十一年夏蝗。
”《古今注》:“建武三十一年,郡國大蝗。
”(《後漢書·五行志注》。
) 陳留雨谷,谷下蔽地。
《感虛篇》。
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充三十歲。
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無雲。
《宣漢篇》。
按:《光武紀》:“中元元年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登封泰山。
”袁山松《後漢書》:“光武封泰山,雲氣成宮阙。
”(《初學記》五、《禦覽》三十九。
)《漢光武封禅儀》曰:“建武三十二年,封泰山,時天清和無雲。
”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充三十一歲。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充三十二歲。
觀天子臨辟雍,作《六儒論》。
袁山松《後漢書》。
按:《光武紀》,中元元年冬,起明堂辟雍。
《明帝紀》,永平元年冬十月,幸辟雍。
《翟輔傳》,輔上言:“光武初興,起太學,博士舍内外講堂,諸生橫卷,為海内所集。
明帝時,辟雍始成,欲毀太學。
太尉趙熹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并傳至今。
”據此,則辟雍起于光武,成于明帝,則此“觀天子臨辟雍”,當為明帝時事,故志于此。
東海相宗叔庠廣召幽隐。
《程材篇》。
按:《後漢書·宗均傳》,永平之年,遷東海相。
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充三十三歲。
後歸鄉裡,屏居教授。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實理。
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
《後漢書·王充傳》。
王充于宅内門戶牆柱,各置筆硯簡牍,見事而作,著《論衡》八十五篇。
謝承《後漢書》(據汪文台揖本)。
傷僞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
《自紀篇》。
按:《講瑞篇》雲:“此論草于永平之初。
”《會稽典錄》雲:“《論衡》造于永平末,定于建初之年。
”蓋永平初,已屬草,時辍時作,至永平末,方專精一志也。
又《須頌篇》雲:“《論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
”與本傳謂仲任歸鄉裡作《論衡》相合。
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充三十四歲。
京師及郡國七,大水。
《明帝紀》。
夏旱。
《後漢書·鐘離意傳》。
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充三十五歲。
比來水旱饑馑,加有軍旅。
司馬彪《續漢書》(《禦覽》九二),載永平四年诏。
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充三十六歲。
班固為尚書郎。
《别通篇》、《超奇篇》、《案書篇》。
按:謝承《後漢書》(《禦覽》四八四),永平五年,班固被召詣校書。
範晔《後漢書·班超傳》同。
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充三十七歲。
鼎見。
《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之。
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充三十八歲。
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充三十九歲。
虞廷為司徒公。
《吉驗篇》。
按《虞廷傳》,事在永平八年。
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充四十歲。
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充四十一歲。
廣陵王荊迷于。
。
巫,孝明三宥,王吞藥。
《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年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
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充四十二歲。
廬江皖侯國際有湖出金。
太守遣吏收取,遣門下掾奉獻。
《驗符篇》。
明帝緻麟、醴泉、白雉、嘉禾。
金出。
《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黃金。
時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充四十三歲。
永昌郡有金。
《驗符篇》。
按《明帝紀》,永昌郡,永平十二年置。
《郡國志》注雲:“二年”誤。
楊子山為上計吏,見三府作《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
《佚文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屬,于是置永昌郡。
”《西南夷傳》曰:“罷益州西部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縣。
”《郡國志》:“永昌郡哀牢縣,永平中置,故牢王國。
” 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充四十四歲。
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充四十五歲。
帝立廣陵王荊子。
《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封故廣陵荊子元壽為廣陵侯。
楚王英惑于俠客,王吞病。
《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四月,楚王英卒。
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充四十六歲。
蝗蟲起泰山郡,流徙郡國,薦食五谷,彌衍兖、豫,過陣留、壽張界,飛逝不集。
謝承《後漢書》(《後漢書·虞延傳》注、《書抄》三十五)。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充四十七歲。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充四十八歲。
永平中,神雀群集,百官頌上。
《佚文篇》。
按:《東觀漢記》十八《賈逵傳》曰:“永平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采,翔集京師,奉觞上壽。
上召逵,敕蘭台給筆劄,使作《神雀頌》。
”範晔《後漢書·賈逵傳》亦雲:“永平中”。
明帝時,緻甘露、神雀、紫芝,離木複合。
《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七年正月,甘露于甘陵。
是歲,甘露仍降。
樹枝内附,芝草生前殿。
神雀五色,翔集京師。
”《東觀漢記》:“明帝永平十七年正月,夜夢見先帝太後,覺悲不能寐。
明日上陵,樹葉有甘露,上令百官采之。
”(《類聚》九十八)。
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充四十九歲。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充五十歲。
建初孟年,北州連旱。
《明雩篇》。
建初孟年,無妄氣至。
《恢國篇》、《須頌篇》。
歲遭氣運,谷頗不登。
《宣漢篇》。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是歲牛疫,京師及三州大旱。
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槀。
其以見谷赈給貧民。
”又建初元年丙寅诏曰:“比年牛疫,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
” 地動。
《恢國篇》。
按:《章帝紀》,事在建初元年三月。
第五司空,股肱國維。
《恢國篇》。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即帝位,十一月第五倫為司空。
隐強侯傅,縣書市裡,诽謗聖政,今上海恩,犯奪爵土。
《恢國篇》。
按:《後漢紀》十一雲:“建初元年三月丙午,傅坐驕溢,免為庶人。
”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充五十一歲。
元二之間,嘉德流布。
《恢國篇》。
建初孟年,中州頗歉,颍川、汝南民流四散。
聖主憂懷,
光武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充十一歲。
為小兒,與侪倫遨戲,不好狎侮。
侪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奇之。
《自紀篇》。
充少孤,鄉裡稱孝。
《後漢書·王充傳》。
謝承《後漢書》同。
按:充六歲時,父母尚存,則其父殁,當在此數年間,故志于此。
光武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充十二歲。
會稽大疫,死者萬數。
《後漢書·光武紀》、《後漢書·鐘離意傳》。
光武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充十三歲。
光武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充十四歲。
始行五铢錢。
《光武紀》。
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充十五歲。
道士劉春,熒惑楚王英。
《雷虛篇》。
按:《後漢書·楚王英傳》,建武十七年,英為楚王。
光武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充十六歲。
罷州牧,置刺史。
《光武紀》。
光武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充十七歲。
光武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充十八歲。
班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
”謝承《後漢書》(《後漢書·班固傳》注。
)司馬彪《續漢書》(《書抄》六二引。
) 王仲任撫班固背曰:“此兒必為天下知名。
”《抱樸子》(馬總《意林》卷四引)。
按:班固生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固年十三,則為建武二十年,時仲任十八歲,長孟堅五歲,據理,不得以“兒”,稱固。
且是時仲任仍在鄉裡,未與彪晤,此不足信。
光武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充十九歲。
光武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充二十歲。
光祿大夫劉琨,前為弘農太守。
《初禀篇》。
按:《後漢書·儒林傳·劉昆傳》,建武二十二年,昆為光祿勳。
光武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充二十一歲。
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充二十二歲。
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
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
《自紀篇》。
按:許慎《說文序》:“尉律:學僮十七已上,始試。
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後漢書·百官志》:“郡太守、郡丞、縣令若長、縣丞、縣尉,各置諸曹掾史。
”是仲任為掾功曹,當在十七歲以後,二十一二以前。
因二十三四以後,已詣洛陽,則其得為功曹,當在此數年中,故志于此。
仕郡為功曹,以數谏争不合去。
《後漢書·王充傳》。
按:此二句,叙在“後歸鄉裡,屏居教授”後,蓋并前事言之,非歸鄉裡後,才為郡功曹也。
《論衡》起草于明帝初年,據《自紀篇》、《譏俗》、《政務》之書作于《論衡》之前,而《譏俗》書又為廢退窮居而作。
其廢退窮居,當即指罷功曹也。
故知為功曹,必在此時。
廢退窮居,舊故叛去,故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
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闵人君之政,故作《政務》之書。
《自紀篇》。
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充二十三歲。
光武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充二十四歲。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充二十五歲。
光武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充二十六歲。
光武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充二十七歲。
光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充二十八歲。
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
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讀賣書,一見辄能誦憶,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
《後漢書·王充傳》。
謝承《後漢書》略同。
充幼聰明,詣太學。
袁山松《後漢書》。
按:《後漢書·班彪傳》:“光武雅聞彪才,因召入見,舉司隸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後數應三公之命,辄去。
彪複辟司徒玉況府。
”《光武紀》:“建武二十三年,玉況為司徒。
”則叔皮于建武二十三年已在洛。
但其時,仲任方二十一二,窮居鄉裡。
《班彪傳》又雲:“後察司徒廉,為望都長,吏民愛之,建武三十年卒官。
”是叔皮晚年,已離洛之官,則仲任師事叔皮,必在其二十三四以後,二十七八以前。
又按《水經·穀水》注:漢順帝陽嘉元年立碑,文雲:“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
”則仲任入太學師事叔皮,必在此數年。
但《光武紀》:“建武五年,初起太學,車駕還宮,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與陽嘉元年碑說異,存之俟考。
光武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充二十九歲。
蝗起太山郡,西南過陳留、河南。
《商蟲篇》。
按《後漢書·光武紀》:“三十一年夏蝗。
”《古今注》:“建武三十一年,郡國大蝗。
”(《後漢書·五行志注》。
) 陳留雨谷,谷下蔽地。
《感虛篇》。
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充三十歲。
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無雲。
《宣漢篇》。
按:《光武紀》:“中元元年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登封泰山。
”袁山松《後漢書》:“光武封泰山,雲氣成宮阙。
”(《初學記》五、《禦覽》三十九。
)《漢光武封禅儀》曰:“建武三十二年,封泰山,時天清和無雲。
”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充三十一歲。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充三十二歲。
觀天子臨辟雍,作《六儒論》。
袁山松《後漢書》。
按:《光武紀》,中元元年冬,起明堂辟雍。
《明帝紀》,永平元年冬十月,幸辟雍。
《翟輔傳》,輔上言:“光武初興,起太學,博士舍内外講堂,諸生橫卷,為海内所集。
明帝時,辟雍始成,欲毀太學。
太尉趙熹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并傳至今。
”據此,則辟雍起于光武,成于明帝,則此“觀天子臨辟雍”,當為明帝時事,故志于此。
東海相宗叔庠廣召幽隐。
《程材篇》。
按:《後漢書·宗均傳》,永平之年,遷東海相。
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充三十三歲。
後歸鄉裡,屏居教授。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實理。
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
《後漢書·王充傳》。
王充于宅内門戶牆柱,各置筆硯簡牍,見事而作,著《論衡》八十五篇。
謝承《後漢書》(據汪文台揖本)。
傷僞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
《自紀篇》。
按:《講瑞篇》雲:“此論草于永平之初。
”《會稽典錄》雲:“《論衡》造于永平末,定于建初之年。
”蓋永平初,已屬草,時辍時作,至永平末,方專精一志也。
又《須頌篇》雲:“《論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
”與本傳謂仲任歸鄉裡作《論衡》相合。
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充三十四歲。
京師及郡國七,大水。
《明帝紀》。
夏旱。
《後漢書·鐘離意傳》。
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充三十五歲。
比來水旱饑馑,加有軍旅。
司馬彪《續漢書》(《禦覽》九二),載永平四年诏。
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充三十六歲。
班固為尚書郎。
《别通篇》、《超奇篇》、《案書篇》。
按:謝承《後漢書》(《禦覽》四八四),永平五年,班固被召詣校書。
範晔《後漢書·班超傳》同。
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充三十七歲。
鼎見。
《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之。
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充三十八歲。
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充三十九歲。
虞廷為司徒公。
《吉驗篇》。
按《虞廷傳》,事在永平八年。
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充四十歲。
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充四十一歲。
廣陵王荊迷于。
。
巫,孝明三宥,王吞藥。
《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年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
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充四十二歲。
廬江皖侯國際有湖出金。
太守遣吏收取,遣門下掾奉獻。
《驗符篇》。
明帝緻麟、醴泉、白雉、嘉禾。
金出。
《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黃金。
時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充四十三歲。
永昌郡有金。
《驗符篇》。
按《明帝紀》,永昌郡,永平十二年置。
《郡國志》注雲:“二年”誤。
楊子山為上計吏,見三府作《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台。
《佚文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屬,于是置永昌郡。
”《西南夷傳》曰:“罷益州西部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縣。
”《郡國志》:“永昌郡哀牢縣,永平中置,故牢王國。
” 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充四十四歲。
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充四十五歲。
帝立廣陵王荊子。
《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封故廣陵荊子元壽為廣陵侯。
楚王英惑于俠客,王吞病。
《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四月,楚王英卒。
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充四十六歲。
蝗蟲起泰山郡,流徙郡國,薦食五谷,彌衍兖、豫,過陣留、壽張界,飛逝不集。
謝承《後漢書》(《後漢書·虞延傳》注、《書抄》三十五)。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充四十七歲。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充四十八歲。
永平中,神雀群集,百官頌上。
《佚文篇》。
按:《東觀漢記》十八《賈逵傳》曰:“永平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采,翔集京師,奉觞上壽。
上召逵,敕蘭台給筆劄,使作《神雀頌》。
”範晔《後漢書·賈逵傳》亦雲:“永平中”。
明帝時,緻甘露、神雀、紫芝,離木複合。
《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七年正月,甘露于甘陵。
是歲,甘露仍降。
樹枝内附,芝草生前殿。
神雀五色,翔集京師。
”《東觀漢記》:“明帝永平十七年正月,夜夢見先帝太後,覺悲不能寐。
明日上陵,樹葉有甘露,上令百官采之。
”(《類聚》九十八)。
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充四十九歲。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充五十歲。
建初孟年,北州連旱。
《明雩篇》。
建初孟年,無妄氣至。
《恢國篇》、《須頌篇》。
歲遭氣運,谷頗不登。
《宣漢篇》。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是歲牛疫,京師及三州大旱。
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槀。
其以見谷赈給貧民。
”又建初元年丙寅诏曰:“比年牛疫,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
” 地動。
《恢國篇》。
按:《章帝紀》,事在建初元年三月。
第五司空,股肱國維。
《恢國篇》。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即帝位,十一月第五倫為司空。
隐強侯傅,縣書市裡,诽謗聖政,今上海恩,犯奪爵土。
《恢國篇》。
按:《後漢紀》十一雲:“建初元年三月丙午,傅坐驕溢,免為庶人。
”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充五十一歲。
元二之間,嘉德流布。
《恢國篇》。
建初孟年,中州頗歉,颍川、汝南民流四散。
聖主憂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