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紀篇第八五

關燈
論也應該深奧難懂。

    《譏俗節義》這本書,是想使俗人覺悟,所以它的主旨清楚,是些通俗易懂的文章。

    而《論衡》這本書,為什麼也是這樣呢?莫非是你的才能淺薄到了極點,根本寫不出含蓄深刻的東西來嗎?不然你的文章那麼淺顯,和那些經典截然不同呢? 【原文】 85·9答曰:玉隐石間,珠匿魚腹,故為深覆。

    及玉色剖于石心,珠光出于魚腹,其隐乎猶?吾文未集于簡劄之上,藏于胸臆之中,猶玉隐珠匿也。

    及出荴露,猶玉剖珠出乎!爛若天文之照,順若地理之曉,嫌疑隐微,盡可名處。

    且名白,事自定也。

    《論衡》者,論之平也。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

    高士之文雅,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

    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

    三年盲子,卒見父母,不察察相識,安肯說喜?道畔巨樹,塹邊長溝,所居昭察,人莫不知。

    使樹不巨而隐,溝不長而匿,以斯示人,堯、舜猶惑。

    人面色部七十有餘,頰肌明潔,五色分别,隐微憂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

    使面黝而黑醜,垢重襲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

     【注釋】 據句意,“其隐乎猶”當是“其猶隐于”之誤倒。

     荴(fū夫):敷,展開。

     平:衡,指秤。

     人面色部七十有餘:古代相面術認為人的面孔有七十多個部位,根據這些部位的氣色變化,可以判斷吉兇。

     五色:泛指面部不同的氣色。

     【譯文】 王充回答說:美玉本來隐藏在石頭裡面,珍珠本來蘊藏在魚腹之中,所以都隐而不露。

    等到美玉從石頭中剖出來,珍珠從魚腹中取出來,難道它們還隐蔽着嗎?當我的文章沒有寫在簡劄上,還隐藏在内心的時候,就像美玉隐藏在石頭裡珍珠蘊藏在魚腹中一樣。

    等到文章一經出于胸中展露在外,就如同美玉從石頭裡剖出珍珠從魚腹中取出一樣了!它的光輝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一般燦爛,條理像地上的山脈河流一樣清楚,凡是不清楚不明白的問題,全都能說得清清楚楚,況且事物的名目一旦表示清楚了,所論述的事情也就确定無疑了。

    《論衡》這本書,就是衡量言論是非的标準。

    開口說話就要力求把話說明白,動筆寫文章就應該力求把文章寫清楚。

    才高學富的人文章寫得優美,就在于他用的詞語沒有人讀不懂,文章的主旨沒人看不明白。

    讀了這種文章的人,就像瞎子睜開了眼睛,聾子聽到了聲音。

    瞎了三年的孩子,一旦看到父母,如果不看得一清二楚,怎麼會歡喜呢?路邊的大樹,河邊的長溝,由于明顯存在,所以沒有誰會看不見。

    如果樹不大而且又隐蔽着,溝不長而又隐藏着,指着它們讓人看,即使是堯、舜恐怕也會看不清楚。

    人臉上有顔色的部位據說有七十多個,如果臉頰肌膚明淨清潔,各種顔色都很清晰,那麼即使是很細微的憂喜情緒,都可以看得清楚,給他相面的人,十個不會弄錯一個。

    如果臉面黝黑醜陋,泥垢老厚而遮蓋了臉上的各個部位,給他相面的人,十個有九個要弄錯。

     【原文】 85·10夫文由語也,或淺露分别,或深迂優雅,孰為辯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

    文字與言同趨,何為猶當隐閉指意?獄當嫌辜,卿決疑事,渾沌難曉,與彼分明可知,孰為良吏?夫口論以分明為公,筆辯以荴露為通,吏文以昭察為良。

    深覆典雅,指意難睹,唯賦頌耳!經傳之文,賢聖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

    當言事時,非務難知,使指閉隐也。

    後人不曉,世相離遠,此名曰語異,不名曰材鴻。

    淺文讀之難曉,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

    秦始皇讀韓非之書,歎曰:“猶獨不得此人同時!”其文可曉,故其事可思。

    如深鴻優雅,須師乃學,投之于地,何歎之有?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孟子相賢,以眸子明瞭者。

    察文,以義可曉。

     【注釋】 由:通“猶”。

     獄:獄吏,負責審判的官吏。

    當:審判定罪。

    嫌辜:疑難案件。

     公:通“功”。

    精美。

     秦始皇讀韓非之書:事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據本書《佚文篇》“獨不得與此人同時”,“猶”字衍,當删。

     事見《孟子·離婁上》。

     【譯文】 寫文章如同說話一樣,有的通俗易懂條理清楚,有的深奧曲折隐晦不明,哪一種屬于善辯的人呢?說話是為了表達人的思想,說過的話恐怕遺忘消失,所以就用文字記錄下來。

    文字與說話是同一個目的,為什麼寫文章要把宗旨隐蔽起來呢?獄吏審理疑難案件,廷尉處理有疑問的事情,有的含糊不清,和那辦得清楚明白的相比,哪一個是好法官呢?說話以明白流暢為精妙,寫文章以宗旨清楚為暢通,公文以明白準确為優秀。

    深奧隐晦,使人難以明白其宗旨的,隻有像“賦”、“頌”這類文體。

    經傳上的文章,聖賢的語言之所以不容易懂,是由于古今的語言不一樣,各地的方言不相同的緣故。

    古人說話論事的時候,并不是竭力要讓人難懂,把含意隐蔽起來。

    後人看不懂古人的文章,是由于時代相距太遠了,這隻能說是語言不同,不能稱古人才智博大。

    内容膚淺的文章如果叫人難于讀懂,這叫做笨拙,不能稱為才智高明。

    秦始皇讀了韓非的書,贊歎說:“我怎麼偏偏不能和這個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呢!”正是由于韓非的文章可以使人讀懂,所以他講的事情才能引人深思。

    如果韓非的文章深奧難懂,必須有老師指導才能讀懂,那麼秦始皇就會把它扔在地上,還有什麼贊歎可言呢?寫文章的人,應該力求作品讀起來通俗易懂而寫的時候卻很費力,不應該推崇那種讀起來晦澀難懂而寫的時候卻不費力的文章;口頭論述要力求解釋明白,使人可以聽懂,而不能為了追求深奧曲折,使人難于聽懂。

    孟子看一個人賢與不賢,是以瞳人清亮與否作為标準,同樣,考察文章好壞,要以道理明白與否作為标準。

     【原文】 85·11充書違詭于俗。

    或難曰:“文貴乎順合衆心,不違人意,百人讀之莫譴,千人聞之莫怪。

    故《管子》曰:‘言室滿室,言堂滿堂。

    ’今殆說不與世同,故文刺于俗,不合于衆。

    ” 【注釋】 引文見《管子·牧民》。

     【譯文】 王充的著作與世俗見解相對立。

    有人說:“寫文章貴在符合大衆的心意,不違背人們的心願,應該做到百人讀了不批評,千人聽了不指責。

    所以《管子》上說‘在屋子裡講論,全屋的人聽了都滿意,在廳堂裡講話,全廳堂的人聽了都贊同。

    ’現在大概你的學說與世人的見解不同,所以你的文章違反俗情,不合衆人的心願。

    ” 【原文】 85·12答曰:論貴是而不務華,事尚然而不高合。

    論說辯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衆心非而不從,故喪黜其僞而存定其真。

    如當從衆順人心者,循舊守雅,諷習而已,何辯之有?孔子侍坐于魯哀公,公賜桃與黍,孔子先食黍而啖桃,可謂得食序矣。

    然左右皆掩口而笑,貫俗之日久也。

    今吾實猶孔子之序食也,俗人違之,猶左右之掩口也。

    善雅歌,于鄭為人悲;禮舞,于趙為不好。

    堯、舜之典,伍伯不肯觀;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讀。

    甯危之計,黜于闾巷;撥世之言,訾于品俗。

    有美味于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有寶玉于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

    孰是孰非?可信者誰?禮俗相背,何世不然?魯文逆祀,畔者五人。

    蓋猶是之語(11),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衆之書(12),賢者欣頌,愚者逃頓(13)。

     【注釋】 魯哀公:參見28·23注。

     “啖桃”前疑脫“後”字。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先飯黍而後啖桃。

    ”《家語·子路初見篇》作“先食黍而後食桃。

    ”并有“後”字。

    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魯哀公給孔子桃和黍,孔子先吃黍而後吃桃,衆人掩口而笑。

    哀公說,黍是擦桃用的,不是讓你吃的。

    孔子答道,五谷之中黍為上,六種水果桃為下,按照禮制,我應該先吃黍。

     雅歌:正聲,指正規音樂。

     人:疑為“不”之壞字。

    鄭:春秋時的鄭國。

    當時鄭、衛兩國的民間樂曲大為流行,雅樂在那裡卻不受歡迎。

    悲:古人以音悲為善。

    雅歌于鄭為不悲,鄭聲淫,故不以雅歌為善。

    禮舞:指舉行各種典禮時用的舞蹈。

     趙:戰國時期的趙國,在當時以地方舞蹈聞名。

     堯、舜之典:指《尚書》中的《堯典》和《舜典》。

     伍伯:即五霸。

    參見54·21注。

     季、孟:指魯國的季孫氏和孟孫氏。

     據《公羊傳·定公八年》及本書《定賢篇》文當為“魯文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順祀,畔者五人。

     (11)猶:據遞修本當作“獨”。

     (12)惑:據遞修本當作“感”。

     (13)逃頓:即“逃遁”。

    本書“遁”、“鈍”均作“頓”。

     【譯文】 王充回答說:議論問題貴在内容正确而不應追求辭藻華麗,記述事情講究符合實際而不應注重迎合别人。

    論文是用來分辨正确與錯誤的,它怎麼能不違背世俗人的心理,讓人們聽了不順耳呢?衆人的意見是錯的就不能聽從,所以我才排除和貶斥那些虛僞的東西,保存和肯定那些真實的東西。

    如果要求一切都應當順從衆人的心意,那就完全按照舊常規辦就行了,還辯論什麼呢?孔子陪魯哀公閑坐,魯哀公把桃和黍賜給孔子,孔子先吃了黍然後才吃桃,可以說是完全符合進食的順序的,但是當時左右的人都捂着嘴笑他,這是由于習慣于這種習俗時間太久的緣故。

    我現在實際上與孔子當時按順序進食的情形相似,世俗的人反對我,就像當時魯哀公左右的人捂着嘴笑孔子一樣。

    廟堂上用的雅歌,鄭國人認為不好聽;典禮上用的舞蹈,趙國人認為不好看。

    《尚書》中的《堯典》和《舜典》,春秋五霸不肯看;孔子、墨子的書,季孫氏和孟孫氏不願讀。

    可以使國家轉危為安的計謀,被一般老百姓所貶低;治理國家的言論,會受到一般人的诋毀。

    有美味在這裡,俗人不愛吃,但狄牙卻愛吃;有寶玉在這裡,俗人會抛棄它,但卞和卻佩帶它。

    誰對誰不對呢?可以相信的是誰呢?禮儀和世俗相違背,哪個時代不是如此呢?魯文公違反祭祖順序,有三個臣子離開了;魯定公按順序祭祖,反而有五個臣子離開了。

    有獨到見解的話,高明的人不會舍棄,世俗的人不會喜歡;能感動衆人的書籍,賢人高興地稱頌它,而愚昧的人卻躲開它。

     【原文】 85·13充書不能純美。

    或曰:“口無擇言,筆無擇文。

    文必麗以好,言必辯以巧。

    言瞭于耳,則事味于心;文察于目,則篇留于手。

    故辯言無不聽,麗文無不寫。

    今新書既在論譬,說俗為戾,又不美好,于觀不快。

    蓋師曠調音,曲無不悲;狄牙和膳,肴無淡味。

    然則通人造書,文無瑕穢。

    《呂氏》、《淮南》,懸于市門,觀讀之者,無訾一言。

    今無二書之美,文雖衆盛,猶多譴毀。

    ” 【注釋】 口無擇言:參見《孝經·卿大夫章》,原文是“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擇:揀擇,這裡是挑剔的意思。

    擇言:可以讓旁人挑剔的話,即不合禮義的話。

    新書:近作,指王充晚年整理的《論衡》。

     懸于市門:《呂氏春秋》成書後,呂不韋把它公布在秦都鹹陽的市門上,并挂出千金,揚言誰能改動一字,便賞給誰。

    當時,人們懼怕呂不韋的權勢,沒有一個人敢改動它。

    事見《史記·呂不韋列傳》。

    《淮南子》成書後,據說也曾公布在都市門上,并懸賞千金,但當時也沒有人敢改動它。

    見《全後漢文》卷十三引桓譚《新論》。

     【譯文】 王充的著作不可能完美無缺。

    于是有人說:“嘴裡不該講讓人挑剔的話,下筆不該有讓人挑剔的文辭。

    文章要華麗美好,講話要雄辯巧妙。

    話講得動聽,所說的事情才能使人在心裡再三玩味;文章值得一讀,那樣的著作才讓人愛不釋手。

    所以雄辯的議論,人們沒有不愛聽的;華麗的文章,人們沒有不争相傳抄的。

    現在你著的《論衡》既然是用比喻的方式來發議論,對世俗的批評就不合常情,又寫得不漂亮,讀起來很不舒服。

    師曠所奏的樂曲,沒有不優美動聽的;狄牙做的飯菜,沒有味道不好的。

    通今博古的人